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權力最大的人是誰?不是皇帝

2021-01-09 讀讀歷史看看天下

大明王朝,威加海內,最鼎盛的時候從西域的沙漠到白雪飛揚的遼東,都是明朝皇帝的王土,他們抖抖腳,整個東亞大陸都要顫抖。

明朝富裕,除了後期潦倒的幾十年,其他時間都富有四海,世界上第一批商業化的手工作坊就誕生在浙江,隆慶開海後月港外等待卸貨的船隻一直排到了外海,從直布羅陀到好望角,遠徵四大洋的歐洲船隊對神秘的東方充滿嚮往,那些價值連城的絲綢和瓷器,在白人眼裡是比黃金還寶貴的奢侈品。

這樣的王朝,做皇帝一定是很有權勢的,這是想當然的結論。

但實際上並不是。

大明皇帝的生前身後,活躍著一群人,他們啥都管,從帝國的米價到皇帝的婚娶,他們無一不操心。

他們風骨高尚,不屈服於皇權,被打了板子還引以為傲,足以吹噓三代,而同僚用羨慕的眼神看著被打者的屁股,後悔嫉妒被打的為什麼不是自己。

他們學識淵博,每個人都能隨便寫出一兩本詩詞合集,還是很有水平的那種,皇帝打小就接受他們當中佼佼者的教育,他們打小皇帝手板的時候絲毫不手軟,在皇帝幼小的心靈中埋下刻骨的陰影。

他們還憐勉百姓,長期勸告皇帝不要加稅,時常為了天下蒼生仗義執言,從不退縮,把「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格言掛在嘴邊,並勸告皇帝要崇尚勤儉、遠離奢靡。

他們是就是文臣,大明實際的掌握者,超越了皇帝而最有權力的人。

有些人笑了:這怎麼可能?皇帝殺文臣都不帶眨眼的,朱元璋朱棣這類強人就不說了,連末代皇帝朱由檢都殺得人頭滾滾,沒見有那個文臣跳起來反殺。

我說了,他們是一群,不是一個或幾個,是一個群體,不是幾個個體。

群體是殺不完的,除非皇帝不要讀書人了,來個焚書坑儒。

皇帝一般傳到三代以後,就不行了。

這時候權臣就開始出現,而大明的權臣,基本上都是文臣,除了個別的太監以外,文臣掌握了整個天。

從建文帝設立內閣制度開始,文臣就逐漸進入政治舞臺的中心,英宗土木堡之變把大把的武將勳爵埋在了瓦刺人的馬蹄底下,更進一步的促使文臣地位的飆升,直到徹底邊緣化五軍都督府,由兵部掌握軍權後,文臣的時代達到了頂峰。

武將靠邊站,太監也靠邊站,縱然如魏忠賢這樣牛逼的人物,他也不得不通過扶持文臣中的自己人來操控朝政,而東林黨哪怕在最黑暗的境地裡,也沒有放棄鬥爭,反而在民間留下了清白高尚的名聲。

文臣的票擬基本就是定稿,皇帝披紅往往就是走個形式,明代後期,皇帝已經離不開文臣了,沒有內閣,皇帝不能支度國庫的一文錢,調不動一個兵,甚至納不了一個妃子。

用錢,需要戶部支取,首鋪說沒錢皇帝只能抓瞎;調兵,需要兵部行文,首鋪說沒糧皇帝只能抓瞎;納妃,這個皇帝的私事,沒首鋪什麼事了吧?錯了,言官要管,他們會從各個角度來分析皇帝有沒有必要納妃以及納妃的後果及影響,如果他們不願意,天天死柬皇帝也沒奈何。

景泰帝朱祁鈺為了立自己的兒子當太子就曾經幹出向內閣閣員每人行賄紋銀一百兩的荒唐事,可見文臣們把皇帝逼得多麼厲害。

有時候看著這些啼笑皆非的故事,腦子裡都在想:到底誰是皇帝?文臣還是坐在金鑾殿上那一位?

