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胤祥,康熙帝皇十三子,於「九子奪嫡」期間堅定支持皇四子胤禛,並在雍正朝為了雍正皇權的穩固,為了大清江山的發展「殫精竭慮、死而後已」,被雍正皇帝評價為「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雍正登基之初,晉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胤祥薨逝,雍正皇帝特諭其後嗣子孫所承「怡親王」爵位「世世相承,永遠弗替」。由此,胤祥也成為了清朝「守成」階段的第一位「鐵帽子王」。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有著諸多被其信任、倚重的寵臣,但真正能讓其「絕對信任」、「絕對依仗」、「給予無限權力」的人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怡親王胤祥。「常務副皇帝」,就是後世對胤祥權勢之盛最為形象的稱呼。
鈕祜祿·和珅,乾隆朝權臣,也是清朝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貪官,「為相二十餘年,家中私蓄,幾乎不可勝算」。據蔡東藩先生考證,和珅的家產「適當清廷二十年歲入之一半而強」。和珅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聚攏起如此財富,自然和其擁有的滔天權勢分不開。巔峰時期的和珅,官至內閣首輔、領班軍機大臣,甚至可以「挾百官於朝廷,橫行無忌、威福由己」,權勢一度凌駕於嘉慶皇帝之上,被時人乃至外國使臣稱為「二皇帝」。
一個是雍正朝的「常務副皇帝」,一個是乾隆朝的「二皇帝」,怡親王胤祥和權臣和珅相比,誰的權力更大呢?
有人認為,和珅再牛,再囂張,也只是清朝統治階層的奴才;而怡親王胤祥作為統治階層的一分子,權力自然要高於和珅。但是,根據當時派駐大清朝的朝鮮使臣記載,巔峰時期的和珅相當囂張,「上自王公,下至輿珅,莫不納賄諂附,爭相結交」。巔峰時期的和珅連嘉慶皇帝都不放在眼裡,自然更瞧不上那些王公貴胄。
那麼,我們就從兩人手中掌握的具體權勢出發,看一下「常務副皇帝」和「二皇帝」之間的權力對決,到底誰會贏?
「常務副皇帝」胤祥
雍正元年,胤祥以「總理事務王大臣」的身份,總理戶部,基本相當於兼任財政部長的總理。當然,總理戶部的胤祥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追繳國庫欠款」。雍正三年,胤祥的職位變為「議政大臣」並負責直隸營田事務。「議政大臣」的權力並無明顯規定,權力大小、地位高低全憑皇帝一句話;所謂「營田」,即朝廷控制的土地,也是朝廷所擁有的最主要的不動產。
也就是說,雍正三年的胤祥已經成為朝廷權力中樞的一員,而且還是雍正皇帝的大管家。除此之外,此時的胤祥還負責統領圓明園禁軍,辦理潛邸、陵寢、祭祀、軍需、斷案等等諸多雍正皇帝交付的長期或臨時性工作。當然,這還不是胤祥的權力巔峰。
雍正七年,雍正皇帝開始將更多的「專屬權力」交付給怡親王胤祥,這一時期,胤祥手握全國三品以上武職官員的人事權;吏部上呈之各地督撫、道員、知府等官員任免,必須經過胤祥的同意才行。甚至在朝廷重臣、封疆大吏的政務奏摺中,雍正皇帝都會不厭其煩地問上一句:「是否問及王意見?」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雍正皇帝的硃批中,竟然出現了「怡王色變,朕不得已就範」的言辭。
也就是說,雍正七年的胤祥,集政治、軍事、財政、人事、皇族內政等諸多大權於一身,乃係雍正朝堂上當之無愧的第一宰相。甚至,在某件事上出現爭議時,連雍正皇帝也不得不向怡親王胤祥低頭就範。「常務副皇帝」的稱號,胤祥絕對當之無愧。
「二皇帝」和珅
乾隆三十八年,時任「三等侍衛」的和珅在乾隆皇帝面前初次展現了自己的才華,進入了乾隆皇帝的「儀仗隊」。乾隆三十八年,和珅被任命為「布庫管庫大臣」,讓其學習到了理財技巧的同時,還因工作出色而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獎,並從此開啟了仕途飛升之路。
乾隆四十年,和珅被提升為「御前侍衛」併兼領「正藍旗滿洲副都統」,品秩為正二品,行政級別為副國級,這一年,和珅25歲。
