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華為雲、谷歌雲都已入局,盤點13家雲計算廠商的RPA

2020-12-22 王吉偉

阿里雲、華為雲、谷歌雲都已入局,盤點13家雲計算廠商的RPA

13家雲計算廠商進入RPA行業,人人可用的自動化時代正在開啟

全文約6600字,建議先收藏再閱讀文/王吉偉

在RPA行業,雲計算廠商RPA的聲量並不算大,但它們卻是一股後勁十足且不容忽視的力量。甚至,很有可能在未來左右RPA市場。

7月28日,阿里雲正式發布了RPA4.0。相較去年7月在夥伴峰會簡單發布阿里雲RPA3.0的場景,這次新品發布的聲音要大很多。當然,也因為關注RPA的人更多了。

兩年發布兩個版本,阿里雲RPA的迭代速度也算很快了。

4個月後,12月3日,華為GTS也發布了AntRobot RPA 2.0。從之前的零星報導,到現在的正式發布,華為的RPA列車也駛出了站臺。

事實上,除了兩個正式發布的雲RPA產品,其他雲計算廠商也沒閒著。9月,谷歌雲推出了低代碼自動化開發平臺App Sheet Automation。11月,IBM發布了全新的Cloud Pak for Automation(20.0.2)。而微軟的Power Platform,也於6月份正式在中國商用。

你以為推出RPA的雲計算廠商就有那麼幾家嗎?那就大錯特錯了。目前,除了阿里雲和華為雲,國內推出RPA的雲計算廠商,還有京東雲、百度雲、紫光雲、蘇寧雲、浪潮雲等等。把這些廠商往這一放,簡直就是雲計算市場分析的節奏。

能看到的是,在RPA廠商們催馬奮進的同時,雲計算廠商RPA的迭代速度也在加快。這些雲計算RPA,在正式推出之前就已經在為企業自身的各種業務流程自動化場景服務,有的則已經在大量為雲平臺客戶提供服務。

這些雲計算廠商推出的RPA產品是怎樣的?有哪些特點?發展戰略又是怎樣的?

本文,王吉偉頻道為大家解讀。

第一部分:國內通用雲RPA

阿里雲RPA

2019年7月26日,阿里雲正式發布了阿里雲RPA3.0,定位專業、智能、被集成。今年發布的阿里雲RPA4.0,則圍繞「更專業、更智能、深化集成」方向,同時對可視化開發、錄製和AI等多個方面進行了重大升級,以進一步滿足客戶業務需求,為企業數位化轉型提供高效、安全、智能的服務。

阿里雲RPA4.0採用主流C/S架構模式,前端客戶端採用.net平臺,基於Windows系統具有自主研發的SDK及各項功能,後端服務端採用Linux(CentOS)作業系統,提供各類後臺服務和組件。同時本次升級將服務型機器人、有人值守機器人、無人值守機器人的客戶端歸一,使架構更加精簡。

阿里雲RPA 4.0相對於之前版本的升級,品牌、視覺、可視化開發等無需多講,這方面有RPA產品的趨同性。其在錄製方面比較有特色,官方將其總結為無限錄製:全面覆蓋。意即,用戶想使用的自動化的地方,都能實現錄製。

RPA 4.0的錄製分為標準錄製、圖像錄製以及OCR錄製三個板塊,在後兩個板塊中通過AI算法及OCR引擎實現更多圖像與文本在內的非標控制項的自動化,已覆蓋更多應用場景。

阿里雲RPA前身叫作碼棧,2011年誕生於淘寶,是國內最早一批的RPA類產品。開始為阿里巴巴集團的內部工具,主要為解決內部員工工作量過大、重複性過高的問題,尤其是雙11期間提效表現突出。