相關焦點

  • 明朝的內閣首輔只是五品官,但為什麼看起來權力比皇帝還大呢?
    丞相或丞相,是皇帝下處理國家事務的最高政府。很多時候,它可以代替皇帝,直接處理這些政務。喜歡獨攬大權的朱元璋怎麼會允許這樣的人物或機構存在呢?於是,1380年,朱元璋發動了胡惟庸案。他以謀反為藉口,殺死胡惟庸,前後牽連3萬餘人。經過這次大案,朱元璋徹底廢除了丞相和中書省。原本屬於中書省的權力被劃分為六個部分。而總理的權力,他是用到了自己身上。
  • 朱瞻基死後明朝國家大事誰說了算?不是皇帝,更不是孫若微
    近日,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許多觀眾對明朝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一直在追劇的人應該已經看到宣德皇帝朱瞻基駕崩,幼帝朱祁鎮登基繼位,女主角孫若微也從皇后變成了皇太后,並以攝政太后的身份替幼帝處理國事。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的「孫若微」是否真的在這一特殊時期主導了明朝的軍國大事呢?
  • 東廠,西廠,錦衣衛,六扇門,究竟哪個是明朝權力最大的組織?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而由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王朝卻是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者。幼時家境貧寒,為了謀求生計,為地主放過牛。小小年紀就生活在腐敗統治者的壓迫下,十分痛恨貪官汙吏。因此 ,當朱元璋開創大明國登上皇位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嚴防貪官汙吏。在政治上,他廢除了延續兩千年的丞相制和中書省設立三司。
  • 明朝時期東廠、西廠、錦衣衛誰的權力大?主要任務是幹什麼的?
    它們直接由皇帝指揮,不必通過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等政府機構,可以任意偵緝所有臣民的言論行動,擁有搜捕、系獄、拷掠、處死等權力。一、錦衣衛錦衣衛最早起源於朱元璋即吳王位時設置的拱衛司,後來演變為親軍都尉府,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改為錦衣衛。設指揮使一人,統有將軍、力士、校尉等官卒約一千五百人。下轄十七所,有五、六萬人。又設兩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專管詔獄,有監獄和法庭,權勢最大。
  • 為什麼明朝的皇帝個個放飛自我,而清朝的皇帝卻都看似明君?
    明朝和清朝,是離我們現在最近的兩個封建王朝,所以對於他們的一些歷史,我們接觸到的會比較多,通過對比兩朝的歷史會發現,明朝的皇帝大部分都「很閒」,而清朝皇帝「很忙」,因為明朝的皇帝在做本職工作之餘,興趣愛好一樣沒落下,而清朝皇帝則沒見有什麼興趣愛好。
  • 明朝的政治制度,讓下屬內鬥,皇帝看戲?
    以明太祖為始,後世皇帝接踵而至,其執政的思想都是坐山觀「虎」鬥。千百年來,皇權與相權之間的鬥爭此起彼伏,未見停息。我們或許可以這麼說:丞相是君主專制路上的最大障礙,沒有之一。然而他想不到的是,後世的權力鬥爭,比他這個時代要來得更加的殘酷。憤怒的嘶吼充斥著整個皇城,鮮血或將染紅這莊嚴的紫禁城。太祖創製朱元璋先生是個控制欲極強的人,這點我們可以從他的言行中看出。
  • 明朝時期,錦衣衛與東、西廠有什麼區別,哪一個權力最大
    錦衣衛,東廠和西廠,大家知道,他們是明朝的特務機構。但是,他們成立的背景,隸屬關係,權力大小,很多讀者並不清楚,小編用這篇文章,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對中央和地方政權機構,進行了巨大的改革。
  • 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地方官是哪一個?一旦上位後堪比皇帝
    誰的職位更大一點?地方官的權力哪個又是最大呢?首先我先給出一個肯定的回答,總督肯定是要比巡撫大的。清朝作為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篡位的事情發生,特意建立了一套有別於前朝的管制體系。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地方官職沿襲明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以此設置的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便構成了清朝地方行政的四大官職。
  • 為什麼古代皇帝有最好的醫療資源,明朝後期的皇帝普遍壽命都不高?
    中華上下五千年,其中王朝更迭變化頻繁,卻不知各位看官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皇帝作為一國之君雖然號稱萬歲,但長壽的卻沒有多少,平均壽命也只有四五十歲。這種現象在明朝更為顯著,相較於前幾個朝代,明朝的醫療水平要較高,但皇帝的壽命卻比前幾朝要低,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的呢?
  • 大明朝16位皇帝誰最強?朱元璋和朱棣都靠邊站,還得是他!
    什麼樣的皇帝才能稱為好皇帝?皇帝需要做什麼才能稱為強?這恐怕不是很單純的「昏君」或者明君就能回答的。明朝前前後後持續了300年之久,中間共經歷了16位皇帝,正經的似乎就沒幾個。如果要選明朝最強的皇帝,許多人會選擇朱元璋或者朱棣這兩位暴君;其次就是明憲宗或者明孝宗,甚至於崇禎皇帝。
