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鳥兒鬥蛐蛐,這些老天津的「玩意兒」正在消失

2020-12-05 10點一頁書

一晃2020年快過去三分之一了,疫情還遠遠沒到結束的時候,不過街面上的店鋪慢慢的開張了。

天津人喜歡的玩意兒市場有些也恢復營業了,比如花市就比較「大大方方」,而鳥市兒、鴿子市兒還處在零星試探的階段。

這對愛玩的天津人可是學商家上,一些老玩意兒的人氣就這麼慢慢淡了。

養花——最接地氣的玩意兒

天津孩子的童年,在爺爺奶奶或是姥姥姥爺的家裡,總有幾盆花,甚至一棵樹。

泡黃豆的水散發著味道,不明品種的植物總是鬱鬱蔥蔥,有時還得幫大人翻土、挪盆兒找太陽,一天下來一身土氣。

還記得那時候,不管品種好壞,都是精心養護,不就圖個樂嗎,當然,孩子們的最愛是「死不了」。

圖片來源@名字重複的太多

簡簡單單的一個盆兒,插在盆裡的鐵釺子或竹籤子,都是小時候常見的事物,還有架子上的葡萄藤,為天津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地氣。

圖片來源@名字重複的太多

那時候,院子裡,陽臺上,總能看見鬱鬱蔥蔥的綠色,到花季更是一胡同飄香。有時一棵樹、一叢花就成了指路的標識——「葡萄架那家」「門口有槐樹」。

如今的人們沒有了院子,離土地越來越遠,有時只能在陽臺、桌上擺些最好養的多肉、綠蘿。

養鳥兒——最有閒情的玩意兒

要說到養鳥,天津人喜歡養鳥的風俗那可是由來已久的,大概從建城就有這種喜好。

天津人喜歡畫眉、點頦、白靈等等這樣傳統的籠鳥,但對於山雀也是非常喜歡的,比如貝子、點子、紅子、黑子等。

鳥籠也是頗有講究,別看鳥籠不大,但不管是選材還是工藝都不能馬虎,養鳥更是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方式。

小時候,經常能看到樹上掛著鳥籠子,大爺們就在樹下,有時閒聊,有時逗鳥,這就是天津特有的閒逸與悠然,如今卻也不常見了。

養信鴿——最顯眼的愛好

20、30年前以前,一個小區裡面,至少有那麼一兩家人是養鴿子的。離老遠就能看到陽臺上的鴿子窩,有時還能看到養鴿人放飛、餵食的壯觀景象。

還記得小時候,每天能看到鴿群上下飛舞,很喜歡看它們飛在天空的樣子。

圖片來源@花吠

由養鳥而養鴿子,養信鴿對於養鴿人是一種樂趣,幾十年如一日做一個快樂的鏟屎官仍然不亦快哉。

隨著現在生活條件變好了,老房子也變成了新房子,養鴿子的各種不方便漸漸凸顯;哪怕是鄰居同意,自己私自搭建的鴿棚也不安全。

於是,養鴿子的人越來越少了。2020年前,富民公園旁邊還有個自發的鴿子市場,如今疫情之下,估計也得黃了。

圖片來源@別開槍我是老王

鬥蛐蛐、養蟈蟈——最隨身的玩意兒

蟋蟀,天津俗稱蛐蛐,由於它們生性好鬥,所以逮蛐蛐、鬥蛐蛐、養蛐蛐就成了過去孩子們最喜歡玩的事兒

夏夜漫漫,捉蛐蛐可以讓孩子忘記蚊蟲的叮咬、廢墟的可怕,越是野地越愛鑽。

但那時候最好的也就是個玻璃瓶,所以對那些擁有專門放蛐蛐的泥罐的人,別提多羨慕了

圖片來源@動脈影

蟋蟀有品種之分,有油葫蘆棺材頭、三尾(yi三聲)巴槍子等等

但是隨著城市變遷,別說找地兒抓蛐蛐了,現在算現在給你一兩隻極品,也找不到人陪你玩了。

蛐蛐在捉、在鬥,而蟈蟈在養,在聽聲兒。

養蟈蟈的罐兒多種多樣,以前有木製的、有草蓆編的,大都精緻可愛,上檔次的就與銅的,現在更多的是用葫蘆。平時喜歡聽它的叫聲,但等到睡覺的時候,卻是嫌它吵鬧,總要將它關起來,或是放到陽臺。天冷的時候揣在懷裡,隱隱還能聽見叫聲。

