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戴罪文人到內閣學士,清代桐城派領袖方苞

2020-12-15 薩培喇談藝錄

方苞出生於康熙七年,病逝於乾隆十四年,享年82歲。方苞是桐城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時的著名文人。方苞22歲考取秀才,進入國子監深造。他擅寫文章,世人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是韓愈轉世,妙筆生花。方苞39歲中進士,正當他打算在仕途上大展身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將他打落塵埃。

文字獄是封建統治者迫害文人的獄事,清代的文字獄尤為恐怖。當時有一個叫戴名世的著名文人,他文集叫《南山集》。有人在《南山集》中發現了大量明末清初的史實,這些史實對清朝統治者在戰爭中的濫殺無辜行為沒有任何美化,康熙皇帝看了之後無比震怒,下令銷毀《南山集》徹查與此事有關的文人。方苞給《南山集》寫了一篇序文,他也受了牽連被判死刑。將他從江南押解到京城,關入大獄之中等候問斬。

方苞的諸多好友聽到這個消息,開始了一系列的營救工作,最後找到了重臣李光地。李光地平定三藩之亂有功,深受康熙的信任。他把這個情況上奏給康熙,親自求情,懇請皇帝法外施恩。康熙讀過方苞的文章,知道他是個才子,於是給了李光地面子,下旨為方苞脫罪。方苞出獄之後,就被康熙召入南書房,成為皇帝的私人顧問,也算因禍得福、一步登天。

此後方苞在官場之中青雲直上,歷經康雍乾三朝,仕宦30餘年。先後擔任文學侍從、武英殿修書總裁、翰林院侍講、內閣學士等職務。直到他75歲才因年老體衰奏請告老還鄉。方苞身在官場,也沒忘經學研究,留下多種著作,共計上百卷文章。

方苞的另一個身份是桐城派創始人兼桐城派領袖,桐城派是清代重要的散文流派。在創作中講究「言有物,言有序」,這個創作訣竅被現代人總結為「有物有序」。通俗地講,就是在文學創作中強調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並重。方苞也總結了一些創作中的細則,比如文章要綱領明確,文章的謀篇布局都要精簡巧妙,遣詞造句文雅準確。這些寫作理論上的見解,讓清代很多文人受益匪淺。

從戴罪文人到內閣學士,方苞的機遇讓很多文人感到豔羨。在這種情況方苞也沒有飄飄然忘記根本,他在為官期間注重民生,敢於為民請願。在他的奏章之中,常常為百姓發聲,做到了文人眼中的剛直不阿。

