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早前據The Information爆料,谷歌正在秘密計劃讓騰訊成為谷歌雲在中國的代理。知情人士稱,如果該項目推進順利,那麼谷歌雲從資料庫管理到分析到網絡安全等任務以及G Suite套裝等,將為中國客戶提供。按照The Information的說法是,能夠讓在中國境外使用谷歌雲服務的企業客戶更輕鬆地獲得騰訊在中國的類似服務,國內雲市場的競爭又多了一層未知的變局。
不過該消息被騰訊否認了。但是從目前騰訊雲的動作來看,騰訊在組織架構調整之後,在雲服務與產業網際網路上發力明顯,數據顯示,騰訊雲已經有2000多個合作夥伴,行業解決方案超過六十種。
國內市場雲服務的玩家主要有BAT與華為,其中在公有雲市場份額方面,阿里保持領先。但在目前,BAT三家的業務布局基本上都已經從消費網際網路轉向了產業網際網路,雲是必爭之地。
阿里是BAT中第一個提出做雲計算業務的——2008年確定雲計算戰略,2009年成立阿里雲公司,布局更早促成了阿里雲的領先優勢,馬雲也提出了「五大變革」,將進一步加強阿里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方面的領跑優勢。但是雲服務作為產業網際網路的標配,不同於消費網際網路的用戶規模的壁壘效應,雲服務市場存在變數的,是可以被超越與追趕的。
從國外來看,亞馬遜是較早的雲計算巨頭,但微軟通過組織架構調整,利用了它在全球企業界IT系統強有力的主導權與基礎設施以及大數據優勢,將其及時轉化為雲服務業務,從後來來看,微軟的轉型極為成功,過去12個月中,微軟以267億美元的收入超越亞馬遜(234億美元),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企業雲服務提供商。
我們會發現,雲計算由於欠缺用戶規模效應與網絡效應的疊加,它很難通過市場份額形成壁壘與護城河,後來者也是可以居上的,而IT基礎設施與技術優勢是可以轉化為雲計算服務的底層能力,成為向B端業務的轉型的優勢。
我們從國內來看,阿里較早看準了這個方向,在這麼多年裡,一直是在沒有競爭的環境下發展。但當前騰訊百度都將雲提到戰略高度強勢出擊,阿里雲的未來增速或會蒙上陰影,因為騰訊百度華為它們各家大致上都在大數據、技術與IT基礎設施層面具備相對較強的實力,而國內雲服務市場目前還是處於初始階段,還未到格局落定的時候。
中國雲計算基礎設施還不及全,後來者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網民規模早已破8億,比歐洲人口總量還多,是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市場,但是中國數據中心的規模卻遠遠不及美國,還有很多用戶沒有使用過雲計算服務。
早前,騰訊技術工程事業群數據中心負責人鍾遠河在DCD2017中國數據中心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目前中國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家網際網路巨頭所擁有的數據中心伺服器數量之和,還不及美國亞馬遜一家公司的一半。中國擁有伺服器數量最多的公司是騰訊,它的伺服器規模是50多萬臺,而亞馬遜的數據中心有接近300萬臺的伺服器,微軟有200萬臺。亞馬遜AWS是全球最大的雲計算廠商。
但如今微軟在雲計算強勢崛起,與亞馬遜形成了分庭抗禮之勢,在3.2億人口的美國市場,就能夠誕生兩家體量如此大的巨頭。而在龐大的中國市場,BAT三巨頭的體量加起來尚不及亞馬遜一半,可以知道國內雲計算市場其實還處於起步階段。雖然阿里雲和微軟和亞馬遜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但阿里雲的增速要遠遠快於亞馬遜。財報顯示,AWS同比增速為42%,增速低於上個季度的47%和上上個季度的55%,但阿里雲連續8個季度保持著超過100%的高速增長。
