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是在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額官職,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土司在前期發生了很大的作用,土司又成為土官或者土酋,從這個名稱就可以看出是少數民族部族頭目的官名,朝廷是為了以夷制夷,納入到王朝的統治範圍內,這通常發生在西北和西南地區,尤其以西南地區最多,在雲南和湖北等地還存有土司府。
狹義上的土司是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這種基本上都是少數民族的頭目,也就是說他接受朝廷的政令,在他的領地範圍內,可以由其自己決定,這種統治比藩屬國更進一步了,但是廣義上的土司包含的範圍就更大,是指一些有實力的在其勢力範圍內設立的且被中原朝廷認可的政府機構,這可就不僅僅是少數民族,還有很多漢族,這種都是機緣巧合。
有一個山西太原人就抓住了機會,從山西跑到了貴州,攻破了敵國的統治,佔領了土地,從此成為當地的頭目,最後受封為土司,一直到明朝末年這個家族在當地的土司統治才結束,延綿了七百餘年,跨越了從唐到明的各個朝代,比絕大多數的王朝時間都要長,而創造這個土司家族的就是唐朝末年的楊端。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走向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有實力的節度使都割據一方,對大唐朝廷陰奉陽違,原來臣服於唐朝的邊疆藩屬國也蠢蠢欲動,在雲南地區的南詔國對附近的土地也是垂涎欲滴,屢屢出兵侵犯,在859年,南詔國派兵侵犯了播州,也就是現在貴州的播州地區,大唐自然不肯善罷甘休,雖然實力已經下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唐命令安南都護府出兵,收復了播州。
但是大唐對邊疆的控制力越來越弱,於是在873年,南詔再次攻陷播州,大唐政府已經無力組織軍隊去收復播州了,於是在全國招募地方武裝去收復南詔,當時在太原的楊端決定應募,於是楊端與舅家謝氏一起,率領江西向氏、令狐氏、成氏、趙氏、猶氏、婁氏、梁氏、韋氏、謝氏等九姓子弟等組成的軍隊向播州出發,明攻婁山,暗渡赤水,收復播州。
在這次戰役中,唐朝初年封的播州侯羅榮的五世孫羅太汪一起出戰,唐朝廷封羅太旺為播州大首領,但實際上軍隊都掌控在楊端手裡,雖然名義上播州由楊氏和羅氏共同統治,但實際統治權在楊氏手裡,於是楊氏在播州開始世襲的統治。
楊氏在播州採取的都是歸附的措施,不管統治的朝廷怎麼換,楊氏都選擇歸附,先後歸附前蜀、後蜀、北宋、南宋、元、明六個朝代,這六個朝代的播州都是由楊氏和羅氏世襲統治。
到了明朝的時候,在播州設立宣慰使司,駐地在現如今的遵義市,隆慶五年(1571),生性雄猜、陰狠嗜殺的楊應龍世襲了父親楊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職。萬曆十四年(1586),楊應龍升任都指揮使,因從調有功,加封為驃騎將軍。萬曆十四年,因向朝廷進獻大木美材七十棵,受賜飛魚服與都指揮使職。
隨著楊應龍地位的升高,他開始有了不臣之心,對內使用宦官,裝飾用雕龍,儼然土皇帝,楊應龍看到四川兵力空虛,想佔據整個四川省,這當然是明朝皇帝不願意看到的,於是開始了改土歸流,但是楊氏在播州統治已經,勢力盤根錯節,再加上當時發生了援朝抗倭的戰爭,在剿滅楊應龍的戰爭失敗。
等到援朝的戰爭結束,萬曆皇帝抽出手來開始收拾楊應龍,明軍分八路徵繳楊應龍,僅用了一年,楊應龍自殺,他的後代69人被抓,楊氏在播州的土司統治也就結束了。
楊氏在播州的土司統治延綿了700餘年,這可以說是楊氏的機緣巧合,不過即使沒有楊應龍,土司統治也都會結束,改土歸流就是將原來世襲的土司納入到中央的統治,這是歷史趨勢,只不過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