2017年就已服務30萬電商商家,日流程運行數達千萬級。2018年阿里雲RPA進軍財稅、金融、數字政府等領域,在多個行業擁有超過100項的成型案例。

目前,阿里雲RPA已被超過50萬各行各業的用戶採用,可跟蹤到的執行總次數已突破120億次,阿里雲RPA為用戶提升了3-10倍的效率。

華為雲AntRobot RPA

事實上,去年華為就低調發布了RPA產品。所以,在12月3日的華為GTS首屆技術服務夥伴大會,所發布了新品版本為AntRobot RPA 2.0。

AntRobot RPA 2.0較之上個版本,在界面、架構、特性和智能加持上都有了質的提升。

界面設計以自動、簡潔、人性化為核心,大幅提升RPA的開發和發布效率。採用企業級超自動化架構,覆蓋「發現-設計-運行-管理-人機協作-持續運營」的全場景和全生命周期.在特性上,聚焦易創建和易管理兩大理念,致力於讓自動化變得更加簡單:推出了包括小程序生成、全面錄製功能、自定義控制項、用戶成功管理、需求管理和安全管理六大新特性。在智能加持上,同時提供通用化能力及智能定製能力,包括文檔理解、專業OCR、人臉以及活體檢測和訓練能力,高效應對複雜多元化的業務場景,滿足企業的定製化需求。在架構方面,AntRobot RPA 2.0採用了超自動化架構。將AI能力所帶來的流程發現、數據挖掘與自動化深度融合,以讓自動化能夠應用於更多的業務流程。使得RPA能夠在企業內部持續生長,不斷為用戶創造商業價值。

AntRobot RPA由華為全球技術服務部(GTS)孵化,起初用於解決一線技術專家的交付流程和IT工具中斷點及堵點問題,讓專家聚焦如何更好地為電信運營商服務。

現在,除了電信服務領域外,AntRobot RPA產品已被大量應用於華為的製造、供應鏈、財經、零售、IT、HR等多個部門,有效支撐了華為的數位化轉型。同時,AntRobot RPA也已對外應用於高端設計、金融、零售、製造、政府等領域。

AntRobot RPA致力於構建企業級的RPA平臺,願景是通過數字員工塑造新的工作方式,構建智能組織。

京東RPA

電商業務流程中的大量重複的、規則性的操作,天然適合RPA的生長發育。就像阿里雲RPA根植於阿里的電商業務,京東RPA也是這麼誕生的。

京東RPA在對外曝光之前,也已經歷了京東 6 年的內部驗證。承載京東商城 618、11.11 等大促業務場景,接管京東及海量商家中的重複性高、耗時多、易出錯的人工操作。

從架構而言,京東RPA更加深入作業系統底層,不再以UI 界面模仿的方式運行。這樣設計,可以更高效的實現系統底層交互,直接與軟體內部控制項句柄進行交互。通過 UI 集成方式,連接不同的業務系統,高效率自動化執行業務流程,配以可視化和代碼編寫的 IDE 環境及高級 SDK 功能,以此提升用戶體驗。

同時,以京東智聯云云市場/NeuHub 平臺為生態載體,京東智聯雲還聯合了 2500 家生態服務廠商隨時待命,提供各方面技術能力補充。

京東RPA在京東集團內部,為包括京東零售、物流、數科等業務版塊提供場景化的 RPA 服務及能力,幫助這些業務版塊降本增效,提升企業信息化、自動化處理水平,保持系統穩定可靠運行。

京東RPA不僅在京東內部各個版塊有大量應用,還在營銷推廣、商品訂單、物流倉儲、客服售後、財務運營等行業應用場景中得到驗證,幫助很多企業實現了增效降本。

百度雲IPA

百度雲沒有正式發布RPA產品,但其已低調上線數字員工IPA。

百度IPA智能流程機器人,通過感知AI、認知AI技術與業務流程的融合,使得"機器人"具備模擬人工完成圖像識別、信息抽取、報表解析、文檔審核、報告生成等多項工作的能力。可實現對業務繁複人工流程的優化,為企業提供7*24h穩定高效、精準智能的虛擬勞動力。

