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知名DJ薩瑪在穆斯林聖地的派對上被拘留,引發社會討論

2021-01-08 網易

2021-01-04 14:33:55 來源: 全現在APP

舉報

  根據CNN報導,當地時間1月1日,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安全部隊在納比穆薩(Nabi Musa)的派對上拘留了DJ 薩瑪(Sama Abdul Hadi)和其他一些人,納比穆薩被認為是埋葬摩西的地點,位於耶路撒冷和傑裡科之間的西岸。

  這次活動的視頻被放到了社交媒體上,引發了當地巴勒斯坦人的憤怒。這段視頻,以及關於聚會者在聖地飲酒和吸毒的報導,促使數百人來到聚會現場。許多人對巴權力機構允許聚會進行感到憤怒。

  

  2018年5月3日,以色列和伯利恆之間的巴勒斯坦隔離牆。 圖片:視覺中國

  薩瑪的父親薩阿德說,他的女兒被巴權力機構單挑出來,以掩蓋其對公眾對聚會反應的尷尬。

  "似乎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不知道如何控制街頭的憤怒,所以他們把薩瑪當作替罪羊,把社會認為是錯誤的事情當作替罪羊。"

  薩阿德還說,他的女兒受巴黎一家製作公司的委託,在巴勒斯坦的一些歷史遺蹟進行表演,並得到了巴勒斯坦旅遊和文物部的許可,該部負責納比穆薩的集市,不同於該遺址的清真寺由宗教事務部負責。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獲得了旅遊部的一封信,批准DJ Sama和製作公司在納比穆薩進行拍攝,只要他們 "遵守必要的安全措施","尊重該遺址的宗教和文化意義以及隱私"。

