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學生」的中國山水畫世界:中西方文化交流很美好

2020-12-24 中國僑網

「洋學生」的中國山水畫世界:中西方文化交流很美好

  【解說】易柏霖德裔加拿大人,2012年來中國學習山水畫。2019年他來到浙江杭州,在中國美術學院張捷教授的指導下攻讀中國山水畫的博士研究生。近日,易柏霖首個面向社會的個展《墨蘑的小世界》在浙江杭州展出,該系列作品從2020年4月開始創作,以蘑菇為主題,以水墨的形式探索當代水墨畫中的語言。易柏霖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蘑菇為主題有好幾層涵義,也是疫情期間他對人與生命、自然之間一些思考和感受。

  【同期】(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 易柏霖)

  (蘑菇)一面是它的活力特別大,因為它就是那麼幾天內它就會長出來,而且最有意思的是一般來說它就是晚上長出,有可能第一天那塊地方什麼都沒有,然後第二天突然就有一群蘑菇,但是它又很微小渺小很脆弱一碰它就壞了。就是從這個可以找得出、看得出,生命或者人對於生命的一些思考和感受。

  【解說】對於首次面向社會的個展,易柏霖認為這是一次面對外面的世界與民眾互動、交流很棒的體驗,也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反饋和反思。他表示蘑菇的題材讓他思考到,在信息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獲得信息便捷、溝通成本降低但同時也使得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微妙。他希望通過這個展讓人們意識到,不要忽略一些生活上的細節,身邊的人和物也很重要。

  【同期】(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 易柏霖)

  我們有可能認為這個世界很大,但是我們每個人的世界很小,這一點是不要忽略,然後生命的起點非常小,最關鍵的東西都在我們身邊,通過這種藝術的表達方式就可以引起這個意識,就希望不要太在乎手機上的信息或者微信的朋友圈,就是這句話有可能聽起來有點傻傻的,但是路邊的那些小草更重要,它們包含的生命力更大。

  【解說】他稱,蘑菇可以是一個世界性的題材,自己的作品中也借鑑了一些西方神話故事的元素,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也是這個主題背後生動有趣的故事。

  【同期】(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 易柏霖)

  可以說從西方神話故事來的只有一個題材就是「仙女環」,因為有時候尤其是森林裡、草地裡,有一些蘑菇他們會長成一圈,然後就是在西方有這個故事,其實這些蘑菇晚上的時候,月亮出來仙女也會坐在蘑菇上面跳舞或者開會之類的。畫到最後我自己感覺真的是成為了心裡的蘑菇,或者可以說看山水就看到了蘑菇,在山水裡看到了蘑菇。

  【解說】最後易柏霖介紹,本次很多的作品運用傳統的中國山水畫構圖,雖然畫得都是蘑菇,但給人的感覺是山脈,遠看蘑菇群似遠山、樹林忽隱忽現藏於霧中。他希望自己在中西兩邊得到精神營養,畫作中包含兩個文化的優秀特點,他堅信以展覽的形式做交流,成為跨文化跨藝術交流的紐帶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同期】(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 易柏霖)

