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歷史:稱呼上的自尊,「膠澳總督」與「膠澳巡撫」

2020-12-22 膠東故事會

在青島歷史上,1897年11月至1914年11月這段時間,被稱作德國侵佔時期(《青島市志》)。

在德佔時期,膠澳租借地內的最高長官,是德國派駐的膠澳總督。總督,德文為Gouverneur。在習慣上,漢語一般翻譯為總督。如今,青島的文物保護單位當中,還有總督府舊址以及總督樓舊址。

「總督」這個稱呼,作為一個歷史名詞,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語境並無不適。但在清末民初,這卻是一個容易引起忌諱的叫法。

上世紀二十年代官修的《膠澳志》當中,後面有較大篇幅記載了膠澳商埠歷史上的大事。但在通篇當中,不見「膠澳總督」一詞,取而代之的是「膠澳巡撫」。如書中記載:「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德置膠澳巡撫,以海軍大佐羅紳達任之。」後世的史料在提到同一件事時的說法是:「(1898年)4月16日德國在膠澳設殖民機構,海軍大校羅紳達任膠澳總督。」

「膠澳總督」為何變為「膠澳巡撫」?《膠澳志》中沒有明確說明,原因只能由後人推測。筆者思來想去,個人認為,原因很有可能是為了「對等」。

總督和巡撫,都是清代的封疆大吏,兩者有共同點,但也有區別。相對而言,總督官銜稍高,一般管轄數省;巡撫則是一省之內的最高長官。有的省份,只有總督不設巡撫,如四川省。也有的省份只有巡撫,頂頭不設總督,如京畿周邊的山西、河南、山東等。

就當時的區劃而言,膠澳租借 地 主體位於原即墨縣境內。即墨縣屬萊州府管轄,而萊州府又歸山東省管轄,而清末山東省的主官為山東巡撫。

德國強租膠州灣之後,膠澳雖然劃出,但與本省仍相互毗連,雙方之間時不時也要打交道。此時,大事通常由德國駐京公使與清廷總理衙門溝通,日常事務則主要由膠澳租借地長官與山東巡撫對接。

政治講究的是對等。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在當時大多數人的眼中,都已默認:德國在膠澳租借地的長官與山東巡撫是平級。

此時,如果把Gouverneur稱作「總督」,那麼山東巡撫豈不是要在對方面前矮一頭?顯然有些不妥。

尤其是在1902年12月,時任山東巡撫的周馥曾到達膠澳,與德方長官託爾柏爾會面。如果按照「總督」的叫法,寫出來就是:山東巡撫周馥拜會膠澳總督託爾柏爾,容易引起誤解。

因此,作為官修史志,《膠澳志》對這件事的記載是:「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山東巡撫)周馥蒞建巡視,與膠撫託爾柏爾相酬酢。」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滅亡之後,山東巡撫改為山東都督。按說原來的影響因素應該已經消除,但在《膠澳志》當中,或許是為了保持穩定性,仍稱「膠澳總督」為「膠澳巡撫」。

一直到了1920年,戰時被日本俘虜的德僑被遣回國,原膠澳總督邁爾瓦德克也在其中。對此,《膠澳志》的稱呼仍是「德國前膠撫賣爾瓦德克」。

不過,「膠澳巡撫」這一稱呼,主要見於地方史志文獻。而在當時全國層面上的《清史稿》,對「總督」的稱呼並不迴避。在《清史稿·邦交志》當中,提到與德國的關係時,書中曾提到「膠澳租地歸駐青島德國總督」的字樣。

綜合來看,「膠澳巡撫」這個概念的出現,很有可能只是地方層面在稱呼上的一種「自尊」展示。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很蒼白的「自尊」。畢竟不管是如何稱呼,都改變不了德國強租膠州灣的事實。然而,聊勝於無。

