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首次實現對「分子量子」的控制,打開了新的物理理論大門

2020-12-21 老胡說科學

圖中是鉀銣極性分子氣體(左圖)密度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達到量子簡併態(右圖),在此狀態下,單個分子的物質波重疊,形成一個相互依賴的系統。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工具來開啟超冷分子的量子氣體,從而獲得對遠距離分子相互作用的控制,為量子計算和模擬等潛在應用編碼數據。

將分子氣體控制在最低能量狀態的方法被稱為量子簡併,同時抑制分子的化學反應,使探索分子相互作用的奇異量子態成為可能。

這項研究發表在12月10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研究員葉俊說:「分子以它們的遠距離相互作用而聞名,這可以帶來奇異的量子物理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的新控制。」「然而,直到現在,還沒有人知道如何在大量氣體中開啟這些遠距離的相互作用。」

現在,這一切都改變了。新的研究首次表明,我們可以用電場來操縱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讓它們進一步冷卻,並探索所有分子相互耦合的集體物理現象。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用控制原子的方法來控制超冷分子。分子提供了額外的控制手段,包括許多不同的振動和旋轉。

新的實驗在大約零下273攝氏度的溫度下,創造了一種含有大約20000個被困的鉀銣分子的緻密氣體。至關重要的是,這些分子是極性的,在銣原子上帶正電荷,在鉀原子上帶負電荷。這些正電荷和負電荷之間的差異,被稱為電偶極矩,使這些分子表現得像微小的羅盤磁鐵,它們對電場敏感。

當氣體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分子不再像粒子那樣運動,而是像重疊的波那樣運動。這些分子之所以分開是因為它們是費米子,費米子是一類不能在同一時間處於同一量子狀態和位置的粒子,因此它們會相互排斥。但它們可以通過重疊的波、電偶極矩和其他特徵進行遠距離的相互作用。

在過去,研究人員通過磁場和雷射操縱一種包含兩種原子的氣體,創造了分子量子氣體。這一次,研究人員首先將混合的氣體原子裝入由雷射形成的光學晶格陷阱中。然後,研究人員利用磁場和雷射將原子對結合在一起形成分子。剩下的原子被加熱,並通過調諧雷射來激發每種原子特有的運動。然後,將分子雲放置在由兩塊玻璃板和四根鎢棒組成的新的六電極組裝中心,研究人員生成了一個可調諧電場。

電場引發了分子之間的排斥性相互作用,穩定了氣體,減少了非彈性碰撞,在這種碰撞中,分子發生化學反應並逃離陷阱。這項技術在抑制化學反應的同時,將彈性相互作用的速率提高了一百倍。

這種環境允許氣體蒸發冷卻到低於量子簡所需要的溫度。冷卻過程將最熱的分子從晶格陷阱中移除,並允許剩餘的分子通過彈性碰撞調整到較低的溫度。在數百毫秒的時間裡,緩慢地打開水平電場,降低了一個方向上的捕集強度,讓熱分子逃逸,剩餘的分子冷卻下來。在這個過程的最後,分子回到了它們最穩定的狀態,但是處於密度更大的氣體中。

