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活動丨真理的慧眼:變局中的情感與藝術觀念

2020-12-12 新京報網

整理丨餘雅琴

 

講座·廣州

 

尋找殺馬特

 

時間:2020.1.17,周五,19:30-21:30

演講嘉賓:李一凡,藝術家、紀錄片導演,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教師

梁健華,黃邊站當代藝術研究中心負責人,策展人

地點:廣州市天河區體育東路27號1200bookshop總店

主辦:廣東時代美術館、1200bookshop

特別鳴謝:時代中國

 

 

「殺馬特」起源自網路遊戲家族,曾經是追求個性化視覺外觀的非主流文化一種。而處於這一潮流邊緣的沿海地區進城務工人員,在其基礎上發展出一種更誇張、更邊緣的流行文化。2008-2013年,名字音譯自smart的殺馬特家族,因在網絡上流行最廣,遂成為這一潮流的代名詞。雖然在日常中偶爾能看到殺馬特,但實際上很少能真正接觸或了解TA們。

 

廣東時代美術館很榮幸邀請藝術家、紀錄片導演、策展人李一凡自2019年12月13日起,展出了他基於殺馬特群體研究的創作。在展覽中李一凡以一部125分鐘的影像作品,一件由數百臺二手手機、廉價日用品、音頻文件構成的裝置,向大眾展示了這一個一直被忽視和誤解的群體。

 

《我愛殺馬特》,李一凡,2019,單屏彩色有聲影像,125分鐘,影像截屏,圖片由藝術家惠允

 

與城市主流生活隔絕的工業區,以及殺馬特被打壓羞辱的歷史,讓這一群體對外界保持著戒心,要找到TA們相當困難。直到2016年一個偶然機會,李一凡在朋友協助下認識了被稱作「殺馬特教父」的羅福興,才能逐步走進殺馬特群體當中。

 

本次講座將由李一凡、策展人梁健華講述尋找、接觸殺馬特社群的漫長過程,進而剖開藝術家在過程中刷新了什麼認識?如何重構對殺馬特群體的理解,及所涉及的審美平等、社群隔離等等問題。

 

講座·西安


朱憲民×李樹峰×胡武功:

歲月,如何支撐起影像的力量?


對話嘉賓

朱憲民 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執行主席;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中國北京攝影藝術協會創始人、榮譽主席

李樹峰 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副書記、研究員/研究生院院長

胡武功 陝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陝西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

 

 

【活動內容】

 

「我希望讓若干年後的人們看到這些畫面後了解:原來人們是這樣生活的。這就是我的歷史責任。」在西安SKP文苑正在展出的大型回顧展「歲月·人民」上,透過一張張凝結歲月痕跡的照片,紀實攝影藝術家朱憲民的話語依然擲地有聲。

 

作為在改革開放40年中成長起來的一位中國攝影家,朱憲民以他特有的觀察和感受方式,記錄了一代中國人的生活底色和生命存在的質感。

 

從某種意義來說,朱憲民很早就體認到了影像的紀實價值。他是人間的旁觀者,也是時代的見證者,一點一滴地將社會時空中的變化凝固成照片的平面,呈現給那些對歷史永遠懷有敬意的人們。

 

他的攝影作品展現的是一個個普通人的表情、體態、情緒,濃縮的是他們的衣食住行、酸甜苦辣,關照的是他們的情感、精神與內心。

 

在《影像的時間價值——讀朱憲民先生的攝影作品》中,李樹峰這樣寫道:「影像中的時間跨度本身就是歷史。而朱憲民鏡頭中所呈現的各種現場,連綴起來,則是中國社會和現實生活變遷的在場證明,是五十年來各個歷史節點時期百姓生存狀態的直接呈現。」

 

正如朱憲民曾經談到的,人類需要回顧歷史,而攝影藝術的紀實性與真實性,是任何其它藝術形式所替代不了的。2020年1月19日下午15:00,我們將特別邀請朱憲民與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樹峰、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胡武功做客西安SKP RENDEZ-VOUS。歡迎你來到現場,一起穿過歲月的風,去感受影像的力量。

