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世蕃,在歷史上也算是一奇人。其父嚴嵩身長細瘦,眉目清朗,而他則短頸肥白,有一隻眼睛還有殘疾。可雖長相不佳,但卻智商奇高,被人稱作「鬼才」,只可惜他聰明反被聰明誤,不走正道的他最終只能落個慘死的下場。
不可多得的聰明人
明朝嘉靖皇帝,沉迷於房中秘術並渴望自己長生不死,據說他常常著一身道服在皇宮中祈福,真可謂不務正業。嘉靖皇帝穿著道服時,需要給玉皇大帝呈遞材料,這些材料俗稱「青詞」。
「青詞」也不是一般人能寫得來的,它屬於賦,強調格律。且每一篇青詞都只能用一次,嘉靖皇帝扮演道士完全隨心,每當他穿起道服就需要臣子們為他寫一篇青詞。
《明史》稱嚴嵩諂媚聖上的功夫很強,寫青詞更是不在話下,他寫的青詞總能討得嘉靖皇帝的歡心。他的兒子嚴世蕃則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嚴嵩年老體衰時,很多青詞都是由嚴世蕃代筆寫的。
嚴世蕃是靠著父親的關係為官的,嚴嵩為禮部尚書,嚴世蕃則「由父任入仕」,進了隸屬於禮部的太常寺。前面已說到嘉靖皇帝看重道教,對祭祀事宜尤為上心,因此嚴世蕃算是身居要職。
嚴世蕃同他父親一樣,很善於揣摩聖意。據說嘉靖皇帝總愛讓大臣猜測他的想法,大臣們收到嘉靖皇帝的字條後總要惶恐一番,因為嘉靖皇帝寫的東西晦澀而模稜兩可,經常讓他們摸不著頭腦,而一旦猜不猜或許要惹來聖怒。
某日,嚴嵩收到了嘉靖皇帝寫的「憲似速,宜如何」,嚴嵩思索一番後分析認為嘉靖皇帝是在詢問他的意見:「胡宗憲好像升官太快了,你覺得呢?」
在這裡,嚴嵩把「宜」當成了自己,可嚴世蕃的分析卻與父親不符,他表示「宜」指的是楊宜,嘉靖是在詢問嚴嵩,楊宜此人如何。嚴嵩按照嚴世蕃的分析作了回復,提議讓楊宜出任總督,結果受到了嘉靖皇帝的讚揚。
嚴嵩
嚴嵩其時的職位相當於丞相,經常與嘉靖皇帝密切接觸。嘉靖皇帝喜愛研究經書,某次嘉靖皇帝對經書上一處內容不理解,詢問嚴嵩及另一位臣子,嚴嵩與其看過後不得其解,嘉靖皇帝喜怒無常,兩人十分惶恐。
嚴嵩便把問題寫在紙上,命人飛速帶回家中向嚴世蕃求解。嚴世蕃拿到紙條後,未幾,即提筆寫下解釋。嚴嵩將解釋遞給嘉靖皇帝後,嘉靖皇帝大喜。原來,嚴世蕃不僅解了他的疑惑,還把答案出處標註得清清楚楚,嘉靖皇帝查閱之後發現果然如此。
嚴嵩平日裡若遇到難題即詢問嚴世蕃,嚴世蕃平日裡縱情美色,飲酒作樂,夜夜笙歌。據說嚴世蕃在喝醉的情況下,只需用熱毛巾包裹頭部,頃刻後即可恢復清醒,為父親解憂。
儘管嚴世蕃是一個反角,但歷史上對於其才能的評價卻都是正面的。不得不說,嚴世蕃著實是個不可多得的聰明人,若是不走歪門邪道,或許能成大業。
劇照
貪汙無度
由於嚴嵩年老,又需常日跟在嘉靖皇帝身邊修道,因此政務通常交由嚴世蕃處理。
嚴世蕃聰敏且總能準確判斷聖意,漸漸地,其處理政務之能力廣為人知,各路大臣紛紛求見,嚴世蕃在朝廷之中的地位也日漸上升,一般士大夫上門求見都需低眉順眼。
嚴世蕃既能討得皇帝歡心,自然會有人帶著錢財上門求見,嚴世蕃竟也來者不拒。嚴世蕃因熟悉各官位的俸祿情況,因此他會對上門官員提出不同的錢財數目,求見的官員們也只能乖乖掏腰包。