  • 明朝的北鎮撫司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為何它的權力會那麼大?
    這其實與趙王所在的工作地方,北鎮撫司有很大關係,那麼明朝政府機構中的北鎮撫司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為何他的權力會如此的大?明朝皇帝又為何要設立北鎮撫司?而北鎮撫司是明成祖朱棣時期專門設立的,主要管理皇帝欽定的案件,其中最大的便利之處就是北鎮撫司擁有自己監獄就是詔獄,北鎮撫司的人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司法機構。
  • 明朝的皇帝和大臣,為什麼要因為「祖制」而鬧得不可開交?
    祖制就是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按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能保證一個王朝的穩定,但是在明朝,皇帝和大臣們多次因為「祖制」而打得不可開交。可以說,明朝的「祖制」導致了多次大事件,那麼這個祖制到底是好是壞,為什麼要因為這個制度而君臣相爭呢?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是如何崛起的?誰的權力更大?
    明朝司禮監是十二監之首,下設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司禮監的崛起,源自於明朝特有的票擬和批紅制度,所謂秉筆太監主要負責代替皇帝行使批紅,而掌印太監則負責「批紅」後的審核蓋印。從權力來講,掌印太監的權利要大於秉筆太監。
  • 從明朝聽命於皇帝的特務組織入手,漫談錦衣衛存在的必然性
    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大多是過過苦日子的,因此對於周圍的很多人都不是很放心,由此找到一個方法來對於他們進行管理。由此這些特務場所本身是統治者為了自身統治而創立的,最終卻成為被利用的對象,也最終導致了明朝政權的滅亡,實在是可悲。那麼,這四個間諜組織的責任有什麼不同?
  • 明朝的奇葩皇帝這麼多,為什麼明朝國祚還能延續276年之久?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這個名字也是非常的有意思,重八重八,就是兩個八,兩個八就是十六,剛好明朝也正好只有十六個皇帝,有時候世事就是這麼的巧合。明朝十六個皇帝可以說是個個奇葩,朱元璋先前因為貧窮,為了有口飯吃,敲過木魚當過和尚拿過破碗當過乞丐。在朱元璋當上了皇帝之後,把皇宮裡的空地,全部種上了菜。不愧是布衣皇帝,行事是如此的樸素。
  • 明朝皇帝誰比較正常?
    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常常被拿來和清朝對比,尤其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風靡一時,引領了「明朝熱」。我們發現,明朝歷代帝王,每位都個性鮮明,與眾不同,甚至稱得上「奇葩」一、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年號:洪武,1368年-1398年在位。布衣天子、和尚皇帝,開國之君,享年70歲,在位30年,也是明朝壽命最長的皇帝。
  • 明朝皇帝為什麼喜歡使用太監
    朱元璋創立明朝後,有感於歷朝歷代相權和皇權之間的權力之爭,在胡惟庸案後,廢除了中書省,改設立六部,六部主官直接對皇帝負責,並且立下祖訓,後世子孫不得再設立丞相。胡惟庸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徹底地廢除了丞相制。
  • 明朝「錦衣衛」的真相,其實是皇帝負面性格的產物
    它在明朝兩百多年裡,控制和影響著皇帝的所見所聞,成為影響和幹擾皇權運轉的國器。如果認真地研究就會發現,明朝「錦衣衛」事實上皇帝負面性格的產物。為什麼會這樣說呢?這就要從朱元璋此人說起。朱元璋,出身於貧寒的農夫之家的平民子弟,天生異相。
  • 他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卻消極怠工三十年,明朝由盛而衰
    前言:明神宗萬曆是明朝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1572年明穆宗駕崩,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由此開始了明朝統治最長的一個朝代。幼年登基的小皇帝,離不開身後輔佐他的大臣,其中又以首輔張居正為主。最典型的例子是萬曆為母親修葺好宮殿,對方回饋的不是一個母親慈愛的話語,而是作為太后對皇帝讚賞的一篇文章,並且當做文獻給全國臣民做出表率和指導作用。母子之間的親密關係變成了各種形式化的流程,隨之而來的還有太后愛子心切的嚴厲。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北京只有十三座皇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陵區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裡,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陵建築群,裡面一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然而,明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末代皇帝朱由檢共有十六位皇帝,而陵墓中僅葬有十三位,那麼還有哪三位身在何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