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說:餘財賣蟋蟀

2021-01-08 霧峰山下浪蕩漢

農活太辛苦,打工沒空閒,做生意冒險。社仔後的餘財正經活也不幹,整天東遊西蕩,卻還想發大財,是村民眼中標準的「迌人」(chit-th)。「迌」在閩南語中的意思有:遊戲活動、遊覽美景、遊手好閒、遊戲人生。

餘財的父母希望他能勤勞致富,正如名字那樣有「餘財 」,可他越長大越讓父母失望,初中未畢業就在村裡遊手好閒,無聊時就去小溪捉魚,到野外誘捕小野雞(上世紀九十年代,獵槍被全面收繳)。父母批評餘財「捉魚打鳥傢伙了」(捕魚、打鳥等非農業生產活動,會敗光萬貫家財。西山後百姓的耕讀思想較濃厚),但也有人安慰他說「天不餓死迌人」。畢竟生活中有不少迌人不但沒餓死,日子還過得比普通人滋潤。

八月的天氣很悶熱,加上漫山遍野的蟲叫聲,著實讓人煩躁不安。忽然,一隻蟋蟀蹦入屋內,「蟋蟀入屋主人會富」,餘財默念這句俗語,似乎悟出什麼。第二天,他就上山砍伐毛竹,做成一個個小竹罐。眾人都不知道他要搞什麼玩意兒。

很快到了九月份,餘財到後山田野裡捉了許多蟋蟀。蟋蟀在古代被稱為「促織」,在閩南語被叫做「土伯」「土猴」。七十年代或更早的人,可能都有吃過它,因為油炸蟋蟀確實是一道美味。村民還以為是要捉來油炸,紛紛建議加什麼調料。餘財卻把蟋蟀裝進竹罐,一個罐子裝一隻。他笑著說,這是寶貝怎麼能吃了呢,我要拿它們去換錢。村民們更加不解,這麼討厭的小蟲子,誰要買呢?蟋蟀挖洞不利於農作物生長,確實讓村民討厭。

餘財念的書不多,但腦袋還蠻靈光的。他想到語文教材裡有「知有兒童挑促織」的古詩句,有《促織》這樣的聊齋古文,有《蟋蟀的住宅》這樣的小品文。蟋蟀有這麼高的「廣告知名度」,何愁沒銷路?特別是城裡的孩子,更是稀奇,肯定會把它們當寵物來養。

千算萬算的餘財,沒想到賣蟋蟀依然困難重重。他剛在學校門口放下裝滿蟋蟀的麻袋,學校保安就衝出來,說他鬼鬼祟祟的很可疑,是不是要搞破壞。餘財趕緊遞煙過去解釋,但保安依然很盡職,說在學校門口擺攤會引發交通阻塞。

餘財只好背起袋子往回走五十步,看到有人在地上擺攤賣菜,就跟著擺起地攤來。家長接送孩子順便買菜,一舉兩得。有需要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會引發阻塞。學校保安想盡力維持卻鞭長莫及,只有等城管偶爾來驅趕和維持秩序。因此,城裡學校放學時段,交通成了老大難的問題。

餘財剛放下袋子,旁邊賣菜的阿伯說:「離我遠一點!」也許他怕餘財搞競爭,畢竟俗語說「同行是冤家」。餘財只好賠笑說自己是賣蟋蟀的,不跟他競爭。阿伯看到那麼多蟋蟀,笑了笑說,城裡人那麼膽小,連小蟑螂都怕,你的蟋蟀賣給誰?還沒說上幾句話,忽然有人提示「城管來了!」很多小攤販,包括賣玩具的、賣水果的……稀裡譁啦地收拾東西,然後趕快跑。這個場面有點滑稽,就像雷陣雨前收拾稻穀的樣子。餘財也跟著把袋子甩向後背,跑進小巷子躲避「風雨」。

中午放學時,餘財終於在離校門口不遠的地方擺攤。果真如他所料,學生很快圍過來看稀奇。正當生意要開張時,兩個大蓋帽擠進來,他們說是森林公安,有人舉報說他販賣野生保護動物。餘財眼見要惹上官司,就據理力爭起來,說蟋蟀不是保護動物,只是一種很平常的昆蟲而已。大蓋帽察看所有的竹罐後,只好意味深長地警告,別亂抓其他保護動物就是。這一折騰,本要達成的「生意」都黃了,而且蟋蟀跑了一大半。放學時間一過,校門口空空蕩蕩了,蟋蟀還能賣給誰?飢腸轆轆的餘財,忍不住咒罵那些吃飽撐著亂舉報的人。