百度數字員工IPA也是主打AI+RPA,目前已被應用於金融智能化、智慧政務、未來銀行等解決方案中。AI技術自然是百度的,目前尚不知RPA產品是自研的還是與第三方廠商合作。想來RPA並不算高深技術,百度自研產品的可能性能很大。

而且,百度也在全球範圍內投資了Ripcord等幾個RPA項目,同時英諾森ProcessGo等第三方RPA產品,也已經上線了百度雲市場。

事實上百度是否自研RPA沒關係,既然推出了數字員工IPA,已然表明其對RPA市場的態度。

紫光雲IPA

紫光雲於2018年3月進入公有雲市場。目前,其產品體系包括基礎服務和平臺服務共有12個大類,多達267種雲服務產品。隨著業務的逐步完善,紫光雲也推出了RPA產品。

紫光雲RPA不是純RPA產品,在平臺架構上它被放置於人工智慧平臺業務中。以智能流程自動化(IPA)整體解決方案,為客戶提供相應服務。

紫光雲IPA是紫光依託多年ToB行業業務理解與積累,基於自身公有雲/產業雲的全國資源支撐體系,推出的智能與自動化平臺。利用人工智慧與RPA技術對外提供RPAaaS服務,減少人為重複、繁瑣、大批量的工作任務。

目前紫光雲AI+RPA機器人已經在企業集團的財務系統、人力資源系統、政務信息統計系統等多個行業進行了落地實踐。

王吉偉頻道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單從RPA的發展趨勢而言,IPA會是其最終形態。基於人工智慧的流程機器人,將基本流程重新設計與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和機器學習相結合。紫光雲直接推出IPA解決方案,顯然對業務流程領域的野心不小。

蘇寧雲RPA機器人

RPA進入大眾視野後,蘇寧雲RPA一直是比較活躍的雲廠商RPA之一。同樣也是電商業務對於對於效率提升的迫切需求,催生了蘇寧雲RPA的誕生。現在,也走向了對外開放。

蘇寧RPA機器人是一套集開發、部署、發布、調度、監控、管理於一體全生態RPA管理平臺。自然是RPA應該具備的優點,它都有。蘇寧RPA機器人已成功落地多個實踐,在蘇寧內部運行期間,累計完成55萬多次任務執行,涉及行政、財務、法務、人事、連鎖平臺等多領域的解決方案,約節省了42000人力每月,促進了生產經營的降本增效。

在蘇寧雲的業務架構中,RPA被放置到了管理雲業務。蘇寧雲RPA定位降本增效連接器,賦能商戶業務數位化運營和管理,實現標準業務流程的自動化、智能化,達到效率和效益雙提升。

今年以來,蘇寧相繼發布了「蘇寧豆芽」協同辦公服務計劃、RPA數字員工開放計劃,並將在12月31日免費面向全社會開放RPA生產工具。

由此,能夠見到蘇寧大力發展RPA業務的決心。

浪潮雲EAbot

浪潮雲,面向政府機構和企業組織,能夠提供覆蓋IaaS、PaaS、DaaS、政府應用、企業應用在內的全方位服務。浪潮雲現在已形成囊括雲中心、雲平臺和雲服務在內的系統基礎架構,通過全國7大核心雲數據中心以及69個地市雲數據中心,為全國25個省220+地市政府以及100萬+企業提供雲計算服務,承載了10000+政府部門、超過6萬個應用。

浪潮雲GS推出的智慧機器人EAbot(易寶特),是基於浪潮多年服務企業信息化的經驗,面向財務管理、供應鏈、人力資源管理三大領域推出的智慧機器人。在浪潮GS產品的基礎上,運用智能預測、語音交互、人臉識別、OCR、RPA、批處理等技術,深度融合業務處理與人工智慧。

