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丨餘雅琴
講座·廣州
尋找殺馬特
時間:2020.1.17,周五,19:30-21:30
演講嘉賓:李一凡,藝術家、紀錄片導演,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教師
梁健華,黃邊站當代藝術研究中心負責人,策展人
地點:廣州市天河區體育東路27號1200bookshop總店
主辦:廣東時代美術館、1200bookshop
特別鳴謝:時代中國
「殺馬特」起源自網路遊戲家族,曾經是追求個性化視覺外觀的非主流文化一種。而處於這一潮流邊緣的沿海地區進城務工人員,在其基礎上發展出一種更誇張、更邊緣的流行文化。2008-2013年,名字音譯自smart的殺馬特家族,因在網絡上流行最廣,遂成為這一潮流的代名詞。雖然在日常中偶爾能看到殺馬特,但實際上很少能真正接觸或了解TA們。
廣東時代美術館很榮幸邀請藝術家、紀錄片導演、策展人李一凡自2019年12月13日起,展出了他基於殺馬特群體研究的創作。在展覽中李一凡以一部125分鐘的影像作品,一件由數百臺二手手機、廉價日用品、音頻文件構成的裝置,向大眾展示了這一個一直被忽視和誤解的群體。
《我愛殺馬特》,李一凡,2019,單屏彩色有聲影像,125分鐘,影像截屏,圖片由藝術家惠允
與城市主流生活隔絕的工業區,以及殺馬特被打壓羞辱的歷史,讓這一群體對外界保持著戒心,要找到TA們相當困難。直到2016年一個偶然機會,李一凡在朋友協助下認識了被稱作「殺馬特教父」的羅福興,才能逐步走進殺馬特群體當中。
本次講座將由李一凡、策展人梁健華講述尋找、接觸殺馬特社群的漫長過程,進而剖開藝術家在過程中刷新了什麼認識?如何重構對殺馬特群體的理解,及所涉及的審美平等、社群隔離等等問題。
講座·西安
朱憲民×李樹峰×胡武功:
歲月,如何支撐起影像的力量?
對話嘉賓
朱憲民 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執行主席;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中國北京攝影藝術協會創始人、榮譽主席
李樹峰 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副書記、研究員/研究生院院長
胡武功 陝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陝西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
【活動內容】
「我希望讓若干年後的人們看到這些畫面後了解:原來人們是這樣生活的。這就是我的歷史責任。」在西安SKP文苑正在展出的大型回顧展「歲月·人民」上,透過一張張凝結歲月痕跡的照片,紀實攝影藝術家朱憲民的話語依然擲地有聲。
作為在改革開放40年中成長起來的一位中國攝影家,朱憲民以他特有的觀察和感受方式,記錄了一代中國人的生活底色和生命存在的質感。
從某種意義來說,朱憲民很早就體認到了影像的紀實價值。他是人間的旁觀者,也是時代的見證者,一點一滴地將社會時空中的變化凝固成照片的平面,呈現給那些對歷史永遠懷有敬意的人們。
他的攝影作品展現的是一個個普通人的表情、體態、情緒,濃縮的是他們的衣食住行、酸甜苦辣,關照的是他們的情感、精神與內心。
在《影像的時間價值——讀朱憲民先生的攝影作品》中,李樹峰這樣寫道:「影像中的時間跨度本身就是歷史。而朱憲民鏡頭中所呈現的各種現場,連綴起來,則是中國社會和現實生活變遷的在場證明,是五十年來各個歷史節點時期百姓生存狀態的直接呈現。」
正如朱憲民曾經談到的,人類需要回顧歷史,而攝影藝術的紀實性與真實性,是任何其它藝術形式所替代不了的。2020年1月19日下午15:00,我們將特別邀請朱憲民與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樹峰、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胡武功做客西安SKP RENDEZ-VOUS。歡迎你來到現場,一起穿過歲月的風,去感受影像的力量。
展覽·北京
動情:1949後變局中的情感與藝術觀念
策展人:蘇偉
助理策展人:
黃文瓏、錢夢妮、孫杲睿
展期:2019.12.21 – 2020.4.5
開幕:2019.12.21,下午2點
參展藝術家:
陳勃、陳劭雄、陳映舟、戴澤、董鋼、方璐、古元、韓勇、洪浩、胡善餘、李斛、李樺、李瑞年、梁錫鴻、劉川、羅爾純、馬六明、馬秋莎、倪貽德、秦宣夫、石志民、隋建國、孫宗慰、唐蘊玉、唐遵之、王合內、王濟遠、 王臨乙、王鵬傑、王琦、魏德忠、吳大羽、吳冠中、吳印鹹、武德祖、薛子江、顏磊、楊濤、楊雨澍、葉六如、袁毅平、曾景初、張安治、張英洪、張正宇、趙文量、祝大年、宗其香
這個研究性展覽以「情」作為主線,回看社會主義時期美術較少關注的一個層面,並審視其與今天當代藝術創作的關係和對話。在50、60年代重新銘刻時間之際,社會主義美術中的「情」被剝奪也被重新賦予了新的含義,並在美術思潮的不斷變革中折轉浮沉。一己之「情」的消隱,「情」與革命的因緣,小「情」與大「事」的張力,留「情」的政治內涵,這些線索將成為本次展覽重點探討的對象。展覽旨在討論「情」作為一種存在於國家與個人、公共與私人、政治與藝術之間調動性的力量,描述「情」在上下之間、我與他者之際扮演的勾連、調和、批判的角色。以這種方式,我們希望重新思考社會主義美術的整體框架中連續與不連續的辯證,並在藝術創作者、無名者與群體、民族、國家之間,激活複雜和動態的敘事,形成一種與今天我們所處所是對話的思路。
