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本就分為實用性研究與理論性研究,完全區分開來的研究。
實用性研究:就是以觀察、實驗結果為依據,進行量子應用。比如:量子通訊、量子計算機研究工作。
理論性研究:就是回答量子力學究竟是一個什麼學問?與我們量子力學之前的物理學有何不同?我們量子力學的理論是什麼?就如何規範到數學範疇。(數學表達式才能架設理論的橋梁。)而,概率論、哲學、不等式等都太過抽象。
不等於與等於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答案:不等於告訴我們只是一種錯誤的結論(方向),等於才是量子力學真實的理論。
貝爾不等式也只是在經典物理層面適用,量子力學本身就不屬於經典物理理論。如何能以貝爾不等式來解釋量子糾纏。只能確定量子力學本身不屬於經典物理學理論。「定域性」理解範疇也是在經典物理裡面,所謂隱變量也在經典物理學範疇。
不在經典物理範疇,就沒有「定域性」?也必須具有「定域性」,沒有「定域性」就沒有我們,為了一個「非定域性」把我們自己包含所有都給否定掉,只剩下了神學。否定量子力學層面上的「定域性」,量子力學就真進入神學領域。(就是理論缺失,大家都是一頭霧水)
實際應用可以根據結果反推使用,但理論研究絕對不是一個兩個確定的實驗結果、結論就可以歸納出量子力學之中的理論的。
理論研究,以思想、哲學為出發。也可以先找尋數學表達式,用數學表達式再反推理論研究。
愛因斯坦他們也只是沒有找尋到一種理論或數學表達支撐,只是因為這個煩躁。(代表了一種物理學追求的完美。)可不是代表了不認可量子糾纏的結論。
想一下,如果長久的不能在理論上支撐量子力學,我們的物理就真的走進了「上帝模式」似是而非的理論框架了。
就當我們是原始人,開始追求使用火。(取暖也好、驅趕野獸也算、煮食熟食也算等)我們都是開始使用的火,慢慢知道了怎麼去保存火,到最後怎麼可以去創造火一樣。就是我們可以創造火以後,我們對火的認知、對它形成的理論也沒有完全形成。只是現代理論才能讓我們明白燃燒的原理。說這個代表了,我們當前的量子力學,都處在一個觀察、模仿階段。理論呢?這與貝爾不等式無關、與我們的常識無關。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發現、觀察、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