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觀念受衝擊的2020:談「女性社會地位過高」為時尚早

2020-12-27 騰訊網

刊首語:

大千世界行將結束公元2020的紀年。年份可以過去,時間的拷問俱在:對於我們經歷的日子、承受的生活,那些足以回饋人生的見解是什麼?

「隱秘的角落」不僅是一部熱播劇的名字,更像一個隱喻。主場與角落、中心與邊緣、群體意志與個人選擇之間,存在強有力的微妙關係。

泉眼前的沙礫可能會改變一條大河的走向。小人物也能身披輿論的鎧甲,走進大歷史的聚光燈下。

彷徨疫情生死場,普通人吳悠扛起人的使命;一刻鐘內,張笑春決定成為一名不服從的醫生;從外界矚目的萬家宴到標記集中發熱的門棟,武漢百步亭無形的漣漪蕩漾不絕;被冒名頂替者陳春秀,能否改變被篡改的人生劇本;二手市場見證的告別一線城市的年輕人,何以家為?

角落中無聲無息的人,代表時代裡的平均數。若堅持以人的方式生活,有時難免見證或攪動另一條觀念的洪流。

先鋒詞彙「打工人」「後浪」蔚然流行,「離婚冷靜期」勢成全民辯論,「調低刑責年齡」關照善惡少年的命運,女權議題一再霸屏,角落裡的複雜故事映襯著人間的多元面貌。

就像火焰無法吞噬一粒火花,像大海無法拒絕一朵浪花。隱秘的角落絕非無關緊要,在秩序和天意之間,它以及身處其中的人自有位置,將跨越年份與我們同在。

這是搜狐·狐度工作室年終特刊「隱秘的角落」的第一篇。

性別觀念受衝擊的2020:談「女性社會地位過高」為時尚早

文丨任冠青

2020,無疑是被「她者」敘述深刻雕塑的一年。《脫口秀大會》中,被質疑對性別問題談論太多的顏怡、顏悅就坦言:不是她們刻意講這些問題,而是今年的女性熱點話題實在是太多了。

回顧這一年喧擾紛雜的話語場,女性議題的確呈現出井噴狀態。

有關楊麗萍生育選擇的爭論餘音未了,圍繞全職太太和「喪偶式育兒」的熱議又掀起了一波妻職與母職焦慮。

《乘風破浪的姐姐》衝破年齡桎梏的姿態,以及《三十而已》中全方位呈現的女性年齡、婚戀與自我選擇困境,因切中時代情緒而長時間「承包」話題熱搜。

以杭州殺妻案、拉姆事件、一個叫「餵」的女人和女子被虐致死案為代表的熱點新聞,揭開了仍有女性被交易、被傷害、被物化的殘酷現實……

德良 來源:穀雨實驗室

通過此起彼伏的輿論熱點,一個個曾被視為角落的女性話題走向公眾視野,「另一半天空」的真實處境逐漸被發現和廓清。

當女性困境開始被正視,內心感受更多被言說,種種刻板印象被反思和校正,一種新的社會共識正在凝聚,由觀念推動的制度改變亦隨之而來。

熱點衝擊下的撥雲見日

英國作家安·奧克利出過一本書,名為《看不見的女人》,雖然原本是描述家庭主婦沉浸於家務勞動中的「捲心菜」狀態,但「不被看見」的確能夠延展到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年女性話題的全面開花,更像是一種熱度衝擊下的撥雲見日,為人們鋪陳出更為可見、真實、立體的女性境遇圖景。

回顧這些熱點討論,呈現出三個顯著的特點。其一,對於全職太太、家暴等一直存在、卻長期被忽視的共性問題,輿論不僅更加關注,而且趨向於尋求議題化討論和制度性解決。

張桂梅校長發表怒斥全職太太的言論後,相關討論發酵了一周之久。對此,媒體並未停留在「家庭主婦算不算獨立女性」「全職太太是好是壞」的淺表之爭,而是全方位展現了家務勞動得不到法律保障和經濟補償、女性自我意識和價值被消磨、已婚女性被「邊緣勞動力化」等現實問題,也為未來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方向。

張桂梅 來源:上觀新聞

雖然要想實現全職太太的權利保障仍舊任重而道遠,但觀念和認知的變化本身就是一種進步。正如上野千鶴子所說,歷史上,「家務勞動」這一概念的發明,就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看問題的角度,使家庭主婦對自己的勞動價值有了進一步認識,並且提高了自己的女性權利意識。

