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工業傳奇丨
▲ 上汽通用五菱柳東寶駿基地。圖/蘇小七
-風物君語-
柳州
不止螺螄粉
▲ 文章轉載自中國國家地理BOOK,ID:cngbook360
廣西,是個不太有存在感的地方。沒有青海、新疆、西藏這樣大開大合的景色;也沒有雲貴、湘西詭譎神秘的傳說;桂菜的名氣,也不如周圍的粵菜和湘菜來得響亮;就連窮和偏遠,廣西都不太排得上號。
以前說自己來自廣西,都還要補上一句「就在廣東西邊」;現在提起柳州,話題都能以螺螄粉繼續下去。柳州,到底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呢?
國民美食誕生記
上世紀80年代的柳州,正是一個風頭正盛的工業重鎮。湘桂、黔桂、焦柳線在此交匯,地理書曾寫,柳州是一個重要的西南交通樞紐,柳州鐵路局更是全國唯一一個不在省會的鐵路局。、
藉助鐵路,柳州工業迅速發展。現在一些退休的老工人說起上世紀8、90年代的柳州,都還是滿滿的驕傲:「那時的柳州真是應有盡有。什麼都造,什麼都賺錢!」
用的「兩面針」牙膏、「千裡光」香皂;抽的「甲天下」香菸,喝的「魚峰」啤酒;床單是「燈花」。遠至天津和東北,都有打著「正宗柳州紡織品」的廣告牌;上海百貨大樓裡有整整一排糖果專櫃,擺著柳州生產的桂圓軟糖、果醬夾心糖等。
加上鋼鐵、機械等重工業,那時柳州一條街遍布著幾十座工廠,宿舍就建在廠區旁邊。工廠有夜班,下班之後飢腸轆轆,大家就都相約去吃宵夜。柳州人嗜吃酸辣,一碗以骨頭湯打底,再用酸筍、香辣椒和紫蘇等煮出來的螺螄,夠鮮;酸筍聞起來很臭,但酸味吃來比普通的醋層次更豐富。再加上價格低廉,適合一邊聊天一邊嗦,「嗦螺螄」無疑是最時興的夜宵美食。
▲ 螺螄粉。 圖/圖蟲·創意
柳州人愛吃米粉,這是一種能快速飽腹的食物,故螺螄攤上也常常經營米粉。到底誰做了第一碗螺螄粉已不可考,但柳州人對螺螄粉的最早記憶都在上世紀80年初,夜市煮螺攤上,有人要求在米粉裡加入油水甚多的螺螄湯一同食用,慢慢就形成了螺螄粉的雛形。
▲ 廣西傳統節日「三月三」搶花炮。 圖/圖蟲·創意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各家攤主在湯頭、螺螄、骨頭、辣椒、酸筍上進行研究改良,逐漸定型為「辣、酸、鮮、爽、燙」的口味。便宜飽腹又酸辣爽口的螺螄粉,是最好不過的工人快餐。螺螄粉攤開始遍布柳州,逐漸成為了柳州第一原創小吃。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市場經濟開放,柳州許多工廠進行改制,再加上新工業區的規劃,現在市內已經少有工廠。只有工廠住宅區、紅磚樓和家裡的老物件,還保留著舊時的模樣。
▲ 公園內打大字牌的柳州人,這是廣西流行的紙牌遊戲。攝影/王洪斌
螺螄粉這種工業美食,也就此融入到了柳州人的生活裡。許多老饕青睞的「正宗老店」,往往是在廠區附近或小區深巷裡開了十數年的螺螄粉店——食客多是附近的居民與口口相傳的回頭客,只有味道好才能經營下去。「正宗的螺螄粉攤都是順帶賣煮螺的,去攤上隨便你撈湯鍋,看看裡面有沒有螺螄。」
現在螺螄粉已成為柳州第一原創小吃,許多店家又在這基礎上又開發出了許多新吃法,比如螺螄鴨腳煲、炒螺螄粉、螺螄洋芋粉等。
▲ 谷埠街菜市,上世紀70年代時是批發銷售螺螄的集散地,據說螺螄粉就誕生在這裡,現在菜市裡仍有許多小攤在售賣煮螺。攝影/蘇小七
▲ 江邊的城市總是少不了水產,最有趣的還是廣告語。攝影/蘇小七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播出後,迅速有柳州廠家開始批量生產螺螄粉。還不錯的穩定品質、方便易煮、便於運輸存放、價格低廉,多少人不是因為一袋螺螄粉而認識柳州的呢?
