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已經持續半年了,電影行業也受到重創,熱愛電影的小夥伴們在片慌中倍感煎熬,今天小編推薦一部老電影,與《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就是《未來水世界》。是我1995年在電影院看過的第一部引進大片,當時是太年輕沒看明白,但印象非常深刻。
後來的若干年,這片子都被定義為爛片, 最近幾年評分才逐漸的回歸正常,現在豆瓣7.2分已經不低了。
《未來水世界》是在鐵達尼號之前世界史上投資最大的電影。因為種種原因,在美國本土只拿到了8000萬美元的票房,虧得一塌糊塗,風頭正勁的主演也從此一蹶不振。
我之前其實就聊過這個片子,就是說,不明白當年為什麼那麼多人說是爛片,而且是主流媒體定義為爛片,比如現在某大型網站的評分是7.3,但看看它的幕後欄怎麼說的:
本片結構單薄,無任何新意,動作片斷尚可一看,其餘簡直枯燥無聊到極點。這是好萊塢盲目迷信大腕和金錢的悲劇。片頭的喝尿場景堪稱經典噁心鏡頭。
這樣的評語顯然不能和7.3分放在一起!只是評分上去了,後臺沒來得及修改。
電影類型很多,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喜好,但是有一個基本的審美標準,這個東西按道理不會差很遠。
《未來水世界》就算現在拿出來,依然是很值得一看的電影。為什麼當年就那麼的不受待見呢?
首先這是一部動作片,主要的欣賞點是動作打戲,但所有的動作片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前半小時的文戲鋪墊很重要,它決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調,簡單說,英雄為之拼命的動力是什麼?
電影開始,從片頭的環球標誌,直接做了一個漸變動畫,極地的冰雪在融化,陸地一點一點的在減少,直到最後完全看不到陸地。
現在講由於溫室效應,環境溫度升高,兩級冰川融化,地球會被淹沒,大部分人都會理解。
當時是怕觀眾看不懂,就直接旁白交待了。未來的若干年,地球上都是水,沒有陸地,倖存者逐漸適應了這個環境。
接著就是航拍交代環境,一望無垠的海面上,就一艘奇怪的小船。當年在電影院,這個鏡頭是非常震驚的。
然後就是經典的喝尿鏡頭。海行者撒了泡尿,用一個簡單的裝置,過濾了一下就直接喝掉了。這個鏡頭被評為第一大噁心鏡頭,現在再來看這個鏡頭設計,簡直是神來之筆。一個鏡頭就能讓人明白很多。
在海上生活最缺的是淡水,過濾自己的尿當然比海水淡化要簡單的多;然後可以聯想食物和其它資源是個什麼狀況。
海行者的船警報響起,像是船錨掛到什麼東西,他沒帶任何的護具就跳下海,然後給了好幾個空鏡,就是說潛水時間很長。
定時器到位,纜繩開始自動迴轉,深度表給了個特寫,看起來像是400米,細思極恐,他沒有任何防護措施,沒有氧氣瓶,為什麼能潛水這麼深?
