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獻介紹祖上傳下來的彩繪玻璃燈籠。
福州晚報記者 馬麗清/文 陳暖/攝
近日,在三坊七巷塔巷舉辦的傑瑞堂手工彩繪玻璃展成了「網紅展」,近80萬人次「雲圍觀」這些色彩斑斕的「玻璃畫」。
趙獻是這場「網紅展」的主創人員之一。手工彩繪玻璃工藝在福州已有上百年歷史,2018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年前,他從加拿大回國,重拾這門老技藝,希望將其打造成福州「第四寶」。
創新工藝 老技藝獲新生
昨日,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被搬上玻璃,在光線的照射下,畫面五彩繽紛、晶瑩剔透,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明暗對比層次豐富。「這就是『玻璃畫』的魅力所在。」趙獻說。
手工彩繪玻璃在福州早有歷史。民國時期,南后街的「永嘉號」玻璃店曾是中國最大的彩繪玻璃製造商,名盛一時,之後逐漸沒落。
趙獻在三坊七巷出生長大,後移居加拿大,2010年回福州後,出於對彩繪玻璃的喜愛,他打算重拾這門老技藝,讓福州曾經的特色產業再現輝煌。
「你看,這盞彩繪玻璃燈籠是我們祖上傳下來的。不過,畫作從顏料到工藝都比較粗糙。」趙獻說,傳統的彩繪玻璃只是簡單地用畫筆在玻璃上作畫後燒制,效果不佳。
他從改進工藝開始,讓老技藝重獲新生。經過兩年多的鑽研、嘗試,他創新性地將針筒、刀片等作為創作工具,增強了「玻璃畫」的美感。
據介紹,一幅「玻璃畫」創作要經過10道工序。先用針筒擠上顏料描輪廓,而後用畫筆填顏料,再用刀片一刀刀地將顏料推開。推顏料的過程很重要,要講究畫面層次、顏色的過渡,才能「演繹」出意境。一系列步驟完成後再進行燒制。
「創作『玻璃畫』,顏料最關鍵。」趙獻說,一開始,他採用從美國等地引進的顏料,可這些顏料在福州卻「水土不服」。既然引進的顏料達不到預期效果,他就自己研發,如今已研發出400多種適合「玻璃畫」的顏料。
展廳裡展示《千裡江山圖》彩繪玻璃。
融入閩都文化 打造福州「第四寶」
2010年回到福州後,趙獻獨資成立了福建傑瑞堂集團。他組建主創團隊,研究手工彩繪玻璃工藝,10年來,主創團隊由原來的10人發展到400多人。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希望將每個地區的文化元素搬上玻璃,以彩繪玻璃為載體,將中國元素推向國際舞臺。」趙獻說。
10年來,他與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恭王府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湖南博物館、浙江博物館、天津楊柳青博物館等十幾家博物館合作,將當地特色文化融入彩繪玻璃,打造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獨特產品。這些具有濃濃中國風的彩繪玻璃產品受到許多商家和民眾的喜愛。
這幾年,趙獻還推出閩都文化素材的創意作品,將「三山兩塔」、閩劇、三坊七巷、茉莉花等福州元素搬上彩繪玻璃。
「手工彩繪玻璃作品顯現出來的藝術觀感,是機械製品無法比擬的。」趙獻說,之後他們會繼續豐富閩都文化系列產品,希望把彩繪玻璃打造成繼軟木畫、脫胎漆器、壽山石之後的福州「第四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