到了下午放學時,雖然又是一番折騰,但生意總算開張了。一個竹罐和一隻蟋蟀賣到三十元,小學生依然爭著買。甚至有的學生多買一份,轉身加價賣給其他人。生意的火爆,惹得那些賣菜的人羨慕不已。

當天晚上有點風,各種小蟲子特別是蟋蟀,不知道為何隱匿了蹤跡。餘財費了一整晚的功夫,卻捉不到幾隻。難道發財的美夢就這麼短暫?他心裡很不甘願,一個不小心,被一叢青草絆倒在地上,正應了俗語「草阿枝絆倒人」。那僅有的幾隻蟋蟀,也乘機逃走了。餘財一怒之下猛地拔草解氣。望著手中的草,他忽然笑出聲來。

第二天早晨,餘財到村外割了一小捆青草,把它分成一小束、一小束的。村民看了都笑他太懶惰了,連割草也只割了那麼一小捆,給牛吃都吃不飽。不只村民嘲笑餘財,連賣菜的阿伯也諷刺他是不是改賣草藥啦!他什麼話都不說,只是靜靜地抽著香菸。

放學時間一到,比昨天更多的學生圍了上來。昨天買到蟋蟀的來看熱鬧,沒買到的更想來買。餘財這才大聲吆喝起來:「賣蟋蟀草!」因為城裡很難拔到青草,而那些又苦又硬的地毯草,蟋蟀根本不吃,而青菜葉又不是很對蟋蟀的胃口。因此,昨天買蟋蟀的學生,又紛紛買青草回去。一趟下來,餘財的收入又比賣菜的多很多。

這樣,餘財有捉到蟋蟀,就順便一起賣青草,沒有蟋蟀的話,就只賣青草。他輾轉在城裡的幾所學校,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那些曾經嘲笑他的村民,反而虛心地向他討教如何發財!個別的像吃了酸葡萄似的說等到了冬天,沒蟋蟀了,看他喝西北風吧!餘財聽了不以為意地說,誰說錢難賺?其實換個角度看世界,什麼東西都是錢的化身,漫山遍野都是錢。沒有蟋蟀,還有其他的生意可做

城裡的潮流來得快去得也快,正如幾年前學生流行養倉鼠,沒幾天就厭倦了。不到一個月,學生的蟋蟀熱就消退了。儘管價格一降再降,餘財一天下來,還是賣不到幾隻。賣菜的笑著說:「這下子,你變不出鬼阿怪倘賣了吧(閩南語的意思是沒啥可賣的)!」天氣依舊很熱,但餘財內心卻涼颼颼的。難道應了俗語「囂張沒有落魄的久」?他緩緩地吐著煙圈。

「嗨,賣蟋蟀的,你捉蟋蟀有碰上稀奇刺激的事嗎?」一個小太妹打扮的女郎,輕佻地問道。「鬼啦!」餘財愛理不理地回答,因為閩南語用「鬼啦」回答人家,表示什麼都沒有的意思。「好啊,現代社會還能看到鬼,那真是刺激!」女郎誤解了他的話,拍手叫道,「你也不要賣蟋蟀了,改賣鬼好了!」

所謂的鬼魂根本不存在,可所謂的鬼火卻常在後山出現。如果她這麼想尋刺激,倒是可以收取一筆可觀的帶路費。餘財想到這裡,就說可以帶她去捉蟋蟀,如果碰到「鬼」,就付加倍的工錢。女郎當即掏出一百元,算是訂金。

女郎姓楊,是後廬社區的居民,算是富二代和拆二代。小楊整天無所事事,喜歡尋求各種刺激。很多富家子弟的言行讓人的眼鏡大跌,甚至坑爹坑媽的也沒啥奇怪。因此小楊這點癖好也不算太出格。當晚,小楊駕著「霸道」車趕往社仔後,隨行的還有年紀差不多大小的一男兩女。

夜黑漆漆的,伸手看不到五指。餘財一行五人磕磕碰碰地朝後山走去。或許是秋天臨近,各種秋蟲叫得歡快。餘財根據蟲子的叫聲,來到一片雜草叢生的旮旯地,這裡蟋蟀多,個頭也大。

