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騰訊雲之外,誰是「第三朵雲」?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2020-12-14 未央網

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不要問誰是雲計算的第三名。

「不要問,問就是第三名。」這已經成為雲計算行業的一句暗語。

在中國公有雲市場上,阿里雲以超過40%的市場份額,牢牢佔據著第一的位置,後來居上的騰訊雲也基本站穩了第二名;但在各個不同機構發布的統計報告中,第三名有時是亞馬遜的AWS,有時是華為雲、百度雲或金山雲。

「每家機構統計方法不同,有的只計算當年收入、有的是籤單收入甚至服務收入,當然,也有些排名本來就是這些雲計算廠商贊助的。」一位雲計算行業人士這樣分析。

「第三名」的爭議,或許來自上述企業原本就相差不多、互有勝負的業務格局。在IDC對2019年中國公有雲市場的統計中,華為雲、百度雲和金山雲的份額均為5.2%,難分上下。

但第三名的位置又如此重要。「公有雲市場一定是寡頭市場」,這是諸多雲計算從業者的一致判斷。

在以硬體資源為基礎、邊際成本遞減、並呈現出規模經濟的公有雲市場中,大玩家將佔據成本、品牌、技術的多方面優勢,同時存在的另外一個現實是,中小玩家正陷入被擠壓的窘境。

「只有前三名或前四名才能活下來,其它都會慢慢消亡」。這已成為雲計算甚至更多科技行業的共識。

從過去數年的發展來看,這種變化或許不會像To C的網際網路和消費品市場那麼快速,僅1、2年便可能更換天地;在雲計算、尤其是公有雲市場中,這是一個漫長的上升和下降過程,「或許會是5年、10年」。

今天,「第三名們」已開始出現分化。

1、「第三名」的分化

2020年第一季度,雲計算「第三名」企業中發生了兩個重要變化。

3月初,百度發布內部郵件,宣布對百度雲進行架構調整。「百度智能雲事業群組」被整合進「百度人工智慧體系」,原百度智能雲總經理尹世明和副總經理張志琦另做調整;百度雲計算、智能金融、智能客服、渠道生態等業務負責人直接向CTO王海峰匯報。

巧合的是,此前一個多月,華為雲也放出了一則組織架構調整的消息。華為Cloud&AI升至業務群級別,位居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之後,成為華為第四大BG。此前,Cloud &AI部門級別為「業務單元」,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同屬BU部門。

同樣是組織架構調整,卻顯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

對於華為雲來說,本次調整是地位上升。在過去三年,華為雲經歷了多次業務調整,可以說,每次調整之後,這一業務部門的地位就會上升一步。

在一年前的那次調整中,華為將IoT、私有雲團隊併入Cloud BU。「這是為了加強對雲業務的支持」,當時,華為雲總裁鄭葉來這樣解釋調整目的,「這個組織的核心,是從整個數據中新能源到伺服器、到雲服務,構建起雲業務基礎設施的競爭力。」

「在份額差不多的這幾家雲廠商裡,華為是最積極的,」在一家頭部雲廠商任解決方案架構師的王子盛(化名)分析,「為什麼這麼說?你看一家雲推出服務的速度、迭代速度、數據中心建設情況,都可以得出這樣判斷。」

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裡的新動作也印證了這一點。

2019年,華為雲先後發布伺服器晶片鯤鵬920、AI計算處理器昇騰910,並基於此推出彈性雲伺服器、裸金屬伺服器、雲手機、雲遊戲管理平臺和智能雲作業系統。在一年之內,人們在華為的發布會上看到了從晶片、伺服器等硬體產品,到雲服務、解決方案乃至生態的全套產業。

在2019第一季度與百度雲、金山雲同樣錄得5.2%的市場份額後,第二季度,華為雲份額增長至6.7%,在變化緩慢的雲計算行業中,這一增速堪稱顯著。

華為雲尚未具體披露過營收數據。在3月31日的2019年業績發布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華為雲當年的業績增長「超過3倍」,「已經駛入快車道」。

