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合一丨從中醫觀點看如何健康素食

2020-12-24 正安國貨鋪

本 期 導 讀

現在很多人都開始素食了,有些人是為了減肥,有些人是為了環保,有些人是因為信仰……但真的人人都適合素食嗎?今天,我們來聽聽倪海廈老師的弟子和佛教徒的施合一老師是怎麼說的吧~

何謂素食

素食是世界上由來已久的一種飲食文化,最早源自古印度的宗教、哲學傳統。

而發展至現代,素食主義呈現出各種多樣性,食物的種類及搭配有眾多選擇方式。

比如有些素食主義者食用蛋類和奶類等動物產品,而純素食主義者則不食用包括蛋奶製品在內的任何與動物有關的食品。

由於筆者遵循純素食,因而本文僅涵蓋純素食食材。

圖源:攝圖網

因何作出素食的選擇

筆者相信,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國大陸正處在富裕起來的初步階段,飲食及物質上的嘗試非常豐富,而且以濃重口味為主。

長此以往,國民脾胃將承受過重的負擔並容易帶來各種疾病。

在味蕾經歷了各種新鮮之後,會不會曾經有那麼一個瞬間,你突然想給身體減減負;或許目睹了動物屠宰後,你心生惻隱;又或許,你在承受著身心健康的某些困擾,希望讓身體變得輕盈,讓心靈回歸柔軟?

那麼我們則可以藉由素食這個媒介,開啟一段身心探索之旅。當你一念生起,便遇到了。

圖源:攝圖網

達成身心靈的健康,相信是社會各界人士的美好追求。而身的健康根本在於擁有充足的睡眠,適度的運動以及健康的飲食。

本文旨在從中醫學的角度分析素食的性味以及同讀者分享如何均衡地進行素食,而且中醫學的最終目標並不止於治療身體,而是更進一步幫助人類達到《黃帝內經》中描述的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境界,療愈心靈。

如何均衡地進行素食

中醫學在世界自然醫學領域裡是東亞區域的重要組成部份,而自然醫學的基礎健康理念就是飲食有節和規律的鍛鍊,近年來尤其傾向自然均衡的飲食治療,通過斷絕某些人工基因改造食品,恢復身體自然平衡。

自然醫學的支持者可追溯到西方「醫學之父」或「臨床醫學之父」——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

中醫學廣為大眾所知且不易理解的五行理論根基其實在西漢時期已發展十分完備,到東漢時期醫家張仲景完善了中醫的辯證理論後,使得中醫臨床有了切實的操作依據,也是現代中醫的主要診療方法——辨證論治。

因此,從中醫的角度學習對體質進行辯證並把握食材的特性,是有利於素食者在生活中做到營養均衡的。

我們人體與飲食息息相關的臟器就是脾胃

中醫觀點認為脾主肌肉、主四肢,主運化水谷、升清降濁,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為倉稟之官、五味出焉。脾胃對於身體整體健康如此重要,實不可毀傷。

而養護脾胃的基本法則是飲食清淡、五味均衡、天然無添加、原始粗糙、儘量素食、定時定量、食物宜溫。那麼,脾胃病主要有哪些表現呢?

圖源:攝圖網

如果身體出現以下狀況,則要提請注意了:

腹脹腹痛、飢飽痛、胃部灼熱、胃口差、味如嚼蠟、不消化、消谷善飢、一餓就發抖發昏、嘔吐、呃逆、噯氣、噯氣食臭、口臭、下利、大便溏、便秘、大號太臭或不臭等等,而這些問題也很有可能是脾胃病引起的,比如口甜、口膩、臟腑下墜感、氣虛出血、肌肉萎縮、小便不利、帶下等。

脾胃病的主要病因則為暴飲暴食、常常過飢或過飽、在減肥與大吃之間擺蕩、常吃生冷食物喝冷飲、葷腥過度,口味上過重:太辣、太鹹、太甜、太油 、多油炸、多燒烤、多味精、多蔥蒜且喝酒、抽菸。

經中醫臨床觀察,八成的病人其病情都與肉食有關。只要是需要解毒、去痰、攻堅的病症,其病因都可能與肉食有關。

古人所謂的食肉生火、食魚生痰,就是告訴我們各類浮熱、痰症、熱毒,都與葷食有關;若儘量勸癌症病人素食,便可以減少中藥處方中關於解毒、去痰、攻堅的中藥;