Gartner2018年6月發布的2017年度全球公有雲IaaS市場份額分析報告中顯示,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雲位列全球公有雲IaaS市場前三甲。某種程度上,阿里在世界雲計算市場已經處於第一陣營了,早前阿里雲也已經宣布成立全球交付中心,加快了國際化的步伐。
根據此前網際網路女皇Marry Meeker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傳統數據中心的份額在下跌,更多的份額轉向雲形態的數據中心。中國市場也在延續同樣的趨勢,馬化騰在今年騰訊雲+未來峰會上公布了一組數據顯示,2016年,傳統數據中心和雲形態的數據中心比例接近1:1。未來雲形態的數據中心增長是大趨勢。也就是說,中國龐大的市場雲服務的需求量非常大,它未來有機會成長到與美國市場相當體量的市場規模,但也因此可以預測,在雲計算服務領域,也依然有機會誕生幾家雲服務巨頭。
阿里雲的好日子要過去了
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在一次採訪中說,阿里雲的目標是亞馬遜的AWS,學習對象是微軟,而在中國市場則領先三年、入列全球3A的阿里雲,暫時還看不見國內對手。但百度與騰訊最近一年在雲的發力相當明顯,從預計來看,未來投入將遠超現在,尤其是騰訊百度的組織架構調整之後,騰訊將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直接對標阿里雲,百度將智能雲事業部(ACU)升級為智能雲事業群組(ACG),同時承載人工智慧toB業務和雲業務,都將雲業務提到了一個空前的戰略高度。
前面說到,阿里過去的優勢在於它較早地看到了雲計算的趨勢,一直在默默低調布局,並借鑑了國外亞馬遜的運營經驗,但是百度騰訊多年來投入有限,可以說,過去阿里雲的增長更多還是國內競爭對手的不夠重視給了它足夠多的時間去布局,驅動了它的領先優勢,阿里的企業客戶群體規模與業務屬性也決定了它轉向B端是水到渠成的,但騰訊與百度各自也有優勢是阿里所沒有的。
騰訊優勢在於它的社交用戶規模,規模化的C端用戶決定了規模化的B端市場的潛力。而騰訊去年也投資了多家「B端」企業,如快法務、活動行、銷售易等,基本覆蓋法務、活動、銷售等各個垂直細分領域。在此前騰訊發布的截至2018年6月30日未經審計的第二季度及中期業績,騰訊「其他業務」(支付及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81%至174.96億元,首次超過了社交網絡,排在收入佔比的第二位,僅次於網路遊戲。
在騰訊公布的歷史數據中,騰訊雲業務保持著100%左右的增長速度。從這裡看出騰訊在雲服務業務上的潛力還是挺大的。其次是騰訊表示要整合騰訊雲、網際網路+、智慧零售、教育、醫療、安全和LBS等行業解決方案,希望可以成為各行各業的數位化助手。騰訊雲的一大特點是可以針對微信小程序接口使用專屬BGP鏈路,實現雲端與微信平臺的無縫對接,確保用戶雲端數據與接口數據的高速互聯,在小程序、遊戲、視頻、移動應用等行業有很好的穩定性保障。
百度的優勢在於AI驅動,雲計算其實也依賴AI賦能。從百度來看,百度Apollo、DuerOS、ABC戰略全面To B,最近李彥宏更在不斷提及AI賦能傳統企業,最近一年,百度大腦通過AI技術與平臺開放與國民經濟三大產業的連接與各企業的智能化合作越走越深。在2018 ABC SUMMIT百度雲智峰會上,百度雲也公布了其最新成績,相比去年,百度雲用戶數增長3倍,合作夥伴增長3倍,市場營收增長4倍,用戶流量則實現了5倍增長。
百度跟谷歌的共同點在於,在最近10多年來它一直在和大量數據打交道,並且過去幾年裡一直在開發強大的機器學習算法。而算法與數據是雲服務的基礎最重要的,它的數據儲備越龐大,而它的基礎設施也具備可持續演進的能力與優勢。百度的另一大優勢在於百度大腦的AI開放生態與技術能力在升級,今年來在連接農業、工業、製造業等產業層面有許多動作,它的AI技術優勢要強於阿里。
