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文章不能寫,清代文人的創作觀

2020-12-10 薩培喇談藝錄

古代文人對於創作有很高的要求,杜甫曾經說過,「語不驚人死不休」。雖然杜甫用了誇張的手法,但也說明他在創作中的高標準、嚴要求。杜甫對自己的作品都這麼嚴格,可想而知,誰還敢不認真對待創作啊!清代學者繆荃孫總結過,文人在創作中要遵守的要求,概括起來有五點。他說,「這五種文章不能寫,文人在創作中要有底線、有標準。」

繆荃孫是江蘇人,他是清末著名藏書家、史學家、金石家。他寫過一本《敬齋泛說》,記錄了他日常在研究治學中的感悟。在這本書中,他根據自己的創作觀,結合古人的文章,總結出了「五種文章不能寫」。

第一種不能寫的文章叫「苟作」。這個觀點最早是北宋文人李格非提出來的。也許有人不知道李格非是誰,提起他的女兒,肯定是盡人皆知,他的女兒叫李清照。李格非的原話是,「文不可以苟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寫文章不能勉強寫,一旦勉強而為,那一定不是好作品。這句話很好理解,古人對於寫文章有一個基本要求「文從字順」,假設作者都沒想明白,那怎麼能寫明白呢。強行創作,只能寫出一些不知所云的內容。

第二種不能寫的文章叫「循物之作」。這個觀點是繆荃孫自己提出來的。所謂「循物之」就是屈從物慾,特指寫文章不能屈從於權勢。這個觀點很好理解,有一個詞叫「御用文人」,他們的作品就是循物之作。真正的文人應該持有公正、客觀的創作觀,寫文章不能阿諛奉承,要有濟世為民的情懷。

第三種不能寫的文章叫「欺心之作」。這一點也很好理解,文人要遵守道德標準,在創作中也要記得文人本色。通俗講就是不能張嘴胡說,落在紙上的文字要符合公序良俗,要對得起良心。

第四種不能寫的文章叫「蠱俗之作」。這個觀點理解起來有點困難,繆荃孫說的「蠱俗」是指,不能寫被習俗所蠱惑的文章。繆荃孫的意思是,寫文章要有作者的原創觀點,人云亦云的文章再好,讀起來也會覺得稍顯乏味。對於文人來講,古人的寫過的絕妙文章要辯證吸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才是文人安身立命的硬道理。

第五種不能寫的文章叫「不可示子孫之作」。這更好理解了,如果一個人寫完文章不敢給自己的子孫看,那肯定不是什麼好文章。這主要從道德的層面對文學創作提出了要求。

繆荃孫雖然是一位封建文人,但他提出的觀點,還是很有道理的。希望喜歡寫文章的朋友們了解一下古人的創作觀,古人尚且能夠制定標準,對創作提出要求,那麼現代人理應強於古人。