另一個變化是,在2018年及以前,華為雲計算被歸類為企業服務中。但據華為內部人士透露,2019年,華為雲已從企業服務中獨立出來,暫列「其他」項目。

財報顯示,華為雲所屬的「其他收入」在2019年實現了30.6%的增長;在華為雲尚未歸屬該類目之前的2018年,「其他部分」收入顯示下降26.1%。

華為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王子盛和其他幾位雲計算從業者透露,在年初提升為BG後,華為Cloud&AI正在籌劃組織內部更具體的架構調整,「有在華為雲工作的朋友向我諮詢組織架構的事情,想作為華為雲調整的參考」。

與之相反,百度雲的調整,或許意味著其業務地位的降低。這在一年之前便已有跡象。2019年3月,負責百度雲業務的原百度副總裁張亞勤宣布退休,不久後,百度雲更名為百度智能雲,「雲」被列在「智能」之後;再到最近一次調整,雲計算被併入AI業務。

「簡單說,我們原來是獨立的,匯報給總經理尹世明,」一位百度雲內部人士說,「現在獨立性被取消,統一匯報給CTO王海峰,他是AI的老大。我們自己也能感覺到,百度雲在公司內部的地位已經下降了。」

2019年,尹世明在發布會上講述百度雲成長情況2019年,尹世明在發布會上講述百度雲成長情況

尹世明和原副總經理張志琦主導銷售,在過去數年中,他們為百度雲帶來了可觀的營收,甚至有內部人士透露,「百度雲的大客戶基本都是他們兩人拉過來的」;而作為CTO的王海峰則是技術出身。

在前述內部人士看來,此次調整或許意味著「百度雲已經無心在市場競爭了」,調整之後的方向,則是將雲作為AI的支持,「因為做AI繞不過雲,所以把雲作為AI戰略的一個技術支持,變成AI戰略的附庸」。

百度雲不是網際網路雲計算領域唯一的「撤退黨」。在百度組織架構調整後不久,美團宣布徹底放棄雲業務,其官網公告稱,將於5月31日0點起停止對用戶的服務與支持,並回收資源。

2、蜂擁而上搶蛋糕

科技企業對待雲計算的態度,總是在不斷變換。

在十多年前,阿里雲剛剛誕生時,它和創始人王堅被許多人視為「騙子」。當時,王堅讓馬雲承諾每年投資10億元,堅持10年,這一行為使人們越發認為,王堅或許只是個「大忽悠」。

但在五年以前,當阿里雲首次披露營收,宣布2015年全年收入超過12億元,並以31%份額位居市場第一時,其所在的公有雲IaaS+PaaS領域,突然成了科技企業眼中的香餑餑。

幾乎所有人們耳熟能詳的「國內科技巨頭雲」,都起步於2015至2017年,比如華為雲、百度雲、美團雲、京東雲、網易雲,不一而足。

「網際網路企業做雲計算是很自然的事,」王子盛分析說,「雲計算的本質是主機虛擬化,網際網路企業大多都購買了大量主機硬體,平時業務用不完,放著也是放著。看到阿里雲做得挺好,就都跑來做這個業務,思路很簡單」。

在如今的「第三名」中,金山雲起步最早,增速也快,在這一波熱潮的初期,已迎來高速增長。2014年底,作為金山軟體兼小米董事長,雷軍強調「雲服務的窗口期已經到來」,他宣布在未來3到5年,將向金山雲進行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投資。

這筆投入的效果顯著。2015年,金山雲即實現了256.1%的高增長,增速位居行業第一,並首次躋身市場前五名。

與阿里雲覆蓋全網際網路行業客戶不同,金山雲以遊戲和視頻為切入點。當時,國內有90%重量級遊戲發行商在研發上與金山雲達成合作;在視頻領域,金山雲也覆蓋了9成以上視頻類企業,包括快手、愛奇藝、bilibili等。「遊戲、視頻最適合雲計算,」一位從業者分析,「一則因為團隊對技術熟悉,業務對接很快,其二是流量大,為雲計算帶來的營收多。」

很快,在2017年,金山雲營收增至6839萬美元,在IDC統計中,以6.5%市場份額位列第三。

正是在這時,市場上湧現兩位強勁的對手。

相對於早早起步的阿里雲,此時進場已經有些晚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巨頭們進入公有雲市場的「最後機會」。

