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鳴的蟋蟀

2020-12-25 瀟湘晨報

□ 趙柒斤

與「琴棋書畫花鳥魚」並列成為古代士大夫及貴族們閒情雅致的一種文化道具,稱蟋蟀為雅蟲似乎並不為過。

很多時候,我難以理解,作為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昆蟲蹤跡遍布世界每個角落,絕大多數昆蟲對人類健康和農業生產破壞性極強,蟋蟀也不例外,何其幸被人追捧數千年、並形成獨特的蟲文化?

蟋蟀,也叫促織、蛐蛐等,「名頭」雖響,顏值卻很低。它黑瘦、頭圓、觸角長、胸寬、善跳,性情孤僻,鳴聲不高,棲身於洞穴,發聲時多在草葉間,且是個喜歡「拈花惹草」的主,民間稱它「風流蟲」。稱其風流,可能源於它既被峨冠博帶的封建帝王和權貴所寵,也為荊袍皂衣的平頭百姓所愛;既出過賈似道、馬士英等誤國害民的「蟋蟀宰相」,也為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文人雅士增添過風採。故而,很難界定它是雅蟲還是玩蟲。

其實,人類開發蟋蟀娛樂功能的歷史非常悠久,《詩經·唐風》中「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蟋蟀在堂,歲聿其逝……蟋蟀在堂,役車其休」的詩句,彰顯早在2500多年前,先民已變害為利地將蟋蟀開發成「生物報時鐘」,直到晚清,其功能雖逐漸式微,卻仍未消失。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所言,蟋蟀「爬」進唐朝,宮女們原本只是用它來打發寂寞,「每至秋時,宮中妃妾輩,皆以小金絲籠捉蟋蟀閉於籠中,置於枕函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皆效之也。」不曾想,長安的紈絝子弟卻將它引入博彩業,南宋學者顧文薦《負暄雜錄》曰:「鬥蛩之戲,始於天寶。長安富人刻象牙籠蓄之,以萬金付之一鬥。」由此,人們欣賞蟋蟀由「聽其聲」演成了「觀其鬥」,最終將其發展成關注度最高、參與者最多的「博彩」行業並拓展為融博彩、娛樂、文化於一爐「秋興」產業。

始於唐、興於宋、盛於明清的「鬥蟋蟀」活動,讓蟋蟀身價暴漲,賺足了人氣、財氣,並「塗」上厚重的文雅色彩,文人騷客為此留下大量優美的詩詞歌賦,宋代書法家黃庭堅的「五德論」堪稱對蟋蟀「鬥志」的最高褒獎:「鳴不失時,信也;遇敵必鬥,勇也;傷重不降,忠也;敗則不鳴,知恥也;塞則歸宇,識時務也。」

不過,繼蘇東坡之後宋代又一「全才」姜夔,於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年)創作的《齊天樂·蟋蟀》,似乎表達了蟋蟀的「心聲」:「庾郎先自吟愁賦,悽悽更聞私語。露溼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豳詩漫與。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詩人聽到的是蟋蟀的「哀鳴」,這哀鳴聲也給了創作的靈感,他便從音樂的角度展開聯想,通過巧妙的藝術構思,把蟋蟀的哀鳴聲、詩人的吟誦聲、思婦的織機聲、搗衣的砧杵聲、被囚者的悲嘆聲、兒女們的歡笑聲等有機地交織融合於一爐,最後構成對南宋苟且偷安、不圖進取、只顧尋歡逐樂可悲觀實的批判。這何嘗不是一種警示: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艱苦奮鬥的精神、抵制享樂主義。

