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大權在握,邊疆之王

2020-12-12 地緣谷

常見西南土司傾慕華夏文化,好儒知禮義,甚至興辦學校的記錄。但與此同時,西南地區的同化卻又是一個反覆而艱難的過程。

NO.197

方唐鏡/文

邊疆王

校/一條人文主義狗 畫/捕風者 圖/地緣谷

土司制度是中國西南地區歷史研究中無法跳過的一個話題,在2018年古裝輕喜劇《夜天子》播出時也一度成為網絡上的熱點。

《夜天子》劇照

通說一般認為土司制度是從元代開始的,然而著名的播州楊氏的割據,從唐僖宗年間就開始了,顯然遠早於元代,這又是什麼緣故呢?一切都要從土司的來龍去脈說起。

從羈縻到土司

我們所說的土司,一般是狹義的,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這種制度是元代確立,明朝完善的。但廣義上,少數民族頭目建立的被中央政府承認的割據機構,都可被稱作土司。

也就是說,秦代之後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的羈縻制度,和後來的土司制是一脈相承的。

羈縻制度指,朝廷根據少數民族勢力大小,賜其首領為王、侯、邑長或將軍、都督與刺史等封號,受封者之世襲受朝廷認可。如隋唐時期曾經出過著名的冼夫人和馮盎的嶺南馮氏家族,就是著名的羈縻領袖家族,而黃易先生名作《大唐雙龍傳》中的嶺南宋閥,正是以馮氏家族為原型。

嶺南馮氏家族牌坊

不過,羈縻制度存在一些問題。它在南方和北方執行時沒有多少差異,也即同時實行於北方邊境上的遊牧、漁獵部族。另外羈縻制度對於邊疆和鄰邦實行時也缺乏差異,不利於邊界的確定。

西南邊陲,雲貴高原少數民族聚集

從元代開始,土司制度勃興起來。滇黔桂等西南邊疆地區的部族首領們被任命為土官,經朝廷批准可世襲,可招募當地壯丁為土軍。

四川石柱土司秦良玉就是大明優秀土司的代表,在當時是明軍步兵中數一數二的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其實宋朝在治理廣西少數民族時,就已經有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制度,土司制度在宋朝就初步形成了。但宋朝能夠控制的西南地區面積有限,元朝徵服雲南之後,土司制度才被元初的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推廣到雲南行省,把原統治全省的軍事單位總管府、萬戶府、千戶所改立為相應的路、州、縣行政區域,主要由土官管理。很快,雲南的經驗又推廣到湖廣等地。

蘭州魯土司衙門舊址(元代設立)

以夷制夷

土司制度的建立,主要目的是為了「以夷制夷」,降低西南邊疆的管理成本。這當然不是說羈縻治策時代便無法有效地利用部落互相牽制,並使其為國效力。唐朝初年,嶺南馮氏首領馮盎屢次為唐王朝平定嶺南叛亂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武德年間曾反唐的嶺南蠻族首領,南州刺史龐孝泰後來也盡忠唐廷,高宗年間隨蘇定方平定百濟,又參與對高句麗的蛇水之戰,與13個兒子一同捐軀沙場。

蛇水之戰

但從元代普遍貫徹的土司制度,則是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管理制度的進一步體系化,完善化。元明清諸朝以南方蠻夷首領為國家官吏 ,並承諾世守其土、世轄其民 ,遂使土官土司長久獲得佔有資源和擁有權勢的合法性。同時官府掌握收回其資源和權勢的權力,迫使土官土司為之奔走效忠。

以土軍代替官軍鎮守邊疆,大幅度減少了國庫的支出。清代廉州知府周碩勳曾說過:使用狼兵、瑤兵並不動用絲毫公帑 ,將其現有之田經理之 ,無事則耕 ,有事則調 ,「在公家無養兵之費 ,而地方有捍禦之功 」。

廣西的狼兵,是一支有效的反騎兵、反步兵的山地勁旅

西南邊疆政區的 「內」、「外」分野

元朝在雲南行省、湖廣行省大量任命土官 ,卻並無在安南、緬國和佔城設置土官的記載 。這似乎意味著土司制度使得國家邊界明確化,鄰邦和土邦被清晰地劃分出來。

但到了明朝,緬甸阿瓦王朝又被設置為緬中宣慰司,後改為緬甸宣慰司,寮國瀾滄王國也被設立為寮國宣慰司,泰國北部的蘭納王國則設置為八百宣慰司。

明西南六慰

用當代的角度來看,緬甸、寮國、蘭納只是明朝的鄰邦,卻被設為土司,這是不是地圖開疆呢?非也,非也,這正體現出明代西南邊疆政區的內外分野性質,以及明代對於西南方向的擴張欲望。