伴隨著藝術內部不斷發生的機制、話語和觀念的變革,「情」在1949年之後的中國藝術中重新出場,又在80年代後藝術世界的新面貌中化身為不同的趨勢。在這一背景下,藝術中關於創作、人性和時代之間的普遍性問題,如何藉由「情」,在不同的歷史情境中延宕和自我定義;當代藝術中「情」的過時與轉化,如何與觀念藝術實踐之間形成可對話的空間?通過這兩個子問題的展開,我們也將「情」作為一種對位,分析其對於革命、啟蒙、全球化等等統攝在中國文化進路上的話語的批判。
「情」是啟動變革的重要力量,也是烏託邦幻滅後荒原上的回聲;是感情,也是行動;是擺蕩在生活與創作、抒情與激情之間的個體的寫照;是自我耽溺,也是理性中的一股動力。作為此項目的首次呈現,展覽將聚焦於1956-1957和1961-1962兩個相對寬鬆的歷史時刻以及當代藝術中的觀念主義形成的時期,並藉此呈現內在於「情」的歷史的若干片段。
展覽·西安
真理的慧眼:歲月·人民
朱憲民攝影藝術展
展覽日期
2020年1月1日—2月28日
展覽地點
西安SKP 10F 文苑
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長安北路
「生活將我同攝影緊緊地連在一起……並引領我不斷地認識生活,認識人民。我拍的是一群不被寫進歷史的人。」
——朱憲民
半個世紀之後,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觀看朱憲民?在西安SKP,一場由5個恢弘篇章組成的大型回顧展「歲月·人民」,試圖引領觀者回到這位中國頂級紀實攝影師的「攝影元年」,跟隨他的目光與腳步,與我們熟悉的土地建立嶄新的聯繫,重新認識時間的價值。
自黃河而來,往黃河而去,踩著時代更迭的軌跡往前走,朱憲民義無反顧地投身生活,在跨越半個世紀的藝術之路上完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攝影家的蛻變。作為「人間目擊者」,他的作品將生活的紋理解剖給我們。人類歷史所走過的每一個或深或淺的腳印,都滯留在朱憲民的影像中,被他獨特的鏡頭語言賦予了人性的關懷與溫度。
「真理的慧眼:歲月·人民——朱憲民攝影藝術展」正在西安SKP展出
1979年,朱憲民迎來了整個攝影人生的轉折點。陪同法國紀實攝影師蘇瓦約行攝中國的經歷,從根本上顛覆了朱憲民一直以來的創作觀念與拍攝方式,也催生了他拍攝紀實攝影這一構想的萌芽。從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朱憲民反覆穿越黃河岸邊的土地,用相機記錄下最平凡樸實的民生百態。這些形形色色的「黃河人」作為一個時代的中國人生活狀態與精神面貌的特寫,將「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生活場景」推到世人面前,一舉擊穿了當時國內各界對於攝影的固有觀念,也讓朱憲民的名字與中國的改革進程發生了「不可分離的血脈關係」:
「我希望讓若干年後的人們看到這些畫面後了解:原來人們是這樣生活的。這就是我的歷史責任。」
在他攝於1980年的經典之作《黃河渡口》中,一群黃河邊上的農民駕著木船破水而來,陰鬱的天空和凝重的眼神透露出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在照片中,朱憲民對平民百姓的關注並沒有停留在表面的視覺空間,而是深入到人類靈魂深處,將人類的苦難夾雜著希望,以異常複雜的穿透力呈現。
而在《民以食為天》中,無論是父親的碗或孩子的眼神,都展現出「決定性瞬間」的力量,給人以悠長的回味。在這幅作品中,朱憲民找到了一個準確的角度,以看似平凡的剎那,去解說芸芸眾生的精神世界。
商量價錢 朱憲民/攝
長安大街購買沙發的三口一家人 朱憲民/攝
在那些紀實攝影的敘事風格在中國尚未成型的歲月裡,朱憲民用藝術創作的手法雕琢攝影畫面,從這片古老而蒼茫的土地中,淬鍊出一股桀驁不馴的美感。他在本能的指引下貼近千千萬萬普通人的生活,又用一種恆定與實在的創造性,讓鏡頭中的一個個瞬間閃耀故事的花火。
不假借濾色鏡,不依仗暗房特技,他的照片儘管內容樸實而純粹,卻展現出一種強大的生命力。這些照片並非單一地講述某一個事件或故事,而是以宏觀與細節的疊加,用系列作品的形式,完成了對「時代中人」的準確刻畫。
站在朱憲民的照片面前,你不需要拆解或重構任何事。你所要做的僅僅是去觀看,去欣賞,去感受。
「攝影是幫助人類恢復記憶的絕妙藝術」,三影堂主理人、攝影師榮榮曾這樣闡述他對於攝影藝術的理解。在這個發生、遭遇與遺忘都越來越快、而且只會更加迅速的時代,觀看朱憲民的攝影作品,就是與往昔一次次的、不斷的重逢。
他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脆弱與強大,展示了人們如何活著。他的作品打動我們的感覺,就是活著的感覺。
這些照片凝結了藝術的永恆,卻在觀者的心靈中不斷掀起新的希望。那是人們勇敢地面朝生活時激發出的巨大的勇氣與能量。它從朱憲民的攝影作品中釋放出來,激活了他在這半個世紀中穿越過的每一個年代的底色。
整理丨餘雅琴
編輯丨李永博
校對丨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