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侍郎與巡撫哪個品級更高,職責更重?

2020-12-05 左都御史

清代的巡撫與侍郎哪個級別更高?或許很多讀者都認為他們都是正二品,屬於同一層級,無非就是京官與地方官的區別。實際上,從清代的官制角度來看,還真不是這麼回事。

先來理清侍郎與巡撫的品級問題

清代六部的官制沿襲明代,侍郎具體是指中央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堂官,位居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之分。但清代在中央實行的是滿漢雙軌制,因此,各部的侍郎不僅有左、右之分,還有滿、漢之分,也就說一個部共有四位侍郎。

雍正以前,六部尚書的品級為正二品,侍郎為從二品。雍正八年以後形成定製,六部尚書俱為從一品,侍郎為正二品。所以,我們不能籠統地說清代的侍郎都是正二品,這要放在具體的年代而論。

需要指出的是,清代文官有一套極為嚴格的晉升標準,不是隨意性的。按例,只有內閣學士、左副都御使、宗人府府丞、大理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通政使,才是六部侍郎的晉升人選,其他職務不是不行,但一般情況下不多見。

巡撫也並非是大家熟知的正二品官,原品和布政使一樣,屬於從二品。但巡撫例有兼銜,只不過在雍正以前,兼銜沒有統一的標準。

雍正元年以後規定:凡由侍郎授巡撫者,定為兼兵部右侍郎、督察院右副都御使銜;由學士、副都御使及卿員、布政使等官授升巡撫者,俱加右副都御使銜。如此前者為正二品,而後者為從二品。

乾隆十四年又規定:巡撫除由侍郎授予外,餘俱加右都御史銜,其是否加兵部侍郎銜,應由吏部請旨酌定。但乾隆以後,巡撫兼兵部侍郎銜基本是常態,因此我們基本可以認定,乾隆以後的巡撫皆為正二品,與六部侍郎同。

單純地比較品級沒有多大的意義,應該從更深層次來分析它們兩者的不同。

侍郎名義上也是一部的長官,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他比尚書的地位要低很多。上面提到,清代實行的滿漢雙軌制,因此一部就有六個長官。而真正掌握大權的只有滿尚書,就是漢尚書也基本上等同於擺設。侍郎雖是堂官,卻是尚書的副職,沒有多大的發言權。

侍郎雖然權力十分有限,但卻是京官晉升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從清代的大學士的簡歷來看,他們在升任大學士之前,基本都擔任過侍郎。比如康熙朝的陳廷敬,在升任吏部尚書之前,就在戶部侍郎的位置上幹了很多年。

再如和珅,他也是在戶部侍郎任上進入軍機處並升任大學士的。可以說,要想成為一品大員,侍郎這個位置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自從軍機處成立以後,也有明文規定,軍機大臣必在大學士、尚書、侍郎中選任。

按照清代的官制,雖然三品以上的才能稱為大臣,實際上只有到了侍郎這個級別才是真正的朝廷大員,在一些重要的決策中才有發言權。此外,根據朝廷的諡法制度,大臣去世後例有賜諡,官員要想獲得諡號,就必須上侍郎以上方可給諡。

說完了侍郎,再來看一看巡撫。巡撫與侍郎品級相同,但其職責卻遠遠高於侍郎。清代的巡撫為封疆大吏,總攬地方行政,在不設總督的省份,如山西、山東等省,巡撫更是位高權重,無所不管。

巡撫和侍郎的本質性差別很大,巡撫的事務性更強,必須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不僅要熟悉錢糧刑名等繁重的行政事務,還要具備軍事能力,尤其是在一些邊遠的省份。

朝廷對巡撫的選任向來十分注重,吏部只有建議權而無任免權,各省的巡撫都是皇帝欽點,經過當面考核後,才能外任。從清代眾多的巡撫中,不難發現大部分都有在地方任職的經歷,從中央空降的例子並不多見,即便有也是旗人較為常見。