治療癌症時,最怕遇到病人體力很虛弱、但是腫瘤症狀又很頑固的情況,中醫師在處方的時候,如果不用一些解毒、去痰、攻堅的藥物,那麼腫瘤的症狀不能減輕,但是用太多這類藥物,病人的體力又會下降,此時如果用太多補藥,又會增加腫瘤的症狀,這中間的取捨是一門中醫學的藝術;

這時候如果病人能素食,就能避免這種攻補皆難的情況,因為素食以後,肺癌的病人痰多、呼吸阻塞、嚴重頭暈、肺積水的情況會減輕;

肝癌病人實證腹痛、血分熱毒也會減輕,胃口變好、消化變好、大號能順利排出;淋巴癌的病人腫瘤也快速的縮小;

因此中醫的處方,就可以減少解毒、去痰、攻堅的藥物,有空間可以增加補虛、固本培元的藥物,如此才是良性循環。

當然,並非素食者就百病不侵

因為素食者可能喝太多奶類、吃太多雞蛋、炸香菇等等;或是沒有針對自己的體質挑選食物,例如虛寒體質,卻吃很多生菜色拉、酸苦味的水果等等,或是溼熱體質,卻喝很多牛奶、吃很多炸的、辣的食物等等;

而且一個人會生病,病因除了飲食之外,還有情緒、熬夜、抽菸、喝酒、環境中毒素、錯誤的醫療等等。

素食者對飲食的誤區

而且,素食者對飲食也有不少誤區,試分析如下。

喝太多奶類、雞蛋、炸香菇,因為奶類與雞蛋也是屬於動物性的蛋白與脂肪,還是會造成身體的毒素太多。

而炸香菇要少吃,是因為香菇是高蛋白且部分胺基酸與肉類接近,高溫油炸之後也容易生熱痰。

某些素食者,可能是虛寒體質,卻吃很多生菜色拉、酸苦味的水果,喝太多茶葉、尤其是生的綠茶;所以手腳冰冷、容易貧血等等。

老一輩素食者,常認為素食要吃很油才夠熱量(在農業社會是對的),所以炒菜要炒很油,而吃太油又缺乏運動的情況下,往往造成身體產生太多的痰溼;結果體質還是寒性的情況下,又有痰溼,而變成寒證且實證的體質

圖源:攝圖網

飲食內容太單一,少數素食者,因為是自己煮飯菜,為了簡便省時間,所以就固定都吃某幾樣食材,如此一來,長期可能某些營養過盛而某些營養缺乏。

或者聽人家說吃某些食材很好,就大量、長期吃某些食材,例如水果醋、某種酵素、某種水果、或某種蔬菜,就算短期內覺得對身體有益,可是長期吃以後,身體的平衡容易被破壞

中醫強調飲食需要五味平衡,真正患病應該讓中醫師依照體質做整體的調養,不適合吃過多的單一食物來調整,因為過猶不及,單一的食材吃過度,也許對某方面的病痛比較好,卻可能引起其他方面的問題。