其二,社會熱點並未局限於年輕精英女性群體,而是向不同階層、年齡、領域蔓延。這一年,我們既看到了中產太太的鉑金包焦慮,也發現了「2毛錢一片的散裝衛生巾」所展現的月經貧困;既有年輕女孩被單一審美綁架而產生的外貌不安,也有中年大媽迷戀假靳東背後折射的情感缺失;既有綜藝節目中30+姐姐乘風破浪的先鋒姿態,也有方洋洋被視為不合格的「生育機器」而被虐待至死的落後現實……

當原本沉默、隱蔽的角落被一個個照亮,人們愈加意識到:女性境遇不是鐵板一塊,不同群體的處境存在巨大差異。影視劇中呈現的獨立女性形象,也許更多是迎合社會情緒價值的美好想像。現實生活中,作為弱勢群體,女性被殺害、被家暴、被拐賣、被侵犯的危險依然存在,宣稱「當下女性社會地位過高」實在為時尚早。

其三,輿論場上,女性主體意識和話語權不斷增強。她們不再只是被描述、被訴說、被凝視的對象,而是開啟了更加多元的自我表達。今年大火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三十而已》和《脫口秀大會》中幾位女性選手的表達,都體現出強價值輸出和議程設置的意味。

由於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自我意識的覺醒,更多女性開始打破沉默,重新思考社會為自身性別戴上的觀念枷鎖。於是,傳統的「完美女性形象」逐漸產生動搖和裂隙,「又美又颯」、充滿個性的獨立女性形象受到追捧;「螞蟻腰」「筷子腿」等充滿性別偏見的刻板印象開始被諷刺和回懟;那些被壓抑的內心感受也更多被言說,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楊笠那句出圈的「男生為什麼明明看起來這麼普通,但是他卻可以那麼自信」。

從看見到改變

性別偏見、婚姻危機、外貌焦慮、家庭暴力、育兒壓力、年齡束縛……不難發現,由熱點議題揭示的女性痛點,往往並不讓人愉快,甚至不時令人感到窒息。但正如《厭女症》一針見血指出的:無論怎麼不愉快,我們不能視而不見的現實,就在那裡存在著。無論多麼艱難,只要我們知道了那個現實,就有改變它的可能性。

回顧2020年,女性議題能見度的提高,的確正在推動改變發生。

在現實層面,當隱形的女性需求不再被遮蔽,相應的社會支持網絡不斷被激活和完善。比如,在2020年的公共討論中,「女性經期」「衛生巾」「痛經」等詞彙就經歷了明顯的社會脫敏過程。

抗疫初期,女醫護人員的生理用品緊缺問題很快被報導和發現。隨後,社會各方力量緊急籌集並輸送了衛生巾、安全褲等資源,此類用品也被國家納入防疫保障用品清單。有關散裝衛生巾的困境討論,以及此後在多所高校推廣的「月經互助盒」行動,不僅推動解決了女性的現實需求,也有利於消除月經羞恥和經期汙名化。

高校衛生巾互助盒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在法律制度層面,幾起令人憤怒和瞠目的殺妻、家暴案,讓社會逐漸形成共識:家庭不是私人暴力的庇護所,暴力發生時,公共性幹涉、社會監督與法律懲戒絕不該缺位。最高法也通過發布典型案例明確:「法不入家門」已經成為歷史。只有通過細化相關法律要求,織密嚴懲犯罪的法治之網,才能讓女性的各項權益得到基本保障。

在觀念層面,傳統、落後的性別觀念不斷受到衝擊,獨立、開放的現代女性意識日漸覺醒。其中的亮點之一,是伴隨著公共參與和話語權的提升,女性正在從自身角度重新定義和解讀世界。正如麗貝卡·索爾尼特所說:語言就是權力。女權主義部分是通過給事物命名來推進的。

2020年,在公共討論中誕生的「爹味說教」「月經貧困」等詞彙,就是被賦予更多「她」視角的語言工具。藉助這些語言工具,女性敘事得以進一步延展,女性話語權也不斷得到鞏固和推進。

當然,必須承認,今年大火的「她者」話題,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仍然留有不少遺憾。比如,在年輕女性成為消費主體的當下,「獨立女性」成為一種為迎合市場而過度濫用的噱頭。觀看完影視和綜藝作品的「爽感」之後,真正值得反思、能夠引發結構性改變的情況卻並不多。

此外,不同群體之中,女性權益的改善絕非齊頭並進。女德班、PUA課程的死灰復燃,偏遠地區女性被拐賣、被虐待、被傷害的殘酷現實,都展現了女性進步的迂迴一面和倒退風險。