拓展閱讀

清代神童,史學奇才,18歲就去世的史學家練恕

唐僧為什麼叫「唐三藏」,三藏是對高僧的尊稱

詩的妙趣,詩的魅力,通過王維《辛夷塢》慢慢感受

詩中有禪意,古人愛寫禪理詩

相關焦點

  • 從戴罪文人到內閣學士,清代桐城派領袖方苞
    方苞是桐城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時的著名文人。方苞22歲考取秀才,進入國子監深造。他擅寫文章,世人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是韓愈轉世,妙筆生花。方苞39歲中進士,正當他打算在仕途上大展身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將他打落塵埃。文字獄是封建統治者迫害文人的獄事,清代的文字獄尤為恐怖。當時有一個叫戴名世的著名文人,他文集叫《南山集》。
  • 鑑賞|清代江浙地區文人竹刻的興起背後
    賞鑑者都認識到竹刻中存在著一種與嘉定派截然不同的作風,其創始者或曰代表者為濮仲謙,而此種風格在濮氏逝後依然出現於若干竹人之手。此時「金陵派」之名並未出現,僅有「濮派」的說法。而在清代晚期「金陵派」之名確立之後,「金陵派」卻反而名實不符。附會者將作品風格與濮仲謙毫無相似之處,僅因同樣在金陵地區活動的李文甫加進去,遂使「濮派」的面目更加混淆不清。
  • 飄零詞客,納蘭性德好友,清代文學家顧貞觀
    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寫過一首《金縷曲》,贈送給他的好友顧貞觀。顧貞觀到底是何許人也,能讓高傲的納蘭性德專門給他寫詞。顧貞觀的祖上是東林黨領袖顧憲成,顧貞觀的父親是明末大儒高攀龍的學生。這樣的門第出身,即便是納蘭性德也不敢小瞧。
  • 日本文人的中國趣味
    青木正兒(1887-1964),日本漢學家《琴棋書畫:中國文人的生活》是青木正兒的隨筆集,記載他所認識的中國文人生活以及其人生履痕。全書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的《琴棋書畫》《文房趣味》《中國文人的生活》《兩種典型的宋人趣味》《惠山竹茶爐佳話》《聯句淺說》《白樂天朝酒詩》《詩酒雅集》等,談的全是典型的中國文人生活;後一部分如《祇園豆腐》《味三題》《竹窗夢》等主要是飲食見解及個人生活回憶。全書文章看似鬆散,然從兩部分的內容來看,大概前者代表青木正兒的文人生活理想,後者代表他對中國文人生活的實踐。
  • 《茶的品格:中國茶詩新解》:那些愛喝茶的文人寫了哪些詩?
    歷代文人創作的大量茶詩,不僅記載了中國歷代茶葉從生產到品飲的情景,其所呈現的文化品格,也是中華文化品格的側寫。在茶文化依舊盛行的今天,讀茶詩還有用嗎?怎樣更好地理解茶詩?近日,茶文化學者楊多傑的新書《茶的品格:中國茶詩新解》出版,與讀者共讀茶詩,說古道今,領略氤氳茶香。
  • 賞荷消夏、曲水流觴……五龍潭曾是風光無限的文人俱樂部
    清代,五龍潭是濟南圍棋活動的主要場所。自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元年(1796),以著名學者、文人桂馥為首的眾多文人雅士,在五龍潭建潭西精舍、鑿七十三泉並開展各種遊宴活動,時間長達八年之久,參與活動的名士、藝術家在百人以上,這是濟南歷史上名士與名泉、藝術家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一次規模空前的文化盛會。
  • 石光華:文人美食家的川菜生活
    我的朋友劉太亨在重慶開了一家餐廳,叫香積廚,自己印了一套給客人看的小刊物,他曉得我喜歡做,喜歡吃,問我能不能寫點小文章。朋友喊幫忙,寫東西對我來說也不是難事,我就同意了,很快寫了第一篇《牛肉加蘿蔔等於美食主義》,沒想到反響很好。2002年我決定把所有職務都辭掉,專心做文學。但那時小孩在上學,家庭經濟有壓力,我就給報紙雜誌寫文章,賣文為生。
  • 清代史學界的一樁剽竊事件,《明史稿》作者之爭
    《明史稿》是清代萬斯同、王鴻緒編纂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成書時間早於《明史》。王鴻緒是康熙年間的工部尚書,萬斯同是布衣文人。不要因為萬斯同的布衣身份就小看他,他是清初大儒黃宗羲的弟子。黃宗羲是明末遺民,萬斯同尊重老師的人生追求,他也沒有參加科舉,步入仕途。
  • 清代竹編考籃
    筆者收藏有一隻清代竹編考籃,它折射出了古代莘莘學子求學的艱辛,也是舊時代科舉考試的一件見證實物。這件長方形竹編考籃長36釐米,寬25釐米,高45.5釐米,分別由提手、籃蓋、籃身三部分組成。籃身分兩層,上層兩個抽屜盒,下層一個抽屜盒。
  • 清代名畫《仕女圖》與《耕織圖》