在2018民間美食地圖裡,光在淘寶上柳州螺螄粉就賣出了2840萬件,排名第一,真正成為了國民美食。
▲ 魚峰山下,相傳壯族歌仙劉三姐在這裡騎魚升天。攝影/蘇小七
據出土化石顯示,早在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白蓮洞人就開始捕撈螺類食用,而且在吃螺螄的時候也將螺殼的尾部敲掉,這跟現在的柳州人一模一樣!螺螄,柳州人一嗦就是萬年。
螺螄粉的誕生源於偶然,現在回頭看看,這似乎又是一種必然。
一代「神車」
這種麵包車,你一定不陌生。
看起來不大,但賊能裝,坐個20多人,裝個100來箱啤酒不在話下。
城市搬家拉貨常用它,在鄉村縣城,它又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 五菱神車。圖/網絡
上高山、過泥水、進藏,五菱沒問題;甚至山路飆車,五菱也不在話下。
不誇張地說,有車的地方就有五菱。
▲ 1985年,柳州元宵燈會前的遊行。供圖/柳州工業博物館
就是這種其貌不揚的汽車,每年銷量都有近50萬臺,穩坐全國汽車銷量榜前2。
2010年,報導億萬富豪的《福布斯》雜誌,專門用一個版面,向華爾街精英讀者介紹五菱:「地球上最重要的一種車。」
近些年,五菱被調侃為「秋名山神車」,網上到處都是它的段子。許多百萬千萬級別的豪車,爭相以貼一款售價4萬元的五菱車標為榮。
▲ 柳州中軸線,柳州市內有很多這樣的坡路。攝影/YZERG
比神車更神的,是它的誕生故事。
1928年,新桂系將領在柳州投資修建了柳州機械廠,簡稱柳機。1933年,被封鎖的廣西石油匱乏,柳機開發了一種木炭汽車,時速能達40公裡/小時,成為了戰時大後方的主要運輸工具。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柳機開發出了廣西第一臺飛機——戰機「朱榮章」號,參與抗戰。
▲ 1937年,「朱榮章號」飛機試飛成功後,新桂系將領白崇禧與研製人員及飛行員合影。供圖/柳州工業博物館
後來柳機分出了動力車間單獨成廠,陸續更名為「柳動」「柳拖」」柳微「。從名字變更就能看出來,它為生存做了很多嘗試,陸續生產過柴油發動機、拖拉機,甚至縫紉機和織布機。
直至1982年,柳拖轉向微型麵包車生產,最開始造車是模仿日本三菱起家,起名為五菱。2002年,五菱做了一個破釜沉舟的決定,把大部分股份贈送給上汽集團和通用公司,以換取汽車技術。唯一有個條件:配套的廠商需要都留在柳州。
▲ 柳拖工人正在仿製三菱汽車,從汽車外觀到2500餘種零部件全都依靠手工測量繪圖,再加上手工敲打磨具,4年後才復刻出了第一臺車子。供圖/柳州工業博物館
真正讓五菱封神的,是之後的每一點點改進。
從鈑金到飾板的每一個大面,工程師做了數千組數據把車身加寬,就為了——多放半箱啤酒,本來橫著放啤酒只能3箱剩點空餘,一下就能放4箱。多了這十幾釐米,五菱銷量暴漲。
看起來好像在開玩笑,其實這就是「神車」的本質:把實用性發揮到了極致。
▲ 1984年,柳州人、體操王子李寧(左)與柳機廠長趙勝義,共同乘坐使用柳機生產的127型大馬力操舟機型衝鋒舟。供圖/柳州工業博物館
五菱宏光沒有自動檔,隔音性、手感、裝飾都可以忽略。雖然坐起來跟「舒適」沒關係,但能坐7個人,座位翻起來就能拉貨;4萬塊的車有後驅和高底盤,動力構造和爬坡能力足夠,隨便拉半噸貨不在話下,泥地水塘、雲貴川高原都隨便跑。去西藏你覺得可能得坐越野,但藏區最常見的車,卻是皮實耐造的五菱。早在網絡段子流行之前,五菱就已經火遍了城鄉。
