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2020-12-14 騰訊網

看電視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句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話出自《道德經》第74章,它的原文是: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將得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今譯】

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麼用死亡來恐嚇他?如果使人民真的畏懼死亡,對於為邪作惡的人,我們就可以把他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

經常有專管殺人的去執行殺的任務。那代替專管殺人的去執行殺的任務,這就如同代替木匠去斫木頭一樣。那代替木匠斫木頭,很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的。

【我讀經典】

當人民被逼入絕境,無以為生的時候,死還有何懼?如果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誰又能不畏懼死亡?在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如果仍然有為邪作惡之人,那就嚴懲不貸,為非作歹的人就少了。

為什麼老百姓不怕死?要起身反抗了,為何要反抗?因為統治者行事背離了「道」,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那百姓為了生計就不再畏懼死亡,這時候統治者再拿死亡來恐嚇他們,還有何意義呢?如果使老百姓生活安逸、富足,那百姓就不會去冒死亡的風險了。

比如有的公司就是如此,領導心中只有自己的私利,不關心員工的利益,就想我怎麼多採用點措施,制定一些制度出來,只要員工犯錯我就扣錢,或者業績不達標我多扣點,這個月給你扣掉兩百,下月又被扣一千元,你還必須心服口服,說不出什麼理由,因為制度就這麼制定的。

因為領導就想怎麼去節省開支,公司文化就是競爭文化,員工之間、員工與老闆之間互相PK,你幹掉我我幹掉你,你輸我多少錢,我贏他多少錢,所以員工之間總是衝突不斷,不為別的大事,可能就為了一個客戶資源掐起來了。這公司一直也能運轉,但很多年都沒有一點兒發展,還隨時處於搖搖欲墜的邊緣。最終多數員工什麼態度?那你罰吧,給我罰這麼多也沒剩下什麼錢了,那爺不幹了,這就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另外,在公司內部,每個部門應該各司其職,都有部門領導帶著大家做好本職工作,公司朝著既定的目標前行。可有的老闆,他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喜歡誇耀自己的本事,沒事就到處看一看,指點他們這個不行,那件事應該怎麼做。總之事情不分大小,什麼都管,連懲罰員工都要親自監督。如此,那還要部門領導何用?他們的尊嚴何在?以後怎麼去開展工作?所以很多老闆就容易犯這個錯誤。

如此一來,公司必定要出現混亂,因為每件事都覺得老闆會來幹預,那就再等等消息,等老闆發表意見再說,所以很多事就無法及時作出響應。可一旦聽從老闆的安排,因為他對部門具體的事情不那麼清楚,若是出了什麼紕漏,老闆就會責怪部門領導玩忽職守、能力不足,逐漸的這公司運轉就一團糟了,這叫「夫代大匠斫者,希不傷其手矣。」你越俎代庖,就如同那代替木匠斫木頭,很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的。

人的生死本是順應自然的,如莊子所說的「適來,時也;適去,順也。」人的生,適時而來;人的死,順時而去。人生在世,理應享盡天賦的壽命,然而極權者只為了維護一己的權益,斧鉞威禁,私意殺人,使得許多人本應屬於自然的死亡(「司殺者殺」),卻在年輕力壯時,被統治階層趨向窮途,而置於刑戮。

