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一種說法,叫做「葷菜配素油,素菜配葷油」。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炒素菜的時候要用動物油,炒肉菜的時候要用植物油。
這種理論聽起來似乎非常科學,炒素菜時油脂不夠,炒肉菜時油脂過多。所以分別配上動物油和植物油,就能讓攝入的油脂達到一個平衡,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
但實際上,爆炸營養課堂的營養師告訴大家,不管烹飪什麼菜,其實都不建議選用動物油,很容易對健康不利:
所謂的動物油,一般指的就是豬油。它看起來就像膏狀那樣滑潤,只要炒菜的時候加上一點,整道菜都會帶有香味,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豬油含有高達40%的飽和脂肪。懂點營養知識的人都知道,飽和脂肪被稱之「壞脂肪」,過量攝入就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這些代謝疾病的風險。
其實在以前那個年代,選擇吃豬油可能會更加合適。原因也很簡單,那時候食物匱乏,大多數人都存在攝入油脂不夠的問題,所以吃些豬油補補油脂,對健康是有益的。
可在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來,這種情況早就不存在了。現在我國的老百姓們,普遍都存在油脂攝入過量的問題。更有權威數據顯示,部分地區的油脂攝入量甚至超過了推薦量的140%以上。
所以說,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不管是炒素菜還是炒肉菜,都應該選擇植物油。當然啦,也不是說動物油一點都不能吃。最新發布的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大家每天吃飽和脂肪的量不超過攝入總熱量的10%。
具體是多少呢?這裡爆炸營養課堂的營養師給大家算一下,成年女性大約每天需要攝入1800千卡的能量,那麼飽和脂肪就應該控制在20克以內,再換算成豬油就是50克。
聽到這個數字,可能有些人會眼前一亮——看來每天還是能吃不少豬油的。但大家又忽略了一個問題,不止只有豬油中含有飽和脂肪啊。我們生活中常吃的肉蛋奶和糕點中,都含有飽和脂肪。
所以大家每天真正能吃的豬油量,往往要遠遠小於50克。甚至可能一點都不能吃了,因為其他食物中的總飽和脂肪量,說不定已經超標了。總而言之,如果你非要吃豬油的話,儘量少吃就對了。
各位朋友,你炒菜習慣用哪種油?你覺得對健康是正確的選擇嗎?不妨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生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