    清代著名宮廷畫家可以說為歷代之最,但是其中焦秉貞可以說是清代宮廷畫家中讓人記憶深刻的一位畫師。-焦秉貞所作的《仕女圖》與《耕織圖》都別具藝術特色,得到了帝王的大力推崇和讚許,《仕女圖》和《耕織圖》也是清代比較典型的精華之作。
  • 在中國歷史中,什麼才是真正的文人?
    什麼人有資格稱為文人呢?是不是那些能寫幾篇酸腐文,能畫幾筆臨摹畫的人就是文人了呢?是不是那些只看到所謂「陽光」的人,那些處處標榜「陽光心態」而看不見黑暗和危機的人呢?如果這樣的話,那小學生也是文人,他們會寫作文,會畫畫呀!
  • 吳玉如:文人會寫書法,有什麼了不起!
    吳玉如曾說過:文人會寫幾個字沒有什麼了不起!吳玉如自稱文人,不接受書法家這個稱號,啟功曾評價他是300年來大手筆,董其昌後無第二。但是他卻不這樣想,他認為書法是文人的一項基本功,文人寫好書法是很正常的事情。
  • 清代著名畫家有哪些?清代畫家概述
    說起清代畫家,大部分人可能只知道鄭板橋,其實清代畫壇非常繁榮,清代有接近300年的歷史,名家輩出,名氣最大的有鄭板橋,還有四王,四僧等等。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下清代畫家。
  • 宋代文人玩奇石,宋徽宗花石綱誤國,蘇東坡為奇石寫奇詩
    比如,很多宋代文人就非常喜歡玩奇石。看過《水滸傳》的朋友,應該還記得青面獸楊志因為押運花石綱失敗而不得不逃亡,後來才有了楊志賣刀的故事。而這個花石綱,正是當時的大牌文人宋徽宗,為了打造遍布奇花異草和奇石的艮嶽而弄出的措施。
  • 富貴與清雅:清代仕女畫家筆下的佳麗
    清代以畫仕女著稱的畫家有以宮廷畫派為代表的焦秉貞、冷枚,也有以文人畫派為代表的費丹旭、改琦,其表現的仕女以閨秀與陰柔為主要特徵。與焦秉貞的《歷代賢后故事圖》相似,冷枚的作品《十宮詞圖》冊描繪的也是歷代賢德后妃或貴妃女子的故事,教育意義濃厚,題詩為梁詩正所寫弘曆繼位前所作的詩句。然而,鑑於此圖冊只是承擔著「成教化、助人倫」的功用,冊中建築並非歷代宮廷建築,而只是充當人物故事的背景,且帶有更多裝飾性色彩。
  • 徐永明主編:《清代浙江集部總目》
    《清代浙江集部總目》,徐永明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12月版。內容簡介該書著錄1644年至1911年前後浙籍人士和非浙籍人士關於浙江的的現存著述,共計4600餘人11000餘種13000餘部著作。其中楚辭類著述10種,別集類8035種,總集類1220餘種,詩文評著述126種,詞類著述504餘種,曲類著述(含寶卷、彈詞)150餘種。
  • 千古文人俠客夢——15句寫劍的霸氣古詩詞,講述詩人的劍膽琴心
    從詩仙李白的仗劍江湖到王昌齡的邊塞烽煙,古代文人一路霸氣不止,劍嘯長虹。中國文人的劍氣,不僅流淌在古詩詞中,還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自古以來,李白、辛棄疾、蘇軾等文人不僅有出仕濟世的夢想,他們也都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大夢,就是仗劍江湖的俠客夢。今天我們就用這篇文章來看一看古代15句寫劍的霸氣古詩詞,講述詩人的劍膽琴心。15、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裡須長劍。
  • 清代「柳永」,一個流連於花街柳巷的才女吳藻!
    這是清代女詩人吳藻的《金縷曲》。吳藻(1799~1862),字萍香,自號玉岑子,祖籍安徽黟縣。吳藻父親吳葆真,一直在浙江杭州典業生理,因此一家便住在浙江仁和。吳藻出身商賈之家,頗為富庶,她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讀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其擅長填詞、繪畫,嘗寫飲酒讀騷圖;自製樂府,名曰喬影,吳中好事者被之管弦,一時傳唱。
  • 顧太清:五阿哥永琪的孫媳婦,清代第一女詞人,因緋聞被趕出王府
    提前古代的女詞人,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李清照,而清朝的顧太清是被眾多人忘懷的一位,顧太清是五阿哥永琪的孫媳婦,丈夫是綿億的兒子奕繪,顧太清是今世文學界公認的「清代第一女詞人」,在當時的清朝,有一句「男有成容若,女有顧太清」之說,可見顧太清的文採卓絕。
  • 韓陵山與文人歌吟
    這首七律的首聯,寫「韓陵」得名的民間傳聞。已故文化學者許作民說:「韓陵的『陵』字不可作冢墓解。史實表明,地方志的解說實屬望文生義,不可輕信」,「筆者認為,漢代或漢代以前,此處丘陵為某韓姓地主或塢堡主所擁有,故名韓陵」(《安陽古今地名考》)。詩中所言「封君舊諱成」,這個傳說叫「韓成」的人,似乎就是個「塢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