後人評價方苞「宋以後無此清深峻潔文心」,其實更應該評價他在仕途上的操守。做人能夠像方苞這樣仕途、文章兩得意,也算是一代奇才了。

拓展閱讀

開創開元盛世、釀成安史之亂的皇帝都是他

兼顧形式上的美好與高雅意趣,錢松喦繪《山高水長》

統治西漢54年,一代霸主漢武帝

古文全集《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網友:真有這套書嗎

相關焦點

  • 《成語小秀才》二品內閣學士第776關答案是什麼 二品內閣學士第776...
    導 讀 《成語小秀才》二品內閣學士第776關答案是什麼?
  • 有一個城市的人愛閱讀,還有一個人到目前為止擁有古聯
    你可能聽說過清代最大的文學流派桐城派。其中,有大佬:戴名世、方苞、劉大奎和姚鼐四個,都是桐城人。知識是非常高超。他們的弟子或受其影響的人有一千多人。因此清代的影響最大,包括文章在世界上的說法,以及他在桐城中的表達。有趣的是,正式將這所學校命名為桐城派的是前者,因為他的軍事用途,壓著安慶已經使用了十多年。
  • 清代有114個狀元,其中10個升官最快,而此人僅兩年就混到了從二品
    以清代為例,總計114名狀元,官至二品以上的有44人。而且這44人中,又有10升官最快。如何判斷清代114個狀元誰升官最快,其標準無非是看他們從點狀元到第一次跨上從二品這一臺階花了多少年。一般情況下,狀元大多都會經過內閣學士(從二品)的這個過程,所以就以升任內閣學士為標準,進行排列。 在入仕10年之內升至內閣學士(從二品)的共10人,按升遷速度依次是麻勒吉、莊有恭、呂宮、潘世恩、韓菼、傅以漸、崇琦、鄧鍾嶽、孫如僅、王傑。
  • 鑑賞|清代江浙地區文人竹刻的興起背後
    「澎湃新聞」節選其中「館藏清代江浙地區的文人竹刻」的部分章節予以刊發。作者認為,清代江南文人竹刻藝術發展到道光朝以後,在藝術上已經超越了傳統竹刻重鎮嘉定。其蓬勃發展的緣由具體而言大概有四:金石學的大興、陰文淺刻技法的成熟、竹製摺扇的風行、鐫刻為藝文之士所必修技藝。
  • 談談古代的文人社團
    精英型文人結社——我們簡稱文人結社——的類型大致分為四種:曰詩社,曰怡老會,曰講社,曰文社。<一>詩社這類會社通常是文人士大夫帶有消遣性質的文學社團。到了明代中期,以王守仁、湛若水為代表的心學的興起,帶動了明代書院的復興。
  • 清代的侍郎與巡撫哪個品級更高,職責更重?
    清代的巡撫與侍郎哪個級別更高?或許很多讀者都認為他們都是正二品,屬於同一層級,無非就是京官與地方官的區別。實際上,從清代的官制角度來看,還真不是這麼回事。所以,我們不能籠統地說清代的侍郎都是正二品,這要放在具體的年代而論。需要指出的是,清代文官有一套極為嚴格的晉升標準,不是隨意性的。按例,只有內閣學士、左副都御使、宗人府府丞、大理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通政使,才是六部侍郎的晉升人選,其他職務不是不行,但一般情況下不多見。
  • 五種文章不能寫,清代文人的創作觀
    古代文人對於創作有很高的要求,杜甫曾經說過,「語不驚人死不休」。雖然杜甫用了誇張的手法,但也說明他在創作中的高標準、嚴要求。杜甫對自己的作品都這麼嚴格,可想而知,誰還敢不認真對待創作啊!清代學者繆荃孫總結過,文人在創作中要遵守的要求,概括起來有五點。
  • 清代中堂、宮保、中丞都是什麼官職?為何如此稱呼?
    對於「中堂」稱呼,清初文學家王士禎在其所著《池北偶談》中,有著明確說明:明洪武十五年,設內閣大學士,上命皆於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閣大學士,左右春坊大學士俱為翰林院官,故院中設閣老公座於上,而掌院學士反居其旁。諸學士稱閣老曰中堂以此。
  • 內閣首輔和垂釣農夫,誰的人生更有意義?
    什麼是內閣首輔? 即明清兩朝的首席內閣大學士。在明代,首輔是對內閣大學士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稱,是與內閣"次輔"、"群輔"相對而言的概念,這種稱呼大致出現於明英宗天順年間。 嘉靖、隆慶與萬曆初年,首輔、次輔界限嚴格,首輔之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尤其是掌握票擬權,次輔不敢與之抗衡,代表人物有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 內閣首、次』輔並無明文規定,而是政治實踐的產物。
  • 清代詩文情真意濃,不輸唐宋芳華
    他一直活到康熙中葉,當清朝收復臺灣時,他還從失去復明基地的角度出發,悲嘆「茫茫一島是天留,父子經營作首丘。恨絕生降虛百戰,桓文事業付東流」。 清代中葉,文章亦臻於極盛,誕生了桐城文派,它是中國文學史上傳承最久、作者最多、影響最大的文學派別。始創於康乾時代的方苞、劉大魁、姚鼐,下傳到十九世紀的梅曾亮、方東樹、管同、曾國藩、吳敏樹、張裕釗、薛福成、吳汝綸、林紓等,薪火相傳二百年之久,直到五四運動為止。據說有名可數的作家有600多人,大多有詩文集行世,故當年有「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說。
