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晚清的巡撫與總督,名言刻石美國,直系後人中出一開國元帥

2020-12-24 騰訊網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點,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從此獨立的封建中國逐步地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蒙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和屈辱。

苦難,往往會孕育偉大的作品。鴉片戰爭使中國出現了一批睜眼看世界的先進人物,那個時期的中國,產生了兩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地理著作,一是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是徐繼畲的《瀛環志略》。

梁啓超曾高度評價這兩部書,說:「中國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識,實自此始。」

徐繼畲這個名字,現在的人已經很陌生了。

美國第42任總統柯林頓1998年6月29日北京大學的演講中,有這麼一段話:「從我在華盛頓特區所住的白宮往窗外眺望,我們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紀念碑高聳入雲。這是一座很高的方尖碑,但就在這個大碑鄰近有塊小石碑,上面刻著:米利堅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這些話並非出自美國人,而是由福建巡撫徐繼畬所寫,1853年中國政府將它勒石為碑作為禮物贈送給我國。」

當時很多人聽了演講後,才知道了我們歷史上曾有過徐繼畲這麼個牛人。

柯林頓所說的這一段徐繼畲的名言,就出自徐繼畲的傳世名著《瀛環志略》。

徐繼畲生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是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偉大先驅者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學家,《紐約時報》曾稱其為「東方伽利略」。

徐繼畬是山西五臺縣東冶鎮人,其父徐潤第是進士出身,任過內閣中書,湖北施南府同知等職。山西五臺縣徐氏一族,被曾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曾國藩之弟)曾國荃稱為「山右望族」。

在徐繼畬的後代中,出了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即新中國開國元帥徐向前——十大元帥中唯一的北方人。

按山西五臺縣《徐氏宗譜》記載,徐繼畬是五臺縣徐氏第十五世,徐向前是第十九世。徐繼畬是徐向前的高祖,即徐向前祖父的祖父。

徐向前

徐繼畬六歲時接受母親的啟蒙,讀書識字,七歲跟隨母親到北京探望父親,曾經受教於當時有名的才子、《紅樓夢》的續者高鶚。

道光六年(1826年),徐繼畬考中進士,朝考第一,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後授翰林院編修。

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月,徐繼畬外任廣西省潯州府知府。從此青雲直上,歷任福建延津道、汀漳龍道等職。鴉片戰爭時,在漳州前線奮勇抗英。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徐繼畲晉京升見。道光皇帝詢問海外形勢與各國風土人情,他具所知答對,道光皇帝遂責成他纂書進呈。於是徐繼畬歷盡艱辛寫出了《瀛環志略》,於1848年刻印面世。

《瀛寰志略》較全面地敘述了當時世界各大洲各地區的情況。全書共分10卷,分裝6冊,總分圖共42幅。當時世界上存在的各個國家,基本上都得到了反映,系統而真實地介紹了世界各國的地理疆域、風土人情、歷史沿革、財政收入和陸、海軍規模都有具體數字,以及對海外的擴張與中國的交往等情況,在人們面前展現這個新世界的各個方面。

《瀛環志略》一出世,便受到國內外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曾任福建巡撫的劉鴻翔讚譽此書是「百世言地球之指南」。」《瀛環志略》傳往日本後,受到廣泛重視,被認為是「通知世界之南針」,有助於他們的維新變法。後來,徐繼畲的名字還被美國收進了《世界名人錄》。

徐繼畬後歷任福建布政使、廣西巡撫、福建巡撫、閩浙總督等職,官至二品。

鹹豐元年(1851年),徐繼畲因被人誣告,革職回京,降補太僕寺少卿。第二年再次被人誣告,徹底落職歸故裡。在家鄉呆的這段時間,他也沒閒著,曾執筆為當地中國最早的民間銀行——錢莊(票號),撰寫了錢莊(票號)經營章程——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中國最早的《銀行法》。

同治四年(1865年),徐繼畬再次被詔入京城,擔任通商衙門行走,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任主管對外通商的官員。同治六年(1867年),徐繼畬又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兼總理同文館事務大臣。

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徐繼畬以老病告歸,同治十二年(1873年)病逝於家鄉,享年79歲。去世前不久,朝廷授其頭品頂戴。

曾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曾國藩之弟),為徐繼畬撰寫了墓志銘。

徐繼畬去世後的第28個年頭,他的玄孫(四世孫)徐向前——後來的開國元帥出生了。再次將這個家族的榮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相關焦點

