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書法,出自何處?字裡行間,都是個性氣質

2020-12-11 書法田園

宋人書法,因為脫卻科舉羈絆,某些方面與晉唐書法拉開了距離。尤其是社會功用中書法的弱化,導致有宋一朝正體的式微,隨之而起的是「變態」與「新質」並存的行草書。在書寫中,他們大都提倡新趣,甚至以此自高位置,比如宋四家的蘇、黃、米、蔡,除蔡襄略顯保守外,其餘三家皆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而冠蓋書壇。

蘇軾是公認的「宋四家」之首,其書法的地位自然非同一般。但是蘇軾流傳下來的論書法的言語,最有名的是那句「吾書雖不佳」及「吾書意造本天真」。「吾書雖不佳」或許不是真心話,而是一種自謙或反語。這「不佳」是以傳統的路數所界定的一種標準,以筆法和晉人的標準去看蘇軾書法確實如是,是「不佳」。

但接著他又說「然自出新意」,這一點非常重要,還真不是蘇軾為自己的「不佳」開脫,與前人比較,蘇軾書法的確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尤其是見「自家」和「時代」個性。如果我們暫時放棄那種「傳統」書法觀去看,他的書法確實如他最後一句所說的「不踐古人」。

蘇軾《北遊帖》

其實,這也正是蘇軾文學藝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文化心靈中智慧的閃光點。他在《和子由論書》中也說:「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可見,蘇軾的書學思想在對待「傳統」與「創新」這一點上,觀點是一以貫之的。

宋代以蘇東坡為代表的書家正是這樣一種開風氣之先的人物。他們以體現人「世俗的情感」為主旨,不再拘泥於傳統的一招一式,開啟了「書法藝術」的先河。應該說,我們今天「書法藝術」的濫觴期也正是在這個特別的歷史節點上。

蘇軾《次辯才韻詩帖》

書法史上關於蘇軾書法的出處有諸多說法,有說出於徐浩的,有說出於同時代李建中的,當然最多的是說其出於顏真卿的。在此梁巘又拈出了「出於裴休的《圭峰碑》」一說。其實,這種情形也是正常的。

裴休的《圭峰碑》

一個書法家風格的形成一定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乃至於一個人、一件作品,都會對其產生影響,從而我們也可以說絕不是一個人、一件作品這樣簡單。正如黃庭堅受到蘇軾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了《瘞鶴銘》、李北海的啟示一樣。

按照蘇軾自家的說法「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來看,他的風格還是來自於個性氣質與精神氣象的地方最多。當然,詩類「快口語」,是以造境為目的的,但至少我們能感受到蘇軾對於書法的一些觀念。

蘇軾《渡海帖》

準確而言,書法對於古代文人,更多的是在於它是一種修養,一種躍入傳統清流、自我高標的修為,更多的時候,他們「不動心」,並非如張旭那種「喜怒窘窮,一寓於書」的樣子,尤其是在宋以後,書法的科考功用漸至式微,而剩下的便是書寫中的審美功能。所以歐陽修講「學書勿浪書,事有可記者,他時便為故事」,這句話就是針對這種情形而言的。

蘇軾《一夜帖》

而蘇軾也不例外,在他一生所擅長的各種文藝形式中,詩詞文章是他表達內心的最佳範式,「詩人例窮苦,天意遣奔逃」,正是他自己一生的最佳寫照。而書法則是另外一種情形,即便是在其代表作《黃州寒食帖》中,我們也無法具體地感知到字本身表達出的精神祈向。

