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盤點世界上十大最著名地鐵(組圖)
各有特色 世界各國地鐵大觀(組圖)
真形象!北京地鐵現狀漫畫版(組圖)
日本地鐵專設女性車廂防性騷擾(組圖)
太擠了!日本地鐵真可怕(組圖)
俄羅斯網友眼中的平壤地鐵:美好的、唯一的(圖)
「冰雪覆蓋」韓國地鐵 網遊創意廣告乘客稱讚(圖)
第一次在東京坐地鐵前,我給自己做足了心理建設。我早便聽說過東京地鐵裡人擠人的傳言,也見過幾張乘客被擠得半張臉貼平在車門玻璃上的照片,那宛如沙丁魚罐頭般的場景讓我當時看得心裡直發麻。在國內我也常擠車,公交也好,地鐵也好,遇到上下班高峰期大家都擠得臉紅脖子粗,擠車痛苦的不是結果,是過程,明明看著車門近在咫尺,稍有不慎就會被擠到外圍,只能望車興嘆。即使是這樣擠的上下班高峰,車上的人數也遠沒有我所見照片裡的東京地鐵那般誇張。我簡直無法想像在東京大家擠著上車的場景,心裏面頗有幾分忐忑,但仗著自己在國內也算是身經百戰,想著來東京玩怎麼也要體驗下,便還是去了地鐵站。直到真正的坐了東京的地鐵,我才知道自己的「經驗」全無用武之地。
[NextPage]
作為一座人口密度極大的城市,東京市歷來寸土寸金,近年來地價更是越漲越高。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居住在東京市郊外,每天乘地鐵去東京上班。乘地鐵的人多了,擁擠便不可避免。來到東京的地鐵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熙熙攘攘、行色匆匆的人群。奇妙的是,如此多的人,竟能一點也不顯雜亂。長長的手扶電梯上,所有人都站立在左側,留出右邊一條空蕩蕩的疾行道給趕車的人通行;在候車區,所有人都會自覺排隊等候,依次上車。我在東京多次乘坐地鐵,即使是在最為擁擠的上下班高峰,等候上電梯的人排了一長排,也從未見過有誰站上右側的疾行通道,更未出現過人群在車來時一擁而上的場面。所有人都安安靜靜排隊,規規矩矩上車,井然有序得令我嘆服。
這樣的秩序在車廂中也有所表現。東京地鐵的車廂座位有顏色的區分,綠色區可以使用手機,但不能通話;紅色區是設立給老弱病殘的專席,在這裡手機嚴禁開機。如此細緻的規定頗為貼心和難得,但更為難得的是嚴格值守著這些規定的乘客們。進入地鐵車廂,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安靜,極其的安靜。乘車的人們大部分都在睡覺,沒有睡覺的人有的看書,有的在用手機發簡訊,沒有一個人說話。有的人在等車時還與自己的朋友談得歡快,一進入車廂也立刻停止了交談。即使有時車內很擁擠,這樣的氛圍也讓人心生寧靜,毫無雜亂煩躁之感。
[NextPage]
東京地鐵的硬體設施和服務也體現出了當地人的用心。車廂內有非常多的拉手,並分成了三個高度,方便不同身高的乘客使用。我曾到過莫斯科,也許是俄羅斯人普遍偏高的關係,那裡的地鐵拉手也設置得極高,1.65米的我總得伸長了手才能夠得到,幾站車坐下來胳膊酸麻,苦不堪言。兩相比較,東京地鐵的拉手設置實在是體貼入微。除此之外,每逢工作日,地鐵的座椅都會在上午10點前豎起,為高峰期的人流提供更多空間。車外還有專門負責把車門間擠不上去的乘客用力塞進車廂的工作人員。我曾在下班高峰期乘坐過一次地鐵,車廂裡的人被塞得滿滿當當,我被擠在中間動彈不得,直擔心過一會兒到站會不會沒有辦法下車。但日本人似乎對這種情況的處理頗有心得,到站時,我只說了一聲「對不起」,前面便迅速被讓出一條下車的路,讓我得以從容下車。
[NextPage]
在東京乘坐地鐵時,可供的選擇有很多。線路有快線和慢線之分,不僅能分散人流,也可以節省乘客的時間。夏季,車廂有弱冷和強冷之分,這一點讓如今身在美國的我無比懷念。在美國,當室外是令人揮汗如雨的酷暑時,室內便是寒風陣陣的初冬。身體健壯的美國人穿著無袖上衣在空調嗖嗖的冷風中舒爽地走來走去,我卻總是要披一件厚外套,抱著一壺熱水才有辦法待得下去。遇到乘車時,便只能在車廂內暫時忍受,常被凍得直打哆嗦,每到這個時候,便會想起東京地鐵的體貼:弱冷車廂和強冷車廂清晰地標註在候車處,乘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身體狀況來選擇。除了這些,東京地鐵還專門設置有女性車廂,晚上10點後謝絕男士,這與日本地鐵上騷擾事件的頻發有關。女性可以選擇乘坐女性車廂來保證自身的安全。
東京的地鐵給我留下的印象極為深刻,明明人流如織,卻能做到秩序井然。這看似矛盾的現象不僅反映出了設計者的用心,硬體設施的發達和服務的高質量,更體現出了日本人對自身言行標準的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