相關焦點

  • 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荒謬
    其《道德經》文字雖然不多,但是,裡邊卻閃耀著「辯證」的智慧,這在古代已經夠不容易的了。但如果從邏輯的角度來講,不可否認,裡邊有許多歪理或者不充分的證明。雖然,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必須用邏輯講道理,但是,如果我們在「整理國故」的時候,不能剔除古代文獻裡的糟粕,將先哲名言當作不可動搖的經典去傳誦,仍然按照古人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勢必影響到當代人邏輯思維的培養。
  •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得一」在本章一共出現了七次,而「一」在道德經中是很重要的概念,第22章中說: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第42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很明顯,一是由道所生,一就是道的一部分。道作為物質時,可派生萬物,是萬物之母;道作為規律時,可指導萬物運行,是天地之始。在易經中,伏羲一畫開天,他用一代表天。而老子在天地之外,又發現了道。
  • 《道德經》高屋建瓴的解讀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又名《老子》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即道不可以由人強行來理解,否則就會理解誤轉發生偏差,而《道德經》中的「大道」,這才是人們真正要理解的「道」,不同於人所強行理解的那個「道」。老子又說:「名,可名,非常名。」「名」指「名稱」。萬物本來沒有名稱,是人賦予了萬物以名稱,人同時也賦予了理解世間萬物背後運轉本質的「道」這個名稱,人類對「道」乃至對世界萬物的理解都是通過「名」即命名來實現的。
  • 道德經解讀: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這話出自《道德經》第57章,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 體悟《道德經》的智慧
    《道德經》一書傳為老子所著,但先秦無私人著述,一般認為其書類似於《論語》,不過是老師的言語輯錄罷了。《道德經》之名,應該也是後人所加,原書名《老子》,出土的竹書、帛書便可證明。對於《道德經》,各版本之間不僅有許多文字差異,字數也不盡相同。常言「《老子》五千言」,只是一個大概的統計。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包括距離老子時代近一些的人,對《道德經》的傳播和解讀,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流傳過程中,因為書寫、解讀上的疏忽、訛誤,勢必讓原文原意出現不可避免的各種錯誤。 兩千多年過去,《道德經》自然也就有了各種各樣大同小異的版本流傳下來。好在萬變不離其宗,老子的觀點和思想還是在這與原文原意稍有出入的5000言中近乎完美的表達出來。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二 強梁者不得其死的邏輯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二 章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萬 物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 衝 氣 以 為 和 。人 之 所 惡 , 唯 孤 、 寡 、 不 谷 , 而 王 公 以 為 稱 。故 物 或 損 之 而 益 , 或 益 之 而 損 。人 之 所 教 , 我 亦 教 之 。強 梁 者 不 得 其 死 , 吾 將 以 為 教 父 。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老子對掌權者是施仁政或暴政,在《道德經》裡有著清楚的分析: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七章) 其中之義:至高至善的掌權者,人們仿佛感覺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贏得人們的親近讚譽。
  • 道德經;醍醐灌頂急開悟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大悲老子,真乃聖人也,縱觀道德經,其反覆描述,大道的奧秘,揭示宇宙之真理。吾輩得聞,如旱苗逢甘霖,如魚兒得細水,實受益匪淺!餘把本章分成三個部分,以便來觀照,先來看第一部分,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孔德不是孔夫子的德,這個萬不可混淆哦!何謂孔,孔,金文會意字,如嬰孩吃奶狀,故用力過甚,急,大,我們經常說,使出了吃奶的勁,這個勁,你說大不大?
  • 讀《道德經》第四章:道是什麼?給你本章正本清源的解讀
    讀《道德經》,每個人都最想知道「道」究竟是什麼,結果老子在第一章開頭拋出「道可道,非常道」之後,卻說起了「有」和「無」,接下來又講聖人以無為治國。第四章老子終於講到「道」了,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子怎麼說。出自【大般涅槃經卷第六】所以,我在讀《道德經》時,也儘可能看老子在《道德經》裡是怎麼說的,而不是看別人是怎麼解讀的,或者猜測老子話裡話外的意思,來給道一個明確的概念上的界定。
  • 《道德經》被誤讀千年,只因後人篡改,快來看看《道德經》真面目
    《道德經》老子的重要作品。它包含了很多修身、齊家、治國、養生的道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講世界起源的書,也是第一本哲學書。文章短小精悍,內容豐富。奠定了它「萬經之王」的地位。你可能不知道,我們一直奉為經典的《道德經》實際上被誤讀了。名字被誤讀《道德經》分為「德經」和「道經」兩部分。原文中上篇是《德經》下篇是《道經》。德經在前,因此應該被稱為「德道經」。
  • 易經解道德經之三十六 微明二字才是本章的核心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六 章將 欲 歙 之 , 必 故 張 之 ﹔將 欲 弱 之 , 必 故 強 之 ﹔將 欲 廢 之 , 必 故 興 之 ﹔道德經中所言的矛盾也是這樣,無論第二章所言有無相生,高下相盈還是本章的翕張強弱興廢取與都是矛盾。都處在互相的轉換中。這是絕大多數人所理解的本章的意思。這也是很多人視道德經為陰謀論的一個證據所在。實質上,本章的核心在於微明二字。微明就是明微。
  • 《道德經》: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道德經》第六章第一句「穀神不死,是謂玄牝」,各家解釋不一,鄙人不恥井蛙之見,試為大家分享:「穀神」的意思有三種:1、道體穀神可以理解為是萬物的母親2、虛無或心道即虛無,穀神也可理解為虛無,因為一切的「有」都是從「無」裡面產生的,正所謂「無名天地之始」,因為我們的心也是虛無的,穀神亦可理解為是人們的心,「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讀書筆記之《道德經》——道經01章
    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