可見,從真正看見到紮實改變,未來仍舊任重而道遠。

相關焦點

  • 近現代日本女性社會地位是如何演變的?
    要想真正理解東野圭吾作品中對女性形象的塑造,我們就不能脫離這些女性所生活的現實和文化環境。因此,有必要先對二戰前後日本社會中女性地位的變化做一個簡單的梳理。從明治時代到二戰結束之前日本女性地位的演變「曰本的社會是一個按照年齡、性別、家族關係、社會關係的不同組織起來的擁有上下之分的階層制社會。」
  • 20個改變時尚的偉大觀念:(一)女性為穿上褲子的抗爭史
    維多利亞時代的籠形裙撐但許多人擔心這種服飾的發明會抹去性別差異,故抱有敵意。乃至幾十年後,女性在騎自行車時,褲子外面還要穿著一件長度各異的裙子,以打消社會對女性「穿褲子」的汙名。費雯·麗那麼「褲子」到底是什麼時候被承認「時尚」地位的呢?原來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專為運動設計的時裝逐漸滲透到主流時尚。
  • 為什麼性別觀念進步了,性觀念卻更保守了
    另一方面,社交網絡上的言論在性別意識方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覺醒」狀態。持「激進」觀點的人士仔細分析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尋找其中壓抑乃至迫害女性的部分,指出這種壓抑和迫害根植於文化與觀念,在現代社會經濟中危害更甚。比如「扶弟魔」就是在女性能夠做到經濟獨立的社會環境中,女性「供養」男性的社會現象,這本質上仍然是迫使女性將利益讓渡給男性、損害女性利益的。
  • 不再沉默的女性 | 2020年性別新聞盤點
    作為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黑天鵝事件」,從年初持續至今的新冠疫情讓性別平等議程的推進在2020年顯得尤為艱難。疫情讓全球女性承擔了比之前更多、更重的家務和照料工作,也讓她們當中的更多人失去了工作和受教育的機會。根據聯合國婦女署的數據,疫情之前,女性承擔了全球每天160億小時無償工作中的3/4,即女性無償工作時間是男性的三倍以上。而在疫情爆發後,這個數字至少翻了一倍。
  • 古代女性的生存境遇:社會的性別結構
    性別結構是指社會當中性別的一個結構安排,那麼在古代社會當中女性到底被安排在社會結構的哪個位置呢?這將決定女性在社會中的身份和地位。一:空間結構從空間結構上講,過去都是一家一戶,戶裡戶外,戶外實際上就是指社會,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公共空間。
  • 霸權·奇觀:社會性別視野下的emoji探析
    來源:《視聽》2020年第1期摘要:作為社交媒體上使用頻率最高的表情符號,emoji一方面給我們的日常交流帶來了無限的樂趣與便利,另一方面也在塑造著當今社會的性別文化:emoji裡的職場男性和職場女性的表情符號完全相同,刻意營造了一種性別平等的假象,背後折射出了男性霸權對女性的同化和女性在追求兩性平等時的異化,從而建構了兩性失衡的權力結構
  • 受疫情影響的女性,她們的生活還好嗎?
    切入廣譜性影響細看,從性別視角出發,女性是深受疫情影響的弱勢群體。國際上已有針對疫情間女性權益的研究報告。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研究員Simeon Djankov與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Eva Zhang調研了美國勞動力市場,研究顯示截至2020年10月,美國婦女勞動參與率下降2個百分點,性別差距擴大,社會不平等加劇。同時,家庭暴力事件在疫情期間也有所增加。
  • 鍾芳蓉與張桂梅的啟示:留守女孩如何打破性別不平等與觀念歧視?
    或者更進一步,女性如何能夠在社會中擺脫一些不平等的歧視傳統和偏見來改變自身的命運,而外部的社會應該提供怎樣的環境來幫助她們?國家統計局2019年年鑑頒布的「進城務工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在校情況(2018年)」統計表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中,在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女生佔比分別為44.4%和44.1%。在農村留守兒童中,上述比例分別為46.7%和46.8%。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海因斯指出,關於性別的理解和實踐,不僅從歷史的或跨文化的角度來看是多變的,即便在同一時段同一國家也可以截然不同。追溯不同時代與社會對於性別的理解與觀念,我們會發現,性別問題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議題,它一方面與階層、種族等社會範疇緊密交織,又內嵌於不同的歷史、社會與文化框架之中。
