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曆初年(公元766年),羅榮率兵南徵今天的遵義,當時稱為播州,採取剿撫並行的策略平定播州後,唐代宗李豫授羅榮太子太保、榮祿大夫,並命羅榮及其子孫世代守衛播州。
唐乾符年間,羅氏統治播州傳至第四世羅太汪手上時,因其年幼無力管轄,南詔乘機叛亂,入侵播州。
萬般無奈之下,羅太汪不得不向土酋楊端求救,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楊端率領鄉兵從合江、消州等地進入播州,並與當地士族聯合,打敗了南詔,並乘機喧賓奪主佔據播州,取代了羅氏對播州的統治,並就此開創了725年楊氏土司統治播州的歷史。
土司,作為中國古代的一類官職統稱,通常是由西北、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頭領任職,其作用就是通過他們以夷制夷,來穩定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地區的疆域穩定。
那麼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到底是少數民族還是漢人呢?
根據明朝初年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受楊氏土司家族之請,為他們所著的《楊氏家傳》裡所記載「端者,其先太原人,仕越之會稽,遂為其郡望族,後寓家京兆。」
以及元代播州土司楊漢英請當時名臣程鉅夫為其家廟所題寫的忠烈廟碑文所云「楊氏世系太原,唐乾符初,贈太師諱端者,宦遊會稽,後客長安。適南詔陷播州,大為邊患,有旨募能安疆場者,太師慨然自效,遂命為將,以復播州,威暢恩融,夷夏畏服,因領其郡。」
在這裡面都言之鑿鑿地表示,楊氏土司的先祖是太原漢人無疑,而且為了給自己找到一個能夠抬高出身的祖先,一邊不但將楊端捧為太師,甚至不惜在《楊氏家傳》中稱「貴遷,太原人,與端為同族。其父充廣,乃宋贈太師中書令業之曾孫,莫州刺史充本州防禦史延朗之子。嘗持節廣西,與昭通譜。昭無子,充廣輟貴遷為之後。自是守播者,皆業子之孫也。」
說的就是第六世播州土司楊昭膝下無子,宋朝名將楊業的曾孫楊允廣與楊昭家譜相通,於是楊允廣便將自己的兒子楊貴遷過繼給楊昭為後,從此以後楊氏土司都成為了根紅苗正楊業的子孫。
楊業是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綽號楊無敵的楊老令公,至此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終於給自己找上了一個足夠榮耀的祖宗,也就理所當然地將自己視為了楊家將的後代。
那麼歷史真的就如楊氏土司自己編寫的家傳和碑文所寫的那樣嗎?民國時邊疆史學大家譚其驤先生曾對此專門進行過考證,並指出了其中的荒謬之處。
在《宋史·蠻夷傳》中明確記載:「大觀二年,播州夷族楊光榮,以地內屬,詔建播州。」
另在《宋史·敘州三路蠻傳》也有明確記載: 「大觀三年有夷酋羅永順、楊光榮、李世恭等各以地內屬, 詔建滋、純、祥三州。」
這裡所說的楊光榮是什麼人呢?他就是第七世播州土司楊貴遷的兒子,第八世播州土司楊光震的兄弟。
如果楊氏土司真是漢人,哪怕就如其家傳和碑文所言至少從第七世楊貴遷開始真的是楊家將的後代,那麼為何在正史中會稱其為夷族。
在正史與楊氏土司編撰的家譜相矛盾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去相信一個在宋朝史書中被稱為「夷族」土司,到了元明以後一下就變成了漢人,而且還與大名鼎鼎的楊家將一脈相承了。
而且作為中國古代作為重視的避諱來說,我們都知道楊文廣是楊老令公的孫子,楊延昭的兒子,更是整個楊家的寶貝疙瘩。但第九世播州土司竟然也叫楊文廣。要知道按照楊氏土司家譜中的記載,第七世楊貴遷就已經是楊家將裡大名鼎鼎的楊文廣的孫輩,楊貴遷的孫子竟然會毫不避諱的也叫楊文廣,這在中國古代簡直是匪夷所思。
現在關於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家族來源的說法大致可分為三派。
一種完全採信了元明以後楊氏家族對於其漢族後裔的描述。
一種認為楊氏土司實際上就是少數民族,在譚其驤先生所著的《播州楊保考》中引用了大量史料,考證楊端實際上就是居住在赤水河流域的少數民族,其家譜自稱來自太原,五世後為楊家將後人,實際上是少數民族漢化以後的一種「文化借祖」現象。
還有一種則部分採信了其家譜,認為七世以前為少數民族,七世以後則為漢人。
但不管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是不是楊家將的後代,他們在黔北遵義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許多土司文化的印記,也讓今天的我們能夠依然感受到歷經700年的文化底蘊。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