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文俊|書法新觀念平議

2021-01-08 聞是藝術

書法新觀念平議

叢文俊

說到書法藝術的創新,就不可避免地要面臨「什麼是書法」這個最基本的問題。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聞是文化》整理編輯。

近幾年,人們在創作上談「感覺」、「原始的野性」、「生命」之類的內容比較多,在欣賞和闡釋中講「線條」、「造型」、「抽象」、「有意味的形式」、「空間構成」之類的概念幾成時尚。新則新矣,而中的卻未必。

我們認為,書法藝術相當複雜,它有著西方抽象藝術所不具備的一些特點。儘管在藝術上沒有絕對真理,還存在著「什麼人看,怎麼看」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但書法這種從實用漢字書寫美的追求中派生出來的特殊藝術卻是舶來的西方哲學、美學、藝術理論所無法準確、完整地加以解釋的。一般地說來,書法創作除了西方藝術的「抽象衝動」、「移情」等美學特徵之外,中國傳統還有所謂「物化」的內容,而基於正統觀念、實用主義的「法度理念」也一直在潛移默化人們的藝術意志。在表現方面,西方藝術觀和作品旨在向世界證明什麼,而中國傳統則是偏重於強調內心的愉悅或其他,在書法的表象之外,還有超感覺的「道」存在。在欣賞和闡釋的過程中,西方藝術哲學強調思辨和經驗,中國傳統則提倡體悟;西方思維是論證式的,中國傳統則是意會型的。這一切,在書法藝術上有集中的體現,十餘年來藉助西方藝術思想、觀念、方法來研究中國書法的結果也證實了上述看法。

我們這樣說,當然不是盲目排外,相反,是在進行認真的思考和討論。例如,書法創作和欣賞重視感覺並不錯,但如果過分聽任感覺而追求書法的視覺形式,很難保證不出現隨意性和線條的形上學的偏向,當代書法風格趨同與此有直接的關係。書法作品中能否表現「原始的野性」我們姑且不談,但「原始的野性」是什麼?具有什麼樣的藝術內涵和表現形式?當代書壇是如何發現和表現它的?是「人之初」式的原始野性,抑或是無病呻吟?書法既然是藝術,說它能表現人「生命」的價值亦未嘗不可,但如書法這種特殊的抽象藝術,是在「生產領域」(創作)表現出來的、還是在「流通領域」(欣賞和闡釋)聯想出來的呢?顯然,後二者都有明顯的套用文學作品以及電視電影等其他藝術主題的痕跡。

說書法是「線條的藝術」,它的表象大抵如此,但這種形態、力度和速度、組合關係都有著無窮無盡變化的線條還不是書法的一切,佔有很大份量的「意餘於象」和起到支配作用的「道」均在線條之外。「造型藝術」的提法也有這種局限。以書法為「抽象藝術」、「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論有其合理的一面,可惜失之虛泛,對書法創作的指導意義不是很大。說書法具有「空間」特徵,出於西方古典美學理論,而西方現代抽象藝術的特徵之一就是在力圖消除「空間」(還有「時間」),作品的形式只是為人們提供聯想的整體。書法藝術從來都是在平面上展開,「二維空間」的解釋曾有助於人們的思考,章法空前地受到理性的注視,這是好事,可惜並未超越傳統。說書法是「表情藝術」,是管中窺豹的認識,而表達情感嬉笑哭罵、甚至大喊兩聲都可以達到目的,並不能用來特指文學藝術。說書法是「表現藝術」、「形象藝術」,忽視了書法欣賞從來都有一個美的再創造問題,其中還有對書法意象批評的誤解。「現代書法」的某些類畫形式就與這種認識有關。

總之,各種認識和作品形式都沒有離開「什麼是書法」這個最基本的問題。

再談作品。在當代書壇,最初問世的「創新作品」是圖解字義的「文字畫」,它的形式構成思想有語言學特徵,首先被應用的是早期古文字字形和臆造品。這類作品的創作過程是由字義而進入擬形、再搭配成篇,放棄了體現「寫」的精神和美的追求,有濃厚的「畫字」意味,和古文字象形形體的構成原則、方式也是兩回事。其作品的意蘊是直觀的、單純的,而由於是「畫」出來的,以書法的標準去衡量,其創作近乎遊戲、技藝,美感也就顯得相當膚淺粗糙。這類作品可以說與現代藝術毫無共同之點,是失敗的嘗試。