新的方法可以應用於從其他類型的極性分子中生成超低溫氣體。超冷分子氣體可能有許多實際用途,包括利用極性分子作為量子比特進行量子計算、對量子現象的模擬和改進以及用於精密測量,這些工具能夠探索新的物理理論。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 新工具 「開啟 」超冷分子的量子氣體
    JILA的研究人員開發了 "開啟 "超冷分子的量子氣體的工具,獲得了長距離分子相互作用的控制權,以實現量子計算和模擬的數據編碼等潛在應用。將分子氣體推移到其最低能量狀態(稱為量子退化)的新方案,同時抑制分解分子的化學反應,最終使得探索所有分子相互作用的奇異量子狀態成為可能。這項研究發表在12月10日的《Nature》雜誌上。
  • 量子是什麼?與分子、原子、電子有什麼關係?
    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因此分子可分,分子很明顯就不可能是量子;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原子也可分,原子也不可能是量子;電子理論上認為電子可再分為空穴子、自旋子和軌道子,但是目前只是處於觀測階段,不能獨立存在於材料之外。
  • 中國科大實現原子和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最新的研究標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量子奇異性引發了新的電子設備產生!
    隨著超小型化進程的加快,研究人員已經開始探索分子尺度上物理和化學性質的交叉技術。在這個快節奏領域的進步可以改善數據存儲和信息處理設備,並幫助開發分子開關,以及其他創新。陶恩建和合作者最近描述了一系列關於單分子電導的研究。在如此微小的規模上創造電子產品面臨許多挑戰。在超微小的世界裡,量子世界的特殊性質佔主導地位。在這裡,電子以電流的形式流動,表現得像波,並受到一種稱為量子幹涉現象的影響。
  • 「量子力學」——實用性研究與理論研究
    實用性研究:就是以觀察、實驗結果為依據,進行量子應用。比如:量子通訊、量子計算機研究工作。理論性研究:就是回答量子力學究竟是一個什麼學問?與我們量子力學之前的物理學有何不同?我們量子力學的理論是什麼?(數學表達式才能架設理論的橋梁。)而,概率論、哲學、不等式等都太過抽象。不等於與等於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答案:不等於告訴我們只是一種錯誤的結論(方向),等於才是量子力學真實的理論。貝爾不等式也只是在經典物理層面適用,量子力學本身就不屬於經典物理理論。如何能以貝爾不等式來解釋量子糾纏。
  • Science封面:谷歌實現量子化學模擬,迄今為止全球首例!
    8月27日,谷歌量子計算研究團隊宣布其使用量子計算機對化學反應路徑進行建模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是迄今為止首次,也是最大規模的化學量子計算。其發表的題為《超導量子比特量子計算機的 Hartree-Fock 近似模擬》(Hartree-Fock on a Superconducting Qubit Quantum Computer)的成果論文,當天便登上了《自然》雜誌封面。
  • 中美實現分子、原子之間量子糾纏,繼續拓展量子信息技術應用邊界
    傳統的信息處理器會將信息在不同物理載體中倒騰,這些載體可以是伴隨計算機科學一路走來的各種存儲設備,例如磁碟、光碟以及快閃記憶體等等。同樣的,量子信息技術也涉及信息在不同載體之間的操作。只不過承載量子信息的載體就有些不同了,科學家們通常採用量子系統承載信息,而量子系統的不同量子態就是信息的最終表達方式。
  • 中國科大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求解施溫格方程
    (Schwinger Model)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
  • 中科大首次實現高靈敏的金剛石量子傳感器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等提出並通過實驗實現了一種以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單自旋為量子傳感器(簡稱「金剛石量子傳感器」)的電探測方法,並首次實現了金剛石近表面電噪聲信息的提取,為金剛石量子傳感器在電探測方向的應用提供新的途徑。研究成果日前以「編輯推薦」形式發表在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實現「按需」生成量子糾纏態!荷蘭將挑戰無法竊聽的量子網際網路
    ▲以金剛石中氮-空位量子位為基礎的量子網絡的印象畫。一直以來,量子糾纏現象(又名量子纏結)研究的一大技術難題是,實驗室中生成的量子糾纏的消失速度比生成新的糾纏態的速度要快。據《自然》雜誌6月13日刊發的一篇論文稱,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下屬的量子計算實驗室(QuTech)的研究人員,最近成功地在兩塊量子晶片之間以比消失速度更快的速度生成了量子糾纏現象。
  • 我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我國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 中美學者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分子與原子間「跨界」量子糾纏
    新華社合肥5月30日電(記者徐海濤)「糾纏」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實現量子計算等重大應用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
  • 最近,研究人員觀察到了「暗玻色子」的第一個跡象,未知的新物理
    相反,研究 人員的方法只使用測量值,排列在3個數據點中,每一個數據點都是在一個所謂的King plot中測量到的兩個躍遷頻率的一對。那麼問題就很簡單了:這三個點是否像標準模型中預期的那樣,在一條直線上?要需要檢查排列在4個數據點上的同位素位移。如果這些點構成一條直線,觀測結果就與標準模型一致,這表明沒有發現新的物理現象。
  • 中國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 打開中微子研究新大門
    孫自法 攝主持大亞灣實驗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表示,大亞灣實驗取得的重要成果,不僅讓中國在基礎科學國際前沿的中微子研究領域躋身全球第一方隊,更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方向,打開了新一代中微子研究大門。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上,青年科學家溫良劍研究員介紹大亞灣實驗相關科研進展。
  • 本源量子與中科大合作在半導體量子晶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在國產綜合性旗艦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量子計算是半導體晶片尺寸突破經典物理極限的必然產物,是後摩爾時代具有標誌性的技術。半導體量子點技術由於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與現代半導體工藝技術兼容的優點,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實現量子計算的重要候選者之一。
  • 浙大科學家發現一類新的量子現象 有望推動量子物質領域研究發展
    袁輝球(左一)團隊部分成員《自然》雜誌3月5日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關聯物質研究中心、浙大物理系袁輝球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在純淨的重費米子化合物 CeRh6Ge4中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並觀察到奇異金屬行為。
  • 一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全面認知量子力學
    離開量子力學理論這些很難解釋,例如鳥類的磁感受導航、我們的嗅覺和視覺如何工作、以及酶如何加速化學反應。冷原子物理學是從凝聚態物理學演化而來,研究了在磁阱或光阱中控制,並通過雷射冷卻將其冷卻至超低溫的氣體,研究許多異質相,如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和萊德伯格物質,觀察其行為,例如量子相變量子自旋系統。
  • 「量子柴郡貓」量子特性首次被實驗揭示
    記者6月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物理基礎問題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許小冶等人與南開大學陳景靈教授合作,首次實現光子的偏振與其本體分離,進而實現兩個光子偏振的無接觸交換,揭示了「量子柴郡貓」的獨特量子特性。該成果於6月15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