「蟋蟀的眼睛雖然有五六個,但視力卻很差,大部分靠觸鬚來探路,它被強光一照射,基本就跑不了」,餘財用手電筒照著一隻大蟋蟀,繼續說,「這是一隻公蟋蟀,它在唱歌求偶……」隨行那個男的,用餘財自製的網兜往蟋蟀一罩。「抓住了!」城裡來的人都歡快地叫著。餘財繼續介紹:「這是石首棺頭蟋,它的個頭特別大……」

「你別像唐僧一樣嘮叨了好不好?」小楊很不高興。她對蟋蟀不感興趣,只在意能不能看到所謂的鬼。「嘮叨也好,至少壯膽,不然萬一碰到鬼怎麼辦?」其中一個女生有點膽顫。

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小楊真的看到「鬼」了。幾步之外,有個模糊的影子不斷膨大起來。小楊那種葉公好龍的心態暴露無遺,嘴巴支支吾吾的,雙手顫抖地扯著餘財的衣襟。餘財不怕所謂的鬼,就怕遇到襲擊人的野獸,於是把手電筒朝著她比劃的方向照去。

一團淡黃色的煙霧正從一個破墓口冒出來,這種所謂的鬼火,其實是骨頭裡含磷的氣體揮發後導致的。

「鬼啊——」那個膽顫的女生發出悽厲的叫聲。不怕鬼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她的叫聲,她扭頭就跑的樣子,霎時把恐怖的氣氛推向高潮。她的兩個夥伴頓時嚇得連滾帶爬就往村裡跑去。小楊本來就有點恐懼,被帶動情緒後,更是嚇得腿軟走不動。餘財只好背著她慢慢往回走,那些工具和蟋蟀早已不知被扔到哪裡去了。

蟋蟀是賣不動了,更不用說蟋蟀草,「鬼」也不敢再賣了。餘財算是徹底失業了,不過他卻撿到了愛情。因為共患難,小楊看到餘財很有責任心,就大膽向他表白。村裡人都很羨慕餘財,本來還有個別批評或看不起的眼神,這下子全部改成笑臉和讚美的語調。聽著遠逝的「霸道」轟鳴聲,大家都說小楊又帶餘財去迌了。