華為和百度幾乎同時做出了這個判斷。在當時的百度雲計算戰略發布會上,李彥宏、張亞勤和尹世明,共同為百度雲定下了「做國內公有雲領頭羊」的目標,而在同一時期,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多次牽頭閉門會議,決定將雲計算作為戰略方向。

一個個獨立的雲計算團隊相繼成立。

2017年8月,華為雲所在的Cloud BU被升級為集團旗下一級部門,雖未提升至BG級別,但已不再從屬於某一BG。不久後,華為雲宣布了三年進軍世界前五的目標;在百度當年的組織架構調整中,智能雲事業部被升級為智能雲事業群組;同年,網易雲服務全線升級,7月份,網易還在杭州舉辦了首屆雲創大會。

華為雲所在Cloud BU被升級為一級部門  圖片來源:華為2018年財報

「從2015年到2018年,是國內公有雲市場的一個爆發期,」一位供職於頭部雲計算廠商的人士介紹說,「這一波最主要的就是網際網路企業在上雲,他們的形態適合上雲,業務靈活、方便,所以整個市場增長得很快。」

這樣一個上升時期,意味著大部分參與者都會分到蛋糕。

即使是已經出局的美團雲,也曾在當時迎來過「高光時刻」。2016年,美團雲連續發布了一系列公有雲產品,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上線了餐飲雲、酒店雲、旅遊雲三個行業解決方案,僅僅一年後,美團雲的用戶就從2萬上漲至4萬多。

當時的美團雲相當激進,不僅宣布AI雲計算資源全線免費,而且在2017年9月進一步宣布GPU產品永久降價50%,強調「達到行業最低價的3至8折」。

重投入的百度雲更是收穫頗豐。在2018年,百度雲營收同比增長超過410%,市場排名首次躋身前五,百度雲也首次披露了其營收數據——2018年Q4營收突破11億元。

「2018年,百度雲的營收將近40億,我們自己都挺意外的,」前述百度雲內部人士透露,「公司內部覺得這個業務還挺好,計劃2019年重點在雲計算上發力,所以定了『百億營收』這個目標。」

3、難度升級,撤退還是堅守?

網際網路企業做雲計算,最早的一批「原生用戶」往往來自自家體系,這也是起步時高增長的重要原因。

例如,金山雲一直被認為是「小米系」,不僅小米參與了其天使輪融資,而且小米集團、小米生態鏈企業的業務均使用金山雲。在起步早期,小米系企業為金山雲貢獻了超過7成收入,即使到2018年,來自小米集團的收入仍然在其營收中佔比約四分之一。

「頭部網際網路公司都有比較龐大的生態體系,」 張易(化名)分析說,「阿里、騰訊、百度、京東,他們在產業鏈上話語權很大,他們的產業鏈上下遊企業、被投企業上雲,都是上自己的雲,所以他們獲得第一批客戶是很容易的。」張易供職於一家SaaS公司,他們公司與阿里雲、華為雲等企業均有合作。

不過,容易賺錢的日子總是會很快過去。

2018年結束後,雲計算公司的苦日子開始了。在網際網路的頭部企業和其體系內公司均已上雲之後,增量空間快速下降。行業中普遍流傳的一個說法是,今後的重點在挖掘傳統企業和政務市場,公有雲進入了慢速發展時期。

「現在行業裡還有大量中小網際網路企業沒有上雲,」張易補充說,但這些企業並不能帶來合適的增長。據他分析,一家頭部企業的單個項目,即可「成千上萬地購買虛擬機」,每年為雲廠商帶來上千萬元收入,「但中小企業一家才訂購不到10臺虛擬機,一年貢獻幾萬塊錢,甚至都無法覆蓋營銷、談判成本。」

由於工作需要,張易常常與雲廠商的代理們交流。最近一年,他發現,代理朋友們的抱怨日漸頻繁,「能開拓的客戶越來越少,有一定量的客戶越來越少。」

如今,大型傳統企業與政務客戶是雲廠商們想要挖掘的增量方向,但他們與此前網際網路客戶的特點卻不盡相同。

一些從業者認為,政企客戶的推進速度慢,籤下一單往往需要數月、甚至超過一年,這是雲廠商在業務拓展時遇到的最大困難。

「不僅是慢,而且服務政企客戶和網際網路客戶的思維不同,」一位前京東雲客戶經理表示,「網際網路大廠的思路是To C的,即使有To B業務,也是自己掌握話語權,是甲方思路;而服務客戶需要的是把自己當做乙方的工作方式。」

