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祥同和珅比,誰的權力更大?「常務副皇帝」和「二皇帝」的區別

2020-12-19 清朝那些人

愛新覺羅·胤祥,康熙帝皇十三子,於「九子奪嫡」期間堅定支持皇四子胤禛,並在雍正朝為了雍正皇權的穩固,為了大清江山的發展「殫精竭慮、死而後已」,被雍正皇帝評價為「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雍正登基之初,晉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胤祥薨逝,雍正皇帝特諭其後嗣子孫所承「怡親王」爵位「世世相承,永遠弗替」。由此,胤祥也成為了清朝「守成」階段的第一位「鐵帽子王」。雍正皇帝在位期間,有著諸多被其信任、倚重的寵臣,但真正能讓其「絕對信任」、「絕對依仗」、「給予無限權力」的人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怡親王胤祥。「常務副皇帝」,就是後世對胤祥權勢之盛最為形象的稱呼。

鈕祜祿·和珅,乾隆朝權臣,也是清朝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貪官,「為相二十餘年,家中私蓄,幾乎不可勝算」。據蔡東藩先生考證,和珅的家產「適當清廷二十年歲入之一半而強」。和珅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聚攏起如此財富,自然和其擁有的滔天權勢分不開。巔峰時期的和珅,官至內閣首輔、領班軍機大臣,甚至可以「挾百官於朝廷,橫行無忌、威福由己」,權勢一度凌駕於嘉慶皇帝之上,被時人乃至外國使臣稱為「二皇帝」

一個是雍正朝的「常務副皇帝」,一個是乾隆朝的「二皇帝」,怡親王胤祥和權臣和珅相比,誰的權力更大呢?

有人認為,和珅再牛,再囂張,也只是清朝統治階層的奴才;而怡親王胤祥作為統治階層的一分子,權力自然要高於和珅。但是,根據當時派駐大清朝的朝鮮使臣記載,巔峰時期的和珅相當囂張,「上自王公,下至輿珅,莫不納賄諂附,爭相結交」。巔峰時期的和珅連嘉慶皇帝都不放在眼裡,自然更瞧不上那些王公貴胄。

那麼,我們就從兩人手中掌握的具體權勢出發,看一下「常務副皇帝」和「二皇帝」之間的權力對決,到底誰會贏?

「常務副皇帝」胤祥

雍正元年,胤祥以「總理事務王大臣」的身份,總理戶部,基本相當於兼任財政部長的總理。當然,總理戶部的胤祥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追繳國庫欠款」。雍正三年,胤祥的職位變為「議政大臣」並負責直隸營田事務。「議政大臣」的權力並無明顯規定,權力大小、地位高低全憑皇帝一句話;所謂「營田」,即朝廷控制的土地,也是朝廷所擁有的最主要的不動產。

也就是說,雍正三年的胤祥已經成為朝廷權力中樞的一員,而且還是雍正皇帝的大管家。除此之外,此時的胤祥還負責統領圓明園禁軍,辦理潛邸、陵寢、祭祀、軍需、斷案等等諸多雍正皇帝交付的長期或臨時性工作。當然,這還不是胤祥的權力巔峰。

雍正七年,雍正皇帝開始將更多的「專屬權力」交付給怡親王胤祥,這一時期,胤祥手握全國三品以上武職官員的人事權;吏部上呈之各地督撫、道員、知府等官員任免,必須經過胤祥的同意才行。甚至在朝廷重臣、封疆大吏的政務奏摺中,雍正皇帝都會不厭其煩地問上一句:「是否問及王意見?」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雍正皇帝的硃批中,竟然出現了「怡王色變,朕不得已就範」的言辭。

也就是說,雍正七年的胤祥,集政治、軍事、財政、人事、皇族內政等諸多大權於一身,乃係雍正朝堂上當之無愧的第一宰相。甚至,在某件事上出現爭議時,連雍正皇帝也不得不向怡親王胤祥低頭就範。「常務副皇帝」的稱號,胤祥絕對當之無愧。