乾隆四十一年,和珅官至「總管內務府大臣」並執掌上三旗官兵事務、「戶部右侍郎」、「國史館副總裁」,同時獲賜一品朝冠。年底,獲賜「紫禁城騎馬」待遇。此時的和珅雖然行政級別還是副國級,但已經開始享受正國級待遇。更重要的是,和珅還正式躋身於權力中樞——「軍機處」。
乾隆四十二年,和珅兼任戶部、吏部兩部侍郎,併兼領「九門提督」一職;乾隆四十三年,和珅監管「崇文門稅務」並總管行營事務,逐漸成為乾隆皇帝的大管家。乾隆四十四年,和珅於「御前大臣」上學習行走,為成為「朝廷宰輔」做準備。
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就任「戶部尚書」、「御前大臣」、「鑲藍旗滿洲都統」;乾隆四十五年下半年,和珅升任「領侍衛內大臣」、《四庫全書》正總裁、「理藩院尚書」,正式進入正一品行列,成為正兒八經的正國級幹部。
而後,和珅開始進入「兼職」時期,即品秩不變,但兼任的官職越來越多。乾隆五十一年,和珅的首要官職為「文華殿大學士,兼任吏部、戶部尚書」;行至乾隆五十七年,和珅又先後兼任「殿試讀卷官」、「充教習庶吉士」、「翰林院掌院學士」,「日講起居注官」併兼管太醫院、御藥房。
也就是說,乾隆五十七年,和珅已經將朝廷的財政、人事、教育、皇室內部事務等諸多大權集於一身,並且還掌握著朝廷的儲備幹部隊伍,甚至還成為了天下讀書人的領袖。此時的和珅,於朝廷上的地位僅次於老臣阿桂,但阿桂長期離京辦差,所以此時的他已經發展成為朝廷實際上的一把手。
嘉慶元年,和珅的具體權勢進一步擴大,在之前的基礎上又掌握了朝廷最高司法衙門——刑部。嘉慶二年,阿桂病逝,和珅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內閣首輔、領班軍機大臣,正式問鼎朝廷之巔。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朝堂之上,除了王傑、董誥、劉墉等人暗中發牢騷以外,幾乎沒人敢同其作對。再加上乾隆太上皇對和珅無法理解的倚重,和珅的權勢開始凌駕於嘉慶皇帝之上,成為「二皇帝」,把持朝政、號令百官。
兩者比較
通過怡親王胤祥和權臣和珅的發展歷程來看,兩人在手握的權力方面有著太多的共同點,就連皇帝給予的恩寵和信任也幾乎是旗鼓相當、不分上下。
但是,同樣作為朝廷的一把手,和珅較之胤祥卻有著一項遠遠不如的方面,那就是對軍事權力的掌握。
雍正皇帝在位期間,喜歡於圓明園處理政務,其貼身警衛工作就是胤祥這位「圓明園禁軍總統領」負責。也就是說,胤祥基本相當於雍正皇帝的「侍衛長」。而和珅雖然長時間擔任「領侍衛內大臣」,也算皇帝的「侍衛長」,但「領侍衛內大臣」的定額是6人,和珅也不過是其中的一位而已。也就是說,如果和珅存在於雍正朝,也只能是胤祥的手下。
更重要的是,自雍正元年開始,胤祥便主抓軍需供應工作;西北戰亂再起時,胤祥更是率領諸臣全權負責西北軍務。雍正七年,胤祥又擁有了全國三品以上武職官員的任免權,幾乎盡數掌握了全國的軍事大權。而和珅除了短暫署理過「兵部尚書」,有過一次失敗的督戰經歷,指揮平定過一兩次小規模內亂外,就再無軍事方面的具體表現。至於全國的軍事大權,更是談不上掌握,甚至一度連邊都沾不上。
此來看,「二皇帝」和珅比較起「常務副皇帝」胤祥而言,權勢相差甚遠,甚至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當然,如果就具體歷史貢獻而言,和珅更是連胤祥的腳趾頭都比不上,胤祥「公忠體國、殫力竭誠」,為推動「康熙盛世」的健康發展,為「乾隆鼎盛」的快速到來,做出了絕對不亞於雍正皇帝的巨大貢獻。就連雍正皇帝也不免感嘆:「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雍正皇帝的軍功章上,應該有胤祥的一半。
而和珅雖然協助乾隆皇帝苦苦支撐了「虛晃盛世」20餘年,但其對於大清王朝的傷害更是不容忽視。蕭一山先生認為,「康、雍、乾三朝之元氣,殆盡斫喪於和珅一人之手矣」。清朝毀於乾隆皇帝之手,而和珅就是乾隆皇帝手下最大的助紂為虐者。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清代通史》、《嘯亭雜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