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撫和侍郎,誰提任總督的機率更大?

2020-12-22 腦洞外星人

巡撫,意「巡行天下,撫軍安民」。早在南北朝時期,名將來大千隨太武帝拓跋燾北伐,大敗柔然,太武帝詔其「巡撫六鎮,以防寇虜」。到了唐代,巡撫正式設立為職官,稱「巡撫使」。

宋以後巡撫一詞便常見諸於史冊。現今提及多指明清官職,明代其為派往地方巡視監察的官員,清代則將其正式定為省級的高級職位,掌握全省軍政大權,官階從二品,若加兵部侍郎銜,則達正二品。

侍郎,西漢為宮廷近侍。東漢後,系尚書的屬官中令,任滿一年為尚書郎,滿三年為侍郎。隋唐時六部掌管國家政務,每部置侍郎一名輔佐尚書管事。到了清朝,其官階為從二品。

瞿蛻園在《歷代職官簡釋》中提到,「侍郎之名始於漢代,本是郎官之一種。郎即後來的廊字,因為在殿廊中侍立,所以有此名。」 初見「侍郎」之稱大都是在《出師表》,董允以侍郎之名隨千古名篇而傳。

史上著名的權臣和珅也官拜侍郎,影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紀曉嵐指著狗問和珅「是狼(侍郎)是狗?」的一幕讓許多人印象深刻。

同為從二品官階,二者誰提任總督的機率更大?這便要從二者職責範圍說起。

這裡我們需要注意一點,雖然無論是從管轄面積來看,還是官階品級而言,總督均高於巡撫,許多說法錯誤將其歸於上下級,但實際上二者均屬中央直屬官職,直接受皇帝派遣,總督並不具有調遣巡撫的權力。不僅如此,二者合稱「督撫」,其在職權上雖各有側重,但相互滲透,互相制約。

乾隆曾道,「總督系專司戎政,向來各省遇有參革文員及地方事件,皆系巡撫專銜,會同總督具奏。」到了光緒年間,仍有「總督專重典兵,巡撫專治吏治」的說法。也就是說,總督側重軍事,巡撫側重民政,其所轄範圍及事物均具有一定的交錯。

據《清史稿·志九十一·職官三(外官)》記載,巡撫一般有「宣布德意,撫安軍民,修明政刑,興革利弊,考核群吏,會總督以詔廢置」的責任。所以在管理轄區的過程中,巡撫往往積累了豐富的政治及管理經驗。

如此而言,從巡撫提拔至總督,無論是從官職提升或者是所轄事務,亦或經驗能力來說,都是合適的。因此在清朝所載歷史中,總督多由巡撫提拔而來。袁世凱就是從山東巡撫提拔,後接替李鴻章,拜直隸總督。

再說侍郎。前面提到侍郎為尚書的屬官,也就是副手。二者同為部級官員,六部的主長官稱尚書,副長官稱侍郎。這裡我們先介紹尚書的職責。

尚者,掌也,顧名見義,尚書即掌管文書,故又稱掌書。秦及漢初便有「六尚」,隋以後尚書為六部長官,元代六部改屬中書省,明太祖廢宰相不置,以尚書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其地位更加提高。

到了清末,新設外務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廢。宣統三年,始改尚書為大臣。《張衡傳》有詞,"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

明代的六部尚書權責是很大的。皇帝上諭下頒,要經六部,全國事情上去,也要經六部,兵部尚書甚至還有權下命令給督撫。到了清代,六部尚書已經不能對下直接發命令,其權責小了許多。

更甚的是,清代六部的尚書侍郎對皇帝皆得單獨上奏。也就是說,清代的尚書和侍郎的關係與上文所提總督與巡撫相類似,不同的是侍郎名義上仍為尚書屬官,與尚書具有上下級的承屬關係。

侍郎作為尚書的屬官,其管轄範圍同尚書一樣,都是掌管各部的具體事務。由於其管轄範圍同總督差異較大,故雖有侍郎提為總督之例,但大多數情況下,侍郎升尚書的可能性較大。

從官員品級上看,尚書銜為從一品,總督銜為從一品至正二品。雖尚書品級較高於總督,但二者權責範圍不同。

尚書主管六部中的某個部門,而總督則管轄幾省的事務。巡撫與侍郎皆屬上述兩者副官之位,且與其相互制約。故其相似職責的職位之間相互升黜合乎情理。

值得一提的是,巡撫和總督常掛京官之銜,巡撫常兼侍郎,總督多兼尚書。上文所述侍郎提任總督多為此種情況。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相關焦點