施合一老師 講述

敖薇 整理

相關焦點

  • 基督教丨是誰在處心積慮地破壞教會合一?
    馬太福音28章19節,復活的主吩咐眾門徒:「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以弗所書4章1-7節,「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 協商進行時|加強中醫藥服務功能建設 打造黃浦海派中醫特色品牌
    結合我區大健康發展戰略、醫療衛生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以及醫療科技發展趨勢,為科學謀劃即將制定的中醫藥發展規劃,凸顯我區中醫藥資源優勢,區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開展「加強中醫藥服務功能建設,打造黃浦海派中醫特色品牌」對口協商。4月22日下午,協商調研組聽取區衛健委及香山中醫醫院有關中醫藥發展情況的通報。
  • 第九屆素食文化節——為健康加「素」
    6月21日,以「為健康加「素」」為主題的第九屆素食文化節完美謝幕。在本次活動當中,江西青原弘濟慈善基金會主辦方組織了一系列不同類型的活動。此次活動旨在倡導素食是一種文化、是一個善念,更是一種有益身心健康、尊重其他生命、愛護環境、合乎自然規律的飲食習慣。下午4時,一場有關素食文化的時尚快閃秀在南昌王府井購物中心拉開序幕!
  • 素食健康:素食11大神奇好處 你知道多少
    吃素可以降低體內毒素堆積(圖片來源:資料圖片)現在提倡素食的人越來越多。有人食素,是為了宗教理由,有人則是為了健康,更有人二者兼顧,一舉兩得。其實,素食的好處極多。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吃素食有哪些好處。3、降低膽固醇含量素食血液中所含的膽固醇永遠比肉食者更少,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如果太多,則往往會造成血管阻塞,成為高血壓,心臟病等病症的主因。
  • 公共營養師|國際素食日,怎麼吃素才算健康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健康飲食的追求,對於「吃」,我們有了更多的追求,儘管不少人都會選擇均衡的飲食,保證碳水、蛋白質、脂肪的合理搭配攝入,但也有一些人,在追求健康的過程中,選擇和倡導吃素。每年11月25日為「國際素食日」,旨在以關懷動物為基礎,推廣植物性飲食取代動物性飲食。
  • 中國大運河廟會將啟幕 首設中醫及素食文化活動板塊
    據悉,廟會首次在浙江杭州橋西及大兜路歷史文化街區設立中醫及素食文化活動板塊,彰顯大運河廟會的文化特色。活動分設四大區域:大兜路歷史文化街區、小河歷史文化街區、橋西歷史文化街區、運河天地,各區域主題鮮明,樂享吃喝玩樂一站式體驗。圖為2020第七屆中國大運河廟會新聞發布會。
  • 《讀成語學中醫1》|學成語知中醫,長智慧更健康
    該書通過成語解講中醫,通過中醫講讀傳統文化,輔以妙趣橫生的漫畫插圖,讀來讓人忍俊不禁之餘,亦可了解中醫的發展歷史,領悟中醫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係,知曉中醫的博大與神奇。通過這些成語典故,我們不僅可以加深對中醫藥、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還可以學會一些健康養生的理念,掌握一些有益的中醫藥文化知識,培養對中醫藥文化的學習興趣等。
  • 看中醫如何處理
    復發性流產(RSA)是困擾許多家庭的問題,隨著關於本病的認識不斷更新,治療手段也在不斷改進,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中醫是如何應對RSA問題的。 中醫如何認識RSA 一、概念 中醫認為,RSA屬於中醫「滑胎」「數墮胎
  • 素齋年夜飯:健康素食「好滋味」,關愛家人「新年味」
    新華網南京2月18日電(記者聶可)年三十的南京城,雞鳴寺腳下的素食餐廳「百味齋」裡,顧客絡繹不絕,他們大都在這裡吃了素齋年夜飯後,全家齊上雞鳴寺,參加迎新法事活動。    在百味齋的門口,一些不知情的遊客很是驚奇:「有誰會吃素食當年夜飯?年夜飯難道不就講究大魚大肉嗎?」
  • 第四屆「尋找地球素食英雄」頒獎儀式在鄭州上文書院舉行
    畢竟,如2050大會中「讓科技更健康」論壇所闡述:一切的人類行為最終都會導致健康的變化。;城雕雕塑家張志偉先生;平面設計師、中醫學習者許瓊文女士;自然建築與中醫學習者景觀設計師夏俊華; 寺院建設者付愛榮居士;雨花齋素食信息組呂愛琴居士;徒步聯盟早期參與者喬攀飛居士;寧波飲水飽民宿創辦人葛霞女士; 酥稻茶創始人明明先生;生態小農張浩遠先生;樸門永續理念傳播者魏書化先生;傳統文化踐行者劉以弟女士;暢談農村未來三十年主題論壇發起人鄭雨生;上文書院負責人黃一沐女士;酵素與環保研究者譚珺珺;環境保護者劉國華先生
  • 多是這幾種原因,中醫教你如何健康調理
    華子把老中醫說的話給妻子轉述了一遍,「一進門就讓我張嘴,看了看我的舌頭,然後稀裡糊塗的我就聽到那句話了。」華子有些生無可戀。「興許是弄錯了呢?」妻子有些質疑。「不可能的,我自己也對著鏡子看了看,我舌頭中間有裂痕,而且邊緣也有一些齒痕,這下可真逃不掉了。」華子擺了擺手。那麼事實真有華子說的那麼嚇人,真就「逃不脫」了嗎?
