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記》與《漢書》記載:武帝在位時,有一次匈奴請和親,博士狄山表示贊成,並說興兵動武會讓人民困貧。御史大夫張湯認為這是愚儒的無知看法。狄山反駁張湯,認為自己雖是「愚忠」,張湯則是「詐忠」,並批評張湯處理淮南王、江都王案(謀反案)的作法。武帝問狄山:「我派你去治理一郡,可以讓匈奴不犯嗎?」狄山說:「不能。」武帝問:「那一縣呢?」狄山說:「不能。」武帝又問:「那一鄣(築在邊塞上要險之處的城)呢?」狄山害怕,回答:「能。」
於是武帝派狄山去治理一個邊塞上的鄣,過了一個多月,匈奴來犯,把狄山的頭斬了。
狄山是漢朝博士,比現在的大V還要牛逼的多。
這麼一個漢朝時期的大聖母,漢匈團結的代言人,他一沒有燒匈奴的經書,二沒有畫單于的漫畫,三沒有罵過匈奴的娘,更重要的是他還想著把漢朝公主送給匈奴當媳婦,
這麼好的一個聖母,為啥被匈奴砍了腦袋?
所以死讀書者,不如無書。
漢武帝為何讓狄山這個聖母去邊塞送死?不妨站在漢武帝的角度來考慮一下。
某年某月某日,匈奴人又來找漢武帝和親了。
和親是什麼?咱們的書,有各種解釋,那都是大聖母編給小聖母聽的。不過直白一點說,和親,就是賣女人求和平。
漢武帝是我中華5000年數一數二的大帝,這麼淺顯的事情,他難道不知道?
可恨是當時的那批大臣,一說到匈奴,個個滿臉堆笑,有的彈起胡琴,有的跳起旋子舞,有的唱龍城的姑娘,平時沒見他們的才藝,到了匈奴,什麼醜態都出來了,都是齊聲歌頌漢匈兄弟情。
大臣有大臣的心思,漢武帝清楚得很——
1、這些大臣,住在長安三環之內,自然安全得很,可是年年邊患,被砍死的邊民,少則幾千,多則上萬,漢朝雖有緹騎,邊民自不敢指責,但肚子裡定是操娘了。操誰的娘?不就是武帝他母親。
2、每年大批的維穩費、團結費,是一大批開支。這些錢,都是武帝的錢,但大臣一分錢俸祿都不能少。更可恥的是某些大臣,居然說團結費太少,要多給,得到匈奴大肆讚美,拿武帝的錢,往自己臉上貼金,娘希匹,這是人幹的事情?
3、賣女人已經不是面子問題了。之前和親,找幾個文工團的靚女,冒充皇家閨女,那是可行的。比如名揚天下的女英雄,王昭君。但現在匈奴人長姿勢了,一定要真貨,武帝就幾個閨女,都被上了和親名單。一想到這個,武帝就怒火中燒,滿朝文武,談到和親,都是大開笑顏,以參加千古難遇的大典為榮,反正送出去賣的,不是他們家的閨女。這哪門子是皇帝,這簡直就是賣親生女兒的王八。
4、國家戰略。要說武帝捨不得幾個錢,捨不得自家閨女,那是屁民的心思。當時的時局,匈奴從西往東,跨越萬裡,中原四境防無可防,高原之下,鐵騎勢如破竹。
和親了百年,匈奴人就認定了漢朝是羊、匈奴是狼,為什麼匈漢之間無和平?匈奴是遊牧經濟,遊牧經濟,說白了「搶劫是主業,遊牧是副業」,只要能搶劫,絕不會去荒漠放羊。
匈奴能養得熟麼?大臣都說能。匈奴,一沒有砍死大臣的兒子,二沒有操大臣的女兒,三不用大臣出錢。有人借著團結費,和親費,還能打撈一筆;有人借著團結的名目,做幾篇聖母文章,還可以順著杆兒撈個政協委員,這等好事,誰不願幹?
但武帝不能幹,當王八是小事,武帝很清楚,再養匈奴50年,就是亡國。
群臣大會:聖母的建議
匈奴來和親了,到底是賣還是不賣?我國一旦有事,解決的方法就是開會,漢朝也不另外。
開會有很多種,有神仙會、紅歌會、讀書會、忠心會,當然也有鴻門會,追悼會。
漢武帝於是廣招召群臣,開了個常委擴大會議。
常委是什麼人,那都是人精。太尉、太傅、丞相摸爬滾打了幾十年,一看武帝的臉色,就嘀咕著這會議,絕非善類。和親這事,從來都是最高領袖定,大家在下面打醬油,當年領袖說要從北疆撤走刺史,要把和親大會,舉辦成團結勝利的大會,和誰商量了?大家只不過算自己該得的紅包時,激動了一把。
常委不出聲,狄山博士,才有了歷史露臉的機會。
狄山博士的口才好,一上臺就是「柔性治匈」、「兄弟團結」、「國泰民安」、「喜大奔普」。
核心就是——只要咱們對匈奴好,匈奴就會對咱們好。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狄山還大罵當時的丞相張湯,張湯可是少數支持漢武帝打仗的大臣,被狄山大罵是詐忠,是欺騙聖上的假忠誠,這當著群臣的面,一邊把大臣的一把手罵了,還把當時的已經盛怒的漢武帝給罵了,你說大臣是欺騙了聖上,那當今皇上是不是瞎了眼?
漢武帝本想發怒,就對著狄山說出了文章開頭的一段對話,而狄山,這個中國歷史上文獻記載的第一個聖母婊就這麼被他的理想主義害死了,但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光榮的事吧。
對於窮兇極惡的入侵者是不能抱有任何仁慈之念和幻想!
大家覺得懶懶這篇文章不錯的,可以點個讚,評論一下懶懶我會認真回復的。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