買別的車你得養車,買五菱,是車養你。
▲ 1987年,柳州汽車廠年產量突破5000輛。現在柳汽合作更名為「東風柳汽」,主要生產大型卡車。供圖/柳州工業博物館
除了五菱、柳工和柳汽這些大廠,柳州還有很多汽車配套小企業。比如我參觀的一家給柳汽生產座椅的廠子,技術並不多麼高端,從鋼架、泡沫到外布,普通的流水線一條龍生產。最重要的是尺寸合規,廠子裡有多道核驗工序;連最後裝配成品座椅的架子,都是適配柳汽生產線的——這意味著生產好的座椅直接送到工廠就能裝在汽車上。
▲ 柳州眾菱汽車配件公司的座椅生產車間。攝影/蘇小七
這樣的企業柳州還有數千家,各司其職,分別生產不同的零部件,把流程和成本最大程度簡化。20年前提的「配套廠留在柳州」的這個條件,現在看來正確無比。只有這樣平衡下來每個細節的品質和成本,才能讓柳州汽車的性價比達到最高,五菱宏光才可以用4萬塊的售價打遍天下無敵手。
▲ 在工業時代早期,鋼筋和水泥都是緊缺物件,老工業城市往往使用紅磚建房。上圖為上世紀80年代柳州全景,供圖/柳州工業博物館,攝影/廖明忠;下圖為今天的柳州全景圖。攝影/毒眼神龜
2018年,柳州汽車銷量236萬臺,躋身中國五大汽車城,而這座小城也就有400來萬人。
柳州,一座汽車驅動的工業城市。
地獄級難度的工業設計
柳州位於桂中平原中部,群山環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唐時柳宗元被貶至柳州出任刺史時,寫這裡「嶺樹重遮千裡目,江流曲似九迴腸」。柳江並不是簡單從柳州中間穿過,而是繞了許多個彎折。
▲ 山清水秀的柳州,圖為柳州文惠橋。圖/視覺中國
過去在柳州出行是個挺困難的事情,從上遊到下遊,看著直線距離很近,但坐船要整整一天。明朝時期柳江上搭起了浮橋,就是在一排船上簡易放置木板來通行。浮橋很不穩固,一遇上下雨漲水就容易被衝斷,幾十年前柳州人過橋時,經常要往水裡扔個銅幣來保出行平安。
上世紀50年代柳州終於開始建第一座公路大橋,那時候物資和技術都匱乏,12萬市民就自發挖了近70萬立方沙石,勘測設計人員反覆測算跨度、水深、基礎,那時候一座橋梁最好的設計方案,往往是能用最少的鋼材就建成的方案。
▲ 柳州的桂北小鎮,也是柳州地貌特徵的代表。圖/視覺中國
第一座柳江大橋用了近10年才建成,之後柳州的橋越建越多,也越建越快。每新開一個大橋,對柳州人來說就是多了一個新的探索地點,大家會開車去那兜風,再在附近吃吃喝喝。這種心情,跟我們打遊戲時開的新地圖副本是一樣的。
現在柳江上有22座橋,陽和大橋(連續箱梁橋)、三門江大橋(部分斜拉橋)、鷓鴣江大橋(單纜懸索橋)、白露大橋(鋼桁架拱橋)、白沙大橋(單塔雙索麵斜拉橋)……
幾乎囊括了所有橋形和材料!許多土木工程、橋梁專業的學生都要專門來柳州參觀,在柳州市轉一天,基本就能看完所有類型的橋,所以柳州也被稱為「橋梁博物館」。
☞ 按住圖片左右滑動查看 ☜
▲ 圖片依次為白露大橋(柳州構造最複雜的橋)、鷓鴣江大橋、廣雅大橋。 攝影/ke0v0
建橋帶來的,除了橋梁本身,更多的是工程技術上的拓展和積累。比如現在世界第一的工程預應力企業,歐維姆機械公司,就是柳州土生土長的本土企業,柳江河上的20多座橋幾乎沒有重樣,歐維姆的很多橋梁技術,都是這幾十年在柳州本地實踐建橋中積累起來的。
歐維姆負責了港珠澳大橋等國內幾乎所有的大型橋梁拉索安裝,2013年開始參與球面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的建設。