「二皇帝」和珅

乾隆三十八年,時任「三等侍衛」的和珅在乾隆皇帝面前初次展現了自己的才華,進入了乾隆皇帝的「儀仗隊」。乾隆三十八年,和珅被任命為「布庫管庫大臣」,讓其學習到了理財技巧的同時,還因工作出色而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獎,並從此開啟了仕途飛升之路。

乾隆四十年,和珅被提升為「御前侍衛」併兼領「正藍旗滿洲副都統」,品秩為正二品,行政級別為副國級,這一年,和珅25歲。

乾隆四十一年,和珅官至「總管內務府大臣」並執掌上三旗官兵事務、「戶部右侍郎」、「國史館副總裁」,同時獲賜一品朝冠。年底,獲賜「紫禁城騎馬」待遇。此時的和珅雖然行政級別還是副國級,但已經開始享受正國級待遇。更重要的是,和珅還正式躋身於權力中樞——「軍機處」

乾隆四十二年,和珅兼任戶部、吏部兩部侍郎,併兼領「九門提督」一職;乾隆四十三年,和珅監管「崇文門稅務」並總管行營事務,逐漸成為乾隆皇帝的大管家。乾隆四十四年,和珅於「御前大臣」上學習行走,為成為「朝廷宰輔」做準備。

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就任「戶部尚書」、「御前大臣」、「鑲藍旗滿洲都統」;乾隆四十五年下半年,和珅升任「領侍衛內大臣」、《四庫全書》正總裁、「理藩院尚書」,正式進入正一品行列,成為正兒八經的正國級幹部。

而後,和珅開始進入「兼職」時期,即品秩不變,但兼任的官職越來越多。乾隆五十一年,和珅的首要官職為「文華殿大學士,兼任吏部、戶部尚書」;行至乾隆五十七年,和珅又先後兼任「殿試讀卷官」、「充教習庶吉士」、「翰林院掌院學士」,「日講起居注官」併兼管太醫院、御藥房。

也就是說,乾隆五十七年,和珅已經將朝廷的財政、人事、教育、皇室內部事務等諸多大權集於一身,並且還掌握著朝廷的儲備幹部隊伍,甚至還成為了天下讀書人的領袖。此時的和珅,於朝廷上的地位僅次於老臣阿桂,但阿桂長期離京辦差,所以此時的他已經發展成為朝廷實際上的一把手。

嘉慶元年,和珅的具體權勢進一步擴大,在之前的基礎上又掌握了朝廷最高司法衙門——刑部。嘉慶二年,阿桂病逝,和珅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內閣首輔、領班軍機大臣,正式問鼎朝廷之巔。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朝堂之上,除了王傑、董誥、劉墉等人暗中發牢騷以外,幾乎沒人敢同其作對。再加上乾隆太上皇對和珅無法理解的倚重,和珅的權勢開始凌駕於嘉慶皇帝之上,成為「二皇帝」,把持朝政、號令百官。

兩者比較

通過怡親王胤祥和權臣和珅的發展歷程來看,兩人在手握的權力方面有著太多的共同點,就連皇帝給予的恩寵和信任也幾乎是旗鼓相當、不分上下。

但是,同樣作為朝廷的一把手,和珅較之胤祥卻有著一項遠遠不如的方面,那就是對軍事權力的掌握。

雍正皇帝在位期間,喜歡於圓明園處理政務,其貼身警衛工作就是胤祥這位「圓明園禁軍總統領」負責。也就是說,胤祥基本相當於雍正皇帝的「侍衛長」。而和珅雖然長時間擔任「領侍衛內大臣」,也算皇帝的「侍衛長」,但「領侍衛內大臣」的定額是6人,和珅也不過是其中的一位而已。也就是說,如果和珅存在於雍正朝,也只能是胤祥的手下。

更重要的是,自雍正元年開始,胤祥便主抓軍需供應工作;西北戰亂再起時,胤祥更是率領諸臣全權負責西北軍務。雍正七年,胤祥又擁有了全國三品以上武職官員的任免權,幾乎盡數掌握了全國的軍事大權。而和珅除了短暫署理過「兵部尚書」,有過一次失敗的督戰經歷,指揮平定過一兩次小規模內亂外,就再無軍事方面的具體表現。至於全國的軍事大權,更是談不上掌握,甚至一度連邊都沾不上。

