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學解答一個快被問爛,但又始終無解的問題:「我」是誰?

2020-12-27 騰訊網

一個關於「自我」的思考

小夥伴們,你覺得下面這7項中,哪些屬於「真正的自我」,哪些不屬於?

「自我」的心理學背景

「自我」最早是一個哲學話題。

從古希臘的哲學家,到「吃飽了沒事幹」(褒義)的思考者都在研究「我是誰?」這一千古難題。

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的精專細分,心理學誕生了。正當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心理學就是一個對「自我」的研究時,現實卻有點「慘不忍睹」——「現代心理學史中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是自我研究變得次要,甚至消失殆盡。」(Allport,1943)

也就是說,心理學本應該是對「自我」全方位的研究,包括:人腦機制、自我感受、自我暗示、情緒、潛意識等一系列從生理到精神的研究學科。但從19世紀中後期開始,心理學就成了專注那些只可以被統計測量的研究(如:實證主義、機能主義); 而難以被測量的自我感受、夢、潛意識、自我暗示等心理研究,長期遭到忽視甚至是排斥。直到20世紀下半葉,自我才恢復正統地位,成為科學心理學研究的對象(Jonathon&Margaret,2015)。

心理學家們所指的「自我」

那麼,心理學家們是如何界定「自我」的呢?

我們看一個例句:我能知道我的存在。

其中第一個「我」是主語,第二個「我」是賓語。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認識到「自我」的這種二元性,並將其區分為「主我」(I)和「賓我」(Me)(James,1890)。

「主我」用來指代自我中積極感知、思考的部分;「賓我」是主我感知、思考的關於「我」的客體(Jonathon&Margaret,2015)。

比如:我(主我)能知道我的樣子(賓我),我(主我)能知道我在想什麼(賓我),我(主我)能知道我看見了什麼(賓我)etc.。

「儘管主我和賓我是自我的兩個重要方面,但心理學家更關注賓我的性質,他們把研究重點放在人們如何思考和感受他們自己,以及這些想法和感受如何形成並影響心理的其他方面上。而哲學家常常更關注主我的性質。他們力圖理解自我中直接體驗世界的那部分。」(Jonathon&Margaret,2015)

此外,「弗洛伊德講的『自我』(ego)是由一系列心理過程如:思維、記憶、推理etc.構成,協調本我的無理需要和超我的剛正不阿之間的關係。」(Erikson,1956)

綜上,「自我」既包含了主動感知的自己,也包括了被感知到的自己,還包括自己這一系列的心理過程。

「自我」的統一性

「從休漠時代到現在,[個人同一性的本質]理所當然地成為心理學必須面對的最令人困惑的謎題;不論你贊成什麼觀點,都很難堅持你的立場。如果有人主張存在實質上的靈魂(如唯心論者)……他卻無法給出有事實根據的解釋。還有人認為一切自我都只是各種想法的意識流(如休謨這類人),這顯然完全有悖於人類的常識:自我獨特的本質似乎是個人同一性必不可少的部分。」(James,1890)。詹姆斯的這段觀點是:自我存在一個統一體中,由各種想法和知覺組成,而情感是它們的紐帶(Jonathon&Margaret,2015)。

所以從我們頭腦裡千變萬化的想法,內心瞬息萬變的情緒,深藏不知的潛意識,到從小到大顏值身材的「革命性進化」以及周圍生活環境的影響,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真正的自我。簡單講:除卻嚴重精神問題(如:人格分裂、失憶症etc.);只要你能清楚鏡子前的人是你,別人叫的xxx是你,你能正常感受到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這個你就是真正的你。當然,你可能搞不清自己在想什麼、到底想要什麼;你也可能之前清純善良,後來因某些事變得冷漠兇橫,而這個困惑的、變化的你也是真正的你。

世界是動態的,人是不斷變化,自我心理也是不易測量的。所以不要糾結哪個是真正的你,而是用心感受內心的情緒、探查自己的各種意識、挖掘內在的潛能、找到並規避自己的不足,從一個多元的、變化的角度不斷認識自己;切莫單一的、定式的看待自己。

【參考文獻】

ALLPORT, G. W.(1943). The ego in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51-478.

JAMES, W(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Vol. 1).New York:Holt.

HILGARD,E.R(1949). Human motives and the concept of the self. American Psychologist.

JONATHON D. BROWN & MARGARET A. BROWN (2015). The Self. Psychology Press.

