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位於昌邑市龍池鎮的渤海走廊革命鬥爭陳列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參觀者。89歲的董桂欣老人曾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在重陽節這天專程從昌邑市區趕到渤海走廊革命鬥爭陳列館緬懷戰友。在陳列館內的革命烈士證書牆前,董桂欣舉起右手行了一個軍禮後說:「這個館建得好,可以讓我們的後代了解過去的歷史,珍惜現在的和平美好生活。」
昌邑市紅色歷史資源豐富,特別是在抗戰時期,以昌邑北部為中心的「渤海走廊」,成為連接膠東、清河、魯中和革命聖地延安的紅色生命線。為此,昌邑市以「紅色文化」引領新時代文明實踐,把紅色基因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吸引各界廣泛參與,取得了紅色文化動人心、入民心、鑄魂育人的明顯效果。眼下,紅色已經成為昌邑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亮麗底色。
「我們成立了13支『紅色故事採訪志願服務隊』,開展紅色史實資料徵集活動,深度挖掘10個鎮街區690個村的紅色事件和人物事跡,累計採訪整理記錄革命史實資料15萬餘字,視頻資料270小時,徵集實物1200餘件。」昌邑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趙洪剛告訴記者,目前,昌邑市的渤海走廊革命鬥爭陳列館主體館、78處紅色村史館和8處專題展館已建成投用,在短時間形成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紅色歷史展館規模群體。該市把紅色資源傳承保護與發動群眾參與相結合,全市有1700多名群眾主動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紅色展館建設,450多名村民捐獻文物資料。
與此同時,昌邑市還成立了5支「紅色故事宣講志願服務隊」,在抗日殉國烈士祠、革命烈士陵園、渤海走廊革命鬥爭陳列館、李福澤事跡陳列館等42個紅色革命教育主題場館和大陸村、馬渠村等30個紅色村史館開展志願義務講解。今年國慶期間,諸多遊客慕名前往這些紅色革命教育主題場館參觀。
不僅如此,昌邑市還充分挖掘紅色資源中蘊藏的精神富礦,組織編寫了引人耐讀的革命題材教材、編拍了視角獨穎的影視教育片,為黨員幹部和社會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比如,該市從基厚根深的紅色資源中,總結提煉了把一切獻給黨的李福澤、人民作家峻青以及永遠跟黨走的抗戰堡壘村馬渠村等著名革命人物和集體的動人故事、感人事跡,創作編寫了《紅色記憶》《滄桑歲月》《渤海怒潮》等多部革命題材教材。
打開「愛昌邑」新聞客戶端,「文明實踐」板塊格外顯眼,用戶不但可以在線申請成為志願者,還能實現在線點單、服務送單的功能。「我們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融媒體中心建設通盤考慮,統籌推進,取得初步成效。」趙洪剛說,昌邑市融媒體中心製作30餘條新時代文明實踐小視頻,包括「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小知識」「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在行動」等主題,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短視頻平臺等全媒體發布,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影響力和美譽度。(殷明 都鎮強 翟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