還有以筆墨改造字形,按詞義和語義組合成畫的類型。不管作者如何遷想妙得、刻意經營,都是在以繪畫的思想、心態從事一種新的繪畫,欣賞都也無法不從此門徑而入去看他的作品。一作兼販書畫二藝之美,只是不倫不類,終無歸宿。顯然,這也算不上書法創新。

較難識別、較前兩種更具欺騙性的是各種牌號的「雜合」作品:由各種變形字體雜亂拼合為一作,再敷以水墨遠近虛實之意,似畫非畫,似字非寫,既刷且描,皴擦點染,空間構成,出奇制勝……。令人嘆為觀止而不得要領,頗有傳統神秘活動中的符咒意味。這類作品可以飄忽不定,瞬息萬變,隨興而來,它應該叫作什麼藝術,我們還不知道,有一點可以肯定,它不是書法,也不是什麼「現代書法」,因為「現代書法」這個概念本身就有問題。所以,無論其中有什麼「空間構成」、「人性生命」、「價值觀念」,盡可以自謀銷路,惟期不要攪亂人們的視聽、弄渾了書法這片水才好。

最有潮流感、又不易被挑剔的是仿效日本書壇「墨象派」、「前衛派」而加以變化的少字數作品——它畢竟「寫字」的成分多了些,其中也不乏直接仿造自東洋的製品。對這種現象,我們在《論書法藝術的繼承與創新——兼評當代中國書法》(《青少年書法報》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一日)一文中曾有詳細評述,這裡只想著重指出,「販賣」不是「生產」,一些人被書壇的「倒爺」弄花了眼,不免隨之「現代」一番,歷史會做出評價的。應該看到,日本書壇的某些人士以西方觀念來改造書法,比之模仿中國的傳統,也許是一種進步,但也許是在走上一條偏離書法藝術精神的道路。作為中國書法藝術家,必須看清其中蘊含的危機!我們不反對創新、探索、借鑑,假如一旦變得離了譜:京劇取消了京韻京腔、二人轉用腳尖、越劇唱詠嘆調,會是什麼樣子呢?只有西化才是中國書法藝術創新和成功與否的標準嗎?西方人看不懂就得把書法連根拔掉而另立門戶了?為什麼不能積極努力探索、創造,讓西方藝術家向我們靠攏呢?古代東方藝術不是成功地為西方現代抽象藝術及其研究提供了極好的借鑑麼?我們是不是應該爭氣一點呢?

在創新中走得最遠的是擺脫漢字的純線條形式,其指導思想大約來源於「書法是線條的藝術」這一看法。作品只有線條的羅列,大膽而且解放,只是很難讓人了解作者在想什麼,要達到什麼目的。要知道,書法的線條永遠也不能擺脫字形而獨立存在,書法的線條只有附屬於有著萬千不同的字形時,它才具有變化的最佳狀態和審美價值,而這點,又是書法之所以成其為藝術的根本條件。捨本逐末,智者不為。

書法新觀念的形成,表面的原因有:日本「現代書法」的衝擊,西方現代藝術及其理論的影響,畫家的加入和繪畫中形式構成原則的推衍等等。深層原因來自社會變革和前一時期的社會氣候。但是新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我們還是繼續談問題。

在大量湧進來的西方、東洋思想文化面前,一些人變得眼花繚亂,失去自信;物質上的佔有欲和思想上的好異尚奇、行動上的浮躁盲目,也在潛意識中支配著人們的選擇,侵蝕著書法藝術。試舉一例。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這句話有很多人在講,特別是那些趕時髦的和年輕的人們。實際上呢?他們當中的大多數是說不清什麼是「現代人」「快節奏」、「現代派」的,可是聽得多,說得經常,不免感染了周圍的人,於是大家都變得「現代」起來,生活自然也隨著變成了「快節奏」。我們很想知道,「快節奏」表現在哪裡,它對書法藝術的創作原理、形式和審美觀念發生影響的機制是怎麼回事。說得坦率一點,不是我們的生活變成了「快節奏」,而是「心忙」,似乎比起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已經進入現代社會的書壇同道的現代感還要強得多,不正常。

