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光《藝術與真理》:真理為什麼需要藝術

2021-01-13 澎湃新聞

真理為什麼需要藝術?關於這個問題,或許有一本書能給你解答。

今年10月,商務印書館推出了上海大學教授、博導劉旭光的新作《藝術與真理》。這也是他繼2018年出版的《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以後,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第二本新著。

《藝術與真理》《藝術與真理》一書不僅清理了藝術與真理之間的種種糾葛,呈現了一部藝術精神史,更是想通過藝術這個小領域,觀看和欣賞人類精神如何在對藝術之真理性的追問中,不斷突破,不斷前進,不斷從傳統與歷史的各種既成的「真理」中走出來,去尋求新的「真理」。12月25日,《藝術與真理》出版座談會在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舉行。包括作者劉旭光在內的多名學者,以及商務印書館的領導和編輯出席會議,圍繞本書及其所探討的問題展開了討論。

座談會現場本文圖均由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供圖對藝術真理性的探索,源於海德格爾的一個錯誤座談會現場,劉旭光首先介紹了《藝術與真理》一書的緣起。這本書源於他撰寫博士論文期間對於海德格爾的研究。在研讀海德格爾關於藝術作品的本源和真理的本質的文章時,劉旭光對藝術和審美的真理性問題產生了興趣,但感到研究這一問題所需的龐大工程,他不敢輕易動手;同時,他發現海德格爾在闡釋梵·高的作品《鞋》時出現了一個錯誤,而當時的他對於這個錯誤不知該如何回應。後來,他的興趣轉向了形上學和美學的關係,通過對西方形上學史的重新梳理,他對形上學和審美之間的關係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在這個認識中,他一直在思考:藝術作品是否具有真理性?如果有,它和西方的真理傳統之間應該有著怎樣的結合?

劉旭光而後在2008-2009年左右,他重拾海德格爾的這一錯誤,為此連續發表了三四篇論文。他認為,錯誤的原因在於海德格爾混淆了藝術作品的存在論意義和藝術作品的意義。繼而劉旭光對此進行了集中的思考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他意識到這並不是海德格爾本身就能說清的一個問題,需要向上回溯:藝術真理性的問題是誰提出來的?想要做什麼?以及這個問題在今天應該怎麼看?在思考這一問題時,劉旭光進入美術學院工作,深入觀察了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在旁觀和反思中他意識到,藝術這個行為是需要辯護的,作為一門手藝它是技術性的,而同時我們又從美學的角度給予了藝術極高的地位和價值。如此一來,藝術真理性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學理性的關於藝術和真理之間的關聯問題,最終觀測到的是藝術這個行為本身在追求什麼,它在美學上的終極價值應該如何去判定。因此,帶著這樣一個問題,他重新回到美學史和藝術史研究當中。機緣巧合,2008年起劉旭光開始研究藝術史,花了七八年的事件對文藝復興的藝術史和藝術理論做了深入的探索。在此基礎上,他想把它與美學結合,把藝術還原到具體的社會歷史場域中,並融合藝術和審美的形上學背景,以及他在工作中對藝術的感性認識。他認為,可以用藝術的真理性這樣一個問題,把這些知識和他的思考感受匯集在一起。他希望藉助歷史考索可以看到,當人們認為藝術作品具有真理性,或者藝術作品是真理介於顯現自身的一種方式的這種理論話語背後,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樣的立場?同時,這種理論對於我們的具體的藝術鑑賞和審美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於是,圍繞著海德格爾的這一公案,劉旭光認識到,藝術的真理性是20世紀美學的一個主導問題,它起源於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思想。在《藝術與真理》一書中,他用了五章的篇幅對於近代及以前藝術與真理的關係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

