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解三十六計第七計,無中生有,希望大家喜歡。
本計是對《孫子兵法》中虛實原則的另一種運用。假戲真做,真戲假做,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使敵人難以了解我方的實力和真實意圖,從而在敵人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出奇制勝。
本計計語出自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道德經》第40章:「天下萬物,無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掲示了萬物的有與無相互依存、相互變化的規律中國古代軍事家尉繚子把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運用到軍事上,進一步分析虛無與實有的關係。《尉繚子戰權》中說:「戰權在乎道之所極,有者無之,安所信之?」主張以無的假象迷惑敵人,乘敵人對「無」習以為常之際,化無為有,化虛為實,出其不意,打擊敵人。可見,本計的特點是:製造一種假象,有意讓敵人識破,使之失去警惕,然後又化無為有,化假為真,化虛為實;真的攻擊敵人了,而敵人卻仍然以為是假的,不作防備,從而為我所乘,戰而勝之。
無中生有原本是道家對事物樸素辯證的看法。老子在其《道德經》中說的「天下萬物,無生於有,有生於無」是一種哲學,但在計謀中所說的「無中生有」並不是老子的原意,而是「無風起浪,無事生非」。形容本無其事、憑空捏造的做法。
造謠」,看來容易,但想借謠言達到目的,也並非易事。民間的口角造謠,圖逞一時之快,了不起是中傷,使仇家受損,對自己不一定有什麼好處。造謠者的真正目的,則是為了損人利己,如果拋開自己的利益,那就算不上什麼「計」了。
俗話說:「謠言止於智者。」可是如果沒有縝密的計劃和巧妙的捏造很難瞞得過「智者。」相反,造謠者也非得有天才不行,所以也可以說「謠言起於智者」。「滋事」,就是借著一個問題進一步加深它的矛盾,擴大它的是非,但這裡所指的並不一定有事實根據,而是憑空捏造。謠言一定滋事,滋事必靠謠言。謠言比什麼都可怕,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無影無形的,是非全出自一張嘴。兵藏於心中,憑几句話,可使凡人輕生,使英雄解甲。戰術上有所謂「謠言攻勢」,善於使用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證明
在此計中,「無」是迷惑敵人之假象,「有」是我方所要實現的真實意圖。另外,「無」還可以指沒有條件,「有」指創造出了條件。「無」無論直接生「有」,還是間接生「有」,其轉換的過程都要巧妙而無破綻。
無中生有常見於古典文學作品中。如《脂評石頭記》第二回中寫道「欲謂冷中熱,無中生有也。
《詩法入門詩論》:「蓋詩人怨嘆,有實敘者,有過對指點者,有無中生有者…」
《老子本義下篇》第三十四章中寫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尉繚子《戰權》:「夫精誠在平神明,戰權在於所極,有者無之,無者有之,安所信之?」
無中生有之計有三種含義
憑空捏造。把不存在的東西說成事實,把張三的帽子給李四戴,把蚊子說成大象。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消滅敵人、陷害他人,為自己謀得利益。
二、以假代真。把假的裝扮成真的,化假為真,以此招搖撞騙,試探風聲,撈取好處。
三、無事生非。在敵方處於平靜、無紛爭的情況下,我方利用虛假的情報或製造謠言,使敵方發生混亂,然後我方乘機而入,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空虛無有反而當作真正實有,這就是欺詐、誑騙。但是,誑騙不能保持長久,容易被發覺,所以,無中生有之「有」,也不可以保持長久。無中生有,就是由誑騙變成真實、由空虛變成實在。空虛無有本身不可以打敗敵人只有人為製造出虛假的實在,才可以打敗敵人。
無中生有與實事求是和光明磊落形成鮮明的對照,為一切正派人所不齒,但在軍事、政治和外交鬥爭中,無中生有則是敵對雙方均可使用的一柄雙刃劍,舞得好可以達到置對方於死地的目的,舞得不好則會傷了自己。究竟怎樣才能舞好這柄劍,達到使劍者的目的,就看舞劍者自己的水平了。
無中生有之計、不僅在軍事上經常被人們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而且在政治上,被用於在對方內部製造矛盾、進行離間;在文學藝術創造中,啟發作家創造一種空靈的意境,以引發讀者無窮的邏思。當然,我們也要警惕有人利用本計來製造冤案,陷害好人;弄虛作假,欺世盜名;以及在商戰中買空賣空,製作虛假廣告,推銷假冒偽劣產品,詐騙顧客錢財等等。
三十六計:第七計無中生有寫完了,大家看到有什麼感想嗎?有想法可以一起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