  薩瑪是當地最受歡迎的DJ之一,也是最早在電子音樂界獲得重大地位的巴勒斯坦女性之一。

  一份要求釋放她的請願書已經獲得了超過5萬個籤名,#FreeSama的標籤在社交媒體上瘋傳,人們將她的拘留描述為對藝術自由的攻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疫情下的巴勒斯坦穆斯林齋月第一天
    新華社拉姆安拉4月24日電(記者熊思浩)對於巴勒斯坦穆斯林來說,今年齋月的第一天,因新冠疫情而與往年頗為不同。以往齋月的第一天,巴勒斯坦穆斯林大家庭喜歡聚在一起,吃第一頓開齋飯;但今年,當地穆斯林不得不暫時放棄與全家人共度美好時光。
  • 十字軍東徵:基督教和穆斯林的恩怨情仇
    公元一世紀左右,基督教出現於今天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區,迅速傳遍羅馬帝國並成為國教。此後的幾個世紀內,在羅馬帝國和拜佔庭帝國,基督徒的力量佔據絕對優勢。在歐洲國家的發展史上,基督教影響深遠。七世紀左右,阿拉伯半島上又誕生了另一個宗教,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穆斯林以武力強迫非信徒入教,使得伊斯蘭教的實力在阿拉伯半島迅速增強。穆斯林在擊敗拜佔庭的軍隊之後,於638年佔領聖地耶路撒冷,並在以後的時間裡向歐洲擴張,經過伊比利亞半島並深入法國核心地區。
  • 法國穆斯林警察的兒子遭到「暴徒」襲擊!原因是:參加了聖誕派對
    導語:法國穆斯林警察的兒子遭到「暴徒」襲擊!原因是:參加了聖誕派對最近,一位年輕的「穆斯林」在網上,發布了他參加「聖誕節派對」的照片後,遭到了穆斯林同胞的攻擊!這件促使法國高級官員譴責伊斯蘭「分裂主義」,並承諾繼續打擊伊斯蘭「分裂主義」。
  • 法國的穆斯林移民及其與主流社會的互動
    穆斯林群體立足於法國這個世俗民主國家之內雖然面臨諸多困境,但其大多數都能應對自如,只有極少數思想保守者在世俗社會結構中進退失據,舉止怪異,尤其是伊斯蘭極端主義和部分穆斯林青年的過激言行引發了法國主流社會的疑慮和敵對。 現代法蘭西共和國所秉持的政教關係是建立在1905年通過的《教會與國家相分離》的法律基礎之上的。
  • 淺聊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
    但由於麥加顯貴作為城市定居者、商人兼聖地監護者。他們更加快速的適應了逐利的生活而非隨水草而居的自由。進而導致的現象是傳統的多神與祖先崇拜不再對他們具有原先那樣的吸引力。又由於基督徒、猶太人與貝都因人對阿拉伯人的世界緊密相依。所以在穆罕默德思考解決當時其社會面臨的問題時,很大程度上應是借鑑了以上三者的宗教與崇拜觀念的。
  • 被滅千年的猶太人怎麼突然跑到巴勒斯坦去建國了
    最近二十年,中東地區的麻煩主要來自宗教極端分子,但在上個世紀後半段,中東鬧得最兇的是巴勒斯坦地區,說白了就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被滅國2000多年的猶太人,怎麼就突然鼓起勇氣跑回巴勒斯坦要求復國?隨後,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又是怎麼打起來的?
  • 沙特最神聖的兩座城市,是穆斯林的朝覲聖地,他們一生要去一次
    在中東地區,沙特成為伊斯蘭教的中心,它有兩座最神聖的城市,是伊斯蘭教徒朝覲聖地,每年有多達幾百萬的聖徒去這裡朝覲,對於伊斯蘭教徒來說,這兩個城市一生最好能去一次。沙特的第一大聖城是麥加,坐落在沙特賽拉特山區一條狹窄的山谷裡,距離紅海大約80公裡,面積不到760平方公裡,人口約180萬 。
  • 梅特卡夫丨反思印度歷史上的穆斯林
    Metcalf),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學教授,社會科學部,文學與科學院執行主任。本文最初是在1995年4月7日於華盛頓舉行的第四十七屆亞洲研究學會年度會議上做的主席致詞。我要是要對在這樣一個泛泛而談的講話中影響到我的所有人致謝的話,那麼,腳註的篇幅就會超過文本了——儘管我還是為不能這麼做而感到遺憾!我想做兩點廣泛的致謝。
  • 一文讀懂是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聖地及歷史名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一個宗教聖地,是猶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包括遜尼派、什葉派)的聖地,被以上三大宗教視為聖城。被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同時視為首都,目前由以色列實際控制。耶路撒冷著名景點有猶太教的哭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 穆斯林為什麼要戴頭巾?
