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2021-01-08 食品檢驗員培訓網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蟈蟈是綠色的,像螞蚱,但較大些。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

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

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前翅近膜質,較弱,前緣向下傾斜,靜止時左翅覆於右翅之上方。雄蟲在左前翅的軛區有圓形的發音器,右前翅的基部有光滑的鼓膜。聽器位於前足脛節基部外側。

蟋蟀、油葫蘆、蟈蟈號稱中國三大鳴蟲。三大鳴蟲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韻味的當數蟋蟀。古人玩蟋蟀講究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留意於物"。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賈似道,竟然因玩蟲而誤國;第二種境界稱"以娛為賭",把鬥蟋蟀作為賭博手段;第三種境界叫"寓意於物",這是最高境界,多為文人雅士所為。

從唐朝天寶年間開始養鬥蟋蟀,興於宋,盛於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溫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內的故宮、北海、天壇、太廟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線飛蛛、鐵彈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種。京城民間始終保留著玩蟋蟀的習俗,各路玩兒家經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鬥蟋蟀。盛行時宣武門、牛街、椿樹上頭條是有名的擺擂臺、鬥蟋蟀的地方。

老北京鬥蛐蛐,分上中下三等。下等就是三五個小孩抱著粗製瓦罐或搪瓷茶缸,蹲大槐樹底下鬥,贏者彈輸家的腦門兒,至不濟賠上倆玻璃球仨洋畫。中等多是在自己家中「雅鬥」,以點心、水果或一元大洋為輸贏,純屬消閒取樂。

上等的規矩可就大了去了:白露前後「開盆」,設局的地方要選在大院落,先發大紅請帖請參加者蒞臨,然後設司秤、記帳和監局三人。司秤的負責給蛐蛐過秤——這跟拳擊比賽一樣,分清輕中重量級,同級別的選手才能較量。記帳的把重量寫在條子上交給蛐蛐的主人,蛐蛐的主人攜帶相應的蛐蛐參加相應的「重量級」的鬥局。而鬥局正式開始前,由監局人與雙方商議賭注的大小——北京的賭注最多不超過百元,一般幾十元,少者五至十元,一旁的觀戰者可以隨彩(行話叫「跳井」),其實就是押注。

兩隻蛐蛐在鬥盆裡一搭牙,監局的便大叫「搭牙」,意思是戰鬥開始。蛐蛐相鬥,也分不同的風格,有的是見面就掐,叫「快口」;有的是任你怎麼用探子醒盆也紋絲兒不動,然後出其不意地突然發起襲擊,這叫「智咬口」;還有上來用腿踢對方,等對方抵擋時聲東擊西,咬住其要害的,這叫「奇巧口」;最可怕的有一種蛐蛐,兇狠個兒大,任對手怎麼挑逗都不反應,抓住時機一口咬住頭或脖子等要害,勝負立見!監局人恣要是一喊「提」,就是通知雙方已成定局,請馬上把各自的蛐蛐提出,結束戰鬥。