  這次的展覽就讓我感受到,跨文化和藝術交流的力量,所以未來如果特別希望能夠在兩邊,中西方兩邊,通過以展覽的形式,堅持交流,我覺得這個會成為一個很美好的事情。

  沈亦山 周孫榆 杭州報導

相關焦點

  • 讓世界感受中華文化,中國朱子文化交流中心落地廈門
    12月5日,中國朱子文化交流中心在位於篔簹湖畔的熹茗茶業廈門文化旗艦店開幕現場正式揭牌。中國朱子學會、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與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的領導受邀出席了本次活動。   如今,中國朱子學會聯合熹茗集團在廈門設立中國朱子文化交流中心,希冀合力打造一個研究交流普及朱子學的全新平臺、傳播朱子文化與中華茶文化的文化之窗,今後將通過開展形式多樣、高質量的相關活動,進一步助推朱子文化與茶文化走進更多人的生活,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 上圖講座別開生面:從科學視角看中國山水畫中的「視覺紋理」
    如果說,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們在繪畫中引入了焦點透視而得以在平面上再現三維空間的世界。那麼,中國山水畫家筆下所呈現出的自然又是什麼?宋元之後,山水畫是否仍然在創新的路上前行,還是陷入了陳陳相因的重複之中?
  • 科技賦能文化 「視覺紋理」解碼中國山水畫發展脈絡
    在近日上海圖書館舉行講座《「芯」與山水——從科學視角看中國山水畫史中的紋理再現與創新》上,獨立藝術史學者楊崇和博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楊崇和別開生面地從時下全社會關注的「晶片」問題入手,運用科學分析的視角,從其提出的「視覺紋理」這一全新概念,重新梳理中國十至十七世紀的山水畫發展脈絡,並對其中的再現、創新以及風格演進問題進行系統闡釋。
  • 美術研究|論五彩彰施的「重彩」山水,淡雅的「水墨為上」山水畫
    摘要:縱觀華夏5000年歷史,中國山水畫集天地之大美反映了宇宙物質世界,體現了人的精神風貌,實現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早期,色彩的面貌是中國山水畫的本質形式,在山水畫的創作中其色彩表現形式主要包括「色」與「墨」兩種。中國山水畫的色彩呈現代表了一種獨特的審美形式。
  • 因為中國,世界越來越不西方了,西方也越來越不西方了?
    曾幾何時,西方的經濟和文化統治著世界,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不買西方國家的帳。根據一段話,非洲國家的人更認漢字,但認為英語不夠先進。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以「缺乏西方」為題發表了《慕尼黑安全報告》。在這篇報導中,我們站在歐洲人的角度看了看當前的世界形勢,讓他們這樣感嘆:因為中國,世界越來越不西方,西方越來越不西方。
  • 福布斯中國專訪|對話香港藝術界橋梁人物,探求中西方文化傳承與交流
    Villepin畫廊的開幕展,以《友誼與和解》(Friendship and Reconciliation)為題,展現了已故華裔法國畫家趙無極的藝術功底與文化理念,希望向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愛好者,傳遞趙氏作品中「和而不同」的文化融合之息。
  • ——中國青綠山水畫色彩探析
    他們在與禪相通的藝術世界中尋找慰藉,在禪悟中給心靈找到超脫、安寧的棲息之地和最後的安身立命之所。明代董其昌以禪喻畫,提出「南北宗」之說,崇南貶北;致使簡淡、清雅的文人畫徹底代替了唐宋以前濃重、豔麗的青綠山水畫,正式成為宮廷繪畫,統治了整個清代。以「色薄氣厚」為原則的文人水墨寫意畫的概念滲透到每個民眾的心裡,並使其全面認同了黑白水墨畫的藝術效果,直至今日。
  • ...中國就開始與西方交流——以紅山系列文化石構墓葬與人形雕塑為例
    ●8000年前,古代中國就與西方世界有了文化交往,比張騫「鑿空」西域還早5000多年。●石構墓葬,最著名的就是金字塔,即古埃及法老的石構陵墓。在中國,西遼河流域的興隆窪文化積石冢,亦是世界上最早形態的石構墓葬遺存之一,距今8000年左右。
  • 美術研究|中國畫飽含著詩情畫意,但中國文化的根本意義是做人
    就此張如元也提出中西方文化如何交流的問題:「中國的思維和美國的思維完全是兩碼事。美國人把中國畫的線條僅僅認為是表現結構的。中國畫一切的美在這句話裡就全部消失了。中國畫線條不是僅僅表現結構、輪廓的,有很多的名堂在這裡面。」張如元對目前中國畫跟隨西方的創作現狀也有獨到看法:「幾十年中國畫的導向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對文人畫的強烈批評到現在可能還沒恢復過來。
  • 當代青綠山水畫傳承與創新 ║ ​辰立
    青綠山水畫的發展有極強歷史傳承性,是經過長期積累,已形成了豐富的資源,形成一個完整的繪畫體系。古時青綠山水畫發展只是在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代特徵。而最近半個世紀,由於西方文化的不斷傳入,西方一些先進的繪畫理念和繪畫材料也相繼傳入中國,這給傳統的青綠山水畫造成了不小的衝擊,在面對這種衝擊時青綠山水畫何去何從,直到今天,仍是一些畫家和理論家關注的焦點。