  • 巡撫再牛也不能參劾總督,曾國荃為此就吃過大虧
    同治五年(1866)正月,曾國荃調任湖北巡撫。鑑於湖北官場的險惡,曾國藩多方指示其為政之道,希望曾國荃在湖北有一番好的作為,使得「三江兩湖均可合為一家,聯為一氣」。然而,曾國荃和上面所說的湖北巡撫一樣,也沒有落得好下場,最終被朝廷降二級留用。
  • 左宗棠曾擔任過浙江巡撫和陝甘總督,放到現在是什麼官?
    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在清末的地位毋庸置疑。他一生雖未按照一般的科考之路步入仕途,但也是從基層起步,最終成為巡撫、總督,乃至軍機大臣。因而這樣優秀的左宗棠,若是在今天,大抵算是個怎樣的官?或者說,巡撫和總督這類的職務,在今天相當於什麼職務?
  • 青島歷史:稱呼上的自尊,「膠澳總督」與「膠澳巡撫」
    但在通篇當中,不見「膠澳總督」一詞,取而代之的是「膠澳巡撫」。如書中記載:「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德置膠澳巡撫,以海軍大佐羅紳達任之。」後世的史料在提到同一件事時的說法是:「(1898年)4月16日德國在膠澳設殖民機構,海軍大校羅紳達任膠澳總督。」「膠澳總督」為何變為「膠澳巡撫」?《膠澳志》中沒有明確說明,原因只能由後人推測。
  • 人才輩出:曾國藩次子是外交家,三子是數學家,孫女嫁給開國元帥
    晚清四大名臣中,曾國藩最被人所推崇,其一生滿清立下了不少的汗馬功勞,貴為清廷的重臣之首,身居高位卻從不自滿,一生行勤儉廉,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後世子孫也立有家訓,所以曾國藩的後人們也十分了不起,出了不少人才,家族一直興旺!
  • 左宗棠擔任過的浙江巡撫和陝甘總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不過,即使清王朝腐朽不堪,中華民族依然英雄輩出,曾率兵收復新疆的左宗棠便是其中一位。靠著出眾的能力和才華,左宗棠曾歷任浙江巡撫、陝甘總督等要職,那麼,這些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務呢? 嘉慶十七年(1812),左宗棠生於湖南省長沙府的湘陰縣,今天那裡已經被劃歸到了嶽陽的治下。
  • 巡撫和侍郎,誰提任總督的機率更大?
    巡撫,意「巡行天下,撫軍安民」。早在南北朝時期,名將來大千隨太武帝拓跋燾北伐,大敗柔然,太武帝詔其「巡撫六鎮,以防寇虜」。到了唐代,巡撫正式設立為職官,稱「巡撫使」。宋以後巡撫一詞便常見諸於史冊。同為從二品官階,二者誰提任總督的機率更大?這便要從二者職責範圍說起。這裡我們需要注意一點,雖然無論是從管轄面積來看,還是官階品級而言,總督均高於巡撫,許多說法錯誤將其歸於上下級,但實際上二者均屬中央直屬官職,直接受皇帝派遣,總督並不具有調遣巡撫的權力。
  • 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官職和權力大?
    總督是名義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但並不代表他是一把手,對於省內的內部事務,很多他都是插不上手的,譬如有時總督連巡撫都指揮不動。這是總督的性質決定,所謂「督」,就帶有監察的性質,可見它只是皇帝排到地方上去監督地方官員。所以總督一般為了能夠順利行使權力,都會推薦自己的親信當巡撫。巡撫官階:巡撫官階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頭銜,正二品。
  • 譚嗣同的父親是湖北巡撫,如此深厚的背景竟也不能挽救他的命
    很多人將其中的原因歸結為兩點,一點是譚繼洵是保守派人士,他與兒子譚嗣同的思想主張大相逕庭,因此譚繼洵對於「叛逆」兒子的慘死是有些無動於衷的,第二點便是譚繼洵雖然貴為湖北巡撫,但無奈的是譚嗣同是慈禧太后欽點的朝廷重犯,別說他一個二品地方官,就是一品的封疆大吏在那個情況下也不可能救得了譚嗣同的命,所以譚繼洵對於兒子的被捕也是有心而無力。
  • 總督和巡撫本來都是臨時性職務,後成為定製,雙方互相制約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督撫這個詞,這個詞說的就是總督和巡撫。總督這一職務最早起始於明朝,是一個臨時性的編制,由中央部級官員以上的人員擔任,因事而設立,事情完結,總督這個職務也就沒有了。譬如,于謙在瓦剌俘獲明英宗圍攻北京時,于謙任兵部尚書、總督京師防務,全權負責北京的防禦工作,統帥大軍22萬,當地官員都受他管轄,權力非常大。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說完了道臺,來說一下道臺的上級長官巡撫,巡撫這一官職最早源於南北朝時期,在南北朝時期巡撫具備了軍事和民事的兩項職能,經常會有派巡撫去邊疆地區賑災和安撫百姓的情況出現,到了唐朝時,巡撫被設立為職官,巡撫的官名也被改為巡撫使,在南北朝時期和唐朝時期,史書上對於巡撫這一官職的記載較少,不過到了宋朝時期,巡撫使常見於史書記載,而且在制度上也逐漸趨於完善。