潛水的時候,有人上船偷走了他的青檸檬。這就引入了這第二個角色,對話中就進一步的交代了格局,海行者在海上見面都是要互換一些物品和信息,有交易當然就有欺騙、偷竊,掠奪,生存艱難。
接著就是反派機動人登場,看起來就是海盜,騎著小摩託艇。這裡主要功能就是展示一下主角的身手敏捷,和小帆船的超強性能。
到了環礁資源站交換物品,有兩個人就在討論一副地圖,這就開始進入主題了,小女孩出鏡,若有若無的展示了一下背後的紋身。
海行者的泥土是比較緊俏的商品,他換了很多東西,真準備離開的時候,很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一大幫人帶著一個結實的少女,請海行者留下「人種」。
這裡其實是很值得研究的,是關於物種的延續。我們都知道近親繁殖容易造成後代弱智畸形,其實封閉的環境也不利於後代的基因。相反很多跨國混血兒,既漂亮又聰明,就是這個道理。
海行者拒絕留下人種,所以被質疑是奸細,然後發現他是變種人,就被抓起來了。
到這裡就解釋了為什麼他能潛水那麼長時間,其它的社會形態,人物關係等等,基本就交代完畢。
環礁居民正準備殺了海行者做肥料,海盜突然殺過來了。動作戲開始上演,後面就簡單了。
海盜的目的並不是資源,而是要抓捕那個叫羅娜的小女孩,羅娜的養母海倫情急之下,和海行者達成交易,把他從籠子裡放出來,但是海行者要帶她們母女逃命。
海行者並不知道羅娜的重要性,直到發現海盜一直窮追不捨,才了解到羅娜背後有個紋身,可能是傳說中的陸地地圖。
海盜是什麼人呢,他們有個超大的油輪, 所以能夠養活一批海上武裝,但原油很快就要耗盡了。聽說資源站有個女孩背上有紋身,所以是志在必得。
到這裡故事結構就非常清晰了,殘存人類在海上已經無法維持生存,迫切需要找到陸地,女孩背上的紋身成了救命的稻草。
海行者帶著一個女人和一個孩子,就在茫茫大海上和海盜集團鬥智鬥勇,勝算肯定不大。
然後海盜還是抓走了羅娜,結果就是海行者隻身犯險、大戰海盜,救出了羅娜。
倖存的人類,利用羅娜背後的地圖找到了陸地,人們又開始了幸福的生活。
她的父母可能是比較幸運的,先找到了這片僅存的陸地,但後來可能是因為病重,而羅娜又很小,就在她背上紋了地圖,流放了羅娜。希望有人能救起羅娜,通過地圖找到陸地。
而海行者因為已經適應海洋生活,所以又單獨離去了。
如果你覺得這個故事不夠好,可以類比一下2015年的火爆大片《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
故事結構幾乎相同,只是把海洋換成沙漠。
一樣的末日景象,一樣的資源匱乏
一樣的掌握資源的大黑幫控制了社會
一個是尋找傳說中的陸地,一個是尋找記憶中的綠洲
一樣的個人英雄改寫了社會格局
連分鏡頭都一樣,而瘋狂的麥克斯拿下了奧斯卡6項大獎,好評如潮。
並不是說《瘋狂的麥克斯》抄襲,它本身就是個系列片。但是我們會發現,這是個典型的動作片模式,設置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一個孤膽英雄,或者一個團隊,顛覆了勢力龐大的反派集團,拯救世界大快人心。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是《碟中諜》的英文名原意,這個系列已經拍到第6部了,很難得的是都很好看。怎麼單單《未來水世界》就是「結構單薄」了,這不就是胡說八道嗎?
其實還有些細節可以聊的。
海行者和小女生羅娜的情感鋪墊,也是很值得看的。這個環節是致敬了凱文自己的電影《完美的世界》。一個越獄的逃犯劫持了一個8歲的小男孩,意外的是兩人相處得很好。逃犯是從孩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悲催童年,想要補償在孩子身上,而小男孩從來沒有父愛,他們一起玩了一場錯位的冒險遊戲。
《完美的世界》A Perfect World (1993)
而海行者本來就是個變異人,和小女孩的情感鋪墊就顯得尤為重要,否則隻身犯險的動機就不成立。
另一個是關於環保主題。皮克斯的經典動畫長片《WALL·E》,裡面有很多橋段就和《未來水世界》相同。瓦力是個垃圾打包工,他非常喜歡收集些生活用品,這個性格的設計,其實展現的是人類文明曾經的輝煌。
《WALL·E》機器人總動員 WALL·E (2008)
碰巧海行者也很喜歡收集一些文明的遺蹟,也都是孤獨的表現。
《WALL·E》裡面有每一代船長的肖像,這和水世界裡面的獨眼船長向老船長的畫像致敬,在內涵上有共同之處,都是一代一代的傳承,希望找到穩定和諧的家園,而且這兩部都是環保主題的片子。
只不過《未來水世界》沒有分析解釋災難形成的原因,而是直接表現了災難後時代,讓觀眾自己去體驗末世的悲涼。