記得烏冬臘月有人能掏出蛐蛐罐兒,聽裡面清脆的叫聲,也是倍兒有面子的事情。

每天必須餵它吃的,瓜皮菜葉什麼的,一天一換才能保證食物的新鮮,發黴的、臭的、爛的,它寧肯餓死也不吃。

還記得小時候覺得好玩,也怕它餓著,總是沒隔多長時間就餵一次,最後養的蟈蟈都是撐死的。

可是現在忙於工作、忙於生活,已經多久沒聽過蟈蟈歡快而又熟悉的叫聲了。

天津人還喜歡春天夏天遊野泳,秋天吃海味,冬天玩冰排子、滑冰,全年無休地釣魚、打牌、在公園玩響鞭、滑軲轆鞋,每天必備的遛早兒、逛市場、走夜市兒,幸好這些沒有隨著時間而消逝。

如今,在桌上養花,在博物館看鳥,看電視聽蛐蛐蟈蟈叫,是我們這個城市在發展繁榮的結果,不過也的確少了一些野趣和地氣吧。

相關焦點

  • 老北京什麼時候興起鬥蛐蛐的?"玩家兒"不是一般人
    鬥蛐蛐之戲,始於唐朝天寶年間。《天寶遺事》中記載,「宮中以金籠養促織,置之枕函畔,以聽其聲。」南宋權相賈似道,「少時遊博無行」,掌權後尤喜促織之戲,經常與妻妾在半閒堂鬥蛐蛐取樂。他還寫過一部專著:《促織經》。  「玩家兒」不是一般人  天津鬥蛐蛐,大概是從北京「傳染」過去的。北京什麼時候開始有人玩鬥蛐蛐的呢?明朝。
  • 兒時遊戲之六——鬥蛐蛐
    兒時遊戲之六——鬥蛐蛐文/祁河對於男孩來說,小時候的樂趣或最難忘的回憶,莫過於鬥蛐蛐了。蛐蛐老師稱之蟋蟀,課文裡叫促織,別看它黑不溜秋、碎碎一點,卻是大院中半大孩子們的寵物。這些地界不僅為小夥伴提供了爬高上低、歡快嬉戲的場所,更是親近和追逐那些——蟋蟀、蜻蜓、螞蚱、蝴蝶、瓢蟲、知了、花媳婦等玩伴的無憂國了。逮蛐蛐無師之通,好像天生就會。一挨天剛剛擦黑,叫幾個夥伴打上手電,專尋那旮旯拐角、雜草叢生的地方。那陣子空場子沒有照明,且疑神怕鬼的,所以要跟上大孩兒。那會兒也不像現在哥長哥短的,相互「雞子」「襪子」「大頭」「老狗」的只叫綽號。
  • 唐山:路南警方打掉全省最大「鬥蛐蛐」賭博團夥
    路南警方打掉全省最大「鬥蛐蛐」賭博團夥涉案資金達300萬元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魏偉)秋風起、蟋蟀鳴,時下正是「鬥蛐蛐」的黃金時節。然而,不法分子卻以「鬥蛐蛐」的形式,通過微信群聚集人員進行賭博。
  • 鬥蛐蛐嗎?11萬元一隻的那種!
    按說蛐蛐在我國分布極廣,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它們的身影,為何寧陽蛐蛐能一枝獨秀、受到鬥蟲愛好者們的特別青睞呢?下面我們就探究下寧陽蛐蛐火爆的秘密。蛐蛐作為一種穴居昆蟲,要想長得好,自然與它們生活地區的地理水文環境密不可分。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前翅近膜質,較弱,前緣向下傾斜,靜止時左翅覆於右翅之上方。
  • 明宣宗朱瞻基:開創大明盛世,因愛鬥蛐蛐,又被叫做「蛐蛐皇帝」
    (明宣宗好蛐蛐的事,記載於明朝呂毖的《明朝小史》上,這位還寫過一本《明宮史》。) 呂毖說,宣宗皇帝愛好鬥蛐蛐,便派人去江南尋找。上有所好,下面的人自然極力討好,幫皇帝搜尋蛐蛐,這也導致蛐蛐價格暴漲,到了數十金一隻的天價。
