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務副皇帝」胤祥,為何不會被雍正猜忌?3大原因,雍正很放心

2020-12-17 清朝那些人

經過「九子奪嫡」事件殘酷洗禮的雍正皇帝,初一登基就被「繼位不合法」的負面輿論包圍,為了穩定統治根基、控制朝廷局面,性格本就「雄猜陰鷙」的雍正皇帝開始了一場血腥殘酷的政治清算。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就連一母同胞的皇十四子胤禵,就連潛心修書、不問政事的皇三子胤祉都受到了雍正皇帝不同程度的打壓和懲治。

除了對昔日奪嫡政敵的瘋狂清算,就連當初「內外夾輔為重臣」,立下擁立之功的隆科多和年羹堯,一旦有了威脅皇權的可能,雍正皇帝也是毫不留情,不是「勒令自盡」就是「圈禁終身」

當然,雍正皇帝也絕非殘忍冷酷的暴君,昔日的皇室兄弟也並非全都不得善終。在那些落得善終的皇子中間,又以皇十三子胤祥的聖寵最盛、權勢最大,結局也最為完美。

雍正朝時期的皇十三子胤祥,究竟以何種形象存在?

雍正七年,胤祥的權勢、聲望達到頂點,監管戶部三庫、會考府、造辦處、外國傳教士事務、西北軍事的全權指揮、總理營田水利,掌管圓明園八旗禁軍、全國重大案件審理、國庫欠款追繳、各種祭祀大典等等幾乎涵蓋了朝廷的所有事務。

更重要的是,此時的胤祥還擁有兩項史無前例的巨大權力:1、掌握全國正三品以上武職官員的任免;2、吏部上呈之各地督撫、道員、府縣的官員名單,必須「問及王之意見」

除此之外,根據《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的記載,雍正皇帝曾經一位臣屬的奏摺中,給出過如此批示:

怡王色變,朕不得已就範!

能讓雍正皇帝這樣的雄主「低頭就範」,恐怕也只有怡親王胤祥能辦到了!

根據《清史通鑑》對怡親王胤祥的總結,此時的胤祥集政治、軍事、財政、人事、皇族內政等諸多大權於一身,既是能定調子的朝廷重臣,又是整個朝廷的大管家,更是雍正皇帝最為信任的侍衛長。由此可見,後世對其「常務副皇帝」的尊稱,絕對是名副其實。

只是,原本就猜疑心極重,又特別注重皇權集中的雍正皇帝,為何對怡親王胤祥毫無猜忌?

向來厭惡朋黨的雍正皇帝,為何還多次主動要求朝廷大員、地方督撫「同王結交,不用害怕,因這是朕的主意,保於爾有益無損也」

歷史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愛,雍正皇帝能如此對待自己的十三弟,也是有著具體原因的。

有人認為,是因為怡親王胤祥的「公忠體國」,為雍正皇權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有了雍正皇帝對其的絕對信任和巨大恩寵。但早在雍正繼位之初,尚未正式進入雍正朝的時候,雍正皇帝對胤祥的絕對信任、毫無猜忌就已經明確表現。

所以,這份來之不易的信任幾乎全部來源於康熙朝時期!

怡親王胤祥劇照

1、自幼培養的深厚感情

因為曾被雍正帝生母,時為「德妃」的烏雅氏撫養,皇十三子胤祥和當時的皇四子胤禛關係非比尋常。按照雍正皇帝為胤祥親撰的祭文內容來看,胤禛和胤祥自幼親密無間,康熙皇帝還曾命胤禛親自教授胤祥數學,「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每一次跟隨康熙皇帝外出巡視,兩兄弟必定「形影相依」;如果不能一同出巡,也必定會有書信往來。

根據《清聖祖實錄》的記載,皇四子胤禛自幼性格孤僻、脾氣暴躁,曾多次受到康熙皇帝的訓斥。皇四子胤禛之所以和其生母關係不好,和其古怪的脾性有著很大關係;「九子奪嫡」事件中,他之所以勢單力薄,也是其性格起到的負面影響。也就是說,幼年時候的雍正恐怕就只有胤祥這一個親密無間的兄弟和朋友。