相關焦點

  • 侯耀華秀書法:行筆有力,見字如見人,字裡行間都是法度
    侯耀華一個相聲世家的傳人,他會寫書法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重點就是他的書法怎麼樣,只是簡單的一個興趣愛好還是真的拿得出手? 近幾年侯耀華的一些書法作品開始出現了,這也是在趙忠祥之後的另一個藝術大師開始寫書法。
  • 這些驚豔了時光的網紅名句,竟然都是出自蘇軾筆下
    一蓑煙雨任平生」,還有《題西林壁》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千古名句,無一例外,都是用最通俗的語言,寫出了最感人肺腑的情愫、最直擊人心的感受、最醍醐灌頂的道理。蘇軾的這種特質,很像現在的網絡寫手,他們都善於一語道破天機,一言驚豔時光。
  • 米芾的書法造詣真高,700年前的一張作品,把蘇軾也諷刺了一把
    北宋米芾的作品大家都比較了解,但真正深入研究和讀懂他作品的人卻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模仿者眾多,但真正掌握米芾作品精髓的書法家很少。為什麼說米芾的書法造詣更強,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他這一則短小的冊子《紫金研帖》,一起來看看米芾愛惜自己筆墨紙研的一種心情。米芾的書法造詣真高,700年前的一張作品,把蘇軾也諷刺了一把!巧的是在這一張小冊頁之中,米芾還特意諷刺了蘇軾一把,真有意思。
  • 蘇軾書法思想——寓意
    蘇軾的書法思想內容豐富,他在《寶繪堂記》於「寓意」與「留意」的一段論述,雖然概論書畫,如果單從書法方面來看,我們大可將其看作蘇軾書法美學思想的代表:「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
  • 蘇軾與米芾書法,孰高孰低?
    在宋四家的書法之中,歷來也爭論不休。其中蘇軾和米芾爭議更大,誰的書法造詣更高? 宋 蘇軾 人來得貼 宣紙原大高清 關於啟功之謂蘇軾書法「那麼點意思」,到底什麼意思姑且不論,但可以得見的是,作為書法家更多從書體關注蘇軾的書法
  • 「東坡之意難契合」是祝允明、文徵明等人對蘇軾書法疏離的主因素
    蘇軾的書法具有很強的個性色彩, 雖出入晉唐, 但其執筆、結體以及由此導致的蘇字的某些特點卻與晉唐傳統大相逕庭。但是, 也因此使蘇軾的書法不落窠臼, 成為開創尚意書風的一代宗師。蘇軾位居「宋四家」之首位, 然其一生並不以書法為要務, 而是以書法作為抒情騁懷的一種載體。因此, 在學習傳統上, 他並不斤斤計較於法度。
  • 米芾這幅作品,書法造詣超過蘇軾,卻被當代專家認為是贗品
    米芾的書法作品究竟怎麼樣?在很多喜歡書法的愛好者眼裡,在同時期有這麼一個排號,那就是蘇黃米蔡四個人,書法水平也就是這麼排的。但也有一些人說米芾的作品應該排在當時的第一位,蔡京放在最後一位沒有問題,但蘇軾的書法作品絕對不能放在第一位。
  • 說說宋代書法的天真
    他不但主張書法無法,認為「把筆無定法」等等,而且強調信手,讚賞「信手自然,動有姿態」(《題魯公書草》)的書風,因而其書被稱為「信手書」。蘇軾的這些主張和創作實踐,如果深人一層看,都是通向「曠然天真」、「不問遠近」 之美的。
  • 借禪生趣,禪宗意蘊的蘇軾書法藝術風格
    這裡蘇軾雖在評價永禪師的書藝,但更是自身書法藝術審美意向的流露。像蘇軾這樣一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集大成者,深悟禪宗在拓展藝術思維空間方向的獨到之處正如他把禪意滲入詩意一樣,也把禪宗的妙語融入到了他的書法藝術創作中,這種思想上的自覺,便以「反造疏淡」「奇趣」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了。
  • 蘇軾奠基的「尚意」書法及理論,在宋代得到了廣泛的繼承和發展
    可以說,宋代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大轉折點,書法開始作為一門純藝術漸漸從實用屬性中游離出來。宋人傳世的大批墨跡如書札,更多體現的是書家有意識的個人性情,而宋代書家中的傑出代表蘇軾,便是宋代「尚意」書風當之無愧的開創者。
  • 蘇軾名句:「天涯何處無芳草」,被惡搞多年,其實上一句也是精髓
    以後都不要再說「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是蘇軾的詞了,多丟人啊!「天涯何處無芳草」選自蘇軾的《蝶戀花·春景》,因為這是一首關於傷春的詞,所以給人一種悲涼、冷寂的感覺。而這句詩更是代表了蘇軾與王朝雲之間的愛情故事,王朝雲是蘇軾的第三任妻子,陪伴蘇軾走過了許多的磨難,也正是因此,她是最懂蘇軾的。