短短一個月,餘財就徹底擺脫「貧困」的命運,因此「天不餓死迌人」的俗語再添一個例證,成了西山後百姓茶餘飯後的一個談資。

相關焦點

  • 小小說|黃庭凱:一條魚
    餘幫扶對我們很上心,全村老的、小的、男的、女的,都說餘幫扶好,公狗、母狗見了他都搖尾巴。嘿,連我這個屙尿都想要紗布來過濾的人,昨天都送了他一條鯽魚,我就想說他真的是好人……對了,餘幫扶,那條魚的味道怎麼樣?野生的啵。餘旭點頭說,好,好。姚福興奮地說,下次我再釣魚還拿給你。餘旭趕緊擺手說,使不得、使不得,嘗一次就夠了。
  • 高中生寫作之小小說寫作導引
    一般而言,小小說只需設定一兩個人物,只將筆墨集中到矛盾衝突最尖銳的片段,藉助於「短平快」的故事而展現生活、揭示人性。小小說的寫作,與一般性記敘文的寫作要求並無太大差異。本質上而言,小小說就是記敘文。差異只在於一般性記敘文偏重於寫實,而小小說以「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虛構為主。
  • 30支隊伍、2000隻蟋蟀齊聚寧陽,寧陽蟋蟀世界盃即將開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澤文 通訊員 陶東寧 曹芬25日,2020中華寧陽蟋蟀文化節暨第三屆寧陽蟋蟀世界盃新聞發布會在友邦彩山田園綜合體舉行。寧陽被譽為「中華蟋都」,是全國最大的蟋蟀交易市場和文化品牌中心。寧陽鬥蟋是省級非遺項目,蟋蟀文化節已連續舉辦21屆,蟋蟀產業年綜合經濟效益超過10億元。自2018年起,該縣已成功舉辦兩屆蟋蟀世界盃,累計24個省市的52支代表隊參加,寧陽蟋蟀世界盃日益成為蟋蟀界的「奧斯卡」。
  • 宣德皇帝與「蟋蟀罐」悲歡往事
    ,當時為了養蟋蟀和鬥蟋蟀的需要,他下令燒造了很多瓷器蟋蟀罐。臺北故宮博物院,是現今最有權威的收藏,竟然沒有一件蟋蟀罐,而北京故宮也僅有一件「大明宣德年制」款仿汝釉蟋蟀罐,這是何故?
  • 2019寧陽蟋蟀世界盃圓滿結束
    大眾網·海報新聞寧陽10月8日訊(見習記者 石智飛)10月6日,2019年寧陽蟋蟀世界盃「終極大戰」拉開帷幕,各參賽隊、大賽組委會全體工作人員以及泗店鎮機關幹部、村黨支部書記共計200餘人參加。比賽現場,只見一個透明的鬥柵,中間有擋板將其一分為二,裁判一聲令下,雙方蟋蟀紛紛入場,由各家的專業草師分別用芡草撥弄自家蟋蟀的牙齒和身體,待蟋蟀被激怒後,再將擋板撤掉,接著就看雙方「猛將」咬在一起,殺得難解難分。激烈的比賽受到全國各地鬥蟋愛好者的關注。決賽現場座無虛席,有一對老夫妻專程從煙臺坐了10小時火車來現場觀看比賽。奪冠之路驚險刺激,現場觀眾直呼過癮!
  • 小小說|孟憲歧:大雪
    在《小說選刊》《青春》《延河》《作品》《飛天》《鴨綠江》《青海湖》《小說林》《四川文學》《天津文學》《滿族文學》《安徽文學》《小說月刊》《短篇小說》《山東文學》《時代文學》《故事林》《百花園》《民間故事》《小小說選刊》《小小說月刊》《微型小說選刊》《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等50多種報刊發表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故事300餘萬字。出版《那山·那人·那狗》微型小說自選集。
  • 「蟋蟀獵人」凌晨田間地頭淘金 「蟲王」身價十萬
    當地村民摸清了蟋蟀凌晨兩點至五點頻繁叫的習性,常常組團在此刻下地淘金,多數人練就了「聽聲辨蟋蟀」的本事。圖為村民王迎喜準備將蟋蟀放進罐子裡。 郝學娟 攝  村民王迎喜仔細聆聽蟋蟀發出叫聲的方向,放慢腳步貓下身子,小心翼翼撥開層層玉米稈,右手早已舉起捕捉蟋蟀的網罩。「叫聲洪亮的蟋蟀一般都是好蟋蟀,頭大、牙好、體長、色正,也能賣出高價錢。」
  • 小蟋蟀撬動一方經濟 山東寧陽縣農民工返鄉抓蟋蟀月賺兩萬多
    一上午的時間,劉先生的四方桌前就沒少過人,附近村裡的村婦、蟋蟀捕獵高手,都拿著自家捕來的蟋蟀供劉先生挑選。附近曹家莊村的村民劉大姐已經拿著自己捕捉的蟋蟀,轉了四五個攤位。  因為每年都頻出高價蟋蟀,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村民一到這個季節就一股腦鑽進田間地頭逮蟋蟀。火爆的蟋蟀市場行情使一些在外地打工的本地人也紛紛「回巢」投入這一行當,捕蟋蟀、賣蟋蟀。
  • 哀鳴的蟋蟀
    很多時候,我難以理解,作為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昆蟲蹤跡遍布世界每個角落,絕大多數昆蟲對人類健康和農業生產破壞性極強,蟋蟀也不例外,何其幸被人追捧數千年、並形成獨特的蟲文化?蟋蟀,也叫促織、蛐蛐等,「名頭」雖響,顏值卻很低。
  • 《動物森友會》蟋蟀怎麼樣 蟋蟀圖鑑介紹
    導 讀 蟋蟀是一種相當有趣的昆蟲,也叫做蛐蛐,鬥蛐蛐一度是古人間盛行的娛樂活動。