  • 女性主義視角下的電子遊戲
    在承認電子遊戲給人類帶來的進步性與享樂性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作為傳播媒介的電子遊戲是社會性別建構的反光鏡,是社會歧性別視的重災區,也是性別觀念鴻溝的挖掘機。玩家市場中的性別分野:被建構的女性1980年代初期,一個轟動人類遊戲史的街機遊戲——吃豆人誕生了。
  • 逐漸被捧殺的中國女性,到底傷害了誰?
    截止2020年為止,中國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單身人口高達2.4億。其中在公眾的普遍認知中,中國的男性比女性多了3000萬,社會上多了3000萬的光棍。但是忽略了3000萬男性的年齡跨度問題,近一步加劇了適婚男多女少的社會現狀。
  • 一夫一妻制為女人提供了反自然的地位與方便,會導致社會沒落?
    「女子無才便是德」大概也是叔本華的觀念,他認為女人只需要做一些敬神、烹調、繪畫、歌舞、園藝等陶冶性情的活兒便足矣,無需去社會上與男人一較高下,因為她們本身並不具備這類天賦。由於女性體形和生理方面並不能承擔體力上的重擔,對於社會的貢獻比男人要少得多,所以上天安排女性在另一方面去承受苦難——生孩子和養育後代。
  • 虛構出的「女司機」:中國媒體上對女性駕駛員的過度呈現及性別偏見
    研究者分別對報紙與微博的受眾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報紙上還是在微博上,對女性司機的交通事故討論的比例較高,在微博上對女性司機的性別偏見比報紙上更為普遍,研究的主要貢獻在於為社交媒體在性別平等中能起到的作用提供實質性的證據。
  •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從《漢謨拉比法典》探究當時社會的女性地位
    法典運用範圍涵蓋了社會治安管理、軍隊事務管理、婚姻關係維護等方面,它仍然是出於維護當權者的統治地位的法律,有著時代的局限性。今天,我們來聊聊這部法典中與女性有關的規定,從中窺探幾千年前的文明古國的女性的社會地位。
  • 從女神到女法老,古埃及女性的地位至今無法企及
    在新書《古埃及女性:從生命女神伊西斯到末代女法老》中,雅克以女性地位與生活狀況為切入的視角,記載了47位古埃及女性或繁或簡的人生經歷。這些古埃及女性,有的聲名顯赫,如經常在神廟和法老陵墓壁畫中出現的女神伊西斯、「埃及豔后」克裡奧帕特拉,也有籍籍無名的平民女子、家庭主婦,從而自不同層面比較立體地展現出古埃及女性的社會地位。
  • 女性主義的發端與性別不平等的起源
    性別不平等的起源女權主義一直是性別領域不可避免的重要議題。對於我們所處的社會究竟為何會發展成為一個由男權主導的社會,性別不平等的起源究竟是什麼?女性究竟為何——如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所提到的那樣——被『他者化』?在過去的研究中衍生出了不少的性別理論。在此主要介紹其中的兩種。
  • 普通女性被看見的一年|追問2020
    2020年,是普通女性被看見的一年,也是性別話題陷入激烈爭議的一年。這一年,結構性的性別暴力事件仍在上演,但關於性別結構與制度的反思也正在發生。這一年,我們知曉了更多女性的名字,也看到女性在場的巨大力量。
  • 沉默規則打破者:女性主義四人談
    在文化、歷史、社會組織形態等各個領域,女性的地位和話語的提高,都將有助於為今日困境重重的世界提供新的出路:如何解決貧富差距無限增長、修改不可持續的掠奪自然資源的增長式經濟理念、糾正基於父權權力框架的激進民族主義、應對環境危機,等等,女性已經在不斷提供新的思想資源和貢獻,雖然她們依然需要克服諸多有形無形的壓力乃至暴力。戴濰娜:但凡你有一定的性別意識,一定會經常感到不適。
  • 《了不起的蓋茨比》——談20世紀美國女性社會地位為何發生轉變?
    然而,在男性社會中,女性只是滿足男性需求的配飾,而作為男性成功和財富的象徵,即使此時女性的社會地位開始發生變化,也仍然存在著背景制約。 20世紀初都市空間崛起,紐約正是此時都市空間的代表之一,都市空間日益成為社會生活的主題,其之於女性空間的解放也同樣意義重大。 隨著社會和都市空間的發展,女性生存空間也發生了轉變。女性開始出現在家庭空間以外的公共空間(尤指工作領域),即便如此,女性地位仍得不到承認,甚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汙名化。
  • 被視為社會「禍水」的女性,在古希臘社會遭受了怎樣的苦難?
    前言在古希臘社會中,男性對女性一直抱有某種偏見,無論是從當時的社會觀念還是社會現實上看,古希臘的城邦都屬於是男性的俱樂部,女性不僅是被取樂的對象,還經常被冠以"禍害"的頭銜。從荷馬時代開始,古希臘人就產生了對女性的社會偏見,在古風時代這種偏見進一步發展,女性成為了社會的禍水。在男性知識分子眼裡,婦女就是一種卑賤的工具,完全沒有任何人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