從技術構成上,也可以看作是一個類AI+RPA產品。從業務架構上看,浪潮直接將RPA放到了ERP業務單元,這個邏輯與雲化ERP廠商推出的RPA產品類似。當然,整體上還是在浪潮GS這個大型集團企業管理平臺架構之下。

第二部分:國內行業雲RPA

平安雲RPA安小峰

平安雲,由平安集團旗下平安科技自主研發,現在是金融行業內最大的雲平臺。作為平安服務的綜合輸出平臺,平安云為客戶提供IaaS、PaaS、SaaS等全棧式雲服務。目前,平安集團超過80%的業務系統已上到平安雲,涵蓋了95%以上集團業務子公司,服務5億左右的網際網路用戶。

金融行業是應用RPA最早的行業之一,金融科技機構最早嘗試RPA並不新奇。平安多年來一直深研運營自動化及經營的數位化。為了滿足中國本土客戶的業務需求,平安科技整合既有自動化流程場景和功能,研發並推出了基於平安雲的RPA產品安小峰。在平安雲產品體系上,平安雲將RPA放到了企業應用的辦公板塊中,與協同辦公平臺並列。

安小蜂結合平安科技在金融行業沉澱的預測、認知、決策等AI技術,實現從RPA到IPA進程的完整一體化,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一站式流程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目前,安小峰已在平安集團主要行業公司及領域成功落地實踐,應用場景覆蓋了金融、房產、汽車、醫療、智慧城市五大生態圈。

興業數金金田螺」RPA

在RPA領域,另一個經常現諸媒體的專注金融行業的產品,是興業數金的金田螺RPA。

興業數金是興業銀行集團旗下的公司, 是一家專業的金融行業雲服務與數字金融創新服務平臺,可為企業提供從IaaS、PaaS到SaaS的全方位解決方案。

2017年10月,興業數金正式推出「金田螺」RPA。去年5月,興業數金髮布了「金田螺」RPA流程機器人,一口氣推出信貸機器人、客服機器人、報表機器人、運管管理機器人、財務機器人等多個產品系列。

至2019年5月,「金田螺」系列產品已涵蓋信貸審批、客服服務、報表製作、信用卡業務、運營管理以及財務管理等眾多業務領域。興業數金在包括興業銀行在內的超過20家金融行業客戶中上線了200餘個流程機器人,為客戶的降本增效、營收增長帶來了顯著成效。

目前而言,安小峰RPA與金田螺RPA是比較活躍的行業雲廠商RPA產品。

推出自有RPA,是企業自建雲平臺後的必然結果。本質上是企業出於安全等因素的考量,不想從技術上過多地依賴第三方。

既然金融行業雲平臺能夠推出自有RPA,那醫療、製造、建築、能源等行業的雲平臺,都有可能誕生自有的RPA。當然,考慮RPA未來市場空間以及投資回報率等因素,更多的企業可能會選擇更專注於技術的RPA廠商進行合作。

第三部分:國外雲計算廠商的RPA

基於微軟雲計算的Power Platform

嚴格來說,微軟推出的Power Platform低代碼應用平臺,已經完全超越了RPA範疇,並且微軟沒有刻意發布RPA產品。

Power Platform提供完全可視化、低代碼的全民開發體驗,並且與微軟智能雲「三駕馬車」Microsoft Azure、Microsoft 365、Dynamics 365實現集成、定製和拓展,幫助企業快速創建應用,加速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

Power Platform的願景是,在未來讓程序開發如搭積木一樣,人人都能開發。

Power Platform平臺由Power BI、Power AppS、Power Automate、Power Virtual Agent四個產品構成。而Power Automate,就是用來實現業務流程和應用處理自動化的。

同時微軟投資與收購的RPA產品FortressIQ和Softomotive,也都已被整合進入Power Platform。所以,Power Platform可以看作是雲計算廠商的RPA平臺。這與華為GTS的GDE平臺,將AntRobot RPA作為應用資產來使用,是一個邏輯。