有著如此難忘的同年,雍正皇帝和怡親王胤祥之間的關係自然非尋常兄弟能及,這種自幼培養、知根知底的感情就是絕對信任的來源。

2、「九子奪嫡」中對雍正皇帝的鼎力相助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演繹中,皇十三子胤祥絕對是皇四子胤禛奪嫡過程中最堅定的支持者,暢春園繼位當晚,如果沒有胤祥及時勤王保駕,皇四子胤禛很可能就會和皇位失之交臂。

雖然在清朝官方文獻中並沒明確記載胤祥對胤禛奪嫡的支持表現,但雍正皇帝於雍正元年的一份「密旨」似乎能說明點什麼:

雍正元年,皇帝諭後世子孫嗣位子孫永遠遵守:怡親王允祥在皇考之世於朕篤盡弟誼,多資贊助;自朕御極以來,最為宣力輸誠,深裨政治。

這份出自雍正元年的「密旨」,只能是對胤祥之前的貢獻說明。也就是說,在「九子奪嫡」期間,在康雍皇權更迭的過程中,胤祥的巨大貢獻只是出於某種考慮未明確記載於官方文獻而已。

雍正專門為胤祥下發的諭旨

另外,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時,皇十三子胤祥曾經被短暫圈禁,而圈禁的理由卻沒有任何說明。畢竟是當朝皇子,被圈禁了幾乎一年,官方文獻為何連點說明都沒有?就連雍正皇帝繼位以後,也只是給出了「因二阿哥一事牽連,一時得罪皇考」這樣說了等於沒說的原因。

那麼,一向被康熙皇帝疼愛的胤祥,到底因何得罪了康熙,受到了將近一年的圈禁?

從雍正皇帝登基以後對胤祥明顯帶有彌補性的賞賜來看,從上述「在皇考之世於朕篤盡弟誼,多資贊助」的說明來看,胤祥恐怕是主動為胤禛背了黑鍋。只是,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被雍正皇帝出於維護自身形象的考慮而刪除了。

在奪嫡過程中,在皇權更迭過程中對雍正皇帝都能鼎力相助,甚至不惜身陷囹圄的皇十三子胤祥,自然會贏得雍正皇帝的感恩和信任。

康熙皇帝劇照

3、胤祥對雍正皇帝沒有一絲威脅

當然,上述兩方面的原因也只是給予了雍正皇帝應該信任胤祥的理由,但一母同胞的弟弟,他照樣懲治;奪嫡之爭中,對其起到決定性幫助的隆科多和年羹堯還不是落得悲涼下場。所以,讓雍正皇帝絕對信任胤祥,對其毫無猜忌的主要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怡親王胤祥對雍正皇權沒有一絲威脅。

從雍正朝初期的「總理事務王大臣」,到雍正七年的「常務副皇帝」,怡親王胤祥手握朝政大權,如果他願意,就其當時的地位、聲望和影響而言,足可以對雍正皇權造成致命打擊。但是,手握大權的胤祥只對雍正皇帝忠誠,只為大清江山奉獻,追繳欠款,治理水患,整飭吏治,為國舉賢,雍正皇權需要他做什麼,他永遠是衝在前面的第一人。

向來注重兄弟感情的怡親王胤祥,在雍正皇帝嚴懲昔日奪嫡政敵時,也曾流淚,也曾惋惜,只是他從未出言相勸,因為他知道只有如此,雍正皇權才能穩固,祖宗江山才能久遠。

鑑於胤祥的巨大貢獻,雍正皇帝在自己的陵寢旁為其選擇了一塊「中吉」之地,胤祥聽後卻驚恐失色,拼命推辭,直到雍正皇帝答應其另選陵址。選定陵址後,胤祥「口吞陵地之土」,嘴裡還念叨著「這樣的話,則臣心安而子孫蒙福了」。縱然權勢如此之盛,縱然聖寵如此之盛,他依然能擺明自己的位置——我是弟弟,但我更是臣子!所以,才有雍正皇帝對其「一心翊戴,克盡臣弟之道」的至高評價,所以才有雍正皇帝對其絕對放心的信任!