  • 在清朝侍郎和巡撫同為二品大員,那麼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呢
    清朝例設總督8人,巡撫15人。於是問題就來了:作為地方要員的總督和巡撫,到底誰說了算呢?一般人想當然地會認為總督比巡撫大,總督肯定是管著巡撫的。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總督與巡撫其實是完全平行的兩個官職,並沒有上級與下屬之分,也就是說,總督是不能直接給巡撫下命令的。
  • 清代的侍郎與巡撫哪個品級更高,職責更重?
    按例,只有內閣學士、左副都御使、宗人府府丞、大理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通政使,才是六部侍郎的晉升人選,其他職務不是不行,但一般情況下不多見。巡撫也並非是大家熟知的正二品官,原品和布政使一樣,屬於從二品。但巡撫例有兼銜,只不過在雍正以前,兼銜沒有統一的標準。
  • 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官職和權力大?
    嘉慶十四年,定以二品頂戴授者兼兵部侍郎銜,俟升品秩再加尚書銜——《清史稿·職官志》總督權力:總督一般都管著兩個省的軍政要務,它的職責範圍叫做「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就是負責考察和推薦地方上的文武官員,維護地方統治。
  • 清朝六部長官和總督到底誰的權力更大?你選六部長官,還是總督?
    清朝六部長官和總督到底誰的權力更大?你選六部長官,還是總督? 自從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皇帝直轄六部,也就是說六部的長官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六部的最高長官叫尚書,這就造成了六部長官的權力極大,六部尚書的品級進一步提高。那麼,現在有一個問題,如果說穿越回去,你選擇當六部尚書還是總督呢?
  • 古代趣味官職名稱,政務官——侍郎、令尹和巡撫是多大的官?
    【參知政事】唐貞觀十三年(639),以尚書左丞劉洎為黃門侍郎、參知政事。其後,非三省長官而加此銜者為宰相。北宋乾德二年(964)置為副宰相,輔助宰相處理政事。元豐改制時廢,南宋恢復。遼中書省置,西夏亦置。金尚書省置,與左、右丞合稱為執政官。
  • 同為正二品官員,管轄區還存在交集,清代總督和巡撫誰更厲害?
    但是實際上,在清朝的時候,就出現了總督和巡撫的管轄區出現交集的情況。 偏偏這兩類官都屬於正二品級別,所以在沒搞清楚它倆到底誰更厲害這個問題前,很難判斷出地方官員在同時得到他們兩人發出的不同命令時,到底應該優先聽從誰的指令。 那麼,你知道清代的總督和清代的巡撫這兩類官到底誰更厲害嗎?
  • 孝義歷史名人郭尚書曾代于成龍任巡撫
    清康熙四年(1665),襲管佐領,授禮部員外郎,後改御史; 二十七(1688)年,荊襄軍務有功,累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二十九年,代于成龍為直隸巡撫; 三十四(1695)年,擢閩浙總督;
  • 左宗棠擔任過的浙江巡撫和陝甘總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靠著出眾的能力和才華,左宗棠曾歷任浙江巡撫、陝甘總督等要職,那麼,這些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務呢? 嘉慶十七年(1812),左宗棠生於湖南省長沙府的湘陰縣,今天那裡已經被劃歸到了嶽陽的治下。因為父親就是舉人的緣故,左宗棠從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而他本就聰明過人、勤奮用功,所以年紀輕輕就學有所成。
  • 學政為何敢和巡撫對抗?
    學政巡撫作為清朝獨當一面的朝廷大員,其地位都不可小覷。既然都不可小覷,他們之間到底誰的權利更大呢?要想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先了解一下學政和巡撫的區別。學政,又稱學臺,是朝廷派往各地督辦教學和科舉的官員。駐地是各省的提督學院。
  • 巡撫再牛也不能參劾總督,曾國荃為此就吃過大虧
    伍長華因周天爵案被革職,吳文熔戰敗自殺、錢寶琛未赴任而患病、龔裕任上得病而死、常大淳戰敗自殺、崇綸戰敗服毒自盡、青麟戰敗遭棄市、陶恩培城破自殺、胡林翼任上病死、李續宜病死、嚴樹森降職等,真可謂「非死即敗」。同治五年(1866)正月,曾國荃調任湖北巡撫。
  • 總督和巡撫本來都是臨時性職務,後成為定製,雙方互相制約