  • 蘇軾的字不是醜!黃庭堅:他是率性而為,沒有心境一般人寫不出來
    蘇軾的書法作品存世比較少,據說只有《寒食帖》這唯一的作品在世。但見過蘇軾作品的人都說他的字並不怎麼樣,怎麼就因為他的名氣大而把他的書法給神化了呢?細細觀察蘇軾的字,用墨不均而且似乎沒有用心寫過,尤其是筆下不見得用墨有多講究,每一個字都是隨意而寫,並且沒有半點認真的意思。但他這一種字體,卻被稱為是宋朝書法四大家的真本事,他也被後人評為宋朝寫字最有魅力的一個人。為什麼蘇軾的字寫得醜?
  • 蘇軾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
    蘇軾在書論中強調,「不可學無法」,他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的。蘇軾說,「曉書莫如我」,他對「法」的理解是全面的他之所謂「法」的涵義包括三方面內容,即重字內功、字外功和重人品,這在他的前人一般尚無這樣完備的書法觀念,他並以此來具體評品作品。他認為書法必須有功力,只有經過長期的學習磨練才能功到自然成如他說懷素的書法是「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即是說,懷素的書法並非是一蹴而就的。
  • 吳玉如:文人會寫書法,有什麼了不起!
    但是他卻不這樣想,他認為書法是文人的一項基本功,文人寫好書法是很正常的事情。他曾經做過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說文人寫書法就像農民閒暇時光編筐,人人都會。在吳玉如眼中,書法並不是文人的全部,文人應當以文學修養為主,多讀書增加自己的文化素養,而並不是以書法家自居。
  • 出自蘇軾這首詩,第一句有點俗氣
    說到蘇軾,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是我國北宋非常有名的文學家,並且在詩詞,甚至是字畫散文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讀過蘇軾的作品,大家都知道,不管是詩還是詞,他的作品風格都是非常有特點的,他是豪放派的代表,留下的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 米芾這一張書法作品,氣勢蓋過蘇軾,估計是醉酒之後的佳作
    北宋書法家米芾的作品大家都比較熟悉,大家也喜歡拿他的作品和蘇軾,蔡京等人的做對比。不過很難得出一個結論,到底誰寫得比誰好,沒有人說得清楚。 米芾這一張書法作品,氣勢蓋過了蘇軾,估計是醉酒之後的佳作吧!
  • 初學書法從哪種書體入手?
    學書法,顏體是目前最通用的啟蒙字體。這是因為,顏體不僅有它自身結構上特殊美感,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顏真卿此人在歷史上是著名的忠臣,其氣節為後人所敬服。讓孩子從顏體入手啟蒙,這裡面也寄託著老師和家人對孩子的期望。
  • 當代書法的源初之問
    《黃州寒食詩帖》,紙本,25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書法在視覺層次之外,更強調的是書家的精神,「習書之餘,以精神之運,識思超妙,使點畫不失真為尚」。書法是精、氣、神、意、勢、韻等多方面文化內涵和精神意象的融合體,這樣的融合體對書家的要求極高,不僅考驗其技法技能,更考驗其學識修養。「宋四大家」之首的蘇軾早年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卻遭到小人的屢屢陷害,以至流放貶謫。然而,他胸中塊壘,發而為翰墨,溢而為文章,為歷代文人所敬仰。
  • 這位「民族英雄」的書法真好看!不愧是字如其人,驚豔200多年
    書法界自古以來,就有字如其人的說法,即是從一個人的書法中,就能看出這個人怎麼樣,性子急躁的人書法自然潦草,優柔寡斷之人書法也會畏手畏腳,這便是字如其人的由來。歷史上將字如其人四個字做得最好的,應該就是書法史上的亞聖,大唐有名的愛國忠臣,顏真卿顏魯公。
  • 初學書法,為何多數人從唐楷入手,從顏體入門
    而唐楷書法大家眾多,虞世南、歐陽詢、諸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等等,以哪家入門較好呢?學習中國書法,有兩座藝術高峰是永遠無法跨越的,一是王羲之的《蘭亭敘》,二是顏真卿《祭侄稿》及其楷書。蘇軾曾云:「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學習楷書,顏體是目前最通用的啟蒙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