    如在公元前550年至前323年間,古希臘社會中地位崇高的婦女也曾裹頭巾蒙面紗,避免將自己的容貌暴露在陌生男性的視線之中。在穆罕默德所生活的那個年代,儘管裹頭巾與蒙面紗的習俗在半島上還不如敘利亞與巴勒斯坦等地那般普遍,但是其已存在多年,尤其是在城鎮地區中。
  • 美推出「中東和平新計劃」,引發國際社會普遍抵制 「世紀協議」緣...
    本報駐美國記者 李志偉 本報駐埃及記者 黃培昭   核心閱讀  備受爭議的美國「中東和平新計劃」一經推出就引起軒然大波,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抵制。與經濟方案一樣,這次的政治方案也未經巴勒斯坦方面參與討論。根據美方日前公布的部分內容,該協議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首都」,巴勒斯坦國未來將在東耶路撒冷部分地區建立首都。協議承認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定居點的主權,儘管其計劃擴大巴勒斯坦控制領土,但要求巴勒斯坦實現「非軍事化」。協議要求以色列在未來4年停止擴建定居點,並在此期間與巴方展開談判。
  • 風沙中磨礪的刀光:穆斯林徵服
    穆斯林徵服的過程是怎樣的? 一、阿拉伯地區的早期聯合和分裂局勢(公元6世紀以前) 在穆罕默德的阿拉伯王國出現之前,阿拉伯半島的人民並非只經歷過部落社會的洗禮,與之相反的是,他們有過王國政治的經驗。雖然這些王國普遍短命,但也不斷賦予四分五裂的阿拉伯部族以共同的身份感。
  • 以色列情報局摩薩德暗殺成癮:不單伊朗,埃及約旦巴勒斯坦到處殺
    以色列間諜機構莫薩德的負責人尤西·科恩承認:擁有一份針對伊朗的暗殺名單,供他使用,過去幾十年來,以色列摩薩德情報局殺死了全世界許多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科學家。以色列的暗殺行動 頗為熟練2018年,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以色列摩薩德就殺害了35歲的巴勒斯坦科學家法迪·巴特什,這也揭開針對性殺害被以色列威脅的巴勒斯坦人的秘密方案的序幕。
  • 解析世人對穆斯林的十大誤解
    (四名巴勒斯坦兒童被以色列猶太人炮彈襲擊死亡)      所謂的穆斯林國家的政治制度可能沒有任何伊斯蘭成分。政客和獨裁者經常為了他們自己的目的利用伊斯蘭的名號。     誤解5:所有的穆斯林都是阿拉伯人      全世界的穆斯林人口有18億左右,世界上四個人中有一個是穆斯林、他們來自很多種族、民族和全球不同的文化背景——從菲律賓到奈及利亞——他們通過共同的伊斯蘭信仰聯繫在一起。僅有大約18%居住在阿拉伯世界,最大的穆斯林社會是印度尼西亞。
  • 穆斯林對基督徒的勝利——哈丁之戰
    當三大宗教將耶路撒冷看作是他們自己的聖地之時,幾乎就註定了這座城市將永無寧日。兩千餘年間基督與伊斯蘭對於這裡的爭奪幾乎從未停止過,手捧十字架的基督騎士似乎一直壓制著高舉新月旗幟的穆斯林。但在1187年的那一天,薩拉丁率領著穆斯林勇士以壓倒性優勢戰勝了基督教主力精銳---聖殿騎士團,重新奪回了耶路撒冷。
  • 為爭奪巴勒斯坦,巴以衝突不斷,到底巴勒斯坦的土地屬於哪一方
    二戰後,由於聯合國的建立以及對戰爭的反思,和平與發展成了國際社會的主流。儘管全世界都在避免戰爭的發生,可是局部的衝突直到今天都難以避免。在紛亂複雜的中東地區,巴以衝突一直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巴勒斯坦國與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領土的爭奪,對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 領略三教聖地,感受不同的文化風俗
    提起以色列,必然和中東戰爭相連,而三教聖地、耶路撒冷、伯利恆、巴以路線圖、隔離牆,這些詞,確實非常燒腦,斷斷續續翻閱了些資料、書籍,又看了影像資料,總算稍微釐清了些眉目,去那些地方看看的想法愈發強烈,感覺功課做的差不多了,該出發了。
  • 一面倒偏袒以色列,川普和內塔尼亞胡一唱一和,巴勒斯坦拒絕
    問題是,這個被川普稱為「雙贏」的和平計劃,卻是一面倒地偏袒以色列:巴勒斯坦除了會永遠失去首都耶路撒冷,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建立的屯墾區也永遠不再是巴勒斯坦領土—巴勒斯坦人從百姓到自治政府已經立即表態,他們全都不接受川普的提議。
  • 【焦點】梅特卡夫丨有關印度歷史中的穆斯林的反思
    學者經常強調,我們所謂的「印度教」在歷史上並無單一的組織或交易;而且,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直到二十世紀,對穆斯林來說也如此——考慮到一直存在的,圍繞蘇菲聖人或聖地、教派、教法學派或譜系的從屬關係(Mujheeb 1967; I. Ahmad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