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空殼」社 今日「香餑餑」
——隆陽區辛街鄉「四舉措」實現產業發展合作社完美蛻變
隆陽區辛街鄉阿今村為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為有效實現整村脫貧,2017年通過成立隆陽區金邦養殖專業合作社產業發展合作社助力脫貧攻堅,但因黨總支發展思路窄、村組幹部管理能力差、群眾積極性不高等原因,合作社成立後未能實現良好運作,成了名副其實的「空殼」合作社。為有效解決思想上「等靠要」,讓合作社真正發揮作用,阿今村以黨建領航促發展,通過「四舉措」有效實現「空殼」合作社在1年時間裡收益從零到萬的蛻變,實現了村集體經濟與農戶收益「雙增收」。
破解難點,經費保障使合作社「活」起來
為解決思想上「等靠要」,合作社無人管、發展不起來的尷尬局面,阿今村以黨建思路謀發展,讓人員動起來,資金「活」起來。一是直面問題解難點。阿今村黨總支通過組織村組幹部、合作社理事成員積極召開分析研判會,全面分析合作社目前運行情況,找準問題難點,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目標任務,壓實工作責任,由村黨總支書記主負責、村組幹部配合,主動與雲南德同麗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商談合作,有效實現黨總支與合作社兩塊牌子一套班子「齊步走」,認真履職開展好各項工作。二是經費保障破困。由村黨總支書記兼任合作社理事長,定期向上級部門匯報合作社發展思路和工作開展情況,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劃撥到位,保障合作社正常運行,積極入股農業發展公司,進一步明確資金入股方式、年終分紅、為農戶爭取代養、賒養機會,目前入股雲南德同麗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58.08萬元,每年年底分紅給合作社4.65萬元,農戶可通過合作社養育肥豬並回收到公司獲得收益,進一步實現農戶創收。
直擊痛點,共識共為使合作社「長」起來
為破除合作社只靠政府「養活」的單一成長模式,金邦養殖專業合作社積極尋求閒置土地流轉創收新路徑,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一是轉變思想更新觀念。阿今村黨總支充分利用「主題+專題」黨日活動、「三會一課」等載體向黨員同志宣傳土地流轉方式方法和收益效果,並組織全村黨員和村組幹部到昌寧縣和施甸縣學習土地流轉經驗,進一步開闊黨員、幹部視野,轉變傳統觀念,讓黨員積極向身邊的群眾宣傳土地流轉的好處,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讓黨員成為政策宣傳者、土地流轉帶頭人。二是土地流轉增加收入。結合阿今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土地大多由家中老人種植或是閒置荒廢的特點,合作社以土地流轉為突破口,由合作社將農戶土地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承包過來,再以每畝1100元的價格流轉給種植或養殖大戶,既解決了土地閒置的問題,又可以保證農民穩增收。截至2019年12月,隆陽區金邦養殖專業合作社共流轉土地785.77畝,其中種植蔬菜55.77畝、魔芋420畝,養殖生態魚、生態小龍蝦100畝,旭光磚廠土地流轉210畝。受益農戶達187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5戶。
覆蓋盲點,責任擔當使合作社「寬」起來
阿今村於2017年脫貧出列,為穩定貧困戶經濟收益,讓合作社精準服務貧困戶,金邦養殖專業合作社主動擔當,積極對接,讓貧困戶能脫貧可致富。一是務工人員就業比例增加。充分利用阿今村毗鄰保山工貿園區的區位優勢,村黨總支與工貿園區積極對接貧困戶就業事宜爭取就業崗位,讓合作社農戶在土地減少後生活不變樣,收入更多樣,目前阿今村村民在工貿園區務工人員共180餘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0餘名,大大提升了當地村民的務工比例和生活水平。二是返鄉青年帶頭致富。由村黨總支牽頭,對全村致富帶頭人,村組後備力量進行全面摸底和發動,積極動員貧困戶中的優秀青年回鄉創業,並由合作社給予保障支持,帶動群眾共同發展,阿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楊軍明2018年底回到阿今村種植魔芋,在合作社積極支持和帶動下,更多群眾參與進來形成連片種植,種植中由楊軍明統一提供技術指導,魔芋成熟後在合作社支持下統一尋找銷路,保護魔芋的最低市場收購價,使群眾的收入能夠穩定。目前阿今村種植魔芋420餘畝,覆蓋農戶80餘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6戶。
把握重點,群建共管使合作社「立」起來
為使合作社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工作,切實提高管理效率,合作社立足規範管理實現群建共管。一是制度立起來。在廣泛徵求意見上,金邦養殖專業合作社立足阿今村實際和合作社發展前景,設立了《合作社章程》,對成員、組織機構和合作社合併、分立、解散和清算,合作社服務事項和範圍、分紅模式等進行詳細規定。二是思路聚起來。定期召開理事會會議和社員大會,匯報合作社工作情況和收益情況,及時聽取合作社發展意見建議,匯聚發展理念,拓寬發展思路。在理事會和社員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金邦養殖專業合作社為貧困戶社員每戶直接分紅67.63元。
通過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發揮,隆陽區金邦養殖專業合作社從「無發展」到「多條腿」走路,從依靠政府投入到多渠道發展,從單一入股養豬到林下種植、生態種養殖、外出務工、土地流轉多點開花,通過一年多的努力甩掉了「空殼」的帽子,不僅實現從收益從零到萬的蛻變,更是增強了基層群眾凝聚力,提高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成為名副其實脫貧致富的「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