相關焦點

  • 蟈蟈蟋蟀油葫蘆畫法示範
    免責聲明:圖文信息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平臺發布僅限服務於書畫愛好者,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以便及時刪除、更改! 世人喜蟲,賞其形態者少,樂其鳴聲者多。形神之美,往往不為人察;聲音之妙,屢屢悅耳娛情。
  • 蛐蛐也有世界盃?一隻蟋蟀11萬,帶動6億經濟
    但就是這樣一種害蟲,自古以來都有一群人在熱捧。寧陽鬥蟋蟀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其有著悠久的鬥蟋文化,而且寧陽出產的蟋蟀,曾在古時作為貢品進獻給皇上,並在多次鬥蟋比賽中都能取得勝利。鬥蟋名著《功蟲錄》中就曾記載,寧陽的一隻麻頭蟋蟀取勝,獲得百兩黃金。《詩經》中有這樣一段話,「蟋蟀在堂,十月入我床下」,由此可見,蟋蟀歷史悠久,與人類相伴已逾2500年。
  • 古代生活趣聞:宋代民間為何盛行「鬥蟋蟀」?有何文化歷史淵源?
    古代雖然生產力相對落後,但是他們非常熱愛生活,並且通過自己的智慧創造出許多娛樂項目,讓本來枯燥無聊的生活變得非常精彩。一、古代的圍棋圍棋,是古代人比較喜歡的一種娛樂項目之一。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爭強好勝的一面,在這三寸棋盤上你爭我奪,展現出自身高超的智慧和技術。
  • 《動物森友會》蟋蟀怎麼樣 蟋蟀圖鑑介紹
    導 讀 蟋蟀是一種相當有趣的昆蟲,也叫做蛐蛐,鬥蛐蛐一度是古人間盛行的娛樂活動。
  • 自然科普:蟈蟈、蛐蛐、螞蚱,傻傻分不清
    最常見的昆蟲,除了我們最常見的蝴蝶、蟬、蜻蜓等,應該就是蛐蛐、蟈蟈、螞蚱之類的,可是,這些叫法一點兒都不專業,今天我們就來認認這些蟲子到底是誰。你能分清它們誰是蟈蟈、蛐蛐和螞蚱嗎?了解完共同點,再來看看它們的不同:蛐蛐=蟋蟀
  • 小蟋蟀撬動一方經濟 山東寧陽縣農民工返鄉抓蟋蟀月賺兩萬多
    令人驚奇的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卻是全國北方最大的蟋蟀市場交易所在地。每逢夏末秋初,在位於寧陽縣泗店鎮的蟋蟀交易市場,全國有將近20萬遊客匯集於此,鬥蛐蛐、買蛐蛐,該縣每年成交蟋蟀近億隻,相關產值達10億元。隨著當地不斷做大蟋蟀文章、增加文化元素,蟋蟀已經成為當地最有特色的旅遊商品,並撬動了一方經濟。
  • 蟋蟀如何定色?介紹一部咱蟲友看得懂用得到的蟋蟀譜!
    以下是柏良老先生對《定色分類蟋蟀譜》一書所寫的序:鬥蟋的分類命名源於有系統地理性鑑別蟋蟀的願望,尋找規律,鑑別生相何類的鬥蟲善鬥,生相何類的鬥蟲不善鬥,這是數百年來養蟲、鬥蟲實踐得出的認識,經年逐漸積累,由初始的分類命名幾十種,到清代時已增至百餘種。
  • 哀鳴的蟋蟀
    □ 趙柒斤與「琴棋書畫花鳥魚」並列成為古代士大夫及貴族們閒情雅致的一種文化道具,稱蟋蟀為雅蟲似乎並不為過。很多時候,我難以理解,作為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昆蟲蹤跡遍布世界每個角落,絕大多數昆蟲對人類健康和農業生產破壞性極強,蟋蟀也不例外,何其幸被人追捧數千年、並形成獨特的蟲文化?蟋蟀,也叫促織、蛐蛐等,「名頭」雖響,顏值卻很低。
  • 兒時遊戲之六——鬥蛐蛐
    兒時遊戲之六——鬥蛐蛐文/祁河對於男孩來說,小時候的樂趣或最難忘的回憶,莫過於鬥蛐蛐了。蛐蛐老師稱之蟋蟀,課文裡叫促織,別看它黑不溜秋、碎碎一點,卻是大院中半大孩子們的寵物。後來才知道是雄蟋蟀生性好鬥,為保衛領地與爭奪配偶而相互撕咬,其品質的好壞還要從頭型、顏色、牙齒來分辨。鬥蛐蛐也叫鬥蟋蟀、鬥促織,作為民間搏戲,始於唐盛於宋。蟋蟀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說其「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五代《開元天寶遺事》有生動的描述:「每至秋時,宮中妾妃輩,皆以小金籠捉蟋蟀,閉於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
  • 養鳥兒鬥蛐蛐,這些老天津的「玩意兒」正在消失
    圖片來源@別開槍我是老王鬥蛐蛐、養蟈蟈——最隨身的玩意兒蟋蟀,天津俗稱蛐蛐,由於它們生性好鬥,所以逮蛐蛐、鬥蛐蛐、養蛐蛐就成了過去孩子們最喜歡玩的事兒夏夜漫漫,捉蛐蛐可以讓孩子忘記蚊蟲的叮咬但那時候最好的也就是個玻璃瓶,所以對那些擁有專門放蛐蛐的泥罐的人,別提多羨慕了圖片來源@動脈影蟋蟀有品種之分,有油葫蘆、棺材頭、三尾(yi三聲)巴槍子等等。
  • 萬元一蟲的蟋蟀江湖!寧津一隻好蟋蟀頂30畝地年收成