正如雍正皇帝為胤祥賜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榜的說明,「怡親王事朕,克殫忠誠,職掌有九,而公而忘私,視國如家,朕深知王德,覺此八字無一毫過量之詞」。地位如此之高,卻能清醒的認清自己的位置;恩寵如此之盛,卻能始終保持恭謹之心;「公而忘私,視國如家」,焉能不得同樣「為國為民,日夜憂勤」之雍正皇帝的信任和恩寵!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清實錄·世宗實錄》、《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

相關焦點

  • 「常務副皇帝」胤祥,從沒被雍正猜忌過,其實雍正放心得很
    雍正八年的時候,怡親王胤祥去世,他為雍正嘔心瀝血一生,他的去世讓雍正悲痛不已,雍正下旨「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就這樣,胤祥成為了清朝「守成」階段獲封「鐵帽子王」第一人。 由此可見,怡親王在雍正帝心中的地位非常不一般,那麼他當時到底以怎麼樣的形象輔佐王權呢?
  • 雍正對親兄弟向來殘忍,為何對胤祥另眼相看,堪稱「常務副皇帝」
    我們都知道,雍正皇帝胤禛之所以能夠在「九子奪嫡」之中脫穎而出,一方面是由於其自身出眾的能力與實力,另一方面,十三爺胤祥在此過程中可以說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事實上是,雍正皇帝在奪得皇帝之後,也確確實實地給了胤祥最尊貴的地位。
  • 胤祥同和珅比,誰的權力更大?「常務副皇帝」和「二皇帝」的區別
    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有著諸多被其信任、倚重的寵臣,但真正能讓其「絕對信任」、「絕對依仗」、「給予無限權力」的人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怡親王胤祥。「常務副皇帝」,就是後世對胤祥權勢之盛最為形象的稱呼。巔峰時期的和珅,官至內閣首輔、領班軍機大臣,甚至可以「挾百官於朝廷,橫行無忌、威福由己」,權勢一度凌駕於嘉慶皇帝之上,被時人乃至外國使臣稱為「二皇帝」。一個是雍正朝的「常務副皇帝」,一個是乾隆朝的「二皇帝」,怡親王胤祥和權臣和珅相比,誰的權力更大呢?
  • 巔峰時期的怡親王胤祥,權力有多大?「常務副皇帝」,當之無愧
    3、將胤祥加封為「鐵帽子王」的同時,雍正皇帝將當初被胤祥拒絕的恩賜——「王諸子之中,再封一郡王」,再度提及。晉封胤祥第四子弘晈為郡王,同樣世襲罔替。可就算如此,雍正皇帝還是認為「凡朕加恩於王之處。皆不足以酬王之碩德豐功」。
  • 《雍正王朝》如果沒有胤祥,八王議政雍正難道真的束手無策了嗎?
    《雍正王朝》在「九子奪嫡」中,四爺胤禛最後成功脫穎而出升級為雍正皇帝,但對於獲得皇位的四爺,八爺黨胤禩肯定是不會善罷甘休的。最後雖然跪倒在雍正的腳下,但大家都知道他們肯定不會就這麼安安穩穩的。所以以胤祥為首的「八爺黨」集團就一直與雍正作對,處處和雍正皇權作對,百般的拆臺。後來在看到十三爺胤祥病重,加上已經控制了京城武裝力量後開始了最後的直面對決,那就是這部劇的高潮部分「八王逼宮」,而最後若不是十三爺胤祥的及時到來,雍正看起來就已經失敗了,那麼說起來如果沒有十三爺胤祥的話,雍正皇帝是否真的就只能束手無策了呢?
  • 頂峰時期的怡親王胤祥,權力有多高?「常務副皇帝」,當之無愧
