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不是講#中華傳統美食#,火雞是國外佳節的傳統美食,考證了下,實際上應該是因為絲綢之路,早就傳入中國。
我們對這種禽類的叫法不一樣,我們是叫吐綬雞的。
吐綬雞名字眾多,除了「吐綬雞」這個最有特點的,古人還給它起了好多有趣的名字,比方說避株、錦帶功曹、綬鳥、珍珠雞、錦囊鳥等。
吐綬雞形狀、毛色都像普通的大雞。天氣晴朗、景色宜人時,它的頷下就會吐出一條綬帶,有一尺見方,金碧耀眼,上面的花紋就像蜀錦,中間有一個字,是篆文「壽」字;陰雨天時就不吐。所以也叫壽字雞,又名錦帶功曹。
傳說養火雞可消除火災,俗稱「火雞」。這個可能是華夏文明的說法。
然而感恩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屆時放假三天,合家團聚。在節日宴會上,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特色名菜——「烤火雞」。感恩節吃食火雞,要從感恩節的由來說起。
1620年,英國一批主張改革的清教徒,因理想和抱負不能實現而退出國教,自立新教,此舉激起了英國當政者的仇恨。這些清教徒們不堪承受統治者的追殺和歧視,先逃到荷蘭,9月初,乘船遠渡重洋,準備流亡美國。船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漂泊了65天,於11月終於到達了美國東海岸,在羅得島州的普羅維斯頓港登陸。當時,此處還是一片荒涼未開墾的處女地,火雞和其他野生動物隨處可見。
時值寒冬,來到陌生的地方,缺衣少食,惡劣的環境正在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當地的印第安人為他們送去了火雞等食物,並送給他們一些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還幫助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園。
這些英國人在安頓好新家以後,為感謝在危難之時幫助、支援過他們的印第安人,同時也感謝上帝對他們的「恩賜」,在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將獵獲的火雞製成美味佳餚,盛情款待印第安人,並與他們進行聯歡,慶祝活動持續了三天,除招待印第安人食烤火雞外,並在一起舉辦射箭、跑步、摔跤等體育競賽,夜晚還圍著篝火盡情歌舞,共享歡樂。此後,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都要舉行這樣的慶祝活動。
這裡從吃貨的角度,我們要關注一下火雞的生長情況。
雌火雞從34周齡開始進入第一個產蛋周期,產蛋期在每 年的3-9月,每產10-15枚左右即自行孵化。每年產蛋4-6個周期,每個周期產蛋14-20枚,最多28枚。
所以這裡可以確定火雞比咱們中國的雞養殖的時間要長一點,每年3月分孵化,到11月做火雞大餐,足7個月時間的。
這裡順便帶出一個話題,火雞算不算大家心目中的土雞呢?歡迎大家反饋。
一隻火雞,大概20斤左右,在吃的時候多數採用烤的模式,這也是烤箱成為居家必備電器的原因。
外國友人將火雞清理乾淨,在肚子裡塞上很多食材,在烤箱裡烤熟,在感恩節的中午,全家人一起品嘗,吃不完的還會用來做其他的零食。
這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大嚼著美味的火雞,享受著美好的交談時刻,互相道謝,感恩節後,學校通常會讓學生畫一張關於感恩節的畫,大多數孩子畫的都是香噴噴的烤火雞。
在中國,火雞因其外貌特殊,體型巨大,且性情兇狠(親身經歷)。所以極少進入普通百姓家庭。
這種體型巨大的雞,養殖不易,圈養可能會風味不足,散養又不易管理,這僅僅是我個人見解,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咱們中國大型肉雞有浦東雞,俗稱「九斤黃」,節日聚會親友比較多的情況下,也夠大家食用了。
追本溯源,總結吃貨記憶中外婆家的雞腿味道,江浙特輯
再不濟,我們講八大碗,八蒸,四涼,八炒等等待客之禮,單單一隻火雞實在不能表達華夏五千年的禮文明。
(另外說起感恩節,為地球另一邊的印第安文明難過一下。)
查過自己知道的古籍,真沒找到火雞的烹飪方法,好像和鴕鳥一樣,我們的祖先就放棄食用它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