目前,在全球財富500強企業裡面,有97%的企業都在用Power Platform。Power Platform每月活躍用戶數量,也已達300萬人。

谷歌雲的App Sheet Automation

在低代碼開發與智能流程的布局上,谷歌雲一直以資本運籌帷幄。去年曾有傳聞,谷歌想以2500億美元收購CRM巨頭Salesforce。但市值超過2000億美元的Salesforce,怎能輕易被谷歌收購。

倒是谷歌在今年1月份收購了無代碼開發平臺App Sheet。在此之前,谷歌還投資了UiPath、Ripcord、Quiq等多家RPA創企。所以就在9月,Google Cloud推出了低代碼自動化開發平臺App Sheet Automation。

該平臺,一方面可將ERP、CRM、SAP、Salesforce等應用的業務流程實現自動化,幫助用戶實現數位化轉型。另一方面,具備無代碼自動化流程設計和多種AI能力,如計算機視覺、光學字符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等。

App Sheet Automation願景,也是讓每個人都可以使用 AppSheet 進行無代碼應用開發。顯然這個平臺,也是用以對標微軟Power Platform的。

這一產品的發布,也被業界視作谷歌進入RPA行業。

IBM雲計算的智能自動化平臺

事實上,近幾年來IBM一直在推廣其智能流程平臺,並且在解決方案的自動化環節擁有自己的自動化解決手段。同時它也不排除RPA,很早就與AA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或許是出於第三方RPA無法更好的融合進入自身解決方案,又或者是想更進一步推廣RPA業務,最終還是在今年7月收購了巴西RPA廠商WDG Automation。

11月11日,IBM發布了全新的Cloud Pak for Automation(20.0.2)。該產品對其自動化產品進行了海量集成,這包括:多種嵌入式AI、智能決策、工作流、內容編排、文檔識別、無代碼、機器學習、低代碼開發工具、智能分析、容器部署和混合雲平臺等。

IBM發布產品時沒有說,WDG Automation的600多種(各行業的自動化案例)預先構建的RPA實例也已集成到產品中,為客戶提供更精細、高效、準確的自動化服務。

由此,IBM也正式進入RPA行業。

其實,SAP也推出了低代碼開發的同類產品。本文主要探討雲計算廠商RPA,SAP我們放到另一篇關於企管軟體RPA的文章中談。

後記:雲計算廠商進入RPA行業,自動化「人人可用」時代開啟

目前國內主流雲計算廠商中,騰訊雲和金山雲還沒有公布進入RPA市場,但這並不妨礙它們RPA計劃的實施。

在騰訊雲市場,已經有供應商提供RPA服務。同時,王吉偉頻道在之前的文章中也介紹過,騰訊投資了全球估值最高RPA廠商UiPath的E輪融資。

此外,騰訊雲也有低代碼開發平臺,按照開發平臺「低代碼+自動化」的發展趨勢,可能RPA早晚到會被集成到平臺架構之中。到時,自研RPA、收購RPA還是第三方廠商供應RPA,全憑騰訊面向未來戰略的決斷。

至於金山雲,也已上線智能RPA解決方案。金山雲智能RPA,目前主要面向金融行業,也是主打結合智能OCR、NLP等AI技術。事實上,現在各大雲廠商面向金融行業的解決方案,幾乎都會集成RPA的。

而金山雲RPA尚未對外公布,或許是因為落地實踐還不夠多。不管怎樣,金山雲進入RPA市場已是事實。

全球雲計算巨頭亞馬遜AWS,尚未推出自有RPA產品,但它能夠支持UiPath等多個RPA平臺的接入與集成。同時,AWS也在6月推出無代碼移動和Web應用構建器Amazon Honeycode。出於廣大企業對開發自動化以及程序自動化的需求,可能Amazon Honeycode也會在以後融合自動化平臺或者與RPA平臺聯動。