當時雲南的西南邊疆「內 」「外」分野很明顯,顯示著明朝對西南邊疆管理與控制的差異。外邊政區介於安南、朝鮮這樣的外邦與帝國實土之間,所謂「內置府,外設宣慰等司為藩蔽」。帝國對外邊政區予以寬鬆的幹預管理,通過調節使其發揮屏藩的作用。

在西南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明王朝在元朝基礎上進一步去羈縻化,但「復慮夷情反側,有司遷轉不常,莫能得其要領」 , 「仍以土官世守之」,形成土官 「與流官雜處」的土流並治態勢。與之相對應的是明朝向西南的大規模移民,使得府、州、縣政區不斷向外擴展。

而外邊政區則維持其羈縻統治,實質上有漢唐以來外邦和土司模糊難辨的性質。但這種模糊難辨,也意味著可以互相轉化的。明王朝的外邊政區設置,包含著逐步將緬甸、寮國等國轉化為帝國實土的野心。

明朝田汝成的《炎徼紀聞》公然宣稱:太伯端委以治吳,猶不革裸發文身之習。秦漢開百粵,而武帝以閩夷叛亂,徙其民於江淮間空其地,其時固薦奔狐兔之墟也,乃今聲華文物與中州等矣……焉知百世之後,溳僰之地不有聲華文物如閩廣之交者乎?又焉知八百車裡、緬甸諸夷不有列郡縣置官吏之日乎?

《炎徼紀聞》,一本以反映廣西民族為主要內容的南方民族史著作

固然,緬甸、寮國、蘭納最終未曾被中國所消化。但車裡宣慰司,即當代的西雙版納,實質上也曾是的景隴金殿國,卻終於轉化為中國實土。就此而言,我們可以說,明王朝的西南經營戰略是富有成效的,而就外邊政區而言,外邦與土司也並非那樣涇渭分明。

今天的景隴金殿

土司的歸化與蠻化

我們查閱有關西南土司的記載,常見西南土司傾慕華夏文化,好儒知禮義,甚至興辦學校的記錄。但與此同時,西南地區的同化卻又是一個反覆而艱難的過程。

這是因為,西南土司家族一方面要做出歸化的表象,來與中央王朝的統治階層進行交流,尋求認可,維護甚至擴張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們又需要維持蠻化的特質,尤其是領地中下層人民與中原的文化差異,避免因為同化而導致領地被中央王朝削除吞併。

典型如同雲南麗江的納西族木氏土司,一方面引進繪畫藝人、廣交中原名士。但另一方面,又對轄區的人民採取高壓專制統治,為了保持統治集團姓氏的高貴,推行「官姓木,民姓禾」的制度,將百姓全部改姓為「禾」,並嚴厲壟斷文化,不讓中下層百姓有學習漢文化的機會。

土司對中央王朝,既有依賴其施展威權的一面,也有猜忌、對抗的一面。許多土司家族實際上祖先都是進入少數民族地區的漢人,其中典型就是著名的播州楊氏,但他們也都採取了文化封鎖的治理政策,嚴防轄區人民被漢地文化同化,這是為了維護其統治利益的需要。

比明朝親王還大的海龍囤府邸,恰恰說明了播州楊氏的地方權力之大

而在治理方面,土司也顯示出顯著的兩面性。一方面土司家族害怕遭到朝廷的討伐和廢除,一般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往往注重通商及引進先進技術,開墾農田礦山,發展經濟以增強實力,同時也推動了其地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土司的統治又體現出高壓、專制的特質,對於人民流動及學習中原文化實施嚴格管控,來維護其統治,土司家族大多生活奢侈,予取予求,對下層的剝削往往較為殘酷。