而從第六章開始,他著眼於近現代,提出在今天,藝術創作活動和藝術理論與真理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了,而原因似乎不是因為藝術需要真理。劉旭光解釋說,在19世紀之前,當我們需要為藝術辯護的時候,藝術需要用真理性來證明自己有價值,從而成為人類文明的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可是自19世紀末期以來到今天,不是藝術需要真理,反過來是真理需要藝術作為自身在場的一種手段。劉旭光指出,在今天,藝術這個行為變成了關於創造、關於自由和關於個體精神的獨立最後的一個依託或保證。儘管藝術離大眾文化以及社會生產、消費文化越來越遠,但是在觀念上,藝術創造行為卻離真理越來越近了。因此,在藝術真理性的歸宿這一問題上,劉旭光得到了一個結論:今天,當我們身處於一個破碎的鏡像時代中時,藝術本身所給出的這樣一種創造性、自律性和藝術作品本身的一種理論預設,變成了我們對真理究竟應當去追尋什麼的這樣一次辯護或者確認的可能。歷經2000餘年文明史的發展和積澱,藝術的真理性問題還原到了我們今天對藝術的這樣一個終極價值的確認:我們依然相信藝術是真理,是人類的創造精神和人類的自由意志藉以呈現自己的最有效的方式。

連接哲學、美學和藝術史思考,一部難得的跨學科著作

劉旭光詳細闡述自己研究和寫作《藝術與真理》的過程與心得體會之後,在場的專家學者也針對此書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評價。上海戲劇學院教授陳軍認為,這本書有以下幾個特色。首先,它使用了藝術的方式來闡述真理性,沒有學院氣,講得饒有趣味;其次,該書旁徵博引,對種種典故如數家珍,反映了作者深厚的跨學科知識背景,同時較為注意立足於藝術本體來研究;此外,陳軍還肯定了劉旭光寫作此書時的問題意識,「他雖然是用藝術的方式在講,但始終在提問題」,用抽絲剝繭的方式層層深入,闡釋到位;第四個特色則是辯證的思維方式,肯定和批評兼備。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郭亮則指出,劉旭光作為一名美學或文藝學背景的學者,嘗試探索專業藝術史方面的思考,非常難得,因為美學或哲學和藝術史的交集並不多,這類著作也比較少見。他特別提到該書對於自然科學的探討非常有趣,並從藝術史的專業角度對藝術和真理的關係進行了自己的闡述。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任華東對劉旭光的治學態度予以了肯定,他指出,劉旭光是一個能提真問題的學者,對待學術態度紮實,有的放矢,這在當代學術研究裡難能可貴。他表示,藝術與真理的問題,是西方哲學美學史的核心線索之一,甚至是打開西方哲學美學的一把鑰匙,而劉旭光在《藝術與真理》中圍繞這一問題進行探索和擴展。對此,任華東評價說:「實際上就是西方的詩與哲的傳統、詩與哲之爭的探索,從柏拉圖開始,一直到當代,到20世紀,到海德格爾後,現在都沒有結束。所以它不單單是一個西方哲學的問題,因為詩與哲之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放大到一個人類的兩種存在方式、兩種思維方式、兩種文化形態的一個爭執。所以這本書雖然它的論題域是在西方,但是我覺得它的意義已經超出了西方的範圍,具有人類普遍性的價值。」不過任華東也指出,該書討論的藝術與真理基本還是局限在西方的,希望將來能夠繼續探討在中國藝術發展或中國美學哲學史發展過程中,中國人是怎麼看待藝術和真理的問題。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王峰對劉旭光近年的文章很熟悉,也時常與他交流。他提到,《藝術與真理》一書具備藝術觀念史的歷史視野,材料翔實,也有充分的理論思考,期待劉旭光未來能夠自己創建起具有格外衝擊力的理想主義美學的探索。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王雲則向劉旭光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與哲學的理論文本所呈現的真理相比,藝術創作文本所呈現的真理究竟有何獨特的價值?獨特的關鍵在於不可取代。王雲指出,如果創作文本所呈現的真理沒有不可取代的價值,真理其實並不需要藝術,需要的是哲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第二,他提到了《藝術與真理》中的一句話:「對於藝術來說,如何把自己真理化,是它的頭等大事。」這是劉旭光的觀點,但在王雲看來,真理並非總是能幫藝術的忙,歷史上不乏真理給藝術幫了倒忙的例子。所以他認為,擁抱真理不是藝術的頭等大事,如何擁抱真理才是頭等大事,並希望劉旭光就真理損害藝術的情況多做考慮和闡述。第三,王雲提出,西方哲學史上遊雙重真理論,一種是唯物主義意義上的、科學意義上的真理;另一種是唯心主義意義上的、神學意義的真理。他認為,劉旭光需要引入唯心主義意義上的真理的概念,在未來進一步地擴充完善自己的研究。