此外,亞馬遜還是RPA應用的積極推崇者。2019年7月曾宣布,投入7億美元幫助集團內部10萬名員工(美國員工總數1/3)進行RPA、大數據、人工智慧相關技能培訓。有大公司的推動RPA應用,自動化做到「人人可用」將會成為一種必然。

本文所盤點的推出RPA業務的雲計算廠商,有通用雲計算廠商,也有行業雲計算廠商,更有國外雲計算巨頭。

從前幾年的觀望,到現在正式發布RPA以及相關產品,一方面意味著市場需求的增長,企業對RPA越來越多的接受。另一方面,也證明了RPA確實已成業務流程自動化部分的主流解決方案,不然也不會被雲計算大廠們集成於開發平臺。

而RPA從單一解決企業自動化難題,到成為大型開發平臺與自動化平臺必不可少的組件,也意味著在今後的開發中,自動化任務執行可以存在於每個程序應用。

王吉偉頻道認為,未來的程序開發平臺必然會是與自動化平臺融合的,或者將RPA作為連接組件,將是低代碼開發平臺的主流模式。由此,RPA將成為程序創建的流程標配,而不只是單獨用於完善業務流程的自動化。這,也意味著「人人可用」自動化時代已經開啟。

當以RPA為代表自動化存在於每個程序之中,「人人可用」的自動化時代也就真正到來。

【王吉偉頻道,關注TMT與IoT,專注數位化轉型與流程自動化。】

相關焦點

  • 騰訊百度華為雲上攻堅,阿里雲的好日子要過去了?
    國內市場雲服務的玩家主要有BAT與華為,其中在公有雲市場份額方面,阿里保持領先。但在目前,BAT三家的業務布局基本上都已經從消費網際網路轉向了產業網際網路,雲是必爭之地。但當前騰訊百度都將雲提到戰略高度強勢出擊,阿里雲的未來增速或會蒙上陰影,因為騰訊百度華為它們各家大致上都在大數據、技術與IT基礎設施層面具備相對較強的實力,而國內雲服務市場目前還是處於初始階段,還未到格局落定的時候。
  • 雲計算國內阿里雲獨領風騷,百度、華為成為新變數
    微軟更可以說是雲計算時代最大的受益者,憑藉雲服務的戰略轉型,微軟市值重回全球第一。這裡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阿里雲成功超越谷歌位居全球第三。1、國內雲計算市場的半壁江山——阿里雲,阿里巴巴是中國第一家做雲計算的公司,而在網際網路行業,快一步就意味著掌握了市場。
  • 阿里雲、騰訊雲之外,誰是「第三朵雲」?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網際網路企業做雲計算是很自然的事,」王子盛分析說,「雲計算的本質是主機虛擬化,網際網路企業大多都購買了大量主機硬體,平時業務用不完,放著也是放著。看到阿里雲做得挺好,就都跑來做這個業務,思路很簡單」。在如今的「第三名」中,金山雲起步最早,增速也快,在這一波熱潮的初期,已迎來高速增長。
  • 避實就虛,通過「雲遊戲平臺」布局雲計算
    Azure、阿里雲、亞馬遜AWS,國內則是阿里雲、騰訊雲、天翼雲、華為雲。雲計算市場留給第二梯隊廠家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而他們也做了不少的努力與探索,其中就以谷歌的雲遊戲最引人注目,該項目爭議不小,但拆解項目,我們卻發現其思路是有建設性的,能夠給同樣入局的電信運營商一些啟發。思路啟發谷歌選擇從遊戲這塊切入,除了遊戲本身是個「金礦」外,也希望藉助把這塊業務做起來後能夠拉動自己的雲計算業務。
  • 華為雲市場 - CSDN
    在中國網際網路、科技行業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在加上近些年愈發重視雲服務領域的華為,這四家一直是國內雲服務市場會拿來直接類比的廠商,但這四家顯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憂」,它們在各自領域的技術特色和發展側重也不盡相同,取得的成績也「各有得失」。
  • 雲計算MSP市場風口來臨 武漢這家創企已深耕6年