ERIKSON, E(1956). The problem of ego identi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專家為你解答|用「心」戰「疫」
    5大心理策略給師生用「心」戰「疫」②:疫情期間師生常見心理問題有哪些?3位心理學教授詳解 用「心」戰「疫」③:疫情期間打起精神!這份「心理處方」轉給師生用「心」戰「疫」 ④:徵集提問!疫情期間師生遇到的心理問題,專家幫您解答用「心」戰「疫」 ⑤:疫情期間如何緩解學業和畢業焦慮?3位心理專家給出攻略用「心」戰「疫」⑥:疫情當下,在家生活學習如何增強自律?
  • 心理學專家為你解答|用「心」戰「疫」
    疫情當下,關於心理方面你有什麼想問的問題嗎?歡迎大家撥打教育部華中師範大學心理援助熱線:4009678920、010-67440033、027-59427263,或微信留言,我們將邀請專家為你解答!這5大心理策略給師生用「心」戰「疫」②:疫情期間師生常見心理問題有哪些?
  • 作為塔羅師我最常被問到的7個問題,一次全解答
    知九醬做塔羅師以來,不斷有人問我關於塔羅牌的一些疑問:塔羅牌到底準嗎?使用上有什麼禁忌?和佔星有什麼區別?想學塔羅牌該如何入手?於是知九醬決定在這裡把問題整理出來,用一篇文章一併解答你關於塔羅的所有疑問:塔羅牌是什麼:塔羅牌(Tarot)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是一種古老的佔卜工具,可以針對人、事、物進行分析、預測或提供建議。一副塔羅牌共78張牌,含22張大阿爾克納牌,56張小阿爾克納牌。
  • 在心理學上的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快看看你有沒有也在其中
    因為人是非常自戀的動物,一旦你說了一句話,你就會愛上自己的這個說法,而為了證明「我說的」這句話是對的,你會把事情朝這個方向去推動。我們的外在人生,也就是命運,常常是我們的內在意識,花了很多年去推動的結果。所以注意你常說的那些話,它們可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我們可以做一個小測試。
  • 「是誰跟我玩了一天的mc?」我的世界:你逃不過的4種詭異心理學
    故此,我們來聊聊《我的世界》生存裡的,你無法逃脫的詭異心理學!這便是著名的心理學現象——海馬效應!例如,我曾經看到過的一個帖子:有玩家夢到自己在《我的世界》中的庇護所,被熊孩子點燃,突遇大火,然而在第二天的現實世界中,隔壁樓就發生了一次嚴重的火災,起因居然也是家裡的熊孩子玩火。一切的一切仿佛跟夢中的完全一致!這種現象難道真的是巧合麼?
  • 一些關於新手寫作投稿的問題解答
    一些關於新手寫作投稿的問題解答群裡或者剛加群的小夥伴,聲稱自己是「小白」或「新手」,有一些關於寫作和投稿不太清楚的東西,或是想問一些投稿技巧。這裡簡單列舉一些常見的問題解答,希望能對你們有所幫助。如果你的問題是——我是小白,我不會寫作,請問我要怎樣做才能過稿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對不起!我們也愛莫能助。投稿應該怎麼做?答:首先,你要有投稿對象,比如一本雜誌或者報刊;其次,你要有自己的一篇稿子,針對雜誌的收稿類型與風格創作,然後投給雜誌的郵箱。
  • 簡快心理學MCN正式亮相,心理學大咖集結號正式吹響
    2020年11月14日,中國廣州,經過5個月精心布局的簡快MCN公司「北京簡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正式亮相,「心理學新型卓越導師訓練營」閃亮開啟!心理學大咖集結號正式吹響!2020年是特殊的年度,疫情對線下實體經濟衝擊巨大,對傳統的心理學機構與導師也有著很大影響。同時,後疫情背景及5G衝浪時代所驅動的線上形勢,彰顯出了知識網紅導師的時代所需,以及形勢所驅。同樣的環境下,有人哭天抹淚只顧自傷,也有人仗劍奮起勇闖天涯!簡快,無疑是面向未來,不斷深度思考,尋求突破和轉變的那一位! 簡快心理學MCN公司,由簡快發起,同時又大於簡快。
  • 網易雲熱評:用小號拜男神為師父,整天問他問題,直到有一天……
    哈嘍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網易雲專線,希望可以給大家枯燥的生活帶來樂趣,讓大家每天在快樂中度過,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網易雲熱評:用小號拜男神為師父,整天問他問題,直到有一天……
  • 心理學專家給出5點建議 | 用...
    今天,推出《用「心」戰「疫」》第(75)期,隨教育小微一起來聽中央音樂學院心理諮詢中心主任葉冬梅、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費俊峰詳解,疫情期間師生常見心理問題如何調整↓↓↓疫情當下關於心理方面你有什麼想問的問題歡迎大家在微信評論區留言我們將邀請專家詳細解答
  • 雪鷹領主為何始終不溫不火,就問各位誰看過?
