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如曾說過:文人會寫幾個字沒有什麼了不起!
吳玉如自稱文人,不接受書法家這個稱號,啟功曾評價他是300年來大手筆,董其昌後無第二。但是他卻不這樣想,他認為書法是文人的一項基本功,文人寫好書法是很正常的事情。
他曾經做過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說文人寫書法就像農民閒暇時光編筐,人人都會。
在吳玉如眼中,書法並不是文人的全部,文人應當以文學修養為主,多讀書增加自己的文化素養,而並不是以書法家自居。
蘇軾、王羲之這些大書法家都是文人,在當時他們並不是自稱書法家。
蘇軾是一個大文學家、詩人,他的詩作我們也很熟悉,他的書法在宋代的書壇上首屈一指,是宋四家之一,在一些文史上記載蘇軾從來沒有自稱過書法家。
文人看待書法的眼光,就像吳玉如做的比喻一樣,並不是拿起毛筆開始自稱書法家。
他們的書法是文學修養的一種體現,也體現出文人的胸襟、見識和審美。也有人說書法成就了文人,文人激活了書法,這句話也很有道理。有很多文人並不是以書法為生,卻以書法立身,甚至把書法寫出了高境界,對後世影響深遠,讓後人重新認識了文人的書法。
吳玉如就是這樣的文人,他的書法是品格、學識和審美的結合,他一生詩作很多,一生寫了70年的詩,家中藏書很多。
對音律、古文有著很深的研究,但是沒想到他卻以書法聞名。所以說他是書法家,他有點不樂意,書法在他的眼中不過是文人修養道路上的一個必備技能罷了。
雖然他視書法為小道,但是對書法的練習並未間斷。在他的自述中曾經說過,從十五六歲的時候開始學蘇軾,到十八九歲轉學黃庭堅,25歲之後開始學習魏晉書法。到了晚年又開始學習王羲之王獻之,所以說他的書法沒有時代、字體、碑帖之別,而是融合眾家之所長成自家面貌。
他對孫過庭的書譜也有很深的研究,孫過庭曾強調心不厭、手不忘熟、意在筆先的書法審美成為了吳玉如的遵行的標準。
所以說吳玉如的書法既具有古人的氣韻又有自己的風格,在筆法結構上給人一種古樸之氣,但是仔細欣賞又不缺乏雅致之氣。
字裡行間寫出了文人書法的典範,也難怪啟功對他的書法如此推崇,是他的實力所致。
吳玉如對書壇的貢獻並不僅僅表現在書法的表面形式上,他對書法的態度值得很多人學習。雖然他一生不接受書法家這個稱號,但是後人在評價他書法的時候仍然稱它為開宗立派的書法大師,是當之無愧的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