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那些壞人的頭腦裡,都在思考什麼?

2021-01-14 心理學神奇小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中國傳統的常理一直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是往往壞人的惡報只是出現在電視劇橋段中,現實生活裡的惡人其實活得還不錯。甚至根本都沒有認為他們的行為是「壞」。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壞人的頭腦到底都在思考著什麼?

我們定義的壞人是如果一個人對我好那他就是好人,對我們不好即是壞人。

但其實,真正的壞人是不會讓你體會到的。

他會表現得特別正常,他們會偷偷行使著屬於他們的權杖,不知不覺損害身邊人的利益,並且身邊人根本覺察不出。這就是傳說中的害人於無形之中。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遇到這樣的事,一個人剛開始因為善意做了原本不屬於他的事,大家都會對他一番誇讚然後得出「啊,他人真好」的結論。

可是,當下次他遇到同樣的情況卻沒有做出上次同樣的行為時,大家又會說「他怎麼這樣」。

我們不難看出,生活永遠比電視劇更具趣味性。大家從來不會先去批判惡人,而總是去無盡的指責好人不夠好。我們總是被一種無形的「壞」指引著。

而壞人他們永遠不會意識到他們是壞的。在心理學上,這是由於一種社會認知偏差(Social cognitive bias)所導致的。

當這些壞人所認知的事物不被我們大眾的社會文化所接受時,他們的心理便會產生一種偏差,這種偏差會像螞蟻揪心一般讓他們很不舒服。

所以他們就得尋求一種好的方式去把他們的想法合理化。

認為他們做的「壞」是正確的,這樣他們的心理也更舒坦,做起壞事也越自然。

從另一角度看,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Personality structure theory)將我們的人格分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本我,位於人格的最低層,是我們先天所自帶的欲望本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意識。

自我是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面,起著調節本我與超我的橋梁作用。

超我處於人格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它抑制本我衝動。

真正的壞人,他們的人格一般處於本我階段,可以直接展示自己的欲望,並且沒有自我和超我的約束。

他們為所欲為,做他們任何想做的事,遵循最原始的快樂原則,他們的眼裡看不見其他人的存在,更加不要說去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他們只會認為那樣做自己是快樂的就好了。

正如蘇格拉底額一句名言「無知即罪惡」,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他們其實並不知道什麼是對錯,因為他們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認為所有的事都應該按照他們的軌跡來,即個人中心主義。

如果現實與他們所想有偏差,他們便會指責這個社會,認為是所有人欠他們的。

壞人是絕不會承認自己是壞的,他們只會一昧的苛求這個世界不夠善良,對他們不夠好,他們是迫於無奈才去做了壞事。

例如變態的殺人犯的犯罪原因永遠是莫名其妙的。如走在路上被別人看一眼,他們會認為別人在鄙視他們,因此產生殺人動機。

這才真正是只因人群多看了一眼帶來的無妄之災。

壞人都有一個普遍的特點:他們看不見這世界,認為地球是圍著他們運轉。

他們認為自己的命充滿了高貴血統,對自我的價值永遠高看。他們往往是人間行走的利己主義者,只唯利是圖。

而我們普遍的大多數人不理解他們是因為我們一直生活中會進行自我審視,會把焦點更多的放在他人的關註上,會在意他人的想法,也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受問題。

用一種道德化的標準度量自己,知道是非善惡標準。

可能對比起來我們會覺得活著很累,不能像壞人那樣追求快。可是,殊不知,我們在不斷的完善自己的人格,使我們向著超我的人格前進。

世界文明之所以可以發展至今,不正是因為其有優勝劣汰的發展機制嗎?