此來看,「二皇帝」和珅比較起「常務副皇帝」胤祥而言,權勢相差甚遠,甚至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當然,如果就具體歷史貢獻而言,和珅更是連胤祥的腳趾頭都比不上,胤祥「公忠體國、殫力竭誠」,為推動「康熙盛世」的健康發展,為「乾隆鼎盛」的快速到來,做出了絕對不亞於雍正皇帝的巨大貢獻。就連雍正皇帝也不免感嘆:「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雍正皇帝的軍功章上,應該有胤祥的一半。

而和珅雖然協助乾隆皇帝苦苦支撐了「虛晃盛世」20餘年,但其對於大清王朝的傷害更是不容忽視。蕭一山先生認為,「康、雍、乾三朝之元氣,殆盡斫喪於和珅一人之手矣」。清朝毀於乾隆皇帝之手,而和珅就是乾隆皇帝手下最大的助紂為虐者。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清代通史》、《嘯亭雜錄》

相關焦點

  • 巔峰時期的怡親王胤祥,權力有多大?「常務副皇帝」,當之無愧
    整體而言,雍正朝時期的胤祥集政權、軍權、財權、人事權於一身,權力範圍覆蓋朝廷的各個方面。後世對其「常務副皇帝」的稱呼,雖然有點戲稱成分,但卻是對其所掌權力最貼切、最真實的寫照。從此以後,雍正皇帝開始對胤祥屢屢委以重任,康熙皇帝和孝恭仁皇后的大喪事宜、會考府、造辦處、戶部之「銀庫、緞匹庫、顏料庫」三庫甚至外國傳教士事務、西北軍事的全盤運籌都交諸於胤祥之手。
  • 雍正對親兄弟向來殘忍,為何對胤祥另眼相看,堪稱「常務副皇帝」
    我們都知道,雍正皇帝胤禛之所以能夠在「九子奪嫡」之中脫穎而出,一方面是由於其自身出眾的能力與實力,另一方面,十三爺胤祥在此過程中可以說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事實上是,雍正皇帝在奪得皇帝之後,也確確實實地給了胤祥最尊貴的地位。
  • 「常務副皇帝」胤祥,為何不會被雍正猜忌?3大原因,雍正很放心
    更重要的是,此時的胤祥還擁有兩項史無前例的巨大權力:1、掌握全國正三品以上武職官員的任免;2、吏部上呈之各地督撫、道員、府縣的官員名單,必須「問及王之意見」。根據《清史通鑑》對怡親王胤祥的總結,此時的胤祥集政治、軍事、財政、人事、皇族內政等諸多大權於一身,既是能定調子的朝廷重臣,又是整個朝廷的大管家,更是雍正皇帝最為信任的侍衛長。由此可見,後世對其「常務副皇帝」的尊稱,絕對是名副其實。
  • 「常務副皇帝」胤祥,從沒被雍正猜忌過,其實雍正放心得很
    胤祥 雍正七年,胤祥的勢力和聲望達到巔峰,他不僅僅監管著三庫、造辦處、傳教事務和西北軍務,他還掌管圓明園的八旗禁軍,負責各大祭祀典禮,他的工作範圍幾乎覆蓋到了朝廷的方方面面
  • 頂峰時期的怡親王胤祥,權力有多高?「常務副皇帝」,當之無愧
    在胤祥病逝當月,雍正皇帝專門下旨「有書王名之處,仍用原名」,將「允祥」改回「胤祥」。雍正八年八月,雍正皇帝就胤祥爵位承襲事宜專門下旨:「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與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佐領屬下等項,亦不可那移更改。」同時,晉封胤祥第四子弘晈為郡王,同樣世襲罔替。
  • 十三爺胤祥的真實一生:經過康熙的磨練後,成了「常務副皇帝」
    康熙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父親,共育有55個子女。同時,他也是一位非常糾結的父親,兩廢太子,臨終前都沒有公開繼承人是誰。後來,四皇子胤禛成了雍正皇帝,其餘皇子除了十三阿哥胤祥善終外,當年參與奪位的均無好下場。之所以如此,難道僅僅是因為胤祥和胤禛親密的緣故嗎?
  • 常務副市長和組織部長誰權力更大