    怡親王胤祥是清朝時期中的一個相當擁有作為大臣,同時他也是康熙帝第十三子,更是雍正皇帝的兄弟。他於雍正皇帝胤禛繼位後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自此即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還有得到世襲罔替的許可。
  • 雍正為何要在胤祥逝世後,追封「鐵帽子王」?
    公元1730年,即雍正執政的第八年,怡親王胤祥逝世,雍正異常悲慟,坐臥難安,親自素服一個月。從中可以看出雍正對這位弟弟的極其器重,一者為避諱登基後雍正的名諱,雍正兄弟都將改成了「允」字輩,雍正唯獨允許胤祥,仍然沿用「胤」字;其次「慟」者是表明雍正對胤祥的逝世,感到極度悲傷;第三皇帝能為臣子素服的,自古極為罕見。
  • 十三爺胤祥的真實一生:經過康熙的磨練後,成了「常務副皇帝」
    康熙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父親,共育有55個子女。同時,他也是一位非常糾結的父親,兩廢太子,臨終前都沒有公開繼承人是誰。後來,四皇子胤禛成了雍正皇帝,其餘皇子除了十三阿哥胤祥善終外,當年參與奪位的均無好下場。之所以如此,難道僅僅是因為胤祥和胤禛親密的緣故嗎?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8位還是在清朝開國的時候所冊封的。所以說在和平時期,想要獲得鐵帽子王的封號,要麼跟皇帝的關係很好,比如說怡親王胤祥,要麼就是立下了大功勞,比如說恭親王奕。一、12位鐵帽子王都是誰?
  • 俠王胤祥吞下一把土,雍正皇帝感動得落淚:老十三當得起八字評語
    乾隆殺戮大臣的數量,遠超以狐疑猜忌著稱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而素有「其面如鐵」之稱的雍正皇帝,卻經常對駕前重臣表現出脈脈溫情——張廷玉得病,雍正很焦慮地表示:老張得病,就等於我胳膊疼了好幾天。很多人都把胤祥寫成允祥,包括清史稿也是這樣,這其實是不符合史實也違背了雍正皇帝個人意願的——雍正稱帝之前,胤祥無需避諱改名,雍正稱帝八年後又有專門上諭,明確規定胤祥的名字不用改:「諭舉怡親王功德,命復其名上一字為胤,配享太廟。」
  • 雍正嘉獎怡親王胤祥世襲罔替的資格,為何到了慈禧時期,被她廢了
    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8位還是在清朝開國的時候所冊封的。 所以說在和平時期,想要獲得鐵帽子王的封號,要麼跟皇帝的關係很好,比如說怡親王胤祥,要麼就是立下了大功勞,比如說恭親王奕訢。
  • 雍正幾乎蹂躪整頓了所有兄弟,唯獨一人例外,還得到雍正極大信任
    最終四阿哥憑著個人頑強的意志而得到了康熙青睞,成為皇帝,我們叫他雍正皇帝。當年奪位有多麼激烈,日後的報復就有多麼殘酷。而雍正的確是這麼做的,成為皇帝後,雍正對他的兄弟們展開了陰毒的報復行為。首先被整頓的是十四阿哥允禵,十四阿哥是雍正最後的對手,一度認為他會當皇帝,因為他在晚期獲得了軍權和冊封為大將軍王。
  • 雍正對皇兄弟們趕盡殺絕?他得到了顯赫地位
    當時胤祥是清朝統治核心圈的顯要人物,他是實質上的首輔大臣與雍正的「代言人」,還是整個帝國的幕後大管家。如此地位權力,與受雍正的信任度,都是與其他皇子有著雲泥之別。雍正八年胤祥病逝,雍正帝悲痛欲絕,傷心過度也臥病在床,甚至開始擬遺詔安排身後之事,差點跟著胤祥而去了。雍正帝以最高待遇厚葬了胤祥,並用自己的隨身香囊為其陪葬,以示永訣之哀,在胤祥的葬禮上雍正帝哭到了「吐血」。