那些原始時代的糟粕文明已經消失到毫無蹤跡,永垂不朽的始終是那些人類優秀文明。

而我們跟壞人不同的根源在於我們不停的在選擇進步,而他們只能選擇在原地打轉。所以我們不難理解壞人為何認識不到他們的壞。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你的長相,早已出賣了你是好人還是壞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當我們不認識一個人時,只能憑藉面相進行初步的判斷,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雖然以貌取人是不正確的,但很多人通過算命看臉,可以探究其命運。見識的人多了之後,腦海裡總會對初見的人有個大體判斷,正如看到電視劇中的壞角色出現,一眼便能分辨出誰是壞人。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面相學一直都是存在的。我國對面相最早的研究源自《禮記》,屬於中國五術的一種,指通過人們面上或身上的特徵、行為舉止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健康,甚至是命運。
  • 《權力的遊戲》裡出彩的壞人都有誰?
    《權力的遊戲》裡出彩的壞人有小拇指、喬佛裡、小剝皮等等。《權力的遊戲》是個十分宏觀的故事,裡面的反派人物,也是各個都很有特色,有的雖然身份不是那麼榮耀,但是憑藉著自己的手段和功於心計爬上上層階級(像小拇指),而有的反派,則是一個比一個還要變態(像小剝皮和喬佛裡)。
  • 壞人的心理素質為什麼那麼強大?心理學上的分析,原因很簡單
    常常都沒有什麼東西吃,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頓餃子,中秋節那天,家裡迎來大家期盼已久的一頓餃子,大家都滿懷期待的捏著手裡的每一個餃子,雖然每個人只能分到一碗,但也非常開心和滿足。就在一家人興衝衝地坐在桌上等待享用美味時,突然來了一個乞討的老大爺,莫言回憶道,他當時看到老人非常的可憐,出於同情的心理,他去廚房給他端了半碗紅薯幹。
  • 反派都是無惡不作的壞人?動漫裡那些勵志的反派
    在一部動漫裡,一般都有兩波勢力,一個是以主角為首的正派,鋤強扶弱,消除邪惡,另一個則是以boss為首的反派了,一般的形象刻畫的都是無惡不作的壞人,其實在一些動漫裡,反派比主角都要勵志,接下來就來看一看吧。
  • 心理學是開放體系,非弗洛伊德專利,儒家修身禪宗修心都是心理學
    弗洛伊德夢的解釋認為,即便在毫無意識的夢裡,也是潛意識層面真實的表達。通過精神分析思索探討模式尋求肇因,解除頭腦的制約或者是重整頭腦統合心身,將留在頭腦潛意識層面多出來的那一幀膠捲找出來剪切掉。最近比較流行的Rolfing結構整合療法,是解除留在你身心肌理裡的烙印,所以西方心理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問題來自過去,所以都要從過去著手處理。
  • 心理學秘籍:壞人放下屠刀即能成佛,好人歷經磨難也難成佛的奧秘
    心理學秘籍:壞人放下屠刀即能成佛,好人歷經磨難也難成佛的奧秘現實當中,我們有時會看到一種現象,好人的運氣似乎不怎麼好,處處忍讓別人,做事規規矩矩並且樂善好施,出門遇到的倒黴事倒是不少,甚至短命,因為你的善,也容易成為他人利用的工具。
  • 羊群效應:隨波逐流不可取,3招讓孩子保持清醒頭腦,學會思考
    文丨巧媽育兒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教育心理學中,有許多對孩子成長過程的研究,其中有一個關於孩子獨立思考,避免盲目的理論,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在心理學上它被稱為從眾效應,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這一理論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聽到最多的是羊群效應,它其實主要就是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法保持獨立的頭腦思考,總是由於他人的行為或者看法被影響到,這樣一看,其實它和從眾是一個意思,可以同樣的理解.
  • 二刷《知否》明蘭的智勝法寶,想做一個好人,先要像壞人一樣思考
    如果兩個人都選擇「偷」,那麼雙方都沒有獎金。所以一開始,他就選擇了做一個壞人,站在壞人的立場把壞的想法講了出來,因為這其實就是壞人的想法。他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最後兩雙贏得這場比賽。那些掉進陷阱的都是什麼人呢?兩個字:好人。因為好人往往被感動的一塌糊塗,所以往往也輸的一塌糊塗。
  • 英語口語:英文裡的壞人都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英語口語:英文裡的壞人都怎麼說? 2015-05-08 10:54 來源:愛思英語 作者:   有一類對你不好的人被統稱為「壞人」 。他們或者尖酸刻薄討人厭,或者兩面三刀招人煩,生活中你都遇到過哪些這樣的「壞人」呢?他們在英文裡又是怎麼說的?   1.