雖然說朝廷任命巡撫看重地方任職經歷,但這並不說明巡撫都是從基層一步一個腳印升上來的。實際上,從七品知縣升任巡撫的還是鳳毛麟角,像于成龍那樣的只是特例。

大多數情況下,擔任巡撫之人都要在京為官的經歷,一般都是在翰林院擔任過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及內閣學士等職,然後外放鄉試考官,知府,道員等職,最終以按察使、布政使升任巡撫的。

這樣的例子就很多了,像乾隆著名的大臣劉墉,他在翰林院任職,後調任知府,升任巡撫。還有尹繼善,也是在翰林院任職,後調任為江蘇巡撫,官至兩江總督、大學士。

其實,巡撫必須有在京為官的經歷也不難理解,一來是京官和地方官的格局不同,對政局的把握更為準確;二來在京為官,皇帝更了解其人的品行才能,容易做到知人善任。

到了晚清時期,巡撫的任命形式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集團崛起,以戰功而被保舉為巡撫的數不勝數,向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皆屬此例,這種情況就不多分析說明了。

相關焦點

  • 巡撫和侍郎,誰提任總督的機率更大?
    現今提及多指明清官職,明代其為派往地方巡視監察的官員,清代則將其正式定為省級的高級職位,掌握全省軍政大權,官階從二品,若加兵部侍郎銜,則達正二品。侍郎,西漢為宮廷近侍。東漢後,系尚書的屬官中令,任滿一年為尚書郎,滿三年為侍郎。隋唐時六部掌管國家政務,每部置侍郎一名輔佐尚書管事。到了清朝,其官階為從二品。
  • 清朝官員品級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清代知府現代是什麼級別?
    但是,要另外加上皇帝、太上皇的一個特殊品級,即超超品。而親王、郡王、貝子、貝勒,還有被賜封公侯伯爵位的功臣,以及公主額附(駙馬)的級別都是超品,高於正一品,屬於榮譽頭銜,俸祿較高。還有一類,即不入流,是從九品以下的官府僱傭人員。所以,全部算起來的話,共有二十一級。我國現在最新的《公務員法》規定,我國公務人員,共分為12個職級,19個待遇級別。
  • 同為正二品官員,管轄區還存在交集,清代總督和巡撫誰更厲害?
    但是實際上,在清朝的時候,就出現了總督和巡撫的管轄區出現交集的情況。 偏偏這兩類官都屬於正二品級別,所以在沒搞清楚它倆到底誰更厲害這個問題前,很難判斷出地方官員在同時得到他們兩人發出的不同命令時,到底應該優先聽從誰的指令。 那麼,你知道清代的總督和清代的巡撫這兩類官到底誰更厲害嗎?
  • 在清朝侍郎和巡撫同為二品大員,那麼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呢
    清朝例設總督8人,巡撫15人。於是問題就來了:作為地方要員的總督和巡撫,到底誰說了算呢?一般人想當然地會認為總督比巡撫大,總督肯定是管著巡撫的。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總督與巡撫其實是完全平行的兩個官職,並沒有上級與下屬之分,也就是說,總督是不能直接給巡撫下命令的。
  • 古代趣味官職名稱,政務官——侍郎、令尹和巡撫是多大的官?
    【參知政事】唐貞觀十三年(639),以尚書左丞劉洎為黃門侍郎、參知政事。其後,非三省長官而加此銜者為宰相。北宋乾德二年(964)置為副宰相,輔助宰相處理政事。元豐改制時廢,南宋恢復。遼中書省置,西夏亦置。金尚書省置,與左、右丞合稱為執政官。
  • 明代宣大巡撫的設立
    正統年間,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不斷,因行政及軍事上的需要,明廷在各地紛紛設立巡撫與鎮守。經過明朝初年的反覆較量,殘存的蒙古軍事實力仍十分強大,並不時侵擾明朝的北部邊境。正統元年,在宣大各鎮設立總兵官的基礎上,明廷在宣大地區始設宣大巡撫。宣大總督設立之前,其軍事職責或部分由巡撫行使。
  • 兵部侍郎是一個什麼職位?
