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手必須能經常保持一心一意,心中只存一個目標——搏擊,不能左顧右盼。無論在感情上、身體上或是智力上,他都必須去除阻礙其前進的障礙。
一個人只有「超越」系統的約束,方能自由、完整地活動。一個態度認真、渴望追求真理的人,沒有形式可言。他只是活在本來面目之中。
如果你想了解武術中的真理,徹底洞悉任何敵人,你必須拋卻招式或門派的觀念、偏見、喜好和厭惡等。然後,你的心靈方可停止衝突,達至平和。在這種寂靜中,你自可看見完整、新鮮的東西。
假如任何派別教你一種搏擊方法,你可能受限於那種搏擊的方法,然而那並非實戰。
假如你遇到一個欠缺韻律的非常規攻擊,而你仍想以平日所練之傳統特定節奏來阻擋,你的防禦與反擊通常會缺乏靈活性與活力。
假如你追隨傳統的模式,你所了解的只是常規、傳統與不實在之物罷了——你並不了解自己。
一個人如何能以局部的、零碎不全的形式回應一個整體?
僅僅重複練習有韻律的、預設的動作,會剝奪搏擊動作中之「活力」與「本來面目」——它的真實。
招式的累積,是另一種變相的制約,它將變為束縛你的錨。它只朝向一個方向——那就是向下沉淪。
招式會增加障礙,它只是對已選擇動作的演練。它不會製造障礙,而是當動作一出現時就直接進入其中。不要指責也不要寬恕對手——無選擇的覺知,會導致你與對手的和解。
一旦受到片面的方法制約,一旦隔絕於封閉的模式,武者就會隔著一道阻力屏障面對敵人——他「使出」形式化的阻擋,聆聽自己的叫喊,卻對敵人實際所為視若無睹。
我們是那些套路,我們是那些傳統的阻擋和攻擊。我們深受它們的制約。
欲與對手相配合,需要直接覺察。當存在「這是唯一方法」態度的障礙時,就不能產生直接覺察。假如你追隨傳統的模式,你所了解的只是常規、傳統與不實在之物罷了——你並不了解自己。
擁有整體是指能遵循「本來面目」,因為「本來面目」是不斷流動和改變的。如果一個人錨定於某一特定觀點,他將不再能緊隨「本來面目」的快速變化。
無論一個人對勾拳與擺拳有何見解,毫無異議的是,他必須學習對這兩種攻擊法的最佳防衛方式。事實上,幾乎所有天生的拳手都使用此法。作為武術家,要在攻擊手法上變化多端,他必須讓手部能夠從任何位置發拳。
但在傳統門派中,派系遠比個人重要!傳統武者以派別的模式活動。
哪有一種方法或系統可以成功應付活生生的東西?對於靜態、固定、死物,可以有一種方法、一條明確的路徑,但對活生生的東西就不然。避免把現實簡化為靜止的東西,然後發明方法來達成它。 真理是你與對手的關係;它不斷地移動、改變、永不靜止。
真理無路可循。真理是活的,因此是不斷改變的。真理並無休止之境,無形、無固定組織、無哲理可言。當你了解時,你就會明白,這活的東西也就是你自己。你不能通過靜態的、人為拼湊的形式,通過形式化的活動,來表達和生活。
傳統的招式使你的創造力變得遲鈍,制約並凍結你的自由感覺,你不再「是」,而只是麻木地「做」而已。
正如金黃色的葉子,可如金幣般哄騙哭泣的孩童一樣,所謂的秘技,或矯揉造作的姿勢,能撫慰無知的武者。
這不是說什麼也不做,而只是在辦事時不帶思慮的心態。切勿帶有選擇或排斥的心態。不帶思慮的心靈即沒有觀念。
接受、否認與確信只會阻礙理解。讓你的心靈和他人的一起,這樣你就能敏銳地理解。那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溝通。欲相互了解,必須做到無選擇的覺察,而當中絕無比較與責難,且對繼續展開討論,沒有任何同意或不同意的期待。最重要的是,切勿先從結論出發。
從派別一致性中理解自由。深入觀察你平日所練習的,並解放自己。切勿責難或接受,只是觀察便可。真理無路可循。真理是活的,因此是不斷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