【來源:春城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整個漫長的夏天,你是找不到蟋蟀的身影的,它不知到哪兒流浪了,似乎銷聲匿跡很久很久,等到回歸故鄉時暑氣已消,秋風漸緊,夜涼如水。它惡作劇似的躲在夜的一角,扯開他那帕瓦羅蒂般美妙的嗓子,抑揚頓挫引吭高歌。所以《詩經》裡云:「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蟋蟀在堂,歲聿其逝。」「蟋蟀在堂,役車其休。」
  • 《動物森友會》蟋蟀怎麼樣 蟋蟀圖鑑介紹
    導 讀 蟋蟀是一種相當有趣的昆蟲,也叫做蛐蛐,鬥蛐蛐一度是古人間盛行的娛樂活動。
  • 泰安蟋蟀「蟲王」身價上萬 蟋蟀獵人半夜下地忙
    近日,記者就來到泰安寧陽縣,跟隨那裡的「蟋蟀獵人」凌晨兩點下地抓蟋蟀。和顏景增一塊來的還有同村的八九個夥伴,他們跟顏景增一樣都是專門為了抓蟋蟀辭工回來的。每年8月,寧陽縣泗店鎮的壯年勞力都會集體返鄉,投入到抓蟋蟀的大軍中,儘管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顏景增抓回來的蟋蟀最終會被放到市場進行交易,蟋蟀的身價少則幾十元到幾百元,多則能達到上千上萬元。對於顏景增來講,這樣的蟋蟀就是滿地跑的錢。
  • 四年級上《蟋蟀的住宅》: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
    四年級上《蟋蟀的住宅》: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一、學習目標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住宅是怎樣建築成的,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隧道:本課指蟋蟀挖掘的彎彎曲曲的洞穴。驟雨:下得又大又急的雨。驟,急速。簡樸:簡單樸素。
  • 為什麼蟋蟀可以用翅膀「唱歌」? 雌雄蟋蟀都會發聲嗎?
    為什麼蟋蟀可以用翅膀「唱歌」? 雌雄蟋蟀都會發聲嗎?時間:2016-12-15 12:36   來源:新華網科普頻道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蟋蟀可以用翅膀唱歌? 雌雄蟋蟀都會發聲嗎? 蛩是什麼呢?為什麼會在寂靜無人的時候獨自吟唱呢?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前翅近膜質,較弱,前緣向下傾斜,靜止時左翅覆於右翅之上方。
  • 寧陽蟋蟀交易火爆「蟲王」身價上萬 「蟋蟀獵人」半夜下地忙
    近日,記者就來到泰安寧陽縣,跟隨那裡的「蟋蟀獵人」凌晨兩點下地抓蟋蟀。和顏景增一塊來的還有同村的八九個夥伴,他們跟顏景增一樣都是專門為了抓蟋蟀辭工回來的。每年8月,寧陽縣泗店鎮的壯年勞力都會集體返鄉,投入到抓蟋蟀的大軍中,儘管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顏景增抓回來的蟋蟀最終會被放到市場進行交易,蟋蟀的身價少則幾十元到幾百元,多則能達到上千上萬元。對於顏景增來講,這樣的蟋蟀就是滿地跑的錢。
  • 萬元一蟲的蟋蟀江湖!寧津一隻好蟋蟀頂30畝地年收成
    在德州寧津當地有個這樣的說法:抓兩個月的蟋蟀可以讓千家萬戶致富,個頭大、戰鬥力強的蟋蟀更是可能賣出上千甚至上萬元。每年處暑之後,上千外地客商齊聚蟋蟀產地寧津,在蟋蟀的江湖裡你來我往,你爭我鬥。如今,寧津市場已經接近尾聲。據說,今年最貴的一隻蟋蟀賣出萬元高價。
  • 小小說:餘財賣蟋蟀
    忽然,一隻蟋蟀蹦入屋內,「蟋蟀入屋主人會富」,餘財默念這句俗語,似乎悟出什麼。第二天,他就上山砍伐毛竹,做成一個個小竹罐。眾人都不知道他要搞什麼玩意兒。很快到了九月份,餘財到後山田野裡捉了許多蟋蟀。蟋蟀在古代被稱為「促織」,在閩南語被叫做「土伯」「土猴」。七十年代或更早的人,可能都有吃過它,因為油炸蟋蟀確實是一道美味。村民還以為是要捉來油炸,紛紛建議加什麼調料。
