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想和大家介紹下幾種帶有羽毛的恐龍,有羽毛的恐龍(有時被稱為「恐龍-鳥類」)是侏羅紀和三疊紀時期小型食肉獸腳亞目恐龍,它們是我們今天所熟知和喜愛的鳥類之間的一個重要中間階段。
亞伯達爪龍
名稱:阿爾伯塔尼庫斯(希臘語,意為「阿爾伯塔爪」)
棲息地:北美的林地
歷史時期:白堊紀晚期(7000萬年前)
尺寸和重量:大約2.5英尺長,幾磅重
飲食:昆蟲
顯著特點:體積小;手爪;也許羽毛
就像許多恐龍一樣,阿爾伯託尼庫斯(Albertonykus)散落的化石(在加拿大的一個採石場出土,還出土了大量阿爾伯託龍標本)多年來一直被放在博物館的抽屜裡,直到專業人士開始對它們進行分類。直到2008年,阿爾伯託尼庫斯才被「認定」為一種與南美阿爾瓦雷茲龍(Alvarezsaurus)關係密切的帶羽毛的小型恐龍,因此它是一種名為阿爾瓦雷茲龍(alvarezsaurs)的小型獸腳亞目恐龍。從它爪狀的手和奇怪的下巴形狀判斷,阿爾伯託尼庫斯似乎是靠突襲白蟻丘和吃白蟻不幸的居民為生的。
阿瓦拉慈龍
名稱:阿爾瓦雷斯龍(希臘語,意為「阿爾瓦雷斯的蜥蜴」)
棲息地:南美洲的林地
歷史時期:白堊紀晚期(8500萬年前)
尺寸和重量:大約6英尺長,30-40磅重
飲食:可能是昆蟲
顯著特點:長腿和尾巴;也許羽毛
就像在恐龍領域經常發生的那樣,儘管阿爾韋雷克斯龍把它的名字賦予了一個重要的類鳥恐龍家族(「阿爾瓦雷茲龍」),但這個屬本身並不為人熟知。從殘破的化石殘骸判斷,阿爾瓦雷茲龍似乎是一個跑得很快、很敏捷的恐龍,它可能以昆蟲為食,而不是以其他恐龍為食。它的近親鳥面龍和單爪龍更為人所知和了解,前者被一些人認為是鳥類而不是恐龍。
順便說一下,人們普遍相信阿瓦拉慈龍是為紀念著名的古生物學家路易斯·阿爾瓦雷斯(幫助證明恐龍滅絕呈現由6500萬年前一顆流星的影響),但事實上它被命名為(由另一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何塞·f·波拿巴)後,歷史學家格雷戈裡奧阿爾瓦雷斯。
近鳥龍
名稱:近鳥龍(希臘語,意為「幾乎是鳥」)
棲息地:亞洲的林地
歷史時期:侏羅紀晚期(1.55億年前)
尺寸和重量:大約一英尺長,幾盎司重
飲食:可能是昆蟲
顯著特點:體積小;前肢和後肢上的羽毛
在中國遼寧化石地層中發掘出的小型、有羽毛的「恐龍鳥」,已被證明是一個無盡的困惑之源。最近一個讓古生物學家羽毛起皺的屬是近鳥龍,一種小型恐龍(不是鳥類),前臂異常長,前肢、後肢和腳上長有羽毛。儘管它與另一種四翼恐龍——小盜龍相似,但近鳥龍被認為是一種特魯特恐龍,因此是體型大得多的特魯特龍的近親。像其他有羽毛的同類恐龍一樣,近鳥龍可能代表了恐龍和現代鳥類之間的中間階段,儘管它也可能佔據了鳥類進化的一個分支,註定要和恐龍一起滅絕。
最近,一組科學家分析了近鳥龍標本的黑素體(色素細胞)化石,這可能是對滅絕恐龍的首次全彩描繪。事實證明,這隻恐龍的頭上長著一個橙色的、像莫鬚鯨一樣的羽毛冠,翅膀的寬度上有黑白條紋相間的羽毛,喙狀的臉上有黑色和黑色的「雀斑」。這為古插畫家提供了相當大的素材,他們現在沒有理由去描繪長著鱗片狀爬行動物皮膚的近鳥龍了!
安祖盜龍
名稱:Anzu(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的惡魔)
棲息地:北美平原
歷史時期:白堊紀晚期(7000 - 6500萬年前)
尺寸和重量:大約11英尺長,500磅重
飲食:雜食性
區別特徵:兩足動物的姿勢;羽毛;頂在頭上
通常,盜龍——兩足、有羽毛的恐龍,以盜龍為代表(你猜對了)——在東亞比在北美得到的證明要好得多。這就是Anzu如此重要的原因:這種類似於盜蛋龍屬的獸腳亞目動物最近在達科塔出土,也是在白堊紀晚期的沉積物中,出土了大量雷克斯暴龍和三角龍的標本。安祖盜龍不僅是在北美發現的第一個無可爭議的盜蛋龍,而且它也是最大的盜蛋龍,重達500磅。不過,人們也不必太驚訝,歐亞大陸上的大多數恐龍都生活在北美洲,因為在中生代,這些陸地板塊之間是斷斷續續的接觸。
今天就講了這四種長有羽毛的恐龍,小編下期繼續會為大家講一講其他長有羽毛的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