 

展覽·北京


動情:1949後變局中的情感與藝術觀念


策展人:蘇偉

助理策展人:

黃文瓏、錢夢妮、孫杲睿

展期:2019.12.21 – 2020.4.5

開幕:2019.12.21,下午2點

 


參展藝術家:

陳勃、陳劭雄、陳映舟、戴澤、董鋼、方璐、古元、韓勇、洪浩、胡善餘、李斛、李樺、李瑞年、梁錫鴻、劉川、羅爾純、馬六明、馬秋莎、倪貽德、秦宣夫、石志民、隋建國、孫宗慰、唐蘊玉、唐遵之、王合內、王濟遠、 王臨乙、王鵬傑、王琦、魏德忠、吳大羽、吳冠中、吳印鹹、武德祖、薛子江、顏磊、楊濤、楊雨澍、葉六如、袁毅平、曾景初、張安治、張英洪、張正宇、趙文量、祝大年、宗其香

 

這個研究性展覽以「情」作為主線,回看社會主義時期美術較少關注的一個層面,並審視其與今天當代藝術創作的關係和對話。在50、60年代重新銘刻時間之際,社會主義美術中的「情」被剝奪也被重新賦予了新的含義,並在美術思潮的不斷變革中折轉浮沉。一己之「情」的消隱,「情」與革命的因緣,小「情」與大「事」的張力,留「情」的政治內涵,這些線索將成為本次展覽重點探討的對象。展覽旨在討論「情」作為一種存在於國家與個人、公共與私人、政治與藝術之間調動性的力量,描述「情」在上下之間、我與他者之際扮演的勾連、調和、批判的角色。以這種方式,我們希望重新思考社會主義美術的整體框架中連續與不連續的辯證,並在藝術創作者、無名者與群體、民族、國家之間,激活複雜和動態的敘事,形成一種與今天我們所處所是對話的思路。

 

伴隨著藝術內部不斷發生的機制、話語和觀念的變革,「情」在1949年之後的中國藝術中重新出場,又在80年代後藝術世界的新面貌中化身為不同的趨勢。在這一背景下,藝術中關於創作、人性和時代之間的普遍性問題,如何藉由「情」,在不同的歷史情境中延宕和自我定義;當代藝術中「情」的過時與轉化,如何與觀念藝術實踐之間形成可對話的空間?通過這兩個子問題的展開,我們也將「情」作為一種對位,分析其對於革命、啟蒙、全球化等等統攝在中國文化進路上的話語的批判。

 

「情」是啟動變革的重要力量,也是烏託邦幻滅後荒原上的回聲;是感情,也是行動;是擺蕩在生活與創作、抒情與激情之間的個體的寫照;是自我耽溺,也是理性中的一股動力。作為此項目的首次呈現,展覽將聚焦於1956-1957和1961-1962兩個相對寬鬆的歷史時刻以及當代藝術中的觀念主義形成的時期,並藉此呈現內在於「情」的歷史的若干片段。

 

展覽·西安


真理的慧眼:歲月·人民

朱憲民攝影藝術展

 

展覽日期

2020年1月1日—2月28日

 

展覽地點

西安SKP 10F 文苑

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長安北路

 

「生活將我同攝影緊緊地連在一起……並引領我不斷地認識生活,認識人民。我拍的是一群不被寫進歷史的人。」

——朱憲民


半個世紀之後,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觀看朱憲民?在西安SKP,一場由5個恢弘篇章組成的大型回顧展「歲月·人民」,試圖引領觀者回到這位中國頂級紀實攝影師的「攝影元年」,跟隨他的目光與腳步,與我們熟悉的土地建立嶄新的聯繫,重新認識時間的價值。

 

自黃河而來,往黃河而去,踩著時代更迭的軌跡往前走,朱憲民義無反顧地投身生活,在跨越半個世紀的藝術之路上完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攝影家的蛻變。作為「人間目擊者」,他的作品將生活的紋理解剖給我們。人類歷史所走過的每一個或深或淺的腳印,都滯留在朱憲民的影像中,被他獨特的鏡頭語言賦予了人性的關懷與溫度。