    雪鷹領主為何始終不溫不火,就問各位誰看過?雪鷹領主特別篇作為剛開播的動漫,理應比鬥羅大陸要吸引人才對,但好像動漫迷觀眾都一股腦去看鬥羅了,雪鷹領主屬實沒什麼排面,而直到特別篇完結,也沒有翻起一點水花,就這樣轉瞬即逝,讓我這樣從頭看到尾的觀眾引以為憾。我仔細想了一下雪鷹領主為何從開播到現在,始終都不溫不火,找出四個原因,就是不知道動畫製作公司有沒有認真反省過。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西方哲學之問,東方政事之本
    黃建平/文 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提出的。我沒去過西方,不太了解歐美等國普通民眾的文化狀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說到底是世界觀的問題,是人與世界關係的問題,是生命本質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此類話題不溝通、不追問、不討論,不代表我們沒有思考。對於涉及信仰、觸及靈魂的重大問題,普通中國人向來比較謹慎。這是有歷史原因的,我也不想展開來解釋。
  • mousesports成員趣味快問快答:AWP和SG553應該被刪
    mousesports成員趣味快問快答:AWP和SG553應該被刪 mousesports近日在社交媒體上進行了一次
  • 每天對著鏡子問10遍「你是誰?」堅持30天後,日本小夥得了失心瘋
    任何人從一出生就帶來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我是誰」,很多人可能會立刻回答道,我是某某某,家住在哪裡,做什麼工作的。但人他不是單獨存在的,也不僅僅只能用經歷來概括,你還需要思考作為人的本質以及自我意識的存在。
  • 別問我是誰,請和我面對——讀保羅·比第《背叛》
    米作為「一個人畜無害的美國中南部非裔美國人」,在繼承父親黑人勸語者職業的同時,全力從事著恢復種族隔離的「大事」,並起訴聯邦政府。瞅這意思,《背叛》的主題挺高大上的,而比第談到寫作動機,稱只是因為「沒錢花了」。好吧,這部為了餬口的作品,憑什麼獲得了布克獎?有何閱讀價值?在我看來,保羅·比第對多個對立的概念進行了深度整合,於正反交錯、陰陽交疊中,突顯美國黑人的生存狀況。
  • 一男子堅持30天,每天問鏡子「我是誰」,實驗結果悲劇了!
    一男子堅持30天,每天問鏡子「我是誰」,實驗結果悲劇了!科學是非常嚴謹的,往往都是通過無數的實驗,才得出實錘的證據。不難發現,許多科學家留下的學說,都是經過反覆應驗的,否則也不會受到這麼多人的肯定。其中有一項實驗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關注,甚至讓人懷疑人生,這是一項心理學實驗。有一位心理學家作出一項實驗,可以觀測到一個人的內心在想些什麼,實驗內容很簡單,大家每天都要照鏡子,如果每照一次鏡子都對鏡子中的自己說「你是誰」,30天後會有什麼變化呢?一男子堅持30天,每天問鏡子「我是誰」,實驗結果悲劇了!
  • 為什麼我勸你一定要學學數字心理學
    數字心理學就這樣成為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學習方法,每當遇到一個人知道他的星座和生日、名字的時候,我就能大概判斷出來這個人的性格方向和喜好。用數字心理學了解自己吧,還不算晚!【問題一】姜豔豔:數字心理學的起源是什麼?淳鈊:我們周圍圍繞著各種各樣的數字,其中人的出生年月日對自身而言又是最重要的一組數字。
  • 朋友來借錢,不要問「借多少」,聰明人都會先問一個「小問題」
    很多時候,朋友來借錢,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問:借多少?只要譯文這句話,你就落了下風了,因為"借多少"這三個字代表了借錢這事"有戲"。既然有戲,那麼誰都希望能多借一點,這樣一來,就無形間將對方借錢的數額和期待值都拉高了。
  • 清華、北師大心理學博士用一套漫畫,搞定小學生大部分的心理問題
    我看過一個教育理論,0歲、6歲、12歲,是重要的培養分水嶺。而6-12歲,正是心理成長的關鍵期,頻繁「變臉」的背後,其實是孩子心理的養成期,也是一次對家長的考驗!書裡是這麼說的——問題闡述首先用漫畫來講故事,把場景還原出來,替孩子把問題講出來,如果孩子恰好遇見過類似的問題,就會有代入感。
  • 歷史上無人能解的哲學問題:我是誰?
    我是誰?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現在哪裡?我要去哪裡?這是一串偉大的哲學提問,更是一串至今都沒有答案的提問!可,遺憾的是,「我是誰?」這個問題,就算是每天照著鏡子那裡問上個千百遍,也不會有結果。人,從胚胎裡的孕育,到新生兒的誕生,再到牙牙學語的嬰兒期,然後是懵懵懂懂的兒童,逐步成長為活力四射的少年和英姿颯爽的青年,當我們不再年少輕狂,便是所謂的「三十而立之年」了,然後就是一點點的老去,直到在所難逃的死去。
  • 《Fate/EXTELLA》PC版常見問題解答
    導 讀 Fate/EXTELLA是一款無雙動作類遊戲,已登錄steam平臺,大家都知道移植的遊戲,多多少少有些小問題,列如不能全屏、遊戲卡頓等,不要著急,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