今天的書壇群星璀璨,其中名實不副者不算很少,包括某些搞理論研究的,肯於坐下來,在寂寞中讀幾本書、想幾個問題的人並不多。書壇有些混亂,人們的文化素質較差是根本的原因。有些年輕人喜歡把一些新詞掛在嘴邊上,開口「定勢」,閉口「走向」。不過,也有人是:見一誇誇其談,說二是循環往復,言三則關公戰秦瓊,語四即顧左右而言他,人皆應引以為戒。

在向新的方面追求當中,有些人對傳統淡漠,嘲弄,甚至有偏頗的詆毀,內心的危機感很重。換言之,是對書法這種民族藝術形式,乃至於民族文化失去了自信,在各種新思潮的炫惑下,「未戰已潰」。對於尚未步入現代社會生活的中國書壇來說,少數先知的吶喊和探索原本正常,所不當者,是非新即舊的一刀切思想和做法。如果承認藝術講究個性和表現,那就應該給形形色色的人留出生存空間。存在決定意識,對明清館閣體頂禮膜拜的畢竟沒有幾人。第四屆全國書展有兩個不正常;一是大批作品的風格趨同,仿佛人們都變得稚拙怪誕起來;二是尚在臨習階段的作品獲獎,也許是新潮當中出現的對繼承傳統不加分析的錯誤依戀之心理所致,於此可以窺見當代書壇首施兩端的困頓情狀。

歡迎繼續瀏覽叢文俊的其他文章:

叢文俊:如何學習篆隸書

叢文俊新年首秀四體《心經》

叢文俊:《書法創作與審美的泛化對應關係》

叢文俊先生談學篆隸書法有五難

叢文俊先生在其七十壽辰師生書法作品展上講話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藝術史在中國——論中國的藝術觀念
    為什麼在這個時代形成「自覺的藝術」觀念,藝術在當時是通過什麼樣的思想根源、歷史際遇和政治經濟形勢達到這一點的,是一個亟待討論的「新藝術史」問題。這種新藝術史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東方的,而是根據現代性和全球化的人類文明意識不斷建構的方法。當然應該考慮到外來的影響。
  • 鍾明善的書法世界:靜淨敬
    聖教序 首節  在當代中國書法界,對鍾明善書法藝術的認識與評價,經歷了一個由去蔽、到心、到神會、再到經典化的過程。  由書法理論家到書法教育家再到書法家,擁有多重身份迭加的鐘明善,其書法創作的成就,曾長時期被遮蔽或誤讀。尤其在早期階段,常常或視為學者書法,或歸為文人書風,或看做其為理論與教育的副產品,疏於將其作為獨立的藝術探求和藝術創作來看待和研究。
  • 書法之本末
    書法誕生於文字,自倉頡造字以來,書法與文字便有了緊密的關係,多少年來一直是統治階層特有的產物。它的地位從一開始就是被尊崇的。但書法一定是在寫好字的前提下產生的。寫字謂之於書,法則存乎於義理,得之於法度。古之書者志於義理而體勢存焉,法度森嚴而富廟堂氣象。書與法相得益彰謂之書法。
  • 原來,中國當代書法藝術家們,是這麼借鑑日本書風的!
    當代中國書法創作體系的構建經歷了兩個階段,對於從創作手法中汲取營養的第一階段,集中在書法創作中體現為創作觀念的時代性、創作形式的表現性、創作過程的實驗性,類比於日本少數字派、近代詩文派和前衛派的創作手法。這裡談到的創作特徵主要指第一階段當代書法對日本書風的借鑑而表現出的趨向於視覺形式上的轉變,包括字形的誇張變異和對水墨的大膽運用。
  • 書法是文人餘事,古代少有職業的書法家,流派意識的產生相對滯後
    作者:方波由於書法一直游離於藝術與實用之間, 其獨立的藝術地位的確立並不是非常明確, 以及王羲之書法一線單傳的觀念佔主導地位等因素的影響, 使得書法流派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流派意識的產生相對文學等領域來說要滯後得多。
  • 書法是藝術家手中的寶貝,為什麼到了清朝就變成政治家的玩具了?
    清代帝王重視推行國家統一的政治觀念,致力於引導文化按其統治意志的方向發展。清統治者雖處於文化弱勢卻要對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漢族進行有效統治,必然利用國家政權制定法規制度,加強對漢族思想文化領域的控制。隨著官方文字、文書等制度的完善,加之清代帝王重視書法,官方書法逐漸形成統一模式。
  • 蘇軾書法思想——寓意
    蘇軾的書法思想內容豐富,他在《寶繪堂記》於「寓意」與「留意」的一段論述,雖然概論書畫,如果單從書法方面來看,我們大可將其看作蘇軾書法美學思想的代表:「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
  • 練習書法是繪畫的基本功
    在「書畫用筆同法」觀念的引領下,一代代畫家將書法用筆引入繪畫,滋養筆墨,由此形成為一種共識:「學畫必在能書,方知用筆」(明朝李日華《紫桃軒雜綴》)。於是,練習書法成了畫家不可或缺的基本功。黃賓虹(1865—1955)晚年指導後輩:「書畫同源,欲明畫法,先究書法。」
  • 修表工苦練書法寫出0.8毫米字體,專家卻稱:沒有意義,不算書法
    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形形色色的人開始練習書法,他們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民間的書法愛好者,另一派是院校協會裡的書法專家。兩派人從審美觀念的角度來看,大致是呈對立態。
  • 市硬筆書法協會抗擊新冠疫情優秀硬筆書法作品展開展
    近日, 「抗疫路上,我們在一起」東莞市硬筆書法協會抗擊新冠疫情優秀硬筆書法作品在塘廈城市展示館三樓開展,共展出100幅抗擊疫情為主題的優秀硬筆書法作品,展覽由東莞市硬筆書法協會和塘廈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塘廈鎮文聯共同主辦。
  • 書法的禪境是什麼境?
    書法的禪境是什麼境?書法的禪境即非世俗境,更非俗境。我以為至少包括這樣幾個元素:靜而不躁,文而不野,潤而不枯,簡而不繁,整體上呈現出樸實無華、自然本真的藝術風貌。中國書法藝術及書學理論,受到佛教禪宗思想的深刻影響。書法創作的靈感突發、創作中的空靜狀態,以及作品本身所展現出的意境等,都受到禪宗「頓悟」「空」「靜」等觀念的深刻影響。從大量傳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書法和佛義的關係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把寫字當作一項善業,與布施造寺相同,是一種宗教行為。