  •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在世界的另一端,歐洲人已經開始了邁向新世界的徵途,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理大發現到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的持續進行,古代歷史中東方和西方發展就此開始轉折。 而伴隨著西方世界中歐洲各個國家向前邁進的歷程中,他們對外殖民和擴張也在很早的時期就影響到了中國。
  • 中國花鳥畫遠非西方靜物畫
    中國花鳥畫遠非西方靜物畫梁照堂(著名畫家、美術理論家)中國畫分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這樣的分科明顯,在現在的美術學院教學分科上便可見一斑,他們已經把這三個專科嚴格分類。而西方也有分肖像畫、風景畫、靜物畫,但是西畫的分法相對含糊,並不嚴格,這跟中國畫有明顯的不同。如果對應起來,中國畫的「人物畫」則相應於西方的「肖像畫」,「山水畫」則相應於「風景畫」,而「花鳥畫」則相應於「靜物畫」。
  • 楊留義文化園暨城市山水畫藝術館舉行捐贈奠基儀式
    他開創的城市山水畫於2017年被國家註冊並列入國家智慧財產權,文旅部有關單位專門為其成立了楊留義城市山水畫研究會辦公室,2018年經政府有關單位批准成立了北京城市山水畫研究會,並在北京、廣東等地建立楊留義城市山水畫藝術館,《新華文摘》、《求是》、《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騰訊網、人民網等百餘家主流媒體進行了專題、專版報導。
  • 當中國風巧遇山水畫,今晚「甲天下CP」如何夢幻聯動?
    當格力「中國風」巧遇桂林「山水畫」,這對「甲天下」CP將如何夢幻聯動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到還在做最後準備的「中國風·甲天下」直播現場感受提前「路透」吧!品山水文化之美:八桂大地「中國風」視聽盛宴韓愈贊桂林「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杜甫誇桂林「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絕不是誇張。
  • 中國的武俠文化與西方的騎士文化有何異同?
    中國的武俠文化和西方的騎士文化,都是各自國度裡的文化奇葩。從文化共性上能夠看到,中國武俠和西方騎士都崇尚武力,其文化共性是追求正義、重視信義、忠誠不屈。可以說,中國的俠士和西方騎士的共同觀念體現出全人類的志向,兩者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的維度裡,創造出一種精神上的和諧。
  • 從中國山水到英國風色
    山水畫既體現了中國人的心靈與精神狀態,又表徵了一種不同於西方的人與自然的關係,這種深刻而顯著的和諧根植於中國文化之中。深遠高邈的山川景致由此成為歷代的中國士人寄放情思、安置想像力的所在。關於宋代的山水畫,高居翰感慨道,在這些作品中,「自然與藝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在這些留存至今的傑作裡,「藝術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觸到了自然,以驚嘆而敬畏的心情來回應自然。
  • 古代中國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的貨幣文化交流
    明代人馬歡在《瀛涯勝覽》一書中,記載爪哇國「買賣交易,行駛中國歷代銅錢」。1956年,宋慶齡在《訪問印度尼西亞的報告》中指出:「在峇里島上我們發現比別處較多的中國、印度尼西亞歷史上文化交流的事實。我們國內已經不易看到的銅錢,在峇里島上家家都能找到,這種銅錢被停止流通還是不久的事情。」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國符號之:武術
    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的總稱,是所有亞洲武術的始祖,他獨特的傳統運動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豐富的哲學內涵使其獨具魅力。今天,武術已經成為國際化的一項體育運動。中國武術的中心思想: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中國傳統武術伴隨著中國歷史與文明發展,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雨歷程,成為維繫這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魂、和承載中華兒女基因構成的魄。
  • 《成龍歷險記》熱衷「玩梗」的背後,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作品海報故事講述了以成龍、小玉和老爹為主的一家人在世界各地探險以及解決各種神秘危機的故事,故事中的成龍雖然是一名考古學家,但同時還兼職幫助13區警察尋找十二符咒的人物,作品中對於中國武功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承,以及西方文化的融合《成龍歷險記》中包含了很多中國特有的文化元素,美式奇幻中不僅有西方的惡魔,還有十二符咒。
  • 湘江評論|王米雪:中意建交50周年,費裡尼影展開啟兩國文化交流新篇章
    中意建交淵源已久,兩國關係日漸緊密  中國與義大利兩國建交已有50年,交流淵源已久,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中深入合作,密切程度逐漸加深。  上世紀70年代,中國在國際外交中舉步維艱,當時沒有任何一個重量級的國家出手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