  • 敘詭筆記|蛐蛐:立秋之後的「千年鬥局」
    鬥蛐蛐  視覺中國 資料圖兒時我曾經長期住在位於虎坊橋的姥姥家,立秋一過,舅舅們就拿著手電筒,帶我翻牆根兒逮蛐蛐。那時城南破爛得不行,尤其萬明路後邊那一溜胡同裡,到處是搖搖欲墜的磚房,完全無法想像這裡在民國時曾經是大名鼎鼎的「城南遊藝園」之所在。
  • 【深度】「尋將」寧陽:11萬元天價蛐蛐是怎麼煉成的?
    劉偉國頭戴補光燈,小心翼翼地揭開瓷罐的鐵皮蓋,一手熟練地用芡草撩撥蛐蛐使其「開牙」,另一隻手罩在上方防止蛐蛐跳脫。一番逗弄下,蛐蛐的鬥性被逐漸點燃,亮出一對鉤壯的大牙向芡草「廝殺」。「甕城」之中,小小的蛐蛐翻轉騰挪,不時振翅發出清亮的聲音,似乎在宣告自己是勝利的一方。 「這隻你想要多少?」
  • 還記得《太吾繪卷》的鬥蛐蛐嗎?這「國粹」竟然還有全國電視大賽
    這讓我想起兩年前《太吾繪卷》剛發售時的盛景,當時有多少人沉迷於其中的促織小遊戲,把遊戲完成了「鬥蛐蛐模擬器」。蟋蟀,又叫蛐蛐、促織、夜鳴蟲等等。鬥蛐蛐這種民間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國粹」了。夏末秋初,隨著第一場秋雨飄落,在地裡吃飽喝足的雄性蟋蟀們便會振動翅膀,發出金屬般的鳴叫,期待與雌性進行一番琴瑟和弦。
  • 還記得《太吾繪卷》裡的鬥蛐蛐遊戲嗎?這「國粹」竟然還有全國電視...
    說實話我起初還是比較詫異的,這年頭鬥蛐蛐有電視直播,竟然還是第八屆?抱著獵奇的心態點進了連結,沒過10秒就被片頭動畫所震懾。  蟋蟀,又叫蛐蛐、促織、夜鳴蟲等等。  這些比賽通常由民間自發組織,甚至還有電視臺專門製作的蟋蟀爭霸賽節目,比如之前提到的全國蟋蟀電視爭霸賽,由天津臺舉辦,今年已經辦了第八屆了。
  • 宣德皇帝朱瞻基,愛鬥蛐蛐的「寶藏男孩」
    宣德皇帝有一個非常大的愛好,那就是鬥蛐蛐。明朝蘇州人呂毖撰寫的《明朝小史》,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原文是:帝酷好促織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故事的大意是:宣宗皇帝酷愛鬥蛐蛐,因此派人到江南要蟋蟀,以至於上等的蟋蟀價格上升到幾十兩銀子一隻。
  • 蛐蛐的秘密:生命力僅百天的蟲子何以被把玩近千年
    爭取了二十多年,老伴兒劃出一塊1平米見方的角落,讓他伺候蛐蛐。  選蟲、飼養和格鬥,蛐蛐的玩法很像昆蟲版拳擊運動。玩家需要通過頭形、牙形、須、腿、翅膀、顏色以及動態等生物特徵,識別並判斷出一隻蛐蛐是否具備成為「泰森」的潛力。再依靠40-45天的靜養,最後將蛐蛐倒進鬥盆,用鼠須或芡草撩撥它的牙齒,指揮它贏得戰鬥。
  • 夏天到了,北京話管這些蟲子都叫什麼?
    夏天到了,北京話管這些蟲子都叫什麼?「老乾兒老子兒」有經驗的都是用「老子兒(老紫兒)」來招「老乾兒」右手揮著拴著老灰兒的蘆葦,左手隨時準備撲逮上招的老子兒,嘴裡吹著哨,或著念叨著老灰兒,老子兒,老乾兒這邊瞧瞧……。
  • 衰漫畫:衰衰害怕仇敵勇鬥蛐蛐?欺負三連有驚無險