明代土司的監獄,在清朝繼續沿用下來

改土歸流和土司制度的終結

正因為土司制度的兩面性,因此任用土司來維護西南邊疆,並藉機進一步拓展,終究是權宜之計。中央王朝當然是以逐步加強對西南地區的控制,廢除土司設置流官為目的。

一般將改土歸流的功績歸於清王朝,但事實上明朝的改土歸流規模還要大於清朝。只是明朝的土司往往實力強大,勢力盤根錯節、根深蒂固,因此削除這些土司往往伴隨著長久而慘烈的戰爭。其典型就如明英宗時代麓川之役,成化至正德時代的大藤峽之役,萬曆時代的播州之役,天啟崇禎時代的奢安之役等,隨著這些慘烈的戰爭,以十萬甚至百萬計的戶口成為帝國的編戶齊民。

麓川之役,慌忙敗逃的麓川王國軍隊

由於明朝的慘澹經營,當清王朝接手西南局勢時,連州跨省的大土司已經幾乎沒有了,剩下的小型土司缺乏抵禦中央政權的實力。因此從清雍正時代開始的全面改土歸流,雖然也有戰爭,但大部分時候是較和平地進行。

但清王朝也沒有徹底廢除土司制度。由於投送力、管理能力的局限,清王朝中央認為「江(按 :瀾滄江 )外宜土不宜流 ,江內宜流不宜土」, 雲南南部的中小土司得以保留。而在川西藏區,許多藏族土司也並未被清王朝削除。

藏族土司雄偉的的碉堡兼住宅,其實也一併表明了在此清朝孱弱的控制力

因此,在民國及共和國前期,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土歸流活動,土司制度終於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改土歸流減少了叛亂因素,加強了政府對邊疆的統治,有利於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民國時期的改土歸流,由較富生產經驗的漢民墾殖團組成

小結

土司制度體現出中國古代封建統治的集權為主,領主封建輔之的特點,展現了對於邊疆地區管理的靈活性

帝國要對邊疆地區強化控制力,乃至擴展邊界,絕不是一蹴而就而過程。而土司制度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過渡,就發揮出其積極作用。但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土司制度漸漸成為維護國家集權統一、發展經濟文化的阻礙時,中央政權就逐步廢除土司,最終土司制度退出歷史舞臺。