  • 泰安蟋蟀「蟲王」身價上萬 蟋蟀獵人半夜下地忙
    近日,記者就來到泰安寧陽縣,跟隨那裡的「蟋蟀獵人」凌晨兩點下地抓蟋蟀。和顏景增一塊來的還有同村的八九個夥伴,他們跟顏景增一樣都是專門為了抓蟋蟀辭工回來的。每年8月,寧陽縣泗店鎮的壯年勞力都會集體返鄉,投入到抓蟋蟀的大軍中,儘管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顏景增抓回來的蟋蟀最終會被放到市場進行交易,蟋蟀的身價少則幾十元到幾百元,多則能達到上千上萬元。對於顏景增來講,這樣的蟋蟀就是滿地跑的錢。
  • 2018中華寧陽蟋蟀文化節啟動
    立秋後,驚天霹靂、一聲驚雷,蟋蟀破土而出,鼓樂《天鼓》恰如其分地呈現了蟋蟀出土時令人震撼的場景,拉開了整場文藝演出的序幕。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輪番上演,臺下的觀眾看得如痴如醉。北方最大的蟋蟀交易集散地山東蟋蟀甲天下,寧陽蟋蟀霸五洲。
  • 一隻蟋蟀11萬,帶動6億經濟
    寧陽鬥蟋蟀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其有著悠久的鬥蟋文化,而且寧陽出產的蟋蟀,曾在古時作為貢品進獻給皇上,並在多次鬥蟋比賽中都能取得勝利。鬥蟋名著《功蟲錄》中就曾記載,寧陽的一隻麻頭蟋蟀取勝,獲得百兩黃金。《詩經》中有這樣一段話,「蟋蟀在堂,十月入我床下」,由此可見,蟋蟀歷史悠久,與人類相伴已逾2500年。
  • 四年級上《蟋蟀的住宅》: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
    四年級上《蟋蟀的住宅》: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一、學習目標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住宅是怎樣建築成的,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隧道:本課指蟋蟀挖掘的彎彎曲曲的洞穴。驟雨:下得又大又急的雨。驟,急速。簡樸:簡單樸素。
  • 為什麼蟋蟀可以用翅膀「唱歌」? 雌雄蟋蟀都會發聲嗎?
    為什麼蟋蟀可以用翅膀「唱歌」? 雌雄蟋蟀都會發聲嗎?時間:2016-12-15 12:36   來源:新華網科普頻道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蟋蟀可以用翅膀唱歌? 雌雄蟋蟀都會發聲嗎? 蛩是什麼呢?為什麼會在寂靜無人的時候獨自吟唱呢?
  • 惜別流沙河,「蟋蟀」不再鳴唱
    他的主要作品有《流沙河詩集》《故園別》《遊蹤》《臺灣詩人十二家》《隔海談詩》《臺灣中年詩人十二家》《流沙河詩話》《鋸齒齧痕錄》《莊子現代版》《流沙河隨筆》《Y先生語錄》《流沙河短文》《流沙河近作》等,詩作《就是那一隻蟋蟀》《理想》被中學語文課本收錄。 著作等身,最早推介余光中詩作 流沙河自幼喜愛讀書,4歲開始研習古文,能做文言文。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前翅近膜質,較弱,前緣向下傾斜,靜止時左翅覆於右翅之上方。
  • 寧陽蟋蟀交易火爆「蟲王」身價上萬 「蟋蟀獵人」半夜下地忙
    近日,記者就來到泰安寧陽縣,跟隨那裡的「蟋蟀獵人」凌晨兩點下地抓蟋蟀。和顏景增一塊來的還有同村的八九個夥伴,他們跟顏景增一樣都是專門為了抓蟋蟀辭工回來的。每年8月,寧陽縣泗店鎮的壯年勞力都會集體返鄉,投入到抓蟋蟀的大軍中,儘管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顏景增抓回來的蟋蟀最終會被放到市場進行交易,蟋蟀的身價少則幾十元到幾百元,多則能達到上千上萬元。對於顏景增來講,這樣的蟋蟀就是滿地跑的錢。
  • 萬元一蟲的蟋蟀江湖!寧津一隻好蟋蟀頂30畝地年收成
    在德州寧津當地有個這樣的說法:抓兩個月的蟋蟀可以讓千家萬戶致富,個頭大、戰鬥力強的蟋蟀更是可能賣出上千甚至上萬元。每年處暑之後,上千外地客商齊聚蟋蟀產地寧津,在蟋蟀的江湖裡你來我往,你爭我鬥。如今,寧津市場已經接近尾聲。據說,今年最貴的一隻蟋蟀賣出萬元高價。
  • 一隻小蟋蟀,抵頭大黃牛
    如果一隻蟋蟀也能賣1萬元,你相信嗎? 一隻小蟋蟀的身價能抵一頭大黃牛,這在山東聊城臨清市並非神話。 早在數年前,臨清市就自發形成了一個火爆的蟋蟀交易市場。而這個蟋蟀交易市場的背後,是當地數千人組成的捉蟲大軍的支撐。 每年秋季,小小蟋蟀帶給當地的除了千萬元進帳之外,也讓繁盛於明清、之後曾一度消亡的蟋蟀文化在當今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