1995年,中國大地還是山清水秀太陽高,基本沒有霧霾,誰會想到才不過20年,空氣問題會這麼嚴重。
全球變暖,冰山融化的問題這麼些年也說爛了,但1995年中國剛剛進入市場經濟,全國上下都是大幹快上超英趕美的節奏,誰跟你聊環保誰是神經病。
也別光說中國怎麼樣,其實在世界範圍內都差不多。比如霧霾的問題,英國在70年前就遇到過,所謂的霧都倫敦事件,就是因為大量的重工業廢氣和居民燒煤取暖,導致空氣品質下降,很多人死於霧霾,才開始治理大氣問題。
而這樣的事情,在發展中國家都會在經歷一次,沒有人會因為環保的問題選擇小農經濟。發達國家指責落後地區枉顧歷史,毒害全人類,發展中國家指責發達國家,站著說話不腰疼,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
還有個地圖設定的問題。
羅娜背後的地圖坐標就是喜馬拉雅山的坐標,(經緯度:27° 59' N, 86° 56' E),文字像繁體中文字,有個老者一直在研究,就是沒搞明白。
最後發現,關鍵的問題是地圖完全反過來了,南北互換,當年是沒看明白,以為這個地圖是在紋身的時候畫反了,後來是看了災難大片《2012》才明白這個梗。
南北極互換涉及「地殼位移」和「磁極倒轉」,這些都是現代科學研究比較熱門的話題,有證據表明地球在某個時候,可能會南北極突然顛倒,造成全球的氣候大變和甚至部分生物滅絕。
海行者帶著海倫深潛看到了城市廢墟,人類文明毀的這麼徹底,倖存者連原因都不知道,當年的災難肯定不只是簡單的淹沒。
電影《2012》就是做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推演。《未來水世界》整個故事的架構幾乎就是《2012》的延續,如果先看完了《2012》,再看《未來水世界》,很多設定都是合情合理的。
《2012》
最後,海行者和倖存者找到了陸地,而海行者並沒有留下來,為什麼?他長著鰓和蹼,可以輕鬆下潛到幾百米深的海底,還是傳統意義上的人嗎?
這又涉及到一個進化和突變的問題,《未來水世界》只是給出了一個當前環境下,很有可能的進化假設。無法適應海洋的人類必須找到一塊陸地,繼續生存繁衍,而海行者這樣的變異人將不再需要陸地。
這些問題,在現在都很好理解,在當年卻是太過超前。如果這部電影大賣了,可能會出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續集,就像《星戰前傳1:魅影危機》裡邊的納布星,地面上有一個文明,水底有另一個文明。
那麼我們會發現,《未來水世界》在結構上並不單薄,反而是包含的信息太多了,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細節,以及很多可以挖掘的東西。
破舊的大船其實隱射的就是現實的人類文明,機動人就是現實的利益集團,人類每到一處就像病毒一樣瘋狂的掠奪,即便到了世界末日,依然還會是目光短淺的相互荼毒。比如美劇《行屍走肉》,殭屍根本不是問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才是人類活下去的障礙。
可以說,《未來水世界》首先是一部非常不錯的動作片;其次他還是一部比較超前的環保片;甚至還是一部科幻大片。從背景設定到人物塑造,從場面特效到音樂音效,每一部分都有相當不錯的水準。
從內容到形式,從背景設定到內涵延伸,隨便找一個點都能拍出一部經典大片,為什麼口碑那麼差呢?絕不會只是因為意識超前,而票房這件事,本身就很玄幻。
這部片子當年創紀錄投資1.75億美元,算上宣發成本,據說虧了2億美金(未證實),紅極一時的大腕,凱文·科斯特納直接就被坑死了。
後來翻看一些資料,這個片子在拍攝期間就負面消息不斷,因為搭建的海上環礁城被颱風摧毀了,導致超預算。首先是外媒對於這個片子開始就不懷好意,惡意攻擊嘲諷,偏偏影片又不太簡單,裡面有很多超前的意識,很多人看不懂,就導致後來人人亦云,就說成了爛片。
當然這裡肯定有商業競爭的原因,95年前後是全世界電影的井噴期,好電影太多了,院線競爭很激烈。
大部分人看電影都是很少的,尤其閱歷尚淺的年輕人,遇到意識超前的電影,並沒有很好的分辨能力,這個時候影評人和主流媒體就顯得尤為重要。
每天都講科學民主,科學最基本的素養就是不清楚的事情「存疑」,民主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個人的想法不代表別人」。
有時候,電影看不懂是自己知識面太狹窄了。就好比小時候背古詩,不懂沒關係,但你知道那是好東西,以後會慢慢明白。還沒看過的小夥伴不妨打開家庭影院看看吧。
如果看不懂的就是爛片,人類文明將會向低級弱智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