在他曾經參與的投標工作中,常常遇到其他部門無法理解和配合的情況,「那都是投標中很常見的工作需求,但在甲方思維下,他們不理解為什麼要配合客戶,為什麼要順從對方的時間安排。」

隨著政企客戶的重要性提升,思維差異越發成為網際網路雲計算公司難以跨越的一道坎。為了改善這一點,「第二名」的騰訊雲進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組織調整,目的是更加適合To B業務。

但對於更多的網際網路企業來說,雲計算這樣一個推進困難、且長期處於虧損狀態的業務,已經逐漸從之前的香餑餑變成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在頭部廠商之外,「撤退」成為大勢。2018年,美團雲進行內部調整,砍掉公有雲業務,最終導致該業務在2020年被關閉;網易雲、京東雲的聲音也逐漸走低。

相比之下,沒有靠山的創業型雲廠商更加緊張。「Ucloud現在的目標是盈利優先、增長為輔,」張易透露說,「最近幾年青雲現在基本放棄公有雲了,他們現在對公有雲的KPI目標定得很低,主要改做私有雲和混合雲。」

「第三名」們的態度亦由此出現分化。

前述百度雲內部人士表示,2019年,百度雲未能完成此前制定的「百億營收」目標,「差不多做了70億,公司內部對此還是挺不滿意的。」為了達到百億目標,在這一年開始時,百度雲被上升為重點戰略業務,計劃擴招2000人,人員翻倍。

「很重視地做了一年,沒有達到目標,這可能是今年百度雲出現調整的原因之一。」該人士分析說,在他和一些同事看來,在未來雲計算的「寡頭市場」中,百度雲或許已難躋身其中。

華為雲被多位從業者視為最有希望成為「第三名」的一家。「華為雲有兩個優勢,一個是投入大,擁有戰略地位,其二是To B思維強,符合雲計算業務特色,」王子盛說,「金山雲現在是比較模糊的,他們的劣勢在於靠山不夠大,能投入的資源有限,目前金山雲的目標就是衝擊上市,給投資人一個交代。」

4、生態為王,但前路漫漫

戰略上重視、並加大投入,被視為雲計算廠商能夠躋身頭部玩家的首要因素:前者代表意願,後者代表能力。

「可以把雲視作電,就像當年建發電廠一樣,開始全部是投入、虧損,直到某個時間點之後,才會變成源源不斷的收入和利潤。」王子盛這樣比喻,而那些能量不足或意願搖擺的玩家,早在這一時間點到來之前,便已被迫或自願出局。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規模經濟業務,前期對於研發、硬體、人才的投入巨大,即使是穩坐龍頭位置、佔有4成市場份額的阿里雲,至今也尚未扭虧。只有持續擴大規模,方能攤薄成本,實現盈利。

在目前能夠看到成功希望的國內雲廠商身上——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無不以戰略高度、組織架構安排表明了決心,且因大手筆投入而展示了能力。將業務範圍擴大至全球,排名前三的AWS、微軟Azure和谷歌雲,也展現了同樣的特質。

那麼,對於擁有意願和能力的頭部廠商來說,繼續比拼的方向是什麼?

行業給出的答案是「建生態」。

價格戰已經成為過去時。「網際網路客戶的技術能力強、業務扁平化,他們的需求以雲基礎設施為主,更看重價格;但到了傳統企業和政務客戶,業務複雜、技術能力弱,需要更完善的解決方案,單憑價格,是無法打動這些客戶的。」一位雲計算客戶經理表示。

「生態」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例如,擁有更多的SaaS夥伴,使雲廠商能夠提供的產品更為豐富,就像人們使用智慧型手機時,會更看重能夠使用的App數量;再例如,在許多垂直行業的供應商,可以幫助雲廠商更深入地理解某些行業,如工業製造、醫療教育等,以便於共同為客戶打造解決方案。