  • 健康|什麼是中醫所說的「發物」?
    什麼是中醫所說的發物在日常生活中關於發物的禁忌實在太多難道只能夠吃青菜白飯才叫健康飲食>到底「發物」指的是什麼《健康生活家》聯合廣州市居民健康管理協會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推出健康科普系列專題邀請南方醫院中醫科主任謝煒
  • 中醫養生館市場前景如何?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追求健康長壽的願望增強,加上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增大導致、環境的破壞導致的人們健康狀況下降,使得人們對健康養生的需求逐年增加。而圖書、電視和政府等對中醫藥的重視,又使得談中醫、學中醫、看中醫、重視中醫養生的民眾越來越多。於是乎,神州大地,掀起中醫養生熱潮,美容院、按摩院、浴場、養生會所均打出了中醫保健、休閒養生的廣告招牌,推出食療、火罐、刮痧、足療、汗蒸等屬於中醫藥保健技術範圍的服務項目。
  • 我們整理了10個「素食」關鍵詞,和你聊一聊2020年!
    有了去年的鋪墊,加上疫情影響,人們對於食品健康的關註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健康、低脂、安全、環境保護……打著這些旗號,今年我國各大公司紛紛投入植物肉產品的研發懷抱,國內外品牌植物也紛紛落地到了消費者手中。 幾個月過去了,到今天,植物肉到底意味著什麼?大家對它了解嗎?對它的接受度又如何?植物肉的購買群體是哪些?
  • 健康素食日,品一次太原臺駘山的南瓜宴
    健康素食日今天,你吃素了嗎?六月是一個「熱情似火」的月份,烈日與雲雨「竟相逐」,「揮汗如雨」成為常態。科學研究表明:素食中含有大量膳食纖維、維生素等,多食有利於身體排毒、抗氧化、控制體重等.....可謂是好處多多哦。
  • 代餐市場迎來消費升級,168太空素食重新定義科學控體和健康管理
    如何才能讓忙碌的年輕人輕鬆實現吃得營養健康又控體調理呢?基於上述洞察和人群需求,成都德熙神飛營養食品有限公司推出了國內首款宇航黑科技代餐營養劑——168太空素食。168太空素食以控體到克、體驗到心為研發和服務理念,以航天育種黑科技打造燃卡控糖、持久飽腹的代餐營養劑,同時提供配套的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讓忙碌的年輕人吃得健康。
  • 中醫視角如何看待「新冠肺炎」?京東健康邀姜良鐸教授、王蘭主任...
    從中醫視角如何看待"新冠肺炎"和SARS的區別?在不便直接接觸的情況下,中醫又如何對患者進行問診?2月8日,京東健康"名醫直播"特別邀請了首都國醫名師、國家級名老中醫、東直門醫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專家組組長、北京市中醫管理局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組成員姜良鐸教授和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常委、東直門醫院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主檢專家組成員、北京中醫系統肺炎防治專家組成員王蘭主任,為民眾解讀中醫如何應對"新冠肺炎"。
  • 中醫之「脾」≠西醫之「脾」,你的脾是否健康,只要看這兩個地方
    中醫所說的脾,和心、肝、腎是一個概念,中醫描述的脾的形態,和西醫所說的胰腺類似,而中醫認為的脾的功能,又與腸胃相關,譬如脾的陽氣,能溫旭胃的受納,脾氣的運輸則影響著腸胃消化吸收食物的功能。中醫認為,暴飲暴食、飲食不規律等習慣,都會引起脾虛,而脾虛是現代人常見的一種疾病。那麼,怎麼才能知道你的脾是否健康呢?二、脾虛看哪裡?
  • 深圳的素食餐飲是一種什麼狀況?老牌素食館的隱退與素食的新興
    江映儀每到一間素食餐廳就有一個習慣,她會把裝盤的食物拍成好看的照片,上傳到微信朋友圈,再寫上這一天的心情體會,以此留下自己素食「打卡」的痕跡。「我希望朋友們看到後可以嘗試適當增加素食在膳食結構中的比例,或者把飲食習慣調整得稍微清淡一些。」江映儀說,現在身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健康飲食,她所在的深圳環保人士微信群裡,也有不少年輕人加入吃素的行列。
  • 中醫是靠什麼預測瘟疫的?中醫的「三觀」和「五運六氣」了解一下
    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在天人關係的處理上是一致的,而這種理念簡單概括就是天人合一。 輔仁君看到一位中醫2019年6月的會上的發言就談到了中醫「五運六氣」在預測瘟疫中的運用。他是怎麼說的呢? 他說:「要觀天地之象,觀萬物生靈之象,觀疾病健康之象。所以,今年大江以南,暴雨成災。厥陰風木司天,已經描述了太虛元象。上半年,是比較和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