「真理的慧眼:歲月·人民——朱憲民攝影藝術展」正在西安SKP展出

 




1979年,朱憲民迎來了整個攝影人生的轉折點。陪同法國紀實攝影師蘇瓦約行攝中國的經歷,從根本上顛覆了朱憲民一直以來的創作觀念與拍攝方式,也催生了他拍攝紀實攝影這一構想的萌芽。從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朱憲民反覆穿越黃河岸邊的土地,用相機記錄下最平凡樸實的民生百態。這些形形色色的「黃河人」作為一個時代的中國人生活狀態與精神面貌的特寫,將「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生活場景」推到世人面前,一舉擊穿了當時國內各界對於攝影的固有觀念,也讓朱憲民的名字與中國的改革進程發生了「不可分離的血脈關係」:

 

「我希望讓若干年後的人們看到這些畫面後了解:原來人們是這樣生活的。這就是我的歷史責任。」

 

在他攝於1980年的經典之作《黃河渡口》中,一群黃河邊上的農民駕著木船破水而來,陰鬱的天空和凝重的眼神透露出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在照片中,朱憲民對平民百姓的關注並沒有停留在表面的視覺空間,而是深入到人類靈魂深處,將人類的苦難夾雜著希望,以異常複雜的穿透力呈現。

 

而在《民以食為天》中,無論是父親的碗或孩子的眼神,都展現出「決定性瞬間」的力量,給人以悠長的回味。在這幅作品中,朱憲民找到了一個準確的角度,以看似平凡的剎那,去解說芸芸眾生的精神世界。

 

商量價錢 朱憲民/攝

 

長安大街購買沙發的三口一家人 朱憲民/攝


在那些紀實攝影的敘事風格在中國尚未成型的歲月裡,朱憲民用藝術創作的手法雕琢攝影畫面,從這片古老而蒼茫的土地中,淬鍊出一股桀驁不馴的美感。他在本能的指引下貼近千千萬萬普通人的生活,又用一種恆定與實在的創造性,讓鏡頭中的一個個瞬間閃耀故事的花火。

 

不假借濾色鏡,不依仗暗房特技,他的照片儘管內容樸實而純粹,卻展現出一種強大的生命力。這些照片並非單一地講述某一個事件或故事,而是以宏觀與細節的疊加,用系列作品的形式,完成了對「時代中人」的準確刻畫。

 

站在朱憲民的照片面前,你不需要拆解或重構任何事。你所要做的僅僅是去觀看,去欣賞,去感受。

 

「攝影是幫助人類恢復記憶的絕妙藝術」,三影堂主理人、攝影師榮榮曾這樣闡述他對於攝影藝術的理解。在這個發生、遭遇與遺忘都越來越快、而且只會更加迅速的時代,觀看朱憲民的攝影作品,就是與往昔一次次的、不斷的重逢。

 

他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脆弱與強大,展示了人們如何活著。他的作品打動我們的感覺,就是活著的感覺。

 

這些照片凝結了藝術的永恆,卻在觀者的心靈中不斷掀起新的希望。那是人們勇敢地面朝生活時激發出的巨大的勇氣與能量。它從朱憲民的攝影作品中釋放出來,激活了他在這半個世紀中穿越過的每一個年代的底色。