相對應的,生態化同樣是「寡頭市場」的鮮明特徵,只有大玩家才能吸引更多合作者以擴大生態;中小玩家的影響力越弱、生態越弱,從而惡性循環。

頭部廠商們正在加重生態的建設,阿里雲棲大會、騰訊雲+大會、華為全聯接大會,均已在行業內形成了「風向標」的地位。

阿里雲在最近兩年推出「雲市場」,將其定位為「雲上淘寶」,邀請各家服務商入駐,並將其整合進阿里雲的服務中;在剛剛結束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中,華為更新了面向開發者的沃土計劃2.0最新進展,華為雲與計算BG總裁侯金龍介紹,華為雲開發者目前已增長至160萬。

阿里雲市場頁面

不過,對於整個雲計算行業來說,「生態」儼然還在發展初期。

「不止阿里和華為,騰訊、百度、金山,也有自己的雲市場,」張易介紹說,「但除了阿里稍微有些流量,其他都很不活躍,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作為SaaS從業者,張易所在公司屬於雲廠商的合作夥伴之一,他對雲廠商的「生態」並不滿意。在他看來,將自己公司的產品接入「雲」,目的是為了能夠藉此獲得更多流量和客戶,以增加收入,「理論上這應該是供應,但實際上,他們對合作夥伴的扶持太少了,能導過來的流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他透露說,儘管已將公司產品發布於阿里、騰訊、華為、金山等多個雲平臺,但公司的營收仍幾乎全部來自原有的IT服務業務,「那我們為什麼還要上雲呢,因為人家是巨頭,不敢得罪」。

相應的,雲廠商對一些合作夥伴也不盡滿意。「一些SaaS服務商就是想藉助我們導流,」一位供職於頭部雲廠商的客戶經理抱怨說,「其實我們更需要那些深入垂直領域的服務商,或者客戶關係強的合作夥伴,很多SaaS服務商,至少在我的業務上,價值不大。」

每一家雲廠商都正在推出更多對合作夥伴的扶持、合作和激勵計劃,希望能夠形成多贏的局面,但看起來,這並沒有那麼簡單。

在雲的生態中,每一個參與者的角色都是複雜的,可能互為上下遊、又互為甲乙方。「比如一家SaaS服務商,當他提供服務時,是雲的合作夥伴;當他們的業務跑在雲上時,他是雲的客戶;而當他推廣雲端服務時,又可能成為雲的分銷商。」王子盛分析說。

在錯綜複雜的合作關係中實現共贏,比想像中更難。

「現在,各家的狀態都是在跑馬圈地,但圈進來的還是荒地。」王子盛這樣比喻,生態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即使當下面臨著種種問題,優勢也未能凸顯,「但如果你不做,有一天大家要種糧食了,你會發現自己連地都沒有。」

至於當下,多位雲廠商的客戶經理反映說,「生態」大小、完善與否,並非客戶在選擇購買雲計算時的考慮因素。

「現在市場同質化的很厲害,除了阿里雲有品牌效應,其他層面上,各家技術、價格都差不多,不影響客戶選擇。」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當下,真正影響購買決策的,往往是「人際關係」。

他們中的一位講了一個熟悉而俗套的故事:某家頭部雲廠商希望談下一家大型客戶,推出了免費試用一年等多種方案,另一家雲廠商則劍走偏鋒,邀請這家客戶的多位高管去往一個度假山莊交流。

兩周之後,後者贏得了這家客戶。

文/姚心璐,「全天候科技」(微信ID:iawtmt,網址:www.awtmt.com)是華爾街見聞旗下發起的科技新媒體,致力於幫助投資者理解科技。授權請聯繫出處。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相關焦點