    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最近轉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了,好多人就不太清楚,這兩個職位到底差別在哪裡,誰的權利更大一些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先看職務職務層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級別。常務副市長屬於政府領導序列,其所在的市政府屬於正廳級單位,市直各個委辦局都是正處級的政府組成部門。而市委組織部屬於市委組織部門,機構級別來看屬於正處級單位,內設機構都是正科級的幹部科、幹部監督科、幹部教育科等。這樣來看,很明顯常務副市長的層次要高一些。第三看權利大小!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所以說在和平時期,想要獲得鐵帽子王的封號,要麼跟皇帝的關係很好,比如說怡親王胤祥,要麼就是立下了大功勞,比如說恭親王奕。一、12位鐵帽子王都是誰?1、清初8位創業期的鐵帽子王。清朝剛開始建國創業的時候,自然是可以立戰功最多的時候,所以能夠獲得鐵帽子王的機會也就更大。清朝初年,最有名的4位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以及肅親王豪格。
  • 清朝六部長官和總督到底誰的權力更大?你選六部長官,還是總督?
    清朝六部長官和總督到底誰的權力更大?你選六部長官,還是總督? 自從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皇帝直轄六部,也就是說六部的長官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六部的最高長官叫尚書,這就造成了六部長官的權力極大,六部尚書的品級進一步提高。那麼,現在有一個問題,如果說穿越回去,你選擇當六部尚書還是總督呢?
  • 狄仁傑為什麼會被網友稱為「大周常務副皇帝」?原來稱號真不是白來的
    狄仁傑被稱為「大唐常務副皇帝」是因為但凡有重大案件皇帝都是委派狄仁傑代天巡牧,無疑狄仁傑是輔國重臣治國良相。他和皇帝既是君臣又是朋友,兩人有深厚的友誼。狄仁傑為當世治世能臣心繫大唐,更難得的是對武則天忠心耿耿。在《神探狄仁傑》中我們看到幾乎狄仁傑是將全國跑遍了,代表皇帝全權處理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雍正王朝》評:康熙皇帝抬舉張五哥之謎,胤禩不懂
    二是十三阿哥如何向康熙皇帝稟報,才讓草民張五哥得到康熙皇帝的特別抬舉。第一個事情比較容易看清楚,在太子胤礽管理下的大清刑部,已經成了一個髒窩,宰白鴨事件也絕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可以說前面追比國庫欠款時,太子還給戶部那五十萬兩銀子,很大一部分就是一些人賣命錢。那麼康熙皇帝知不知道這個情況呢?
  • 都是正國級幹部,領侍衛內大臣和掌鑾儀衛事大臣,誰的權力更大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領侍衛內大臣掌「董帥侍衛親軍,偕內大臣、散秩大臣翊衛扈從」,也就基本相當於皇帝貼身近衛的指揮和調度人,基本相當於中央警衛局局長,只是行政等級遠超副大軍區級別的警衛局長。另外,在皇帝外出巡幸、秋獮時,領侍衛內大臣的職權「駐蹕如宮禁制」,和皇宮中的權力範圍等同。
  • 他對皇帝有恩,皇帝挖他母親之墓,他卻高興,他還被允許葬入皇陵
    允祥劇照此人就是允祥,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說來也是悲哀,同為皇子,他可沒有老四和老八那麼風光,從來都像是個邊緣人物,康熙從不待見他,甚至在太子被廢那事時還受了牽連,一度被囚禁起來,活脫就是個悲劇人物,然而他這一生中唯一做對的一件事就是幫了四皇子胤禛
  • 丞相和宰相有何不同?誰的權力更大?弄懂二者區別,才不會鬧笑話