  • 30支隊伍、2000隻蟋蟀齊聚寧陽,寧陽蟋蟀世界盃即將開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澤文 通訊員 陶東寧 曹芬25日,2020中華寧陽蟋蟀文化節暨第三屆寧陽蟋蟀世界盃新聞發布會在友邦彩山田園綜合體舉行。據了解,本屆賽事將有來自全國30支隊伍、2000多隻蟋蟀參與各個獎項的角逐。為保證比賽公平公正,比賽前三天,所有參賽蟋蟀均送到「公養房」,由專門工作人員進行餵養,洗澡、體檢各項程序嚴格進行。比賽所有賽程將通過抖音、寧陽縣文化和旅遊局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進行直播。
  • 一隻小蟋蟀,抵頭大黃牛
    如果一隻蟋蟀也能賣1萬元,你相信嗎? 一隻小蟋蟀的身價能抵一頭大黃牛,這在山東聊城臨清市並非神話。 早在數年前,臨清市就自發形成了一個火爆的蟋蟀交易市場。而這個蟋蟀交易市場的背後,是當地數千人組成的捉蟲大軍的支撐。 每年秋季,小小蟋蟀帶給當地的除了千萬元進帳之外,也讓繁盛於明清、之後曾一度消亡的蟋蟀文化在當今得以延續。
  • 小蟋蟀帶來大財富!山東農民工返鄉抓蟋蟀月賺兩萬多
    他們此行只有一個目的——捉蟋蟀。今年已經49歲的毛師傅專業捉蟋蟀已經二十年了。對於視線不好的夜晚來說,「聽聲」是捉蟋蟀尤為重要的一項技能。憑藉聲音就能判斷出這塊地裡的蟋蟀多不多已經成為這些「蟋蟀捕手」們最基本的能力。「叫聲就跟人一樣,嗓子比較粗,動靜比較大那樣的,洪亮,離著老遠就能聽見了。」聽到蟋蟀的叫聲,毛師傅很快便消失在玉米地裡。不一會兒,他就捉到了「獵物」。
  • 蟋蟀 一生9路黃板牙
    #蟋蟀#青島友誼賽精彩瞬間 ,栩栩如生!#蟋蟀#深黃鍘刀牙為什麼早秋收蟲,翅發光的蟋蟀不能收!#蟋蟀# 左搭超大白牙,目前兩路輕取未進口#蟋蟀#上海本地蟲,雙跳足在本蟲中較為少見!蟋蟀之紅砂青,整皮一色、烏金翅紀念2015年的一條黃蟲,希望大家定個名!紅牙黃大頭蟋蟀!肉身細膩、六足如玉好南蟲!數年難得!
  • 小蟋蟀撬動一方經濟 山東寧陽縣農民工返鄉抓蟋蟀月賺兩萬多
    令人驚奇的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卻是全國北方最大的蟋蟀市場交易所在地。每逢夏末秋初,在位於寧陽縣泗店鎮的蟋蟀交易市場,全國有將近20萬遊客匯集於此,鬥蛐蛐、買蛐蛐,該縣每年成交蟋蟀近億隻,相關產值達10億元。隨著當地不斷做大蟋蟀文章、增加文化元素,蟋蟀已經成為當地最有特色的旅遊商品,並撬動了一方經濟。
  • 小蟋蟀的電視直播音樂會
    小蟋蟀要開音樂會了!真心為朋友演奏的樂曲就是動人! 「咚咚咚——咚咚咚——」小蟋蟀的房門被敲得好響啊。 「是誰在敲門啊?」小蟋蟀大聲問。 「請問是小蟋蟀先生家嗎?」
  • 23秒|寧津蟋蟀大賽開戰,過五關斬六將爭當蟋蟀界「蟲王」
    齊魯網德州9月20日訊(記者 王佳亮 寧津臺 崔子超 趙薪鑫)9月20日,第六屆全國蟋蟀大賽在寧津隆重舉行,來自各地的18
  • 蟋蟀如何定色?介紹一部咱蟲友看得懂用得到的蟋蟀譜!
    在中國的蟋蟀界有位老師就專門研究鬥蟋,尤其對古今蟋蟀譜,對蟋蟀定色體系有著潛心的研究,他就是濟南蟋蟀協會副會長白峰先生,白峰先生的老師就是一代北派宗師——濟南的柏良老先生。柏良老先生今年仙逝,成為鬥蟋界的巨大損失,慶幸的是柏良老先生有了他高度認可的傳人——白峰先生。
  • 蟋蟀博弈,蟲王爭霸見分曉
    發展產業,菏澤蟋蟀的路還很長   此次比賽為我市自主舉辦的第六屆蟋蟀大賽。相比於寧陽、寧津等地已成規模化的蟋蟀市場,菏澤蟋蟀市場潛力巨大,就像一座富礦,等待更多人來開採。」   據悉,我國蟋蟀文化南方以江、浙、蘇、杭、滬為代表,北方以京、津、冀、魯為代表。而真正的蟋蟀名產地,當屬齊魯北方大平原。山東蟋蟀之鄉,首推德州寧津和泰安寧陽。但近年來,寧津、寧陽已經逐漸顯現出蟋蟀資源被過度開發帶來的危害,我市正好借勢擴大自己的影響。
  • 宣德皇帝與「蟋蟀罐」悲歡往事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在中國歷史上養蟋蟀和鬥蟋蟀是皇宮貴族文人雅士的一大喜好。到明代早中期,養蟲、鬥蟲之風非常盛行。宣德皇帝就對養蟲和鬥蟲就十分喜好。
  • 2019「中華寧陽蟋蟀世界盃」開賽 36支隊伍2000多隻蟋蟀角逐「蟲王」
    齊魯網泰安10月1日訊秋風起,蟋蟀鳴。眼下是傳統民俗活動「鬥蟋蟀」的最佳時節。自10月1日至10月6日,由泰安市寧陽縣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寧陽蟋蟀世界盃」將在寧陽縣泗店鎮舉行,來自全國的36支隊伍的兩千多隻蟋蟀將共同角逐「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