    衰漫畫:衰衰害怕仇敵勇鬥蛐蛐?欺負三連有驚無險各位童鞋們大家好,身體變小之後不光有高興,也有很多悲哀,要是有人欺負你,你連最基本的還手能力都沒有,畢竟兩人之間不是一個級別的,這不衰衰就特別害怕臉臉欺負自己,誰知道他想什麼臉臉就做什麼,不僅把衰衰綁到手機上晃,還讓衰衰勇鬥蛐蛐,嚇得衰衰差點暈過去,臉臉就這樣對衰衰進行了欺負三連,好在她有把握,每一次都讓衰衰有驚無險的度過了,這一點筆者認為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 這幫老哥們兒玩得真專業
    沒錯,就是蟋蟀「奧運會」,老北京口中的「鬥蛐蛐」。在西城區白塔寺街區,有這樣一群因蟲而結緣的「蟲友」,基本都是60後。幾年來,他們每到秋天就聚在一處聊蟲、鬥蟲,還曾三兩結伴到京郊和山東等地尋蟲。 如今,隊長周燕京和副隊長貝長山帶領的小團隊有了名氣,在短視頻平臺積聚了近4萬粉絲。幾天後,周燕京將作為全國首屆「蟋奧會」北方代表隊領隊之一趕赴杭州參賽。
  • 一隻蛐蛐賣了11萬,這個縣每年靠它撬動6億,憑啥?
    山東泰安寧陽縣自古盛產蟋蟀,寧陽鬥蟋更是有「天下鬥蟋第一蟲」的美譽。小小的蟋蟀在當地形成了產業,蟲客在吃、住、行、購、娛、遊等方面的消費,每年能給全縣帶來6億左右的年產值。據當地村民回憶,這幾年身價最高的蛐蛐(學名蟋蟀)賣出過11萬元。蟋蟀=軟黃金,為何身價這麼高?
  • 蛐蛐也有世界盃?一隻蟋蟀11萬,帶動6億經濟
    前不久,山東泰安的寧陽縣,一隻蛐蛐曾賣出了11萬的天價。蛐蛐在農村是很常見的一種小蟲,在農業上,也被稱之為害蟲,它會啃食莊稼葉,特別是幼苗時期,剛剛漏出頭的作物會被蛐蛐咬掉莖稈,造成農作物減產。寧陽鬥蟋蟀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其有著悠久的鬥蟋文化,而且寧陽出產的蟋蟀,曾在古時作為貢品進獻給皇上,並在多次鬥蟋比賽中都能取得勝利。鬥蟋名著《功蟲錄》中就曾記載,寧陽的一隻麻頭蟋蟀取勝,獲得百兩黃金。《詩經》中有這樣一段話,「蟋蟀在堂,十月入我床下」,由此可見,蟋蟀歷史悠久,與人類相伴已逾2500年。
  • 百靈會叫「十三套」 鷯哥竟然是「話癆」 胡同養鳥人的樂趣
    今天說說北京人四大愛好中的養鳥。從清末到民初,北京的四九城遛鳥的人很多,《燕京雜記》裡說:「京師人多養雀,街上閒行車有臂鷹者……」老北京養鳥的習慣,要追溯到滿族人養鳥聽音的傳統。就說這養鳥,電視劇裡一演到老北京就要有一個提著鳥籠子的人。老人們喜歡養鳥,早上遛早的時候拿到城根兒下、小樹林去「哨哨」,最普遍的鳥是百靈,叫起來好聽,還能學別的鳥的鳴叫聲。除了百靈以外,畫眉、黃鸝、鸚鵡也很普遍,畫眉叫聲也不錯,長得也比百靈水靈,面頰上有兩撮白毛,儼然是畫了兩道眉。小時候,我養過一段時間的鸚鵡,一天到晚嘁嘁喳喳叫不停。
  • 油墩兒,杭州即將消失的老味道
    油墩兒,杭州即將消失的老味道 我和妹妹種的「一點紅」成熟了, 趁著這個好時候, 我們做了杭州老底子小吃油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