    在德州寧津當地有個這樣的說法:抓兩個月的蟋蟀可以讓千家萬戶致富,個頭大、戰鬥力強的蟋蟀更是可能賣出上千甚至上萬元。每年處暑之後,上千外地客商齊聚蟋蟀產地寧津,在蟋蟀的江湖裡你來我往,你爭我鬥。如今,寧津市場已經接近尾聲。據說,今年最貴的一隻蟋蟀賣出萬元高價。
  • 126隻蟋蟀南京角逐「蟲王」
    鬥蟋蟀是一項非常有傳統特色的競技體育。南京人一般都把蟋蟀叫「蛐蛐」。相傳公元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專程到南京南門外,也就是現在的中華門外視察仍在建造中的大報恩寺,他看到大報恩寺西邊遠處空地上有一些人圍在一起,就查聽原因。
  • 鬥蛐蛐嗎?11萬元一隻的那種!
    「蟋蟀之鄉」山東寧陽就因為這種小蟲爆出了「一隻蛐蛐賣出11萬元」的大新聞,並且很快登上了各大媒體的熱搜榜:而且,寧陽蛐蛐不僅單價賣得高,還形成了獨特的「蟋蟀產業」,每年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蟲客會聚於此,在吃、住、行、購、娛樂、旅遊等方面的消費,能給全縣帶來5、6個億左右的產值。
  • 明宣宗朱瞻基:開創大明盛世,因愛鬥蛐蛐,又被叫做「蛐蛐皇帝」
    為何朱元璋能夠以放牛娃的身份,奮鬥到大明朝CEO的位置,靠的就是他有一顆體貼百姓的心:從底層走出來的他深知老百姓要的是什麼。 朱元璋嚴懲貪官,大力修建養老院、福利院、免費醫院,為的就是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少有所依,壯有所用,老有所養。
  • 蟋蟀:泥盆中鬥出個常勝將軍
    之後再一次對蟋蟀感興趣居然是在電腦上,玩到了一款名叫「太吾繪卷」的遊戲,裡面對於捉促織、鬥促織、養促織都有著極其詳細而繁複的設定,一看有不少人評論真實,這才對鬥蟋蟀這種傳統文化產生了興趣。鬥蟋蟀鬥蟋蟀歷史蟋蟀這個稱呼起於《詩經》,當時就已經有「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以及「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說法,只不過還沒有人想到將蟋蟀用在爭鬥上,當時最流行的還是鬥雞
  • 沒多少蟋蟀可以稱為「蟲」,充其量只能是蛐蛐!
    沒多少蟋蟀可以稱為「蟲」,充其量只能是蛐蛐。唯有一隻值得寫寫,值得留戀的。說起來挺有意思,這隻蟋蟀是我2017年在上班時無意之中捉到的,而且是當年第一隻,時間大約在8月初。那天,我在監控室外吸菸,突然一陣大叫聲提醒著我,附近有隻大蟋蟀。其實叫聲和蟋蟀大小並無多大關聯,只是從小被大人灌輸的思想早已深入骨髓,想淡忘何其難也。
  • 泰安蟋蟀「蟲王」身價上萬 蟋蟀獵人半夜下地忙
    近日,記者就來到泰安寧陽縣,跟隨那裡的「蟋蟀獵人」凌晨兩點下地抓蟋蟀。作為一個抓蟋蟀20多年的老手,顏景增通過聲音去辨別一隻蟋蟀的好壞。寧陽泗店鎮柳溝廠村村民顏景增告訴記者:「大蛐蛐叫的聲音很響亮,你隔著好幾十米就能聽到了。聲音粗、渾厚。」大功率的手電筒一直不停地在地上搜索,腳要不停地踩著地上的麥秸,這樣藏在地下的蟋蟀才會跳出來。在軟綿綿的玉米地裡走了5分鐘,顏景增有了今天的第一筆收穫。「這隻蛐蛐一般,牙還可以。」
  • 小蟋蟀帶來大財富!山東農民工返鄉抓蟋蟀月賺兩萬多
    他們此行只有一個目的——捉蟋蟀。今年已經49歲的毛師傅專業捉蟋蟀已經二十年了。對於視線不好的夜晚來說,「聽聲」是捉蟋蟀尤為重要的一項技能。憑藉聲音就能判斷出這塊地裡的蟋蟀多不多已經成為這些「蟋蟀捕手」們最基本的能力。「叫聲就跟人一樣,嗓子比較粗,動靜比較大那樣的,洪亮,離著老遠就能聽見了。」聽到蟋蟀的叫聲,毛師傅很快便消失在玉米地裡。不一會兒,他就捉到了「獵物」。
  • 蟋蟀故事:孫建華先生76路真蟲王
    9月3號中午,上海萬商花鳥市場很是熱鬧,有不少新到的山東蟲販都在吃盒飯,他們的蟲子有些還沒有打開。我蹲在一個攤位前,那人是樂陵張橋人,我已經認識幾年了,他平時是個司機,到了這個季節自己也不免逮幾個蛐蛐換些零花錢。對他的蟋蟀我還是感覺不錯的,今天是他這年第3次來上海販蟲,我自然要看看他有什麼貨色。樂陵張橋人說:「小孫,這個包裡都是咱們本地蛐蛐,俺和俺侄子逮的,你看看」。
  • 11萬天價蟋蟀?網友驚呼:說不定是濟公老人家變出來的!
    田間地頭裡的蟋蟀記得小時候曾經看過有個動畫片《濟公鬥蟋蟀》,裡面講述濟公為了教訓為富不仁的膏粱子弟,變化出一隻蟋蟀鬥敗大公雞,誘騙張狂公子以五百兩銀子高價購買,最後傾家蕩產,讓人大快人心的故事濟公鬥蟋蟀劇照據說在山東泰安寧陽縣,每年玩蛐蛐的遊客在吃、住、行、購、娛樂、旅遊等方面的消費,能給全縣帶來6個億左右的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