《藝術與真理》出版座談會由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和上海大學文學院美學與藝術研究中心主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海德格爾與保羅·克利:藝術作品與真理有關嗎?
    這是對克利藝術極好的概括,他就像一口深井,源源不絕地為後來的藝術提供清澈的水源,在他的一生中,他從未刻意追求或隱藏什麼繪畫的真理,但是他對自然、人生和宇宙深入的思考和感受最終仍將通向真理之路向我們敞開。本文出處:《使不可見者可見:保羅·克利藝術研究》,蘇夢熙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版。
  • 真理永恆,追求真理真相的我們「一如既往」
    哲學的實際意義就是指導思想,感悟生活,游離紅塵,感悟天道,覺悟真理真相,啟迪智慧,陶冶情操。世界哲學的四大流派,中國易學、古印度佛學、古希臘哲學、以及猶太熱人聖經。哲學和神學很接近,和科學一母所生,和文學、藝術、宗教、文化都是兄弟姐妹。哲學是覺悟智慧的法門,是存在者追求真理真相的路。
  • 一周活動丨真理的慧眼:變局中的情感與藝術觀念
    正如朱憲民曾經談到的,人類需要回顧歷史,而攝影藝術的紀實性與真實性,是任何其它藝術形式所替代不了的。2020年1月19日下午15:00,我們將特別邀請朱憲民與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樹峰、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胡武功做客西安SKP RENDEZ-VOUS。歡迎你來到現場,一起穿過歲月的風,去感受影像的力量。
  • 真理是時間的女兒
    什麼叫真理?記得在高中讀書時老師這麼說的。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性的正確反映。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實踐,實踐是需要時間的。就象一顆參天大樹,從種子發芽生根,經過幾十年乃至幾百年才長成遮蔭幾百平的參天大樹。真理與謬誤之間唯一的檢驗是由時間來決定的。
  • 顛覆認知:什麼是真理?真理一旦現身,我們能接受嗎?
    至於真理為什麼能有如此大的功能,為什麼能使苦難深重的世界天翻地覆、煥然一新,為什麼會使競爭中的人不再競爭、使自私的人不再自私、使邪惡的人不再邪惡、使痛苦的不再痛苦……這些我們統統不知。我們只知道真理像天使一樣光芒四射,它能滿足人的需求,實現人的願望,誰擁有真理便擁有了全世界,誰擁有真理誰將至高無上。
  • 從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出發,探究解釋學的審美傳統真理性
    01導言:伽達默爾與《真理與方法》在認識伽達默爾本人的解釋學思想的時候,就需要從他的著作入手去充分的闡釋,而作為伽達默爾的代表作的而在哲學當中解釋學作為一種不同的哲學本體論方式研討的也是人類本身的存在活動的問題,而伽達默爾在寫真理與方法這本書的時候,就是通過對於人的審美意識的批判開始闡釋的起點伽達默爾,明確的提出對於自然科學方式當中的真理,再進入人的審美觀念時的近況,伽達默爾認為應該去捍衛那些通過藝術作品獲取真理的經驗,並且從藝術本身作為出發點去探討精神的問題,最後發生出一整個關於人的語言的哲學體系的解釋學認識與真理的另外的概念
  • 神位紛爭真理亞天賦 真理亞靈印推薦
    神位紛爭真理亞天賦,真理亞靈印推薦。真理亞的靈印和天賦選擇也是比較有說法的,合適的組合會給你的戰鬥帶來很大的幫助。
  • 為什麼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而且,據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句話是列寧同志提出來的,所以,具有非常崇高的權威性。那麼,為什麼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呢?實事求是地說,以前已經有不少人在探討這個問題,可以說是見仁見智。
  • 嚮往真理?那不靠譜,加繆說:你需要的是愛
    文∣閒時翻書君(約700字,閱讀約需1.5分鐘)「人有種奇怪的虛榮心,想讓別人或自己相信他嚮往的是真理,但其實他有求於這個世間的是愛。」我們的每一個念頭和行為,都需要一個合理的理由作為支撐。而判斷一個想法是否「合理」,其實就是判斷對和錯。這個對錯,卻不敢由自己來定義,得看大多數人怎麼說。當一個觀點得到許多擁護聲時,裁決的天平就傾向了對的一方。
  • 《真理之戒》走進《尼伯龍根的指環》
    在看《真理之戒》之前我只看過電影《指環王》,影片運用各種傳統方法和電腦特效,將原書中充滿神秘色彩的奇幻世界展現在觀眾眼前,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其中的各色各樣的生物。看完《真理之戒》後我再一次刷新了對北歐神話的理解,也可以說它是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的完美詮釋……一項迷人且頗具價值的研究……引人入勝且令人信服。理察·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浪漫主義時期德國作曲家、指揮家。