    在人們印象裡,好像宰、丞2相基本就是一個類別的官員,似乎沒什麼區別。然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同樣是「相」,宰、丞不同。其中含義還真就存在細節上的不一樣。那麼「丞相」和「宰相」有什麼區別?其實仔細扒一扒他們的最早起源就能弄懂,就不會鬧笑話了。宰相最早起源於我國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國家最高的處理政務的官員,可以說地位只比君主低,但卻是實權在握。
  • 明朝權力最大的人是誰?不是皇帝
    明朝富裕,除了後期潦倒的幾十年,其他時間都富有四海,世界上第一批商業化的手工作坊就誕生在浙江,隆慶開海後月港外等待卸貨的船隻一直排到了外海,從直布羅陀到好望角,遠徵四大洋的歐洲船隊對神秘的東方充滿嚮往,那些價值連城的絲綢和瓷器,在白人眼裡是比黃金還寶貴的奢侈品。這樣的王朝,做皇帝一定是很有權勢的,這是想當然的結論。但實際上並不是。
  • 康熙十三子胤祥「消失十年」,胤祥:這是皇阿瑪的教子絕招
    胤祉與胤祥的關係不好,據說胤祥從小就被這個哥哥欺凌,不過可從早年胤祥母敏妃去世剃頭(大清母去世,子剃頭是為大不敬),因而被康熙懲罰,看出胤祉和胤祥關係確實不好。三阿哥這一舉報牽連很多皇子,但他們被稍作懲戒就沒事了,而胤祥卻被圈禁起來,看來三阿哥在檢舉的時候有重點提及胤祥。
  • 明朝的內閣首輔只是五品官,但為什麼看起來權力比皇帝還大呢?
    經過這次大案,朱元璋徹底廢除了丞相和中書省。原本屬於中書省的權力被劃分為六個部分。而總理的權力,他是用到了自己身上。廢除了丞相和中書聖之後,老朱總體上還是很滿意的。但這個時候,有一個小問題。丞相的工作,朱元璋可以自己做;中書省的權力可以分為六個部分。但是,原來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負責起草這部分計劃,誰來做呢?朱元璋是一個很勤奮的皇帝,但沒有自虐的傾向。
  • 雍正皇帝的王牌,揚州江北大營,到底駐紮了多少野戰軍?
    在雍正皇帝登基的過程中,十三弟胤祥利用自己在軍隊中的威望,成功控制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建營,從而保障了雍正皇帝的順利登基。為了表彰胤祥的功勞,雍正皇帝上臺以後,冊封十三弟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此外,胤祥的次子被加封為郡王。 在雍正皇帝登基以後,為了表彰胤祥的功勞,加封胤祥為能夠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影視劇中,豐臺大營駐紮了2萬多八旗精銳部隊。
  • 十三爺胤祥的子孫,革職,賜死,發配,兩次爵位被廢,讓人嘆息
    十三子胤祥與雍正皇帝兄弟情深,在胤禛即位以後,胤禛就宣布:冊封胤祥為怡親王,總理朝政事務。胤禛太愛十三弟了,愛屋及烏,還將胤祥已故多年的生母封號,有原來的「敏妃」名號提高了兩級,追封「敬敏皇貴妃」,並重新賜葬。 在以後的若干年裡,雍正不斷的施恩於胤祥,胤祥封為怡親王以後,雍正按照慣例,賞賜銀23萬兩。並刻意違反制度,在胤祥的親王爵位以外,為胤祥家再加封一個郡王爵。「忠、敬、誠、直、勤、慎、廉、明」這八個雍正皇帝概括的字,也確實符合胤祥的功績和品行。
  • 雍正登基後直言:「誰想當皇帝讓給他」,為什麼他敢這樣說?
    但是李世民臨終前安排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輔政,要知道李治此時已經21歲了,完全成年了,還有雍正臨終前也是安排張廷玉和鄂爾泰輔佐弘曆,而繼位的乾隆皇帝已經25歲了,也就是說皇帝對於繼位的君主,肯定都會留下政治安排,這些安排就是為了保證他選擇的繼承人能夠平穩的實行權力的過渡,如果明白這個問題,也就明白雍正為何會有這樣的舉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