  • 四川不過就是一個省,清廷為何不設巡撫而直接設四川總督?
    總督和巡撫在職位上分工不同,各有其特點。在清朝的時候,全國上下分為八大總督,負責管轄地方,有什麼情況直接給中央上報。每年地方的經濟狀況、行政管理和軍事任務都要向總督匯報,總督是直屬於中央的,總督將這些信息上報中央,中央依次作出部署。
  • 晚清100位名人,浙江最多,湖南次之,你家鄉有誰?
    歷任陝西、山西巡撫,署兩廣總督。5.劉坤一(1830-1902),湖南新寧人,湘軍宿將, 1864年升江西巡撫。1874年,調署兩江總督,中日甲午戰爭時,支持對日作戰。6.曾紀澤(1839-1890),中國清末著名外交家,湖南湘鄉人,曾國藩之子。光緒四年(1878),派充出使英國、法國大臣。
  • 永宣說陶澍:一位開啟晚清湖南籍大佬之門的牛人
    在晚清的歷史舞臺上,呈現了大批的湖南籍大佬,如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曾國荃、江忠源、彭玉麟、劉坤一、郭嵩燾等等,官拜巡撫以上的封疆大吏稱得上車載鬥量。這些大佬的崛起得益於時代洪流和歷史機遇,眾所周知,曾左等人就是靠鎮壓太平天國起家的。然而,當我仔細去翻看一些大佬的平生事跡時,也會發現一些別有意味的細節。
  • 清政府土崩瓦解後,九大總督都去了哪裡,他們結局如何?
    他在年少時是京城出了名的紈絝,與勞子喬、岑春煊並稱「京城三惡少」,可謂臭名遠揚。靠著祖先的蒙蔭,瑞澂步入了仕途,而他也開始改邪歸正,還幹出了一定的成績。 擔任江蘇巡撫期間,瑞澂欣賞並培植了後來的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同時,他與張騫等立憲派首腦,載澤等掌權派大臣保持著密切的關係,聲名鵲起。
  • 同為正二品官員,管轄區還存在交集,清代總督和巡撫誰更厲害?
    但是實際上,在清朝的時候,就出現了總督和巡撫的管轄區出現交集的情況。 偏偏這兩類官都屬於正二品級別,所以在沒搞清楚它倆到底誰更厲害這個問題前,很難判斷出地方官員在同時得到他們兩人發出的不同命令時,到底應該優先聽從誰的指令。 那麼,你知道清代的總督和清代的巡撫這兩類官到底誰更厲害嗎?
  • 晚清重臣李鴻章家族後人現狀:子孫個個有出息,還有3個億萬富翁
    李鴻章是近代史上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在晚清時期很受朝廷重視,最終78歲在北京病逝,權傾朝野的李家隨著李鴻章的去世漸漸落下帷幕,李鴻章逝世後,他的子孫後代命運如何?現在都過得怎麼樣呢?李鴻章的長子李經方,他本來是李鴻章的六弟李昭慶的兒子,後來過繼給李鴻章,李經方很聰明,17歲就成為了一名舉人,追隨父親李鴻章辦理外交事宜,正式開啟了其一生的外交生涯。
  • 晚清的官場有多蠢?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他十五歲起就從軍,一生南徵北戰,還曾在西域立下「活捉叛軍首腦」的奇功。大清地界上什麼樣的惡仗硬仗怪仗,早就統統打了個遍。這次馳援廣州,到了就惹得老百姓「歡呼不絕」。儼然一幅「救星」的模樣。雖然這位「楊參贊」到任後,戰場的頹勢絲毫不改,上來就被英軍的槍炮揍了個大敗。可「救星」到底是「救星」,看看英軍火炮彈無虛發的場面,一拍腦袋就明白了:「必有邪教善術伏其內」。
  • 清朝滅亡後,鎮守一方的九大總督結局如何?有人發達有人落寞
    像晚清名臣中的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擔任過直隸總督一職。張鎮芳能當上清朝最後一任直隸總督,還是託了袁世凱的福。光緒三十三年,袁世凱遭御史彈劾,清廷對他明升暗降,原本由袁世凱擔任的直隸總督一職,也被張鎮芳代理。
  • 這位開國上將足智多謀,曾輔佐過五位元帥,毛主席稱讚他不糊塗
    在我軍開國上將中,李達是一位經歷十分特殊的將軍,他參加過許多知名戰役,而最重要的是,無論在什麼時候,他擔任的職務都是參謀長,在李達波瀾壯闊的戰爭生涯中,他最令人欽佩的是,曾輔佐過五位元帥,而且事後,這些元帥對他的評價都很高。
  • 開國十大元帥名單出爐後,老蔣指著一人對宋美齡說:我最服他
    他是位文、武兼備的元帥,雄略大志,文詩豪放,並且在外交方面更勝一籌:對於不同的國家及具體事務都是恰如其分的外交令詞……對友情,友誼國家風趣幽默詼諧講話,拉近了距離……更多友好。他和搭檔粟裕大將配合默契,他們領導的華野和三野戰軍戰功卓著。他就是開國十大元帥之一的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