無論是邊關修築城牆還是官員升遷,嚴世蕃總能收到官員們的禮。嚴世蕃靠收受賄賂賺得盆滿缽滿,氣焰也逐漸囂張起來,仗著皇帝的寵愛與父親的庇護,他開始肆無忌憚地收受賄賂,生活也更加奢靡。
據史料記載,嚴世蕃在京城建起了橫越三四條街巷的房宅,還圍起了面積幾十畝的池塘。嚴世蕃就整日在家中大擺宴席,聚集各路美女,左擁右抱,荒淫無度。甚至母親去世,在理應守孝的時間裡,嚴世蕃仍不管不顧,日日如此。
嚴嵩雖也貪財奸滑,但總也是個言行謹慎的人,且沒有三妻四妾,與妻子相守一生。豈料教子無方,嚴世蕃無禮無孝,平日裡連長輩或高官也不得不被他強迫飲酒。
嚴世蕃收受賄賂之多,讓嚴嵩也大吃一驚。據說嚴世蕃收受的錢財古董等物無處可放,他便與妻子挖了一丈深,五尺寬的坑,把財物珠寶都放在裡面,足足放了三天三夜。
兩人準備用土掩埋時,叫來了嚴嵩,嚴嵩一看到滿地的珠寶,便感大事不妙,口中說道:「多積者必厚亡。」可嚴世蕃卻仍不知其危,不僅態度狂妄且連父親需要處理的政務也不管了,每日只懂得作樂。
嚴嵩無奈只得自己處理,可畢竟年歲已大,心力有限,寫的走奏摺總差強人意,嘉靖皇帝很不滿意。久而久之,嘉靖皇帝便直接把嚴嵩打發回家了,由此,嚴嵩算是倒臺了。
可嚴世蕃不知是做慣了丞相之子還是恃才傲物,仍不知收斂。那時的嚴世蕃大抵不會想到,他的極樂日子即將到頭。
嚴嵩
從此再無嚴世蕃
照理說,父親失勢,嚴世蕃是時候要收斂了,可嚴世蕃卻不懂審時度勢,嘉靖四十一年,嚴嵩風頭不再,嚴世蕃也被流放,可嚴世蕃竟敢擅自從流放地返回故鄉,且大肆修建府宅。
嚴嵩既已無法再在朝中呼風喚雨,御史鄒應龍早就看不慣父子倆貪汙腐化,乘機彈劾嚴世蕃憑藉父親之勢力,賣官收賄,生活淫奢。彈劾之後嚴世蕃即被逮捕入獄。
鄒應龍
可嚴世蕃被逮後絲毫沒有自省,繼續圖謀不軌。是再次使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派人散播審理他的三法司將為曾被他陷害的兩位官員申冤。
三法司原本準備將此罪定為頭等罪名,而這也正中嚴世蕃下懷。因為他知道嘉靖皇帝當年親自給那兩位官員定罪,如今舊案翻出來,讓嘉靖承認自己使他們蒙冤對自負又愛面子的嘉靖皇帝來說是不可能的。
如此一來,三法司定下的罪名也就不成立了。可嚴世蕃的這番打算早就被官員徐階看破,他認為若是要治嚴世蕃死罪,就必須把最讓嘉靖皇帝厭惡的罪名加到嚴世蕃頭上。
而嘉靖皇帝最厭惡臣子勾結倭寇,意圖謀反。恰好嚴世蕃與倭寇羅龍文交好,徐階準備抓住此點讓嚴世蕃再不得翻身。
最終,嚴世蕃以通倭且意圖逃亡海外、私自訓練武裝,意圖謀反、非法佔據帶王氣的土地修建房屋三條罪名被嘉靖皇帝定下死罪。據說嚴世蕃得知自己將被斬首時,被嚇得嚎啕大哭,雙手顫抖,無法順利寫字。
嘉靖四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嚴世蕃即被斬首。一直以來,都是秋後問斬,可到了嚴世蕃這卻是春天即被斬首了,這是因為首輔徐階建議對嚴世蕃「亟正典刑」,即立即斬首。
嘉靖年間,倭寇之患頻發,百姓不得安寧,但嚴世蕃卻鋪張浪費,坐享豪宅美色,讓百姓痛恨不已。嚴世蕃被斬首後,許多百姓拍手稱快,此時也成了當時的新聞。 嚴世蕃雖聰慧,但作惡過多,儼然一混世魔王,到最後縱然身首異處也不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