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宣傳部 發布日期:2020-12-10 16:10 【字體:大中小】
天冷了,與家家戶戶曬臘肉的場景不同,在魚峰區裡雍鎮長沙村中廠屯,房前屋後都支起了竹竿。
那一棵一棵晾曬的蔬菜,成為鄉村冬季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原來,晾曬的正是一道美食——頭菜炒豬肉中的頭菜。
12月8日,在魚峰區裡雍鎮長沙村中廠屯,農戶梁素圈挑著剛採摘的頭菜從地裡走出。
趁著冬日暖陽,長沙村裡家家戶戶開始搭起架子晾曬頭菜。
隨著冬日暖陽回歸,12月8日午後,在魚峰區裡雍鎮長沙村中廠屯,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景象,農民忙著採摘、晾曬、醃製頭菜。與此同時,農民醃製了一年的裡雍頭菜也陸續開壇上市。
經過兩個月的生長,農戶迎來頭菜的採收季。
「今年醃好的頭菜價格比去年高,零售價每斤15塊。」村民梁素圈告訴記者,她家種了4畝頭菜,去年醃製的頭菜有3000多斤,近期陸續開壇。如今,她和大多農戶一樣,一邊忙著採收新頭菜,一邊還忙著銷售醃製好的頭菜。「每個圩日子,我就拿著醃好的頭菜到裡雍街上賣,我家的頭菜色澤好,特別受歡迎。」說到這裡,梁素圈露出燦爛的笑容。
農戶把剛拔起來的頭菜削去多餘的根須,洗乾淨後進行晾曬。
梁素圈的家婆張華秀今年已經87歲,但頭菜炒豬肉依然是她最愛的美食之一。她說,從她18歲嫁入中廠屯起,就跟著家婆學習醃製裡雍頭菜,後來她又把這個口口相傳的技藝傳給兩個兒媳婦。
頭菜炒豬肉是87歲的張華秀老人的拿手好菜。
晾曬、醃製、封存,這是一棵頭菜變身美食的必經之路。據介紹,裡雍鎮靠柳江河岸,陽光充足,土質肥沃、耐旱,給頭菜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相傳,長沙村的頭菜種子是從福建省傳入,加工製作手藝靠長沙村人祖祖輩輩薪火相傳而來,時至今日已有近200年的歷史。每年國慶前後村民開始種植頭菜,冬至前後收穫,經過晾曬、撒鹽醃製、再晾曬、高度白酒醃製等多道工序加工製作而成,俗稱「三醃三曬」,最後放壇封存一年左右即可成品。這樣醃製出來的頭菜可以長期保鮮,是一款適宜熬炒、燉、煮的百搭美味,也是當地過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之一。
封存了一年的頭菜開壇後,一股獨特的香氣撲鼻而來。
長沙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王路香介紹,隨著長沙村頭菜名氣越來越大,春節前常常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村民種植頭菜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今年全村種植面積達到200多畝,每畝產值1萬元左右,成為村民重要的增收渠道。
12月8日,在魚峰區裡雍鎮長沙村中廠屯,農戶把剛開壇的醃製頭菜纏綁成捆。
據介紹,局限於地理條件,柳州只有3個村子種出的頭菜較為出名,其中包括融安縣小洲村、裡雍鎮長沙村、鹿寨縣寨沙村。隨著種植技術的持續提高,主產區種植面積也在逐年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