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治遵義七百年的楊氏土司 自稱楊家將的後代

2020-12-22 上遊新聞

唐大曆初年(公元766年),羅榮率兵南徵今天的遵義,當時稱為播州,採取剿撫並行的策略平定播州後,唐代宗李豫授羅榮太子太保、榮祿大夫,並命羅榮及其子孫世代守衛播州。

唐乾符年間,羅氏統治播州傳至第四世羅太汪手上時,因其年幼無力管轄,南詔乘機叛亂,入侵播州。

萬般無奈之下,羅太汪不得不向土酋楊端求救,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楊端率領鄉兵從合江、消州等地進入播州,並與當地士族聯合,打敗了南詔,並乘機喧賓奪主佔據播州,取代了羅氏對播州的統治,並就此開創了725年楊氏土司統治播州的歷史。

土司,作為中國古代的一類官職統稱,通常是由西北、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頭領任職,其作用就是通過他們以夷制夷,來穩定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地區的疆域穩定。

那麼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到底是少數民族還是漢人呢?

根據明朝初年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受楊氏土司家族之請,為他們所著的《楊氏家傳》裡所記載「端者,其先太原人,仕越之會稽,遂為其郡望族,後寓家京兆。」

以及元代播州土司楊漢英請當時名臣程鉅夫為其家廟所題寫的忠烈廟碑文所云「楊氏世系太原,唐乾符初,贈太師諱端者,宦遊會稽,後客長安。適南詔陷播州,大為邊患,有旨募能安疆場者,太師慨然自效,遂命為將,以復播州,威暢恩融,夷夏畏服,因領其郡。」

在這裡面都言之鑿鑿地表示,楊氏土司的先祖是太原漢人無疑,而且為了給自己找到一個能夠抬高出身的祖先,一邊不但將楊端捧為太師,甚至不惜在《楊氏家傳》中稱「貴遷,太原人,與端為同族。其父充廣,乃宋贈太師中書令業之曾孫,莫州刺史充本州防禦史延朗之子。嘗持節廣西,與昭通譜。昭無子,充廣輟貴遷為之後。自是守播者,皆業子之孫也。」

說的就是第六世播州土司楊昭膝下無子,宋朝名將楊業的曾孫楊允廣與楊昭家譜相通,於是楊允廣便將自己的兒子楊貴遷過繼給楊昭為後,從此以後楊氏土司都成為了根紅苗正楊業的子孫。

楊業是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綽號楊無敵的楊老令公,至此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終於給自己找上了一個足夠榮耀的祖宗,也就理所當然地將自己視為了楊家將的後代。

那麼歷史真的就如楊氏土司自己編寫的家傳和碑文所寫的那樣嗎?民國時邊疆史學大家譚其驤先生曾對此專門進行過考證,並指出了其中的荒謬之處。

在《宋史·蠻夷傳》中明確記載:「大觀二年,播州夷族楊光榮,以地內屬,詔建播州。」

另在《宋史·敘州三路蠻傳》也有明確記載: 「大觀三年有夷酋羅永順、楊光榮、李世恭等各以地內屬, 詔建滋、純、祥三州。」

這裡所說的楊光榮是什麼人呢?他就是第七世播州土司楊貴遷的兒子,第八世播州土司楊光震的兄弟。

如果楊氏土司真是漢人,哪怕就如其家傳和碑文所言至少從第七世楊貴遷開始真的是楊家將的後代,那麼為何在正史中會稱其為夷族。

在正史與楊氏土司編撰的家譜相矛盾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去相信一個在宋朝史書中被稱為「夷族」土司,到了元明以後一下就變成了漢人,而且還與大名鼎鼎的楊家將一脈相承了。

而且作為中國古代作為重視的避諱來說,我們都知道楊文廣是楊老令公的孫子,楊延昭的兒子,更是整個楊家的寶貝疙瘩。但第九世播州土司竟然也叫楊文廣。要知道按照楊氏土司家譜中的記載,第七世楊貴遷就已經是楊家將裡大名鼎鼎的楊文廣的孫輩,楊貴遷的孫子竟然會毫不避諱的也叫楊文廣,這在中國古代簡直是匪夷所思。

現在關於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家族來源的說法大致可分為三派。

一種完全採信了元明以後楊氏家族對於其漢族後裔的描述。

一種認為楊氏土司實際上就是少數民族,在譚其驤先生所著的《播州楊保考》中引用了大量史料,考證楊端實際上就是居住在赤水河流域的少數民族,其家譜自稱來自太原,五世後為楊家將後人,實際上是少數民族漢化以後的一種「文化借祖」現象。

