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以前(1948年5月15日),猶太人結束了千年以來的流浪生涯,成功獨立建國。於是,5月15日被定為以色列國慶日,又稱獨立日。
與此同時,幾十萬巴勒斯坦人離開此前的家園。於是,5月15日成了巴勒斯坦人的「納克巴日」(Nakba Day,即「災難日」或「浩劫日」),用來紀念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園的日子。
「納克巴日」是巴勒斯坦人紀念自己失去家園的日子。圖片來源:Alwaght
當他們成為難民後,一些巴勒斯坦人運用藝術來抵抗以色列定居者,並以此紀念逝去的家園。
巴勒斯坦難民納吉·阿里(Naji al-Ali)就是其中的一位藝術家。
他以漫畫為武器,表達了對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的抗議,阿拉伯世界專制腐敗的現狀,不同政治力量在這片土地上撕扯而對平民造成的傷害。
納吉·阿里,出生於巴勒斯坦提比裡亞一帶,卡通畫家、政治漫畫家。圖片來源:Wikipedia
01
來自難民營的韓達拉
納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一名難民兒童為主要人物的。
這是一個頭髮像刺蝟樣豎立、腦袋圓圓的卡通人物,身穿一件滿是補丁的破爛襯衫,套著一件松松垮垮的褲子,光著兩隻腳丫子。
納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一名難民兒童為主要人物的。圖片來源:Handala.org
他將這個人物命名為「韓達拉」(Handala )。韓達拉是阿拉伯男性的名字,意思是「苦澀且可能有毒的果實」。
在納吉的每一幅漫畫中,韓達拉從未露面。他始終雙手交叉背後,身子背對觀眾,獨自注視著自己眼前的場景。
美國人文學學者沙拉芮·弗魯澤什(Sharareh Frouzesh)這樣理解韓達拉的背影:
「韓達拉所看到的即觀眾所看到的。韓達拉靜默地注視著每一位難民,以及每一位腐敗的領袖。」
實際上,納吉本人的遭遇,是韓達拉形象的靈感來源。
在納吉10歲的時候,他和家人從家鄉巴勒斯坦一個名為阿爾沙賈拉(Al-Shajara)的阿拉伯村莊,被迫移民到黎巴嫩的艾因·埃爾·赫瓦難民營(Ain El Helwa)。
離開故鄉之後,納吉開始了流亡的生活。
從一開始落腳的黎巴嫩,幾經輾轉,在沙特、科威特生活、工作。他的畫作得到認可,也遭到忌恨。
他因為批評阿拉伯社會,最後被迫移民倫敦。
直至1987年,納吉在去提交自己畫作的路上,慘遭射殺,兇手不明。
去世前,背井離鄉、藏身於難民營的日子,成了納吉心中難以泯滅的痛苦記憶。
納吉韓達拉-難民系列圖片來源:Handala.org
在接受埃及小說家兼文學教授拉德哈·阿舒爾(Radha Ashour)採訪時,納吉解釋說,他在黎巴嫩的難民營裡就開始畫政治漫畫,讓韓達拉成為「自己的延伸」。
納吉創作韓達拉-自畫像系列,像阿喀琉斯一樣被射中腳踵的韓達拉,躺倒在一個蘋果旁。圖片來源:Handala.org
對於筆下的韓達拉,納吉是這樣說的:
「我是來自艾因·埃爾·赫瓦難民營的韓達拉。我以名譽擔保,我將忠於這一事業……畫韓達拉是為了讓家鄉的記憶留在心頭。因此,藉著韓達拉,我竭力記住自己作為巴勒斯坦人的身份。」「他的名字叫韓達拉,他向人民保證他將忠於自己。我把他畫成一個不漂亮的孩子, 他的頭髮像刺蝟般作為防衛的武器。韓達拉不是一個豐滿、快樂、放鬆或備受寵愛的孩子。他像難民營的孩子一樣的赤腳,且他是保護我免於犯錯的標誌。即使他很粗糙,他仍像顆寶石一般高貴潔淨。」
借著表達自己,納吉也能夠表達其他巴勒斯坦難民的經歷。
納吉創作韓達拉-難民系列,圖中的巴勒斯坦女性是納吉筆下的人物法蒂瑪,她脖子上掛著的鑰匙,象徵回歸家園。圖片來源:Handala.org
韓達拉不僅是納吉的延伸,同時也是巴勒斯坦人的象徵,就像巴勒斯坦裔文學學者奧雷布·阿雷夫·納賈爾(Orayb Aref Najjar)所寫的:
「韓達拉的藝術有助於巴勒斯坦人的身份感的形成。」
借著提醒自己回憶巴勒斯坦的歷史,以及提醒其他人回憶歷史,納吉用自己的漫畫藝術實踐著一種非暴力的抗爭。
02
巴勒斯坦人的韓達拉
韓達拉是個難民兒童,一個安靜而堅忍地面對苦難的孩童。