其次,雲計算市場其實它不同於網際網路C端的用戶規模效應,它本身是面向產業,連接各行各業的企業化需求,無法依賴用戶規模效應與網絡效應形成用戶遷移的壁壘,由於產業的覆蓋面大,很難形成壟斷,雲計算服務講究的是從上下遊生態的角度,真正深入到各行各業的企業的產業鏈裡面去改造,去提升整個產業的生產效率與數位化、智能化,各行各業對雲服務的需求與側重不一樣,這不可能被一家企業壟斷。而無論從大數據層面還是生態平臺能力與產業的關聯度來看,騰訊百度均具備較強的實力。
雲計算領域還有一家不能忽視的巨頭是華為。而自2016財年第一季度以來,阿里雲雖然連續8個季度保持著超過100%的高速增長。但華為的增速更快,作為一家靠技術起家的老牌通信公司,華為一直以來也是面向企業客戶提供底層服務,而華為雲在雲計算底層基礎設施上相對成熟,華為雲2017年才入局雲服務市場,一方面華為消費者雲提供支持、為華為內部流程IT提供支持、為運營商全雲化戰略服務,另一方面全面提供面向企業的公有雲服務。
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上半年,華為雲收入同比增長700%,合作夥伴增長45%,已發展雲服務合作夥伴6000家。華為雲能夠突飛猛進的重要原因是,集團內部數據得到了打通,與騰訊組織架構調整的方向是類似的。
華為雲是「雲服務+雲晶片+端晶片+AI框架」的架構,主要聚焦的還是商用AI領域與政企市場,這是跟阿里雲差異化之處,華為擁有5G、物聯網、存儲和晶片、伺服器等領域的核心技術,這些技術在雲服務時代、產業網際網路時代也是底層基礎設施與重要競爭籌碼,能幫助華為為用戶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更具有成本優勢的雲服務,這是華為雲的優勢所在,但是在雲服務的體驗上,華為雲與阿里雲的差距還是較為明顯。
但從未來趨勢來看,華為雲的模式對企業級市場的吸引力是足夠大的,當前華為也發布了企業智能服務(EI),能夠較好的滿足大中型企業的供應鏈、製造、經營管理等複雜生產系統的需求。從華為的技術實力與基礎通信領域所積累的客戶與品牌知名度來看,華為雲顯然也是阿里雲不可忽視的競爭對手。
華為在今年4月也在主動叫板阿里云:華為公有雲必須三年超過阿里雲成為國內第一大公有雲服務商。從當前在付費客戶以及政務雲客戶數量上來看,阿里雲大幅領先華為。但我們知道的是,華為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過去喊出的超越口號大多數是實現了,包括在手機市場領域,華為曾經喊出3年市場份額超越蘋果的口號。
阿里的支付寶生態與龐大電商基礎設施運營經驗,決定了阿里雲在物聯網、電商零售等領域是不二之選,但對於更多與營銷相關的公司來說,接入微信生態更是必不可少,但其實沒有哪個公司似乎與營銷又完全不相關,所以騰訊雲也將成為許多依賴微信生態的企業客戶的重要選擇,因為微信的生態太重要,尤其是騰訊旗下的騰訊文檔、公眾號、小程序、泛娛樂IP、人工智慧、雲平臺等,其實是相對優質的「To B」的資產,只不過過去一直處於分散與封閉狀態,整合之後,未來增長的潛力還是不可小覷的。
德意志銀行2017年8月曾預測,到2020年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在中國將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分別佔有40%、27%、29%的市場份額。但最終格局如何尚不可知,但總的來說,在中國,消費網際網路線上獲客已經越來越貴,成本越來越大,各大巨頭轉向產業網際網路是必然趨勢,而產業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則是AI與雲。百度騰訊華為都是阿里在國內雲計算市場的重量級對手,都具備從阿里口中奪食的能力與威脅性,阿里早前說在國內沒有對手,但從現實層面來看,由於各大巨頭都發力明顯而且實力不弱,可以預料增長潛力很大,這對阿里雲的威脅也足夠大,如何預防新一波群狼攻擊,可能是阿里雲當務之急。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