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關瑩
00後逐漸成長為二十多歲的青年人,80後和90後卻意外地發現這群最年輕的成年人在性觀念上似乎比他們的前輩還要保守。
比如要求網絡小說裡的主人公「潔」。「潔」沒有標準定義,含義也在逐漸發展,基本上可以理解為男女主人公必須在精神和肉體上都忠於對方,不能對作品中的任何其他人產生愛情,調情更不行,只有一心忠於對方才能得到「潔黨」讀者的肯定。
如果這些要求只針對女性角色,那幾乎就是三從四德那套封建糟粕。雖然「潔黨」讀者的要求是針對所有性別的人物,但這套價值觀仍然相當保守,導致「80後、90後教00後不要搞封建」這句關鍵詞還在社交網絡上流行了一陣。
這種保守的性觀念也折射進現實生活。出軌在社交網絡上遭到嚴厲的道德批判,哪怕這種情感方面的事件其實只與當事人有關。
道德上的潔癖來勢兇猛,如果哪位公眾人物的先後兩段感情關係銜接得緊密了些,也會招來質疑,道德的維護者們試圖找出當事人出軌的證據並將其公之於眾。
實際上,即便沒有確鑿的證據,他們也會大聲說出自己的質疑,在他們看來,道德上有汙點的公眾人物不配獲得籍由名聲帶來的利益。
另一方面,社交網絡上的言論在性別意識方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覺醒」狀態。持「激進」觀點的人士仔細分析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尋找其中壓抑乃至迫害女性的部分,指出這種壓抑和迫害根植於文化與觀念,在現代社會經濟中危害更甚。
比如「扶弟魔」就是在女性能夠做到經濟獨立的社會環境中,女性「供養」男性的社會現象,這本質上仍然是迫使女性將利益讓渡給男性、損害女性利益的。
每當發生相關的社會事件,社交網絡便會成為意見交鋒的角鬥場。女性主義者被指責為「挑唆兩性之間的緊張關係」,而女性主義者認為需要呼籲性別平等的呼聲來動搖傳統的價值觀,進而帶來改變。
性別觀念與性觀念是兩個領域,但總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發展」與「開放」、「進步」不一定關聯,但在發展的社會裡,保守觀念愈演愈烈總是一幅令人感到格格不入的圖景。
就好比一位生活在現代大都市裡的職業女性,在職場上叱詫風雲、功成名就,而一搖身就是一位在家庭中低眉順目,將侍奉丈夫、照顧家庭、孝敬公婆看得比自己重要的傳統「賢惠」女性。
這性別觀念到底進步了沒有?其實這樣的形象已經出現了,今年的熱播劇《三十而已》裡的顧佳幾乎就是這樣的女性形象:與丈夫一起打拼事業創立公司,卻又退回家庭;能力比丈夫強,為了照顧丈夫的感受背地裡悄悄搞定出問題的客戶;
全部精力投入家庭卻換來與丈夫漸行漸遠乃至男方最終出軌……還好電視劇裡顧佳最終離婚,終結了這種荒謬。
社會的發展會帶來性別觀念與性觀念的進步與開放。二戰之後,經濟重建的繁榮令歐美社會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了各種層面的人權解放運動,包括女性解放運動。到了八十年代經濟增長緩慢了下來,於是一波保守主義價值觀回潮。
不過這波回潮更多是在性觀念方面,重拾傳統家庭觀念的重要性,回歸夫妻伴侶雙方忠於對方、攜手維繫穩固的家庭。
為什麼最近性別觀念看起來進步了,性觀念卻更保守了呢?中國在經歷了40年的飛速發展之後,發展速度漸漸慢了下來,人們在經濟上有不安全感。
現在,富裕起來的人們擁有了一些財產,比起父母那一代「大家都窮」的婚姻,現在的婚姻在財產方面比以前複雜得多。情變、離婚不但傷感情,還可能帶來也許是巨額的金錢損失。
於是人們在經濟上的不安全感蔓延到性觀念領域,穩定的關係與家庭也就意味著財產的安全,意味著損失金錢的風險降低。
即便是保守,「新」保守可能也比「舊」保守進步了,至少對出軌的批判針對的是兩性雙方,雖然板子經常打到女性「第三者」身上。
兩性都應該為維護穩定的關係和家庭而付出和努力,目前大部分女性都能達成這個共識。女性對男性提出了要求,做不到的男性會遭到譴責和唾棄,這便是進步所在。
但這進步還不夠理想。在深受儒家觀念影響的東亞,女性為了能對男性提出要求,首先以更高的標準要求了自己。為了要求男性忠於家庭,女性自身要更加忠誠;如果想要求丈夫做家務,那妻子得做得更多。
然而由於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不利,東亞女性本來就在兩性關係、婚姻、生育、職場等很多方面處於劣勢之中。爭取合理的平等的合法性,本來不需要以更加嚴格的自我束縛來加持。
那麼要求網絡小說主人公「潔「的00後,真的會成為最為保守的一代嗎?倒不一定。確實有人做到了一生只愛一人式的忠貞不渝,但還有更多的人做不到。
年輕的00後們只是還沒能充分領略複雜的人性罷了。同樣地,網絡世界裡保守派的異軍突起,也大概是因為年輕人更愛發表意見,畢竟了解了世界與人類的複雜的成年人,都不太愛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