還有一種則部分採信了其家譜,認為七世以前為少數民族,七世以後則為漢人。

但不管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是不是楊家將的後代,他們在黔北遵義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許多土司文化的印記,也讓今天的我們能夠依然感受到歷經700年的文化底蘊。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統治遵義七百年的楊氏土司 自稱楊家將的後代 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
    就是大名鼎鼎綽號楊無敵的楊老令公,至此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終於給自己找上了一個足夠榮耀的祖宗,也就理所當然地將自己視為了楊家將的後代。那麼歷史真的就如楊氏土司自己編寫的家傳和碑文所寫的那樣嗎?民國時邊疆史學大家譚其驤先生曾對此專門進行過考證,並指出了其中的荒謬之處。
  • 統治遵義七百年的楊氏土司,自稱楊家將後代,他們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
    就是大名鼎鼎綽號楊無敵的楊老令公,至此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終於給自己找上了一個足夠榮耀的祖宗,也就理所當然地將自己視為了楊家將的後代。那麼歷史真的就如楊氏土司自己編寫的家傳和碑文所寫的那樣嗎?民國時邊疆史學大家譚其驤先生曾對此專門進行過考證,並指出了其中的荒謬之處。在《宋史·蠻夷傳》中明確記載:「大觀二年,播州夷族楊光榮,以地內屬,詔建播州。」
  • 抗元反明、統治播州百餘年的楊氏竟是楊家將後代?
    特別是第三次在貴州的大型徵伐,即播州之役,從1599年一直打到1600年,目的是消滅西南土司楊應龍。這次徵伐,萬曆皇帝前後派出了30多萬人,相比之前的朝鮮戰役僅有4、5萬人參加真是大手筆。而在此之前,楊應龍所代表的楊氏已經在播州統治了700餘年。這個楊氏到底是什麼來頭,能統治西南這麼久?難道他們和忠良禮義的楊家將還有關係?他們所建的海龍囤是怎麼成為另一個釣魚城的?
  • 統治播州700多年的楊氏家族,為何到了明朝萬曆時就造反了?
    然而,中國歷史上沒有超過300年的大一統王朝,卻有一個超越了700年統治歷史的國中之國,他就是統治播州超過700年之久的楊氏家族。播州楊氏所在地現如今貴州北部的遵義地區,就是唐貞觀年間始置的「播州」。唐末年間,楊端攻取播州成為了這裡的新主人,此後,楊氏家族共傳27世,統治播州長達725年。
  • 楊家將後代探秘及溯源,看歷史主導下,楊氏一脈傳承故事
    2019年四月來自海內外的3000名播州楊氏後裔齊聚一堂,在遵義縣蝦子鎮楊氏香樹堡祠堂追思先人,共同商討傳承和弘揚播州楊氏文化,其中以播州為中心,輻射雲貴川各地楊家將後裔多有散居。播州楊氏明以前為當地赫赫有名的土司世家,自楊氏先祖楊端獲播州管制權後,世襲29代,綿延725年。至29代孫楊應龍時,發生播州之役,楊氏土司特權被摧毀,此後楊家將後裔散居分布於雲貴川各地生活。楊端一脈傳至第六代時無後,由楊家將一脈楊充廣之子楊貴遷過繼給播州楊昭。
  •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距今已有700多年,震撼人心的文化遺產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建於1257年,以「雄奇古秀」聞名世界。其位置坐北朝南,丹峰凸起,四面是懸崖絕壁,絕壁下是以小溪峽谷,唯一上去的路就是靠石臺階。此地易守難攻,曾經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是一座不可撼動的古城堡,也被稱之為「懸崖絕壁上的城堡」。
  • 楊家統治播州700年,號稱史上最強割據政權,但為何突然消失不見
    楊瑞在抵達播州後沒多久便打敗了南詔國,並將其徹底趕出了播州及其附近的區域。隨著楊瑞的大獲全勝,唐僖宗也毫不吝嗇的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封楊瑞為世襲播州侯,其子孫可永鎮播州。 從楊瑞這一代算起,楊家在播州歷經唐朝,五代十國,宋朝,元朝,明朝等五代皇朝,直到末代播州候(土司)楊應龍殞命,楊家在播州的統治時間累計長達722年。
  • 播州楊氏大土司楊端及翁安尤氏土司尤崇義演義
    此時的播州之地有七姓蠻,起初各自為政,皆服於播州刺史。到唐朝代宗大曆年間(765年),其中一個小酋長得到了一面號稱是諸葛孔明遺物的大銅鼓,然後統一了七蠻。並號為「蓑衣王」。代宗大曆五年(770年),蓑衣王帶領手下著名渠帥十八路將領並十萬兵抗稅造反,攻佔遵義城。
  • 楊家將後代去哪了?一支竟割據地方600年,歷經宋元明三朝
