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今年的雙十一,還沒到高潮,螞蟻集團先栽了跟頭,這臺「印鈔機」,被指責步子邁得過大。
從啟動上市,到按下暫停鍵,估值2.1萬億元,融資2300億元,螞蟻在資本市場上一度搶足了風頭,相比之下,支付寶的老對手,「偷襲珍珠港」的騰訊金服顯得無比低調。
其實,就在2019年,騰訊首次在年報中單列「金融科技」業務板塊。扣除騰訊雲的貢獻,金融科技實現收入840億元,佔當年總收入的22.3%,成為僅次於增值服務的第二大業務板塊。
同年,螞蟻實現收入1206億元。也就是說,如果只從體量上對比,騰訊金服幾乎相當於螞蟻的70%。
不同於遊戲、社交、投資,騰訊在金融領域一直如履薄冰,這與一路高歌的螞蟻集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悄然間,騰訊金融科技帝國初現,已成為螞蟻最具威脅的競對,將來極有可能撼動螞蟻的地位。
2015年及之前,騰訊金融科技業務尚不明晰,與電子商務業務混在一起,並在「其他」業務板塊中。當年,騰訊「其他」業務收入為47.3億元,可以肯定的是,騰訊金融科技業務收入不足50億元。
2016年,騰訊年報發生了一個細微變化:「其他」業務中,首次明確指出金融相關業務支付的存在,扣除騰訊雲服務的貢獻,金融業務收入或將突破150億元。
2019年,騰訊年報發生了一個顯著變化:金融業務和騰訊雲服務從「其他」板塊中脫離,自成一體,形成「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這一年,騰訊金融科技業務收入達到840億元。
從2015-2019年,短短四年間,騰訊金融業務收入增超15倍,同期騰訊股價上漲1.5倍。
如果把騰訊金融科技業務與其他業務做橫向比較,可以一窺其年報發生上述兩處變化的原因。
2015-2019年,騰訊的增值服務貢獻的收入,從806.7億元到2000億元,漲了1.5倍;網絡廣告從174.7億元到683.8億元,漲了3倍;總收入從1028.6億元到3772.9億元,漲了2.7倍。
可以看出,騰訊最賴以賺錢的遊戲業務、公眾熟知的微信/QQ業務、近兩年興起的視頻直播業務,反而是拖累騰訊總收入的;騰訊的廣告業務,與總收入的增長基本保持同步。
而騰訊的金融業務,15倍的增長,從不到50億元,增長到840億元。2020年,騰訊金融業務收入很可能接近甚至超過1000億元。
金融業務的飛速發展,成為支撐騰訊收入大幅增加、股價上漲的重要因素。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疑惑:螞蟻(花唄、借唄)和美團(借錢、月付、生意貸)主要依靠小貸獲益。簡單來說,就是向企業或個人發放貸款,獲得資金利差,其他還涉及一些互助、理財;但是我們很少向騰訊金融借款,或許說明小貸並不是騰訊金融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
根據騰訊2019年年報,其金融業務主要的推動力就是為微信+WeChat+QQ用戶提供的支付服務,包括:用戶提現、轉帳費用,商戶收款佣金等,其他金融業務還有零錢通(類似於支付寶的餘額寶)、微粒貸、理財通和保險服務。
據iResearch數據,2019年中國第三方行動支付行業市場,支付寶的市場份額為55.1%,財付通(騰訊支付)的市場份額為38.9%,支付寶、財付通壟斷了中國第三方行動支付市場94%份額,這個比率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在繼續集中。
雖然財付通在市場份額上稍顯遜色,但是微信+WeChat+QQ的月活帳戶數在2019年超過18億,遠高於支付寶的7.3億;更重要的是,微信、QQ提供的社交服務,用戶粘性遠高於支付寶提供的生活服務,「我們可以一頓不點餓了麼外賣,但是我們不能一天不看微信」。
巨量交易+龐大的用戶基數+強大的用戶粘性,使得騰訊金融支付服務所貢獻的收入增長,具備很強的穩定性,也讓騰訊金融科技業務從幕後走到臺前。
2012年,時任財付通總經理賴智明與微信團隊共同推出微信支付;2014年,微信紅包面世,將騰訊金融科技業務送上了快車道。
騰訊金融科技業務以支付為入口,已逐步拓展至其他領域,形成了自己隱秘的金融帝國。
與螞蟻不同,騰訊金融科技業務分布在企業發展事業群(CD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微信事業群(WXG) 三個不同的事業群中,涵蓋支付、銀行、信貸、保險、證券、基金、理財、徵信等服務。
具體來看:
2014年,騰訊牽頭髮起設立的中國首家網際網路銀行微眾銀行,持股30%,投資富途證券,持股38.2%,並與螞蟻、中國平安發起成立眾安保險,拿下和泰人壽、英華傑,並成立騰訊保險代理有限公司,進入銀行、證券、保險領域。2015年,騰訊成立徵信公司切入徵信領域;2016年,騰訊向水滴互助投出第一筆,共押注五輪,可見騰訊的垂青之情;2017年,騰訊投資了中金公司,持股4.95%,繼續拓寬證券領域。 2017年,騰訊收穫一張小貸牌照,微粒貸應用而生,同年,微保成立,騰訊有了自己的保險理財平臺。