    雲MSP成雲計算新常態雲MSP,全稱Cloud Management Service Provider,指對接一家或者多家公有雲服務廠商,為企業提供上雲、開發、運維等專業服務。雲MSP作為一個細分領域被正式關注,始於2017年3月,Gartner發布了首個公有雲託管服務提供商(MSP)魔力象限。
  • 2020,來「盤」|雲計算市場「馬太效應」加劇,雲原生異軍突起
    蘇寧雲、美團雲的黯然退場也進一步說明了中國雲計算市場正在加速洗牌,而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頭部玩家則會在馬太效應下,強者愈強。從雲計算市場佔比來看,阿里雲在全球雲計算市場排名中位列第三,是亞太及中國市場最大贏家。在阿里巴巴發布的2020財年業績裡,阿里雲的收入超過400億,如此強勁的表現,讓阿里雲的估值水漲船高達到770億美元。
  • 四年雲戰爭,華為打出了什麼結果?
    華為正進行著難以想像的轉型,作為一個傳統硬體廠商,華為雲的發展面臨著一些挑戰,其正反面的經驗都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執劍雲業務 華為雲計算的發展,可以說起了個大早,趕了趟晚集。 得益於出海業務發展的比較早,華為對雲的接觸其實早於國內其他廠商,2005年華為雲就已經成立。
  • 國內「公有雲」十大雲計算服務提供商排名,億速雲排在第幾位?
    目前中國國內的雲計算「公有雲」市場,表面上看,似乎巨頭廠商已經瓜分了天下;但實際上,近幾年依然有一些優秀的中立雲服務商,憑藉自己的獨特優勢和產品服務,在公有雲市場的垂直細分領域分得一杯羹。根據美國知名投行「摩根史坦利」發布的報告稱,2016年阿里雲在中國「公共雲」市場上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市場份額是「亞馬遜AWS、微軟Azure、騰訊雲、百度智能雲、華為雲」等大型知名雲計算服務商的總和。數據顯示,阿里雲在中國國內「公共雲」市場上,佔據了43%的份額。
  • 轉折中的百度雲:扁平化、重AI,與華為雲正面爭奪「第三」
    在百度、華為、金山等廠商爭奪「第三朵雲」的關鍵時刻,尹世明卻離開了戰場,這背後既是雲業務戰略方向的調整,亦是順應百度公司人事結構的結果。重整旗鼓的百度雲,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關鍵一役?一位分析機構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雲計算市場正處於全面上雲的關鍵時期,企業需要用最快的速度,把優勢業務發揮到最大,從而佔領市場。百度雲的優勢業務正是AI。在上述接近百度雲的人士看來,相比阿里、騰訊以及華為等其他雲廠商,百度在AI解決方案方面保留著絕對優勢,其他應用層面,則「各有千秋」。
  • 公有雲市場,天翼雲穩居第一梯隊
    1、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雲市場目前,中國的雲計算市場規模僅次於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市場。基於中國雲計算市場超乎尋常的增長速度,全球多家諮詢機構都不約而同地看好中國雲市場的發展前景。那麼,四年之後,中國雲計算版圖會發生劇烈的變化嗎?中國雲計算市場競爭格局在長期的市場競爭和合作後已趨穩定。阿里雲、騰訊雲、天翼雲、華為雲等雲計算巨頭,在各自的優勢區域持續擴張,牢牢佔據國內市場近80%公有雲市場,並憑藉持續增長的資本、人才、技術等實力,逐漸進入到全球化的競爭中。
  • 雲計算十年:序章,拐點,生死戰
    同期的《網際網路周刊》封面文章「雲計算第三代」對此的描述是: 「當演講臺上各大巨頭津津樂道於自己所取得的雲計算成就時,坐在臺下的很多國內本土企業更像是它們的擁躉。」 10年之後,中國是全球雲計算增長最快的市場。阿里雲、騰訊雲和華為雲躋身全球雲計算排名前十的名單。