    楊家將第一代楊業,被擒不屈,絕食而死楊家將最早的統帥是楊業,楊業原本是北漢的大將,年幼的楊業就被北漢世祖劉崇看重,他以楊業為養孫,改名劉繼業。北漢滅亡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知道劉繼業的威名,《宋史》記載:「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並為其複姓楊,單名業。
  • 貴州播州楊氏土司墓入選「中國重大考古新發現」
    新華網貴陽1月18日電(記者李驚亞)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了2014年全國六項重大考古新發現,貴州遵義市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以高票入圍。這是貴州考古繼赫章可樂遺址、海龍囤遺址之後第3次獲此殊榮。記者從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新蒲楊氏土司墓地位於遵義市東北側約20公裡的新蒲新區新蒲村官堰組,選址在仁江河西岸的坡地上,背山面水,頗有氣勢。
  • 明朝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真的是逆臣賊子嗎?公正評判歷史更重要
    本人也寫過有關遵義播州海龍屯的一些見聞,但是都是懷著敬畏的心情來描述的,不敢妄加評判。上面這位華夏大師,也不知道從哪裡獲得了比較全面的遵義播州土司的相關史料,在他的文章裡也很少見到引用經典的地方,感覺是自己完全熟悉那段長達700年的歷史。或者是穿越過去的。但是儘管如此,也還是能感覺出這位大師的對楊應龍的憎恨和怒火中燒。
  • 中國一家族:盤踞西南七百年,曾改變世界歷史,為何後來消失了?
    楊氏家族起源於唐朝末年。我們都知道,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就已經逐漸衰落,尤其是唐玄宗為了維護唐朝統治,向當時的反叛勢力妥協,讓各地出現了自己為朝的藩王,更是讓李唐皇室的權力不斷被削弱。因此,在唐朝末年時周邊地區也開始出現了外敵入侵的動亂。
  • 本是太原漢人,奉命攻下貴州逐漸成為土司,家族延綿700餘年
    有一個山西太原人就抓住了機會,從山西跑到了貴州,攻破了敵國的統治,佔領了土地,從此成為當地的頭目,最後受封為土司,一直到明朝末年這個家族在當地的土司統治才結束,延綿了七百餘年,跨越了從唐到明的各個朝代,比絕大多數的王朝時間都要長,而創造這個土司家族的就是唐朝末年的楊端。
  • 中國有個城市,市長被楊家後人壟斷了500年,擋蒙古大軍47年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717字,閱讀約4分鐘廣播州,也就是今天貴州的遵義市前一年唐一楊在當地南朝滅軍將領流放,在這裡建立了自己的藩鎮,楊氏擔任州長720年廣播統治播州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藩鎮
  • 遵義原來屬於四川,清世宗為平衡勢力將其劃歸貴州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播州土司楊應龍公開作亂,萬曆皇帝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派遣20多萬人進攻播州楊應龍,歷時114天,花費白銀200多萬兩(這是湖廣、四川、貴州三省的一年的賦稅),終於平定了播州之亂。播州楊家世襲土司700多年,一朝被滅,萬曆皇帝決定分而治之。
  • 播州之役:延續四朝的楊氏被滅,楊應龍是如何走上造反之路
    播州土司楊氏屬於以夷制夷的土司管理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末時期。據史記載,播州楊氏造反其實只有一次,而不是屢屢,也就是明萬曆年間的播州之役,相信看過明史的都知道這個戰役,當時的楊應龍確實是造反了,他為什麼要造反呢?
  • 《播州楊氏歷史人物》之《話說始祖楊端》(一)
    百度:    大中十三年(859年) 南詔酋龍自稱皇帝派兵侵佔播州。安南都護收復播州。876年,楊端開始統治播州,敕播州侯,915年逝世,其子楊牧南即位,此後楊氏就一直統治播州,後來被封為播州宣慰司宣慰使,直到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朝廷平楊應龍,分播州地為二,改設遵義府屬四川,平越府屬貴州,楊氏土司的統治才結束。自唐末楊端至明末楊應龍,楊氏土司統治播州二十九世七百餘年。播州楊氏土司管轄範圍相當於今天貴州省遵義地區、黔東南州黃平凱裡一帶、及甕安、金沙、綦江等地。
  • 《播州楊氏歷史人物》之《話說始祖楊端》(三)
    但他仍然死在作亂的部將手中。死前他和親屬被囚禁在一個道觀裡多日,那些人故意不給他們糧食,以至眾人煮皮革充飢。其中餓極的人,竟相互殘殺,以死者果腹。而倖存者也在不久之後作了別人的刀下之鬼。  於是,"(楊)端詣瀘州合?,逕入白錦,軍高遙山,據險立寨,結土豪,為久駐計。"此處的白錦,據後世考證,即今遵義縣所在地南白鎮,高遙山則在距遵義幾十公裡的鴨溪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