2018年,騰訊收穫了一張第三方基金銷售牌照,順利開展基金代銷業務。
此外,騰訊參股聯易融開展保理服務,參股廈門國金涉足交易所,參股優信、易鑫、燦谷進軍汽車金融。
截至目前,騰訊除了尚未布局公募基金、信託,幾乎拿下了金融領域的所有牌照,較「同齡人」百度、京東,新晉者字節跳動、美團、滴滴出行布局更全面,與阿里巴巴成為大型的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科技業務布局雖然已經非常完善,騰訊還是不敢怠慢,積極謀求更多金融牌照。
據界面消息,2020年10月24日,原中國平安副董事長任匯川轉任騰訊高級顧問後,參與探索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直接對應是微保),騰訊金融科技也正在謀求一張再保險牌照,
在國內金融科技業務布局初具規模的同時,騰訊早在2014年起就開始把眼光投向海外,在全球範圍內,搜尋金融科技領域優秀的標的。
據億歐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6月底,騰訊、騰訊投資在金融科技領域共完成23筆海外投資,遍及五大洲;偏愛支付領域,投了11筆。
騰訊在2017年及之前,金融科技領域的海外布局大多集中在種子輪和A、B輪,投資金額在2000萬美元左右;2018年及之後,騰訊的海外布局則集中在C、D輪和戰略投資,億級以上重金投資屢見不鮮,投資密度也在加大。
說明騰訊自2018年開始,更加重視海外金融科技的投資,騰訊自身倚重的支付業務,剛好也是在這個階段提速的。從而可以推斷:騰訊對於金融科技業務,越來越重視,這又與騰訊金融科技業務對總收入的貢獻相匹配。
如此看來,騰訊金服不管是在體量上,還是在業務布局上,與螞蟻都非常接近,但是卻被資本市場和公眾所忽略。
如今,螞蟻的上市之路暫時被堵住,或許可以給騰訊金服留下足夠時間去思考下一步的走向,也給公眾無限的遐想空間,騰訊金服的潛力到底有多大?
騰訊金服是否會選擇分拆獨立,甚至進入資本市場?
我們認為,從短期和中長期來看,騰訊金服分拆獨立的可能性較小,原因在於:
短期內,由於螞蟻上市受挫,加之《網絡小貸新規》出臺,小貸行業進入規整期,騰訊金服也涉及相關業務,規範金融業務的優先級顯然高於金融業務的資本運作;
另外在監管趨嚴的同時,公眾對於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從事金融業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惠和風險可控,大環境上,不利於騰訊金服有太高調的舉動;
單從分拆獨立的複雜程度來看,由於騰訊金融科技業務較為分散,又與騰訊其他業務聯繫緊密,剝離難度較高,可能會影響到騰訊自身的市值,得不償失。
長期來看,騰訊金服分拆獨立,甚至進入資本市場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原因在於:
騰訊金融科技業務已成為騰訊第二大收入貢獻來源,與遊戲、社交、網絡廣告等業務的屬性還是完全不同。如果說剝離難度大,倒可以參考螞蟻的支付業務和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之間的關係;
騰訊金融科技業務收入增長遠超其他業務,分拆獨立或將得到更高的估值,可能會使得騰訊+騰訊金服整體估值高於騰訊當前市值;
當前,騰訊金服的品牌知名度遠不如螞蟻,分拆獨立,甚至上市,可以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以此來提升自己的品牌影響力。
至少,騰訊金服已經成為騰訊戰略的重要支撐,騰訊金融屬性給自己帶來的好處,也越來越明顯了,這還不包括給騰訊賺了更多錢的投資業務。
騰訊金服,表面上如履薄冰,乖巧得像個「好學生」,甚至不被人們所關注,實際上已是潛伏在水下,大鱷中的大鱷。
螞蟻的不幸,也成為騰訊金服的前車之鑑,「猥瑣發育,別浪」,給騰訊金服留下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現在我們經常稱騰訊是一家「遊戲公司」、「廣告公司」、「投資公司」,或許若干年後,隨著騰訊金服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會稱騰訊是一家「金融公司」。當然,這肯定不是騰訊希望聽到的。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首圖來自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