    瓦剌退兵後,于謙的總督職務也就撤銷了。明朝從此之後多有派遣地方總督,大都因事而設,權力比較大。 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西北邊防和東北邊防的吃緊,蒙古和女真建立的後金持續威脅明朝的邊境,這些地方的總督成了常態,如「三邊總督」(西北)、「薊遼總督」(東北)、「浙直總督」(倭寇),這些總督是當地軍政一把手,如果威脅解除,要撤銷的。
  • 明代宣大巡撫的設立
    正統年間,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不斷,因行政及軍事上的需要,明廷在各地紛紛設立巡撫與鎮守。經過明朝初年的反覆較量,殘存的蒙古軍事實力仍十分強大,並不時侵擾明朝的北部邊境。正統元年,在宣大各鎮設立總兵官的基礎上,明廷在宣大地區始設宣大巡撫。宣大總督設立之前,其軍事職責或部分由巡撫行使。
  • 青島歷史:稱呼上的自尊,「膠澳總督」與「膠澳巡撫」
    但在通篇當中,不見「膠澳總督」一詞,取而代之的是「膠澳巡撫」。如書中記載:「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德置膠澳巡撫,以海軍大佐羅紳達任之。」後世的史料在提到同一件事時的說法是:「(1898年)4月16日德國在膠澳設殖民機構,海軍大校羅紳達任膠澳總督。」「膠澳總督」為何變為「膠澳巡撫」?《膠澳志》中沒有明確說明,原因只能由後人推測。
  • 左宗棠曾擔任過浙江巡撫和陝甘總督,放到現在是什麼官?
    他一生雖未按照一般的科考之路步入仕途,但也是從基層起步,最終成為巡撫、總督,乃至軍機大臣。因而這樣優秀的左宗棠,若是在今天,大抵算是個怎樣的官?或者說,巡撫和總督這類的職務,在今天相當於什麼職務?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說完了知府,來說一下知府的上級長官道臺,道臺這個官職是清朝獨有的,道臺這個官職是介於巡撫和總督以及知府之間的官職,道臺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不過也有特殊的時候,在清朝時期駐外的道臺中二品和三品的也有,不過道臺這個官職一般都是同品級的官員兼任,這個官職的職責有時候分工也有所不同,有的時候作為專門負責督糧和糧儲道,也被稱為糧道,以及負責驛傳道,海關道,屯田道,茶馬道等
  • 四川不過就是一個省,清廷為何不設巡撫而直接設四川總督?
    首先,總督和巡撫都是我國古代職位很高的官吏,管轄範圍很廣,管轄的事物也是相當龐雜。這兩個職位最早是從明朝傳下來的,當時為了便於管理地方,方便與中央的溝通關係,設置了這樣的職位。總督和巡撫在職位上分工不同,各有其特點。在清朝的時候,全國上下分為八大總督,負責管轄地方,有什麼情況直接給中央上報。每年地方的經濟狀況、行政管理和軍事任務都要向總督匯報,總督是直屬於中央的,總督將這些信息上報中央,中央依次作出部署。
  • 明清漕運總督比各地地方總督還令人羨慕
    總漕部院衙門 漕運總督,在明朝稱為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字太多。清朝就簡略多了,六個字:總漕部院衙門。 漕運總督並不是管轄全國所有省份的物流工作,而是指管轄大運河流經的地區,從南往北依次為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河南和山東八省。 據清朝史料記載,每年有兩萬多艘漕船進京運送物資,還有近萬條往來的商船。因此,漕運的穩定關係到帝國的穩定與安全,可想而知漕運總督的定位有多重要。
  • 府、州、縣都設有副官辦理政務,為何總督、巡撫衙門卻不設?
    我們以總督為例作個說明。總督署的辦事機構,可供查詢的資料不多,也很少有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因為按清代規制,總督主管軍事,「統轄文武軍民,為一方保障」,是皇帝派往地方的代理人。《清會典》和《皇朝通典》載,各省總督、巡撫為獨任官,不設佐治官吏。
  • 他曾是晚清的巡撫與總督,名言刻石美國,直系後人中出一開國元帥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點,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從此獨立的封建中國逐步地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蒙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和屈辱。 苦難,往往會孕育偉大的作品。
  • 清朝時期為什麼要分提督和總督?提督和總督哪個官職更大?
    總督是該地區最高行政長官,負責一個省或多個省的行政,經濟和軍事事務,等級是正二品。 提督將是武將,總督是文將,他們都有軍事管轄權,兩者同樣是握有兵權的人,它們的官職誰更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