  • 華為雲市場 - CSDN
    在政務服務平臺項目上,騰訊雲目前已經服務了中國政務服務平臺、成都智慧綠道、遼寧省人民政府、瀋陽市人民政府、瀋撫新區、數字廣東、數智貴陽等。B端服務領域,騰訊雲與中華保險將在雲計算架構、大數據、保險科技等多層次開展合作;教育行業,騰訊雲與在線教育機構Vipkid展開合作,另外騰訊雲的客戶還有社交電商平臺貝店、「小米生態鏈第一股」華米科技、多達六千多家的金融企業等。
  • 騰訊金服,如履薄冰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未央網
    其實,就在2019年,騰訊首次在年報中單列「金融科技」業務板塊。扣除騰訊雲的貢獻,金融科技實現收入840億元,佔當年總收入的22.3%,成為僅次於增值服務的第二大業務板塊。同年,螞蟻實現收入1206億元。也就是說,如果只從體量上對比,騰訊金服幾乎相當於螞蟻的70%。
  • 科技實力展現 百融雲創入選「2020全球金融科技創新TOP50 」
    科技實力展現 百融雲創入選「2020全球金融科技創新TOP50 」12月9-12日,以「科創連動世界」為主題的 World Innovators Meet (WIM) 2020 世界創新者年會在京召開,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的全球創新者匯聚一堂,分享科技創新成果和認知
  • 中國雲服務市場最新排名:阿里騰訊百度位居前三
    阿里雲阿里雲已成阿里巴巴集團王牌業務之一,近年來得到高速發展,全球市場排名第三,中國第一。IDC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阿里雲位居全球第三,使得市場形成3A格局(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雲)。另外,作為中國最大雲服務廠商,佔據國內近五成市場份額,服務了全球300萬企業用戶。
  • 騰訊百度華為雲上攻堅,阿里雲的好日子要過去了?
    按照The Information的說法是,能夠讓在中國境外使用谷歌雲服務的企業客戶更輕鬆地獲得騰訊在中國的類似服務,國內雲市場的競爭又多了一層未知的變局。不過該消息被騰訊否認了。但是從目前騰訊雲的動作來看,騰訊在組織架構調整之後,在雲服務與產業網際網路上發力明顯,數據顯示,騰訊雲已經有2000多個合作夥伴,行業解決方案超過六十種。
  • 第三季度中國雲市場超50億美元,BATH佔八成市場份額
    文/楊劍勇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雲市場,佔全球支出的14%,且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來自權威調研機構Canalys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雲基礎設施支出猛增65%,超50億美元,相比2019年第三季度增加了近20億美元。
  • 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雲服務市場,四大雲廠商佔據八成份額
    文/楊劍勇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雲市場,佔全球支出的14%,且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來自權威調研機構Canalys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雲基礎設施支出猛增65%,超50億美元,相比2019年第三季度增加了近20億美元。
  • 阿里雲、華為雲、谷歌雲都已入局,盤點13家雲計算廠商的RPA
    第二部分:國內行業雲RPA平安雲RPA安小峰平安雲,由平安集團旗下平安科技自主研發,現在是金融行業內最大的雲平臺。作為平安服務的綜合輸出平臺,平安云為客戶提供IaaS、PaaS、SaaS等全棧式雲服務。
  • 中部地區首個騰訊雲啟創新中心落戶湘潭
    湖南日報1月6日訊(記者 彭婷)1月4日,湘潭高新區、騰訊雲計算(長沙)有限責任公司、湖南雲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3方籤約,攜手建設騰訊雲啟創新中心(湘潭)。據了解,這是自騰訊雲布局全國,與各地共建數位化產業集群以來,在中部地區落地的首個騰訊雲啟創新中心,也是全國首個基於小程序產業生態為主的創新中心。
  • 破圈的雲服務玩家:重塑規則的"下一個十年"
    於是"另起爐灶",便有了騰訊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這個完全2B的大業務單元。此外,企業微信、小程序、支付手段,也構成了騰訊2B基因改造的重要環節。  憑藉在遊戲、視頻、金融、零售、電商、交通等行業的192個場景中實現了業務布局,騰訊雲的推行不乏場景基礎。
  • 轉折中的百度雲:扁平化、重AI,與華為雲正面爭奪「第三」