  • 真理、仁義、聖潔是什麼意思
    真理、仁義、聖潔是什麼意思呢?人被造是跟真理有關係的,人被造是跟仁義是有關係的,人被造是跟聖潔有關係的。這裡提到的真理,仁義,聖潔,就把上帝的本質從三個層次展開了,第一,上帝是真理,第二,上帝是仁義的,第三,上帝是聖潔的。在這三個範圍裡面,上帝是按著自己的形像造人。所以,人應當是在真理中間活的,人應當是因仁義而存在的,人應當過聖潔的生活,人的所有的行為符合這些原理。
  • 真理是簡單的,成功的人善於把握真理
    真理是簡單的有時候,我們陷入迷茫的沉思,我們認為沉思能夠帶來生活的真諦。然而,在我們思考生活的時候,生活也許已經悄悄地溜走了。任何事情都有其簡單的一面,有不需要任何思考我們都能明了的道理,只需人們的常識就夠了。
  • 萬古神帝:真理神殿耗盡真理奧義、真理之心,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相對比其它亙古之道奧義的獲取,真理奧義可以說是最容易門檻也最低的,所以,在漫長歲月下來,一直到張若塵這,真理奧義徹底是耗盡了,一絲都不剩,甚至為了補償張若塵渡過真理之海的獎勵,連真理之心也賜予出去了。這般計算下來,真理神殿已經既無真理奧義也無真理之心,那麼,真理神殿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 你腦中沒有真理,真理在實際生活中,不要思考,要善於觀察
    所以,你腦中沒有真理,真理只是對現實的反映,不是你腦部功能。哲學家,不過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地看著這個世界,描繪著這個世界,儘管各家所說哲理不同,但是所要揭示的背後事實,都是我們的日常實際生活所面對的現實。
  • 2019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政治知識: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
    下面為大家分享2019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政治知識: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公共基礎知識 | 面試 | 時事政治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是在認識論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員都會遇到的較難理解的知識點。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即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真理的兩重屬性,二者是對立統一關係。在學習該知識點前需要首先了解真理的相關內容。
  • 2020跨年夜,一場永定土樓的藝術狂歡!
    06劉旭光 這與劉旭光一直以來的藝術探索關聯至深。他在本次藝術考察中曾看到過一份龐大的家譜,記載了一個家族的過往。他由此聯想到浩瀚歷史中千家萬戶的故事,它們共同記述了整個歷史的文明。
  • 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最終真理?為什麼?
    無論是形上學還是自然哲學,本質上都是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追求最終的真理。科學的高峰形上學的兩座高峰是哲學史上的高光時刻,但是你會發現,他們距離最終真理還是太遠,甚至站在兩座高峰上,你都看不到「最終真理」的痕跡。
  • 李明泉:文藝評論要堅守良知、真理和對美學的追求
    中國評協副主席、省文聯副主席、省評協主席李明泉表示,文藝評論家要真正關注當代中國、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發展中的新的現象和新的思潮,堅守良知、真理和對美學的追求,真正發揮評論的引領作用。李明泉表示,進入全媒體時代以後,文藝評論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跟貼,一邊紀實性地展開讀後感評論。」
  • 什麼是真理?權力、勢力和聖人代表真理麼?
    什麼是真理?也就是宇宙和自然不變和變化的實事依據。真理在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它就是宇宙和自然的真實存在的東西。在自然和人類社會,真理高過國家,高過政治,高過權力,高過名人。但是舊封建社會,權力、輩分和聖人高過真理,他們代表真理。
  • 中國畫的審美,絕對是真理在一小部分人手中的
    中國畫為什麼淪落到只能談技法,只能談筆墨,而無人談審美。原因很多,但是我個人認為,原因就是技法、筆墨都是有跡可循的,可以有標準的恆定,而審美是綜合性素質,是抽象的。很難有標準型審美方式。就用學養層次來談審美,學養高深的,和根本無學養的去欣賞中國畫,那就是兩個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