參考資料

論羈縻治策向土官土司制度的演變. 方鐵

論明朝西南邊疆的軍管羈縻政區. 陸韌 彭洪俊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相關焦點

  • 論雲南彝族土司制度的淵源
    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當然是榮耀了千年之久的滇中高氏家族以及後來的姚安高氏土司。但是,作為一個古老而顯赫的民族群落,武定彝族土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了維護祖國的統一,為了保證邊疆的安定,他們的功績和貢獻,屢屢得到朝廷的稱讚和表彰。明初由朱姓皇帝御賜「鳳」姓,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 從低微代王到九五之尊,大權在握開創大漢盛世,低調人生的逆襲
    從低微代王到九五之尊,大權在握開創大漢盛世,低調人生的逆襲 經過劉邦多年的徵戰,讓大漢王朝成為正統,結束了分裂的局面。但是劉邦駕崩後,當朝的政權卻被呂后給把持了,呂后專權,把持漢朝的軍政大權,大肆的殘害忠良,就連劉邦的兒子都沒有倖免於難。劉邦共八個兒子,呂后生了兒子惠帝,但是在惠帝去世後,呂后就對權力動心,開始對劉邦的兒子們大打出手,最後讓半數的皇子身死。在呂后離世後,在劉挨邦的幾個皇子中,也就只剩下了劉恆和劉長。
  • 【方志四川•記憶】黃偉 ‖ 王夭夭:雅安歷史上唯一女土司
    王夭夭:雅安歷史上唯一女土司黃 偉 從頭人之女到土司之妻,她的人生因才貌而改變。後來,又因丈夫的戰功而被朝廷授予「一品夫人」。遭遇喪夫之痛後,她又承擔著輔佐兩個兒子的責任。 她就是王夭夭,雅安歷史上唯一一名女土司。 在她執政期間,穆坪土司的勢力範圍最大,是四川西部少數民族中最強大的土司。至今,她的事跡還在寶興民間廣為流傳。頭人之女 才貌雙全寶興縣城,一幢古色古香的土司衙門向過往遊客證明著曾有的輝煌。
  • 「小英大權雖在握,基層實力卻虛弱」,專家揭秘蔡英文權力遊戲
    黎建南:首先就是說我們知道李密的《陳情表》講過一句話,「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他講的是我在外面好的親戚都沒有,我自己家連個小孩都沒有,蔡英文也是這樣,她選舉都是靠棋子,選新北市長的時候就是代表黨,大家聚攏拱她,她沒有自己的基層實力。可是當她慢慢地權力越來越大,她就注意到一件事,她這時候必須要廣結派系,要提拔後人。
  • 見識一下明代土司有多豪!173件/套出土文物亮相南越王宮博物館
    展覽現場土司制度是古代中央王朝推行於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特殊的地方政治制度,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積極作用。隨著秦漢時期大一統思想和夷夏觀思想的形成,如何處理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關係,成為歷代王朝的難題。
  • 【方志四川 記憶】黃偉‖王夭夭:雅安歷史上唯一女土司
    王夭夭:雅安歷史上唯一女土司 黃 偉 從頭人之女到土司之妻,她的人生因才貌而改變遭遇喪夫之痛後,她又承擔著輔佐兩個兒子的責任。 她就是王夭夭,雅安歷史上唯一一名女土司。 在她執政期間,穆坪土司的勢力範圍最大,是四川西部少數民族中最強大的土司。至今,她的事跡還在寶興民間廣為流傳。
  • 恩施有座土司城,在這裡你會了解歷史上地方高度自治的土司文化
    這是恩施土司城的門樓,四層二十五米高,並排七間開闊,被我照成這樣,著實慚愧。土司府是歷史上部分少數民族的地方官衙,據說從宋朝開始,中央政府對部分偏遠地區少數民族疏於管制,為便於徵收稅賦,會在當地任命一個有威望的統領,這就是土司的前身。土司王在地方上有至高權力,對地方民眾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 「不拘常例,從便選貢」,明代科舉對土司子弟入國子監求學的優待
    明朝的土司制度更趨完善,不僅加強西南地方土司的管理,亦十分注重土司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為此,明朝推行一項重要詔令,即各土司需要選派子弟前往京師南京,進入國子監參加學習。此措施,雖看似簡單,卻有非凡意義,甚至對全國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皆有不可忽視的積極影響。
  • 去了神奇的張家界,土司城你去了嗎?我也差點錯過
    土司城坐落於張家界的永定區,交通極為方便:距機場、火車站僅十分鐘車程。這裡是了解張家界當地土家族經典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文景觀,是土司文化的縮影。土司城正門土司城鳳門皇帝也賦予當地土司很大的權力,土司就是當地最高統治者,不僅享有生殺大權,甚至還享有當地新娘的初夜權。這也許是土家姑娘「哭嫁」的緣由吧。土司享受那麼高的權力,建造的王宮自然也是非常奢華。九重天世襲堂——也稱沖天樓、天下第一樓。九重天取自「天有九重,國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寨」之意。
  • 本是太原漢人,奉命攻下貴州逐漸成為土司,家族延綿700餘年
    土司是在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額官職,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土司在前期發生了很大的作用,土司又成為土官或者土酋,從這個名稱就可以看出是少數民族部族頭目的官名,朝廷是為了以夷制夷,納入到王朝的統治範圍內,這通常發生在西北和西南地區,尤其以西南地區最多,在雲南和湖北等地還存有土司府。