整理丨餘雅琴

編輯丨李永博

校對丨薛京寧

相關焦點

  • 劉旭光《藝術與真理》:真理為什麼需要藝術
    《藝術與真理》《藝術與真理》一書不僅清理了藝術與真理之間的種種糾葛,呈現了一部藝術精神史,更是想通過藝術這個小領域,觀看和欣賞人類精神如何在對藝術之真理性的追問中,不斷突破,不斷前進,不斷從傳統與歷史的各種既成的「真理」中走出來,去尋求新的「真理」。12月25日,《藝術與真理》出版座談會在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舉行。
  • 海德格爾與保羅·克利:藝術作品與真理有關嗎?
    他認為,通過對存在者的解蔽,一種敞開狀態才成其本質,「真理的本質乃是自由」,而「著眼於真理的本質,自由的本質顯示自身為進入存在者之被解蔽狀態的展開」,這即是:「讓存在者存在」,真理的本質自由正是使存在者參與到存在者整體本身的解蔽中的一切協調行為之整體。在對真理的追問中,海德格爾最終引入了對藝術的分析。
  • 朱剛:轉換的藝術觀念
    展覽為山東師範大學建校70周年系列活動組成部分。此次展覽在山東美術館二樓B1、B2、B3展廳呈現,將持續至10月18日。轉換的藝術觀念文/朱剛我們是吮吸著中國文化的乳汁成長起來的,儘管專業方向是西方油畫。中國文化流淌在血脈裡,永遠是外來營養的基礎與根底。
  • 疫情之後,去年的藝術事件似乎不值一提丨專訪魯明軍
    新京報:但可以想見,一定會有藝術家以疫情為主題做出藝術作品,這可能觸碰到某些倫理問題,我們是否可以攫取他人的苦難,並一定程度上販賣這種情感?有此一問也因為#metoo等運動席捲全球,藝術家的私德與其作品的藝術價值被綁定公共性的話題,而與此類似的,動物保護或對少數群體的權益等問題都在一些領域引發了爭議甚至抗議。
  • 美術研究|藝術史在中國——論中國的藝術觀念
    「藝術史」的概念在中國的發端,是從接受西方藝術史的觀念開始的,但卻以掩蓋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藝術的觀念為代價。今天,我們討論藝術史在中國這個問題,實際上有兩個範疇:其一是研究與西方所不同的、中國的藝術觀念是什麼;其二是討論西方的藝術觀念是如何引入中國而替代中國的藝術觀念的。
  • 莫奈油畫創作中傾注了哪些藝術情感?
    藝術與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達是其靈魂所在,是藝術核心,它讓藝術作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綻放光彩的同時感染了藝術的參與者,並得到相應的情感和心靈共鳴,所以一門活生生地藝術取決於它的創造者或者是創作者是否傾注了感情。米勒曾說過:「要追求真正的作品關鍵不在作品的主題,而在於他們究竟把自己放了多少在畫中去。」
  • 夜讀丨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詩歌《超越真理》賞析
    著有詩集《圓圈遊戲》、《那個國家的動物》、《蘇珊娜 · 穆迪的日記》、《兩頭的詩》、《真實的故事》、《無月期》、《詩選》、《焚燒過的房子中的早晨》等多卷。小說《浮升》、《貴婦人之神諭》、《侍女的故事》等十多卷。編過權威本的《牛津加拿大英語詩選》。
  • 藉由藝術,認識情緒:一周城市生活
    當藝術家將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緒通過藝術手法呈現,那些光怪陸離的影像被放置在同一空間中,闖入者也許會突然意識到,眼前看似異常的一切不過是平常壓抑在內心深處的猛獸,似曾相識。我們藉由藝術鋪就的小徑認識了他人的情緒,包容異常,也救贖了自己。
  • 今日活動丨 2020 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長沙杜鵑花藝術節——「奮鬥...
    今日活動丨 2020 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長沙杜鵑花藝術節——「奮鬥有我·2021新年詩會」 2020-12-21 15: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訪丨魯明軍:疫情之後,去年的藝術事件似乎不值一提
    新京報:但可以想見,一定會有藝術家以疫情為主題做出藝術作品,這可能觸碰到某些倫理問題,我們是否可以攫取他人的苦難,並一定程度上販賣這種情感?有此一問也因為#metoo等運動席捲全球,藝術家的私德與其作品的藝術價值被綁定公共性的話題,而與此類似的,動物保護或對少數群體的權益等問題都在一些領域引發了爭議甚至抗議。
  • 收藏貼丨西方哲學史 · 最系統目錄