    在百度、華為、金山等廠商爭奪「第三朵雲」的關鍵時刻,尹世明卻離開了戰場,這背後既是雲業務戰略方向的調整,亦是順應百度公司人事結構的結果。重整旗鼓的百度雲,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關鍵一役?從Oracle、IBM、SAP等老牌IT企業挖人,是科技公司快速進入雲計算市場的一貫做法。這也意味著,傳統IT企業員工在全球雲計算業務的拓荒早期,立下了汗馬功勞。
  • IDC最新報告:宇信科技蟬聯中國銀行雲應用解決方案市場第一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發布的《中國金融雲市場(2020上半年)跟蹤》報告,宇信金融雲蟬聯中國銀行業雲應用解決方案市場第一。  在銀行業數位化轉型大潮中,宇信科技金融雲業務快速發展。2019年,宇信雲在銀行業雲解決方案細分市場中排名第二,與排名第一的阿里雲僅差0.7個百分點,在銀行業雲應用解決方案市場即排名第一。
  • 從上雲到雲上:阿里雲上的中國政企數位化未來
    不平凡的2020年即將翻頁,從上雲到雲上,出現了新的東西:時代背景已經變了,長時期內單純的增量累積變成了更高效、更多元的創新發展,在存量的基礎上進行數位化挖掘,探索新的發展方式。也正是由於新要求的出現,阿里雲代表的數位化生產力全面參與新的變革,將成為助力中國升級的新動能。
  • 新連接和新基建成未來金融核心,騰訊雲攜手銀行探索發展新機遇
    「金融行業的數位化轉型意味著要將客戶、場景、產品、服務等轉化為數字形態,建立基於數據、以客戶體驗為中心的產品和服務,以及組織架構體系,提升內在價值、增強創新力和競爭力。」近日,騰訊副總裁、騰訊雲總裁邱躍鵬在騰訊雲商業銀行城市沙龍深圳站的致辭中表示。
  • 細分領域突進,阿里騰訊華為「雲端」混戰
    日前,騰訊發布的2019年Q3成績單顯示,第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972.36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268億元,同比增長36%,貢獻近三成營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騰訊首次披露了單季度雲服務業績,具體收入為47億元,同比增長80%,比2018年全年營收的一半還多。
  • 騰訊雲:共享騰訊科技力量,助企業構建超級大腦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表示,超級大腦是一個讓人工智慧無處不在的智能作業系統,AI能力將依託超級大腦隨時隨地被靈活調用。而騰訊推出超級大腦的初衷正是希望助力企業和政府建立自己的超級大腦。騰訊副總裁、騰訊雲總裁邱躍鵬表示,超級大腦基於騰訊20年的技術積累和騰訊雲在行業數位化轉型中的實踐經驗而構建,其中也融入了對數字世界建設全面而長期的技術構想。
  • 成都市新津區與騰訊雲在深圳舉行騰訊雲啟創新中心項目籤約
    · 騰訊雲啟創新中心項目籤約現場打造西南地區騰訊生態企業加速器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建騰訊雲啟創新中心,依託新津區示範場景、創新空間、扶持政策等有利條件,導入數字經濟產業,促進企業對接騰訊的技術、流量、商機等資源,引進騰訊生態內企業落地,打造西南地區騰訊生態企業加速器,成為騰訊在文旅商貿、智慧城市、產教融合等領域發展的重要產業生態支撐。
  • 8月6日:騰訊雲阿里雲百度雲位列視頻雲前三;今年底中國將建成80萬...
    ·趨勢洞察IDC:騰訊雲、阿里雲、百度雲位列中國視頻雲市場份額前三IDC發布最新《中國視頻雲市場跟蹤(2019下半年)》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視頻雲市場規模達到46.2億美元,其中,視頻雲解決方案增速達53.9%。
  • Forrester 最新報告:阿里雲穩居領導者地位,引領雲原生開發浪潮
    作為中國公共雲市場上的第一家公司,阿里雲在幫助中國企業滿足其開發和運營要求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阿里雲提供豐富的服務,在容器、微服務、Serverless 等方面應用廣泛,並具有零售、金融、製造和政府等多種垂直解決方案。對於需要數位化轉型的企業來說,阿里雲是理想的選擇。
  • 引領雲遊戲,騰訊5G雲遊戲創新中心入選工信部5G應用方陣
    中國網9月21日訊 9月20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辦的第三屆「綻放杯」5G應用徵集大賽總決賽在重慶舉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司劉鬱林副司長出席活動並致辭。大會首項議程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司副司長劉鬱林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IMT-2020(5G)推進組組長王志勤為5G應用產業方陣創新中心(第一批)進行授牌。由騰訊申報創建的5G雲遊戲創新中心成為唯一入選的網際網路企業5G創新中心,也是唯一入選的雲遊戲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