  • EMCM官網:蘋果強勢入局雲計算
    弗朗西斯卡·坎波伊(Francesc Campoy):前谷歌雲工程師,曾幫助開發Google Go 和谷歌雲平臺,現負責蘋果Kubernetes 技術開發。阿倫·古普塔(Arun Gupta):前Amazon Web Services 的首席開源技術專家,專注於AWS 的所有開源,容器和無伺服器項目。現負責蘋果雲開源。
  • 盤點2019雲服務市場頂級玩家:亞馬遜微軟稱雄全球,百度領跑AI cloud
    近年來,雲計算呈現高速發展態勢,隨著物聯網部署規模日益擴大,以及人工智慧技術應用至各行各業,進一步激活雲計算市場潛力,無論是IaaS市場,還是IaaS+PaaS市場,還是私有雲、混合雲,使得「雲」無處不在,已成為當前全球重要基礎設施,推動全球各地雲強勁增長。2018年全球雲服務市場規模高達804億美元,同比增長46%,該數據來自Cannlys。
  • 華為雲3年仍未超阿里雲,任正非感嘆:積天下英雄,為何不得天下
    有網友在這條公告下留言說「本次故障修復大概花了近2小時」,還有人說「從9點掛到了13點」。也有網友在11點21分時吐槽了華為雲官微的用詞「基本修復」是個什麼鬼,因為他家的生產伺服器還是連不上。不過比之成立於2009年的阿里雲,2010年的騰訊雲,華為雲已經慢了一大步。
  • 阿里雲打造異類神龍伺服器,備戰雲計算下一個十年
    這樣做的好處,是軟硬體可以解耦,無論是哪個廠商的設備,都可以跑一樣的軟體;而只要在標準硬體體系裡,不同的軟體都能適配;靈活性非常高。對於體量巨大的頭部雲計算廠商來說,其伺服器部署規模可以達到百萬級別。這個時候,其硬體採購規模,已經允許他們定製任何可能的硬體,如果設計自己的軟硬體一體化系統,以提供更好的服務,便成了具有性價比的選項。
  • 中信證券:透過中美雲計算巨頭一季報看疫情改變了什麼
    邊緣計算、協同辦公&;視頻會議、PaaS能力(信息安全、AI/ML/HPC、數據匯聚&;流通、業務流程自動化)正成為現階段北美雲廠商階段性的產品重點。考慮到自然「產能消化」周期,我們判斷本輪北美雲廠商資本支出上行周期會在Q3後面臨較大不確定性,而國內市場相對更具韌性。一線雲計算巨頭以及雲計算產業鏈上遊的核心晶片、IDC、設備廠商均具有長周期配置價值。
  • 企業數位化轉型陣痛,專有雲真是那枚萬能解藥嗎?一文看懂雲計算
    報告顯示,95%的企業認為雲計算可以降低企業的IT成本,越來越多的行業用戶,如銀行、地產、航空、零售業、製造業、農業,都存在上雲訴求。除了企業自身的需求之外,政策也開始向雲計算傾斜。今年,新基建被寫入工作報告,央視列舉的七大新基建重點中,大數據中心、5G基建、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等赫然在列。
  • Gartner發布雲產品評估報告:阿里雲計算能力全球第一
    日前,國際知名諮詢機構Gartner發布了最新雲廠商產品評估報告,作為國內唯一入選的雲廠商,阿里雲在計算大類中,以92.3%的高得分率拿下全球第一
  • 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雲服務市場,四大雲廠商佔據八成份額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雲長期保持高速增長格局,年營收規模已突破400億大關。截止2020年3月31日的2020年財年,阿里雲營收規模達到400億元,較上一財年增長62%。這是自2015財年首次披露雲計算營收後,由當年12.7億元營收,增長到現在400億元規模,年複合增長率高達99%,六年間增長3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