    比如在隋朝,兵部侍郎只不過是個四品官,離皇帝之間,不但隔著本部的上級領導,還有更高一級的領導機構——尚書省,除了上朝之外,其餘時間想一睹龍顏都非常困難。只有在明朝,兵部侍郎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翻身仗,多年受氣的小媳婦,也成了能管事的老婆婆了。先從品級上來說,兵部侍郎從四品官職一躍而成了二品大員,不但如此,朱元璋拋棄了宋元的三省制度,又把宰相一職丟進了歷史的垃圾桶,六部和皇帝之間,直接變成了面對面的關係,兵部侍郎也不再是簡單的陪襯,而是直接能參與具體的軍政,職位也分為左侍郎和右侍郎。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我們先來說一下知府,知府這個官職的正式名稱,源於明朝,最初的時候,知府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是作為市級的行政長官,後來到了明朝中期,由於巡撫取代了布政使的省級行政長官之職,布政使的官位品級由正二品下降到從二品,因此作為下一級的知府品級,也由正四品降為了從四品,知府管理整個市以及周圍的附屬縣,主要負責治理百姓,考核屬下官吏,徵收賦稅等一系列的事宜,知府這一官位,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兼市委書記
  • 清代部分「登萊青道員」的仕途簡析,升任按察使是常態
    道員(一般尊稱為道臺大人)雖然在業務上是知府的上司,但就品級來說,兩者相差並不大。清朝初期,知府也是正四品,與道員相同(類似現在地市與省廳之間的關係)。到了乾隆年間,知府改為從四品,這才與道員之間有了明顯的尊卑之差。因為品級相近、業務相似的關係,提拔道員時,一般都是從知府中選任。
  • 學政為何敢和巡撫對抗?
    任期三年,位居巡撫和布政使之間,其職責除了負責科舉,還負責巡視督察各府,縣的教學情況。級別,沒有固定品級。巡撫,又稱撫臺,是負責一省民務政務的封疆大吏。其地位低於總督,高於布政使,官居正二品。從他們的區別上看,似乎巡撫要大於學政,可學政為何可以和巡撫對抗呢?
  • 周星馳電影中的「八府巡撫」是個什麼官?其實也只是個七品小官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之中,並沒有「八府巡撫」這個官職,畢竟巡撫本身就是從二品的官職,如果按照「八府巡撫」的這個官職,影視劇中給他說是一品大員,但是縱觀明清的官職,一品大員之中並沒有這個官職
  • 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官職和權力大?
    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哪個權力最大?我們不妨來一個一個的分析。總督官階:總督在清朝屬於封疆大吏,全國只有九位,它的官階是正二品,但是兼任兵部尚書的話,它的官階就能達到從一品。嘉慶十四年,定以二品頂戴授者兼兵部侍郎銜,俟升品秩再加尚書銜——《清史稿·職官志》總督權力:總督一般都管著兩個省的軍政要務,它的職責範圍叫做「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就是負責考察和推薦地方上的文武官員,維護地方統治。
  • 孝義歷史名人郭尚書曾代于成龍任巡撫
    清康熙四年(1665),襲管佐領,授禮部員外郎,後改御史; 二十七(1688)年,荊襄軍務有功,累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二十九年,代于成龍為直隸巡撫; 三十四(1695)年,擢閩浙總督;
  • 清朝總督和提督哪個地位高,權勢大?看完這個你就知道了!
    從品級上說, 為正二品。但一般而言,清朝的總督還要加尚書銜,如兵部尚書,或者是都察院御史。因此,總督一般都為從一品,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此外,清代的總督中,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如河道總督管理治河,漕運總督管理漕運。
  • 清代正一品官員,每年能拿多少工資?或許,和你想像的並不一樣
    清代官銀品級,即為區分官員地位高低的等級,基本相當於現今的行政級別。但相比較於地方官員,灰色收入、黑色收入更少的京官,更需要「高薪」來彌補微薄俸祿,以保證巨額日常開支。雍正三年,雍正皇帝為解決京官的「內顧之憂」,在「正薪」的基礎上根據情況不同而多給俸祿,為「恩俸」制度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