人們看不見韓達拉的臉,但他們可以和韓達拉一起體驗種種場景:「韓達拉所看到的即觀眾所看到的」。
很多時候,政治評判的對象是成年人,而不是兒童。面對孩子,人們會更加共情他的痛苦。因此,通過韓達拉,巴勒斯坦普通人的掙扎以一種頗為人性化的方式被呈現出來。
在石油系列中,納吉批評了各種力量對中東石油開採的爭奪。歐佩克的石油,對於阿拉伯權貴來說,是黑金;對窮人來說,卻是鎖鏈。
納吉創作的韓達拉-石油系列。石油肥了阿拉伯的特權階層,但石油帶來的好處並沒有真正惠及普通人。圖片來源:Handala.org
很多人認為,美國插手巴以衝突,是因為覬覦中東的石油儲備。
納吉也這樣認為。
在《戰鼓》這幅畫中,一名巴勒斯坦阿拉伯男子和韓達拉在一旁一起看報紙;另外兩名士兵,一名帽子上寫著「US」,另一名帽子上畫著大衛之星(代表以色列國旗)。他們一邊微笑著,一邊敲打著石油桶。
納吉創作的以色列系列之《戰鼓》圖片來源:Handala.org
油桶是這幅畫的核心,因為中東油田的發現,對中東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納吉看來,因為石油的緣故,美國支持以色列入侵了巴勒斯坦人的家園。他在畫中,對以色列表示了抗議。
納吉創作的反抗系列,漫畫的解讀形式有很多角度,學友們可以自行解讀。圖片來源:Handala.org
與此同時,納吉在許多畫中,也不餘遺力地批評美國對中東世界的插手。
比如下面這幅圖,在納吉看來,美國就像是阿拉伯國家輿論的拉鏈頭,其他國家都得跟著美國的風向走。
納吉創作的阿拉伯國家系列。圖片來源:Handala.org
這不僅是對美國的批評,也是對阿拉伯世界的批評。韓達拉把代表阿拉伯國家的人,畫成肥胖臃腫,沒有獨立行走能力的畸形人,諷刺阿拉伯政權的腐敗墮落。
歷史上看,對於以色列人來說,千百年來長期的迫害、遷徙,二戰中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是重回這片土地建國的動力。
而對於阿拉伯世界來說,異教國家的建立,無疑給中東紮下了一顆釘子。
於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反對聯合國1947年提出的分治方案:巴勒斯坦地區一分為二,分別建立一個以阿拉伯人為主的巴勒斯坦國,與一個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國。
1947年聯合國181號決議,巴以兩國領土方案。圖片來源:Crash Courses
不僅反對以色列建國,阿拉伯國家還聯合入侵以色列,雙方前後爆發了五次中東戰爭。
結果是,阿拉伯世界面對日益強大的以色列,丟掉大片土地,死傷不計其數。
巴勒斯坦的尷尬在於,就算沒有以色列,以巴勒斯坦在阿拉伯世界的歷史地位,它的命運無非是被埃及、敘利亞、約旦各自瓜分。
巴勒斯坦地區,也難說會出現一個巴勒斯坦國。
觀看順序,從右至左。右邊為第一幅,畫中男子信誓旦旦地說:「如果阿拉伯政權能解放耶路撒冷的一寸土地,我就把鬍子刮掉」。結果呢?左邊第一幅告訴了我們答案。圖片來源:Handala.org
但以色列建國後,激發了巴勒斯坦人的身份認同,這個從未存在過的巴勒斯坦國,反而成了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戰爭的前線,巴勒斯坦平民也成了炮灰。
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衝突、戰爭、災難,這些苦痛,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一天都沒少吃。
無數人成了代價,武裝力量攻擊平民,再也不是新聞。
納吉創作的反抗系列。一個是身上打著補丁的巴勒斯坦武裝人員,一個是過度肥胖的其他阿拉伯國家男子,兩者形成鮮明對比。圖片來源:Handala.org
又比如下圖,韓達拉正在注視西裝革履、肥胖難行的阿拉伯人。
其中一人說:「如果以色列攻擊敘利亞,我們就必須攻擊回去。」
另一個人回答說:「你說的我們必須攻擊是什麼意思?攻擊誰?」。
充滿不平等的阿拉伯世界,在納吉手中以各種方式得到展現。
比如下面這幅圖,左邊的男子名為Al-Zalama,是納吉筆下代表窮人的人物形象。
韓達拉對Al-Zalama說,他最近一篇討論民主的文章很吸引人,下一篇文章什麼時候出來?