  • 書法史|中國書法理論的內涵與架構,為什麼要追求「技貴通神」
    「道法自然」,闡述了中國書法的本源和自然萬象對書法藝術行為和審美的影響。在漢字和書法藝術發展歷史的早期漢晉時期,隨著玄學的興起,書法的創作和審美觀念也受到了很大的感染和滲透,出現了「言」、「意」、「象」等極具玄學思想的藝術追求和元素,直接影響了後來魏晉時期的書法走向,形成了極具鮮明風格的「魏晉風流」,格調高古,灑脫自然。
  • 蘇軾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
    蘇軾在書論中強調,「不可學無法」,他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的。蘇軾說,「曉書莫如我」,他對「法」的理解是全面的他之所謂「法」的涵義包括三方面內容,即重字內功、字外功和重人品,這在他的前人一般尚無這樣完備的書法觀念,他並以此來具體評品作品。他認為書法必須有功力,只有經過長期的學習磨練才能功到自然成如他說懷素的書法是「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即是說,懷素的書法並非是一蹴而就的。
  • 觀念中的水墨 · 格致 | 谷文達:跨文化轉譯
    但顯然漢字、書法、園林等傳統文化基因,一直在谷文達的藝術思維導圖中佔據重要位置。>  中國書法藝術歷來崇尚繁體字。正因為「簡詞」由兩個簡體字合成,它又同時保留了繁體字的書法藝術美學。  「墨鍊金術」的註解  以中國人創製的中國人基因墨粉和中國人基因墨錠(又稱炎黃基因墨粉和墨錠)是裝置藝術,更重要的是它們又是水墨畫原創的新材料。中國人基因墨粉和中國人基因墨錠是由我在 1999 年至 2001 年間創作的,在上海曹素功墨廠試驗製作完成。
  • 北宋「尚意」書法的奠基者不是蘇東坡和黃庭堅,而是歐陽修
    但是,在唐以前,人們所繼承的六朝書法的遺韻並未消失,只是因為五代之亂後,這種繼承也隨之消失。在北宋之初,一些士大夫要從中實現「口傳心授」的目標已經不可能再繼續下去了,他們沒有現成的書法理論可以直接使用,也沒有「口傳心授」的心得可以借鑑,只能靠著自己的體悟和理解對書法的「新系統」進行研究了。
  • 北宋米芾的書法風格及藝術魅力
    米芾的書法藝術啟示當今書法發展的藝術本性:樸素、自然、純真、唯美。米芾 (1051—1107) , 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長於臨摹古人書法, 稱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 對古代大師的用筆、章法及氣韻都有深刻的領悟。在寫字上稱自己是「刷字」, 追求迅疾勁爽、快刀利劍的用筆效果, 展現「刷字」的氣魄和力量。米芾書體瀟灑奔放, 又嚴於法度。
  • 人品與書品——書法品評標準的儒家倫理對歐、虞書法評價的影響
    我們多次提及虞世南以「五絕」名於後世,我們可以從此看出,古代書法品評的標準和儒家的「人倫準的」密不可分。儒家對書法是極為重視的,視之為「六藝」中一項重要的技能。書法的形式和內容是統一的即儒家不僅注重「如何寫」,而且更重視「寫什麼」,前者為書,後者為道,書以載道,而不能背道。
  • 明末清初第一人,王鐸書法藝術初探(第一期)
    王鐸書法宗二王 (王羲之、王獻之) , 兼學顏平原、李北海、米南宮。他師古不泥古。崇禎朝時期是書壇萬馬齊喑的時代, 他高舉改變書風大纛, 以力克時弊、振興書風為己任, 打破了當時那種由婉約漸至媚俗的書風。王鐸的書法, 以其雄健的筆力、險峻的結體、強烈的節奏、鮮明的個性, 獨立蒼茫, 睥睨古今。
  • 蘇軾的書法,出自何處?字裡行間,都是個性氣質
    宋人書法,因為脫卻科舉羈絆,某些方面與晉唐書法拉開了距離。尤其是社會功用中書法的弱化,導致有宋一朝正體的式微,隨之而起的是「變態」與「新質」並存的行草書。蘇軾是公認的「宋四家」之首,其書法的地位自然非同一般。但是蘇軾流傳下來的論書法的言語,最有名的是那句「吾書雖不佳」及「吾書意造本天真」。「吾書雖不佳」或許不是真心話,而是一種自謙或反語。這「不佳」是以傳統的路數所界定的一種標準,以筆法和晉人的標準去看蘇軾書法確實如是,是「不佳」。
  • 機器人寫的書法是什麼樣子的?是否能夠代替大師們呢?
    聽見機器人寫書法大伙兒是否也十分的好奇心呢?那麼機器人寫出去的書法有美感嗎?這時是不是你也想賞析一下機器人的書法基礎呢?接下去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看一下機器人究竟怎麼寫書法的?這個問題提出問題的十分的好,根據賞析這種機器人的書法作品發覺那樣的書法作品和書法名家對比還是有差別的,機器人寫出去的書法僅僅人提早把程序流程編好,僅僅依照一個程序流程來寫,而寫出去的書法作品是沒有感情的,可是書法權威專家寫出去的書法作品那麼就不一樣了,技法充滿了轉變,並且大家從一字一句中也能體會到書法家心態的轉變,許多書法名家都是把自己的心態融進到書法中,那樣寫出去的書法作品十分的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