  • 心理學:永遠不要怕那些無德的老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我們從小便被尊老愛幼的思想教育長大,所以自然而然對老人充滿敬佩之心。可現實生活中,永遠存在那些不值得尊敬的老人。尊老愛幼指的是那些值得尊重的老人,而非那些仗著自己年紀,處處使壞的無德老人。什麼是無德老人?在生活之中,對自己沒有任何道德感,但卻總喜歡用尊重老人的思想,對年輕一輩進行道德綁架的老人,被稱為無德老人。
  • 思考問題總是頭腦混亂沒頭緒?你需要《六頂思考帽》
    辛辛苦苦熬夜加班幾天寫出的自以為完美的方案,領導還沒看完就一下子打回來,還被批評沒有條理性……這些都是典型的看問題沒有全局觀,缺乏平行思考能力的表現,是一種典型的缺乏「六頂思考帽」平行思維模式的表現。02什麼是「六頂思考帽」?
  • 壞人為什麼不認為自己「壞」?潛意識心理學
    1、壞人的想法很多人對壞人的定義就是對我好的人就是好人,對我不好的人就是壞人,不少人都是這麼來分辨好人壞人的,但真正的壞人你根本無法體會到,因為這些壞人表現得都很不錯,但背地裡他們會做一些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情,而對方也沒有察覺到。
  • 心理學:外界發生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和思考發生的事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傑出的心理醫生」的M.斯科特.派克,寫了一套偉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這套偉大的著作,同時也被西方媒體譽為「來自上帝之手」的時代傑作。
  • 《藍色大海的傳說之人魚校花》可能每一個童話故事裡都有一個壞人
    有些東西能夠超越時間空間,那麼就只單單超越一個種族也算不上什麼了吧!人魚戀的愛情本就沒有什麼最後的在一起,可有些東西來了就勢不可擋,何況是愛。《人魚校花》再續了一個唯美的人魚相戀故事,講述了尋找鱗片回家的人魚意外收穫友情、愛情的歷程。影片最後人魚的離去,平淡中盡顯悽美。
  • 金庸小說裡的壞人,結局都不會太慘
    能讓壞人互相殘殺或自取滅亡,金庸絕對不會讓主角殺人、報復。研究金庸小說中壞人的死法,你會發覺他們都死得千奇百怪,而且他們基本上都不是被主角親手殺死的。滿手沾血的李莫愁,金庸最後安排她中了情花毒,然後葬身火海。
  • 幸福就是頭腦的愉悅跟快樂的情緒嗎?心理學上這樣來定義幸福!
    因為你沒有分清楚哪些是事實的真相,哪些是頭腦的虛幻,你錯把頭腦的虛幻當成了真相,你沉浸頭腦製造的虛幻裡面而不自知。以上種種,我們都是頭腦塑造的無意識的狀態,在這種無意識狀態之下過著顛倒夢想的生活,過著如夢幻泡影般的生活,你是活在夢中,你是活在頭腦當中,你沉浸在無意識的黑暗當中,所以你並沒有真正活在這個世界上。
  • 用心理學解答一個快被問爛,但又始終無解的問題:「我」是誰?
    從古希臘的哲學家,到「吃飽了沒事幹」(褒義)的思考者都在研究「我是誰?」這一千古難題。 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的精專細分,心理學誕生了。正當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心理學就是一個對「自我」的研究時,現實卻有點「慘不忍睹」——「現代心理學史中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是自我研究變得次要,甚至消失殆盡。」
  • 你心裡「隱秘的角落」藏著什麼?聚焦心理學分析,心理學專業是什麼...
    近日來,國產電視劇《隱秘的角落》十分火爆,開放式大結局裡裡「相信童話還是現實」引起不少網友們的熱議,心理學分析劇中主角們的各類文章也是層出不窮,又一次讓大家將目光聚集到了心理學專業。
  • 做了一年的Freelancer,我都思考了些什麼
    離開舒適區給了我一記警鐘,這種無處安放的心情,讓我每天都處在水深火熱中,時間一下子多了起來,思考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每天的焦慮,使我不能停歇思考,需要一直補充營養,開始嘗試各種新奇的事物,很榮幸的,在這一年裡,我結交了很多新的朋友,曾經從不會照顧自己的身體,開始注重起飲食跟運動,同時我開始變得愈加的敏感與感性。
  • 心理學:那些「不好惹」的人,或許更有魅力
    文/學乃身之寶人們常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句話表明了一個人做事的自衛原則和嚴正態度,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也是在鼓勵我們敢於做一個"不好惹"的人。只是,"不好惹"的人,曾被很多人看作是有心機、霸道,甚至冷漠的人,其實現實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