FAST是人類用極致手段來探索遙遠的星空,所以在建設中需要使用大量遠超工業標準的模塊。比如鋼索需裝上反射面板,經常要調換角度、不斷拉伸。經過反覆實驗,歐維姆把鋼索強度從250兆帕提高到了500兆帕。建造FAST時提升的技術,歐維姆用到了以後的橋梁建設中裡。
▲ 白沙大橋。攝影/ke0v0
比如柳州這座最令人咋舌的白沙大橋。工程設計裡,往往講求「橫平豎直」,把結構受力進行最大限度的簡化,即使有特殊形狀,也最好維持在同一個平面內。
白沙大橋是「空間異形扭曲反對稱全漂浮體系」,它的索塔仿佛一個莫比烏斯環,整個結構不在任何一個平面內,是純粹的三維結構!這使得索塔內部在任何方向上都有應力,應力還會互相疊加,再加上4178噸重的重量,設計和建造難度可以說是地獄級的。
▲ 安裝白沙大橋的「腳手架」(高位吊裝支架),歐維姆用了液壓移位技術來吊裝重達4178噸的索塔。圖/歐維姆機械公司
大橋使用了歐維姆最新的拉索技術和液壓技術來建造。相當於先做了一個巨大的腳手架,再把一座簡易工廠搬進來。白沙大橋在2018年建成,它是全世界最高、跨度最大的反對稱結構斜拉橋,除了實用和穩固性,更多意味著柳州的建築藝術和工業的極致。
▲ 被水圍繞的柳州,橋梁在交通中起著重要作用。圖/圖蟲·創意
工業之城
現在來柳州,你可能不會覺得這是一座工業城市。滿眼望去,是藍天、清澈的江河和植被茂密的山峰。
▲ 柳州蓮花山。圖/圖蟲·創意
其實柳州以前也曾有過灰撲撲的重度汙染時期。上世紀90年代的柳州是「四大酸雨城市」之一,工廠建在市區裡,滿大街是煙囪;下的雨都是酸雨,放在外面的自行車沒幾天就生鏽了,山上的石頭都被腐蝕露出了白色的巖體。
▲ 這時柳州烏煙瘴氣,城區裡還有大量的工廠,曾經工業帶來了汙染。圖/圖蟲·創意
用了數十年時間,拆鍋爐、煤改氣,再配合新工業區規劃搬遷,擴容電廠統一供電,柳州恢復了現在的青山綠水模樣,2015年被評為宜居城市。換句話說,也就是完成了工業升級。
▲ 柳州三江侗寨。圖/視覺中國
其實走在柳州街頭,你還是能直觀感受到工業氣息的:除了普通商鋪,柳州遍地都是機械、五金和材料店,以至於我很小就從路邊廣告牌裡認識到了「軸承」這個詞。
叔叔講了個小故事,在桂林開廠時,他到處都找不到一種密封膠,而這在柳州隨便一個街頭小店就能買到。
▲ 柳州傍晚釣魚的人。攝影/YZERG
這就是柳州的工業基礎,換個詞來形容,叫生態。
- END -
作者丨蘇小七
圖編 | 袁千禧
封圖 | ke0v0
特別支持 | 柳州工業博物館
📖相關書籍推薦
《地道風物·廣西》
發現鮮為人知的廣西之美
探究生生不息的民族發展
分享廣西人的真實生活
https://m.tb.cn/h.ef2czhr?sm=1f574b
點擊連結,再選擇瀏覽器咑閞;或復·制這段描述¥UtKuYVAaBGa¥後到淘♂寳♀
本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BOOK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 點擊下方圖片,跟風物君去其他地方看看 —
✍️
|新 媒 體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在後臺回復關鍵詞「作者」,獲取相關信息
投稿郵箱:didaofengwu20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