Al-Zalama卻回答說:「我正在寫明天要用到的遺書。」
言論自由,在阿拉伯世界是不存在的。
下圖中,一臉蠢笨壞相的胖子,是納吉所繪製的阿拉伯世界的壞人形象。他代表了那些只關心自己利益而不顧平民的巴勒斯坦腐敗官員,也代表了那些不顧巴勒斯坦命運前途的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權力階層。
納吉的情感是真實的,儘管他強調巴勒斯坦的身份認同,以局內人抗議的姿態來描述巴以衝突。
他最可貴的地方,在於他對阿拉伯世界的批判——封閉、專制、腐敗、禁錮人的頭腦,對戰爭給平民帶來傷害的反思,對和平的終極渴望。
所以,不僅是在阿拉伯世界,甚至在以色列,在歐美國家,都可以看到韓達拉的形象出現。
2015年,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維夫街頭的和平兒童壁畫,左邊為以色列藝術家創作的漫畫人物Srulik,象徵以色列;右邊為韓達拉。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才是漫畫最引人回味的地方。
03
作為「政治漫畫」的韓達拉
我們都知道,漫畫只是一種形式。巴以衝突,或者說政治才是納吉筆下韓達拉主題漫畫所承載的內容。
歷史上,「政治漫畫」中最有名的一副要屬英國諷刺漫畫家詹姆斯·吉雷(James Gillray)的《危險中的鉛錘布丁》(1805年)。
在這幅圖中,時任英國首相威廉·皮特(William Pitt)和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拿破崙,面對面坐在餐桌上,瓜分著一隻肥碩的烤雞,象徵著他們在瓜分著各自的全球勢力範圍。
英國諷刺漫畫家詹姆斯·吉雷的《危險中的鉛錘布丁》(1805年)。圖片來源:Wikipedia
美國藝術評論家黛博拉·所羅門 (Deborah Solomon)對「政治漫畫」這樣評論道:
「不同於報紙社論,漫畫的優勢在於簡潔明了和富有視覺吸引力。它悄悄採用了被藝術史學家稱為『影像的圖騰力量』的東西……就像原子裂變一樣,政治漫畫既可以用來行善,也可以用來作惡。每出現一幅擁護公正的漫畫,就會存在另一幅迎合種族成見、煽動偏見和憤怒不滿情緒的漫畫。」
納吉創作的韓達拉系列漫畫也是如此。
韓達拉的出現,有助於讀者了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如何看待這段歷史,為這段歷史保鮮;也能讓人直觀感受戰爭血腥殘酷的一面。
但韓達拉的出現,也激發出了人性惡的一面,納吉曾收到各式各樣的死亡威脅,最後引來殺身之禍。
評論者認為,幕後黑手,很大可能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目的是為了打壓來自中東其他地區以及歐洲的批判。
巴勒斯坦政治漫畫家納吉·阿里的墓碑圖片來源:The New Arab
真相不得而知,但納吉的生命以韓達拉的形式延續了下來。
說到底,漫畫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政治漫畫」實際上是一種「藝術政治」。
政治和藝術是什麼關係?
2018年3月28日,「藝術是為了愉悅,而不是政治——當代藝術未能影響政治」研討會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圖片來源:Courtesy of Intelligence Squared
對於這個話題,討論已經相當豐富。
有人認為,藝術應該和政治撇清關係,避免淪為政治的宣傳工具。另一些認為,藝術應該反映社會現實問題,與政治積極地互動,發揮批判的功用。
儘管在歷史上充滿了藝術被政治利用的種種情形,不可否認的是,藝術能為公眾理解政治,提供最為直觀的思考方式。
就像今天的人們,無需親身進入集中營,通過電影、繪畫,就能感受到納粹大屠殺的邪惡。
或許,藝術的政治作用就像美國藝術家麥可·高文(Michael Govan)在《藝術:或為愉悅,或為政治?》(Is art for pleasure or politics?)的結尾所寫的那樣:
「偉大的藝術,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是以多種面貌呈現出來的。它被當作抗議和宣傳,被用來擾亂和安撫,被用來質疑和表達。」
沒有任何人能真正逃避政治,沉默或迴避,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