  • 來賞明朝土司奢華之色 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文物精品展在深展出
    今日,「土司遺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文物精品展」,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開幕,展覽將持續至明年3月28日。此次展出的平武明代土司王璽家族墓與薛繼賢夫婦墓出土的精品文物共243件(組),包括石刻、金銀、玉石與陶瓷等各類遺物,系統展現了平武明代土司的社會生活與文化信仰,由此亦可一窺西南土司文化特色。
  • 貴州四大土司中面積最小的土司——水東土司
    知道貴州歷史上的四大土司嗎?何為土司?土司是指:元、明、清時期朝廷在少數民族地區授予少數民族地區首領世襲的官職。遵義的播州土司和黔西的水西土司你應該有聽說過,但水東土司和思州土司你應該很陌生,今天我要介紹的是面積最小的水東土司,它與貴州名字的由來息息相關。
  • 統治遵義七百年的楊氏土司 自稱楊家將的後代
    根據明朝初年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受楊氏土司家族之請,為他們所著的《楊氏家傳》裡所記載「端者,其先太原人,仕越之會稽,遂為其郡望族,後寓家京兆。」在這裡面都言之鑿鑿地表示,楊氏土司的先祖是太原漢人無疑,而且為了給自己找到一個能夠抬高出身的祖先,一邊不但將楊端捧為太師,甚至不惜在《楊氏家傳》中稱「貴遷,太原人,與端為同族。其父充廣,乃宋贈太師中書令業之曾孫,莫州刺史充本州防禦史延朗之子。嘗持節廣西,與昭通譜。昭無子,充廣輟貴遷為之後。自是守播者,皆業子之孫也。」
  • 【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32):木雅與明正土司
    【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32):木雅與明正土司 2020-06-27 16: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統治遵義七百年的楊氏土司 自稱楊家將的後代 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
    根據明朝初年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受楊氏土司家族之請,為他們所著的《楊氏家傳》裡所記載「端者,其先太原人,仕越之會稽,遂為其郡望族,後寓家京兆。」以及元代播州土司楊漢英請當時名臣程鉅夫為其家廟所題寫的忠烈廟碑文所云「楊氏世系太原,唐乾符初,贈太師諱端者,宦遊會稽,後客長安。
  • 他是末代土司之子,見證一個五百年土司家族的興衰
    與中央王朝的關係在經濟上表現為納貢與回賜,土司擁有軍隊,平時耕作,戰時從徵,自備馬械,同時也服從中央王朝的徵調。卓尼位於漢藏交界地帶的安多藏區,現屬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本文出現的「卓尼」大部分代指卓尼土司所轄範圍,而非現在的甘南州卓尼縣)。卓尼土司是一種獨特的土司制度,當地藏族並不叫「土司」,而稱之為「嘉波」(本文仍沿用「卓尼土司」這一習慣用法)。
  • 民國奇女子翻雲覆雨控制一省大權,與宋美齡談笑風生
    1935年五月,在張學良的陪同下,有著「貴州王」之稱的黔系軍閥領袖王家烈,來到武漢面見蔣光頭。來之前,王家烈心中還有所期盼,希望光頭能對自己手下留情,但他想錯了。劉顯世雖然是督軍,但由於其出身於世襲地方土司,思想守舊,作風老派,很快就被貴州的年輕人嫌棄了。貴州的少壯派們聚集在劉顯世的外甥王文華周圍,時刻準備擁王文華取而代之。其時,黔軍緊緊跟隨在滇軍大哥屁股後面,混吃混喝,是滇軍的小弟。王文華跟隨滇軍的羅佩金,駐軍四川,作威作福吃香喝辣,過得倒也十分愜意。
  • 彭士愁,湘西永順土司王朝的締造者,也是土家王神和彭公爵主
    彭士愁,湘西土司王朝制度的締造者。他繼承父位擔任溪州刺史後,注意籠絡人心,發展生產,文功武治,得到了溪州各土著酋長的擁護,不斷擴大管轄範圍,領域在今天湘西永順、龍山、保靖、古丈,懷化漵浦、辰溪、芷江,湖北來鳳、宣恩,重慶酉陽、秀山一帶,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割據政權。
  • 統治遵義七百年的楊氏土司,自稱楊家將後代,他們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
    根據明朝初年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受楊氏土司家族之請,為他們所著的《楊氏家傳》裡所記載「端者,其先太原人,仕越之會稽,遂為其郡望族,後寓家京兆。」在這裡面都言之鑿鑿地表示楊氏土司的先祖是太原漢人無疑,而且為了給自己找到一個能夠抬高出身的祖先,一邊不但將楊端捧為太師,甚至不惜在《楊氏家傳》中稱「貴遷,太原人,與端為同族。其父充廣,乃宋贈太師中書令業之曾孫,莫州刺史充本州防禦史延朗之子。嘗持節廣西,與昭通譜。昭無子,充廣輟貴遷為之後。自是守播者,皆業子之孫也。」
  • 神奇的張家界之土司城2012
    在張家界市有一個少數民族景點---土司城。相傳古時候湘西的少數民族中以土家族人居多,其首領便被稱為土司王,而土司城自然便是當年土司王的宮殿了。這座宮殿有著濃鬱的地方民俗特色,讓跟團遊玩張家界的我們很是好奇地想去瞻仰一番。我們的旅遊大巴從鳳凰古城出發,下午近四點鐘,車子到達張家界市郊的「土司城」。這是一座4A級景區,光看這座城堡的城門,就建得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