    經驗論洛克:對『天賦觀念』的批判77. 洛克:白板說和雙重經驗說78. 洛克:由感覺和反省而來的『簡單觀念』79. 洛克:關於「複雜觀念」和認識論的自相矛盾80.維根斯坦:語言遊戲說丨① 對 「奧古斯丁語言圖畫」 的質疑與批判58. 維根斯坦:語言遊戲說丨② 語言活動是一場遊戲?59. 維根斯坦:語言遊戲說丨③ 家族相似性60. 維根斯坦:遵守規則的悖論61. 維根斯坦:私人語言存在嗎?
  • 大過鼠年:一周公共活動推薦
    轉眼到了辭舊迎新的一周,今年你會在哪裡過年呢?仍在路上,亦或是已經回到故鄉,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回家,快樂歸來。 ///回顧上周:一些現場///
  • 走進課堂丨中央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舉辦思政公開課暨教學研討會
    在課程的最後,他勉勵同學們要感謝這個非同尋常的新時代,有如此豐富的素材讓人們去認識世界、追求真理;他希望同學們也以各自的專業藝術語言表達對「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的思考,以這樣互動的形式來分享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收穫作為結業考試。
  • 講座|王鐵華:看見園林—藝術史中的園林、圖像和觀念
    講座|王鐵華:看見園林—藝術史中的園林、圖像和觀念 2020-11-15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叢文俊|書法新觀念平議
    新則新矣,而中的卻未必。我們認為,書法藝術相當複雜,它有著西方抽象藝術所不具備的一些特點。儘管在藝術上沒有絕對真理,還存在著「什麼人看,怎麼看」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但書法這種從實用漢字書寫美的追求中派生出來的特殊藝術卻是舶來的西方哲學、美學、藝術理論所無法準確、完整地加以解釋的。
  • 靳尚誼:觀念藝術跟油畫沒什麼關係
    84歲的知名畫家、藝術教育家靳尚誼認為,「學藝術是很殘酷的,當代藝術、觀念藝術是另外一個品種,跟油畫沒什麼關係。現在有一些人就把這個作為油畫發展的方向,為了創新,於是搞裝置。當代的觀念藝術對學生影響很大,但是創新和個性的概念是有差別,但差別是平等的,不同風格也是平等的,我們要研究的是作品的好壞問題,而不是差別問題。
  • 真理是不斷改變的
    一個人只有「超越」系統的約束,方能自由、完整地活動。一個態度認真、渴望追求真理的人,沒有形式可言。他只是活在本來面目之中。 如果你想了解武術中的真理,徹底洞悉任何敵人,你必須拋卻招式或門派的觀念、偏見、喜好和厭惡等。然後,你的心靈方可停止衝突,達至平和。
  • 經典匯美好生活遊輪 引領文化藝術領域變局
    積極響應國家「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之目標,踐行「為人民提供昂揚向上、怡養情懷的精神食糧」之宗旨,於2020年這個夏天閃耀蓉城(四川成都),引領全球文化藝術領域新格局。後疫情時代,在不斷創新的商業浪潮中,經典匯關於健康文化藝術中心裏面所發生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關於美好生活的一切嚮往,都將在未來一一賦能,一一實現,值得人們一一去探尋。
  • 從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出發,探究解釋學的審美傳統真理性
    而在整個《真理與方法》這本書當中所呈現的解釋學這一概念,正式標誌著此在的本身所具有的運動性,這種運動性構成了此在本身的有限性與歷史性,因此也包括了此在的所有的經驗,而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就是從這裡出發,探究人類理解活動,如何得以可能的,基本的一些前提性的條件,試圖通過分析理解現象得以進行的最根本的前提與其能夠形成的條件去挖掘人與世界的根本關係。
  • 真理是什麼?愛因斯坦的信仰是宗教嗎?
    如果把人類至今以來所有的經驗類認知當作真理,那麼真理屬於經驗類認知的總和,但事實上人類所有的經驗類認知也是隨著觀察觀測的範圍逐漸擴大而發生改變,也就是說真理作為經驗認知總和在改變。如果把人類觀念類認知當作真理,那真理就根本沒有標準了,因為很多不同的觀念認知相互不相容,如不同宗教、不同哲學觀念之間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