  • 潛藏的畫意:清代戴熙《憶松圖》創作緣起初探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憶松圖》,是清代道鹹年間畫家戴熙的精心之作。戴熙(1801—1860),原名邦熙,字醇士,號鹿床居士、井東居士,室名習苦齋、冬熙室、賜硯齋等。戴熙祖籍安徽休寧雙溪,明末徙錢塘。道光十二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後授翰林院編修。道光十八年至二十六年兩次提督廣東學政,累官至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兵部右侍郎,道光二十九年稱病辭官歸錢塘。
  • 清代科舉卷票的試解讀
    清代科舉中的卷票,是參加科舉考試士子必備的身份證明和手續,它同現代教育的高考、自學考試、公務員招聘中考生使用的準考證、身份證、結(畢)業證等一樣,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和作用。滄海桑田,風雲變幻,百餘年過去,清代考試士子自己使用且能夠保存完好流傳下來的科舉卷、票,可以說極為稀少和珍貴。本文就山西臨汾收藏家朋友新近徵集到的一套木刻印刷、基本完整的卷、票,嘗試進行解讀。
  • 明朝內閣是皇權集權的巔峰,為何卻成為宦官的專權工具?
    從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務,實際上等於兼任宰相,把君主獨斷專行擴大到了頂峰。洪武十五年(1382年),再次撤銷,而仿照宋朝制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其中禮部尚書邵質、檢討吳伯宗、翰林學士宋訥、典籍吳沉分別為四處大學士。之後,又置文華殿大學士,徵耆儒鮑恂、餘詮、張長年等人擔任,以輔導太子,品秩為正五品,其主要權力只是顧問。這就是內閣的雛形。
  • 清代官員的「頂戴花翎」:前期要拿爵位換,後期敞開隨便買
    一、花翎的由來,皇親不想戴,大臣爭著戴滿洲作為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面對複雜多變的嶄新社會環境,認識到僅僅憑藉政治、軍事上的優勢不足以長久統治國家。因此,不斷吸收漢文化來改造原有的滿洲舊俗,服制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 臺北故宮新展「呼畢勒罕」,呈現清代活佛文物與生活
    十三世紀,噶瑪噶舉(Karma Kagyu)派為決定教派領袖,首先採用轉世(Reincarnation)制度。十五世紀,活佛體制已漸為各派採納,迄今仍系藏傳佛教領袖的主要傳承方式。金剛法佛像十五世紀,宗喀巴(Tsongkhapa, 1357-1419)創建格魯(Gelug)派,初期發展採師徒傳承,後亦兼納轉世體制。
  • 清代著名畫家有哪些?清代畫家概述
    說起清代畫家,大部分人可能只知道鄭板橋,其實清代畫壇非常繁榮,清代有接近300年的歷史,名家輩出,名氣最大的有鄭板橋,還有四王,四僧等等。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下清代畫家。
  • 「文人四藝」與「畫中畫」
    組合右下邊的作品表現了「琴」,畫面中央是一位沒有戴帽子的白衣學士,他正在撫弄一把我們稱之為「古琴」的特殊扁琴。這種專為彈奏太古遺音的樂器無疑是士紳的選擇——作為一種抒發情感必不可少的工具,琴能在關係親密的文人心中引起共鳴。畫面中,其他四位聽眾均戴有象徵帝國官員身份的官帽。組合右上的繪畫表現了「棋」,畫面中四位學士圍坐桌前,其中兩位沉浸於面前的棋局,而另外兩位則饒有興致地在一旁觀戰。
  • 清冷雪景山水,蘊含春的氣息,清代宮廷畫家張宗蒼繪《雪霽圖》
    清代宮廷繪畫很講究「樣式」,造成這樣的狀況和皇帝的喜好有很大關係。清代的皇帝來自關外,明末趁亂佔領天下。他們為了維護穩定的統治,努力學習漢文化,接受漢文化的薰陶,但畢竟他們無法立刻理解雅逸超脫的文人審美,面對寫實具象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 文人秋遊,自在愜意,仇英繪《秋原遊騎》
    古代文人都有一顆嚮往自由的心。魏晉文人陶淵明高吟「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唐代文人白居易寫過,「下馬閒行伊水頭,涼風清景勝春遊」。從中就能看出來,陶淵明表達嚮往自由生活要隱居田園。唐代詩人嚮往自由生活,通過騎馬秋遊的形式表達。無論採用哪種形式,都是為了獲得心靈上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