  • 十三爺胤祥死前提了3個要求,前兩個雍正答應,最後一個卻不答應
    都知道在這場戰爭中,雍正皇帝取得了最大的勝利,而有一個王爺,他不僅僅在這場戰爭中全身而退,更在之後雍正期間,為自己謀得一個好職位,成為雍正皇帝最信任的人。愛新覺羅·胤祥胤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個兒子,人稱十三爺。
  • 雍正王朝:張廷玉,為何能得康熙、雍正兩代帝王信任?哭出來的
    3、作為「上書房首席大臣」,張廷玉是朝廷政務處理的第一責任人,處理每一件事都要同時讓雍正皇帝和雍正皇帝的反對勢力滿意。處理得好,張廷玉份屬應當;可一旦出錯,就會落得裡外不是人的尷尬局面。身居朝宰輔,乃係古代讀書人的終極夢想,肯定不會輕易放棄;再加上,深受儒家影響的張廷玉,已經牢固樹立了「忠君愛國」的思想,絕不會棄雍正皇帝而去;更何況,就算張廷玉想辭官,雍正皇帝會答應嗎?所以,張廷玉就這樣一直為難著、委屈著,直到他發現原來雍正皇帝也會像康熙皇帝那樣體諒和理解自己,他哭了!
  • 雍正的十三弟寵臣怡親王胤祥,為什麼要在死前吞土呢?
    胤祥和雍正的關係胤祥其實又叫允祥,因為避諱雍正皇帝的名諱,他從胤祥改為允祥,在他去世後,雍正又將他的名字改回為胤祥。康熙朝的時候,雍正因為很早就有幸被送到皇后身邊撫養,所以雍正差不多就擁有了嫡子的身份了。至於胤祥則在雍正的母親做了德妃之後,被送到德妃那邊扶養。
  • 雍正王朝:同樣潛邸舊人,為何李衛平步青雲,鄔思道卻被猜忌?
    但是,雍正奪嫡成功後,鄔思道與李衛的命運截然不同,一個面對的是保命問題,另一個卻能平步青雲,這又是為何呢?  鄔思道了解奪嫡的來龍去脈,雍正心裡擔心,你鄔思道雖然功不可沒,但哪天把這些事給抖出去了,我這皇帝的臉還往哪裡擺啊,甚至連合法性都會動搖。
  • 《雍正王朝》八爺黨為何敵不過病入膏肓的十三爺?
    其實關鍵因素,在於以下幾點:雍正一生最寵愛的臣弟,淺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十三爺雍正上臺後,除了他一人是皇帝,皇權至上,十三爺胤祥算是第二號人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最核心的權力—兵權,自然是十三爺掌握。
  • 雍正稱帝後,「四爺黨」成員結局如何?
    由於胤礽的二度被廢,大阿哥、三阿哥、八阿哥的相繼出局,四阿哥胤禛在奪嫡大戰中,韜光養晦,忍而不發,最終勝出。在康熙帝於康熙六十一年駕崩於暢春園後,承繼大統,成為雍正皇帝。四阿哥胤禛能在奪嫡之戰中完勝,他的團隊也是非常給力的。當時的四爺黨成員在朝廷的代表人物人物有十三阿哥胤祥、步軍統領隆科多等。
  • 張五哥為何寧願選擇給十三爺守墓,卻不願做侍衛?
    《雍正王朝》中,張五哥在十三爺去世後,向雍正辭職,主動願意為十三爺去守靈。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張五哥非常聰明,懂得進退,類似鄔思道。張五哥為何要辭去大內侍衛,跑去給十三爺守靈?在下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報恩!報答十三爺胤祥救命之恩;在《雍正王朝》中,康熙晚年發生了駭人聽聞買賣人命案,張五哥作為受害者,慘遭奸人誣陷,差一點就成了他人替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