相關焦點

  • 巡撫和侍郎,誰提任總督的機率更大?
    不僅如此,二者合稱「督撫」,其在職權上雖各有側重,但相互滲透,互相制約。乾隆曾道,「總督系專司戎政,向來各省遇有參革文員及地方事件,皆系巡撫專銜,會同總督具奏。」到了光緒年間,仍有「總督專重典兵,巡撫專治吏治」的說法。也就是說,總督側重軍事,巡撫側重民政,其所轄範圍及事物均具有一定的交錯。
  • 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官職和權力大?
    總督是名義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但並不代表他是一把手,對於省內的內部事務,很多他都是插不上手的,譬如有時總督連巡撫都指揮不動。這是總督的性質決定,所謂「督」,就帶有監察的性質,可見它只是皇帝排到地方上去監督地方官員。所以總督一般為了能夠順利行使權力,都會推薦自己的親信當巡撫。巡撫官階:巡撫官階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頭銜,正二品。
  • 漫步臺東:看老青島商貿活化的基因密碼
    後疫情時代,站在過街天橋上看臺東,這座歷史悠久的老商圈正逐漸恢復它的「煙火氣」:美食一條街上的網紅店門口食客再次排起了長隊;商圈內的店鋪充滿流連的人群;傍晚的夜市上,三五成群的好友結伴逛街、拍照打卡……這座青島的商業地標,它的喧囂和熱鬧從未消逝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說完了道臺,來說一下道臺的上級長官巡撫,巡撫這一官職最早源於南北朝時期,在南北朝時期巡撫具備了軍事和民事的兩項職能,經常會有派巡撫去邊疆地區賑災和安撫百姓的情況出現,到了唐朝時,巡撫被設立為職官,巡撫的官名也被改為巡撫使,在南北朝時期和唐朝時期,史書上對於巡撫這一官職的記載較少,不過到了宋朝時期,巡撫使常見於史書記載,而且在制度上也逐漸趨於完善。
  • 總督和巡撫本來都是臨時性職務,後成為定製,雙方互相制約
    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巡撫這一職務沒有多大變化,一直沿用到秦朝滅亡。 明朝時期的總督一般為從一品或者正二品,而明朝的巡撫一般是正二品或者從二品,總督官職要高於巡撫一個品階。明朝的總督一般都是皇帝信賴的正部級官員,加尚書銜為從一品,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巡撫也在其管理之下,總督和巡撫是否是從屬關係,要皇帝親自確認。
  • 左宗棠擔任過的浙江巡撫和陝甘總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靠著出眾的能力和才華,左宗棠曾歷任浙江巡撫、陝甘總督等要職,那麼,這些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務呢? 嘉慶十七年(1812),左宗棠生於湖南省長沙府的湘陰縣,今天那裡已經被劃歸到了嶽陽的治下。因為父親就是舉人的緣故,左宗棠從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而他本就聰明過人、勤奮用功,所以年紀輕輕就學有所成。
  • 《大裳茶》青島故事014 - 膠澳軍戶之後,反抗德軍入侵
    《大裳茶》014膠澳軍戶之後,反抗德軍入侵丁永一最為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他一刻也不敢耽擱,小心地推開家門,繞過一隊巡邏的德國兵。膠澳駐防清軍退走,很多軍人不甘心當逃兵。見到烽煙升起,幾個膽子大的偷偷離開大部隊,帶著武器從四方村趕到校場。眾人舉著火把和武器,分居兩側,中間一排並轡而立的是金家嶺快馬營。當年,快馬營快速支援部隊即墨營,初始設於金家嶺,屢建奇功,亦稱金家嶺快馬營。丁廷武浮山校場比武獲勝後,執掌金鬯,按祖制重新組建,並任快馬營之首。
  • 四川不過就是一個省,清廷為何不設巡撫而直接設四川總督?
    在這個位置上的人身兼重任,所做的任何一項重要覺得都會對百姓產生重要的作用,皇室成員在挑選人才時都是格外重視,德才兼備是最起碼的標準。總督和巡撫在職位上分工不同,各有其特點。在清朝的時候,全國上下分為八大總督,負責管轄地方,有什麼情況直接給中央上報。
  • 左宗棠曾擔任過浙江巡撫和陝甘總督,放到現在是什麼官?
    他一生雖未按照一般的科考之路步入仕途,但也是從基層起步,最終成為巡撫、總督,乃至軍機大臣。因而這樣優秀的左宗棠,若是在今天,大抵算是個怎樣的官?或者說,巡撫和總督這類的職務,在今天相當於什麼職務?
  • 巡撫再牛也不能參劾總督,曾國荃為此就吃過大虧
    伍長華因周天爵案被革職,吳文熔戰敗自殺、錢寶琛未赴任而患病、龔裕任上得病而死、常大淳戰敗自殺、崇綸戰敗服毒自盡、青麟戰敗遭棄市、陶恩培城破自殺、胡林翼任上病死、李續宜病死、嚴樹森降職等,真可謂「非死即敗」。同治五年(1866)正月,曾國荃調任湖北巡撫。
  • 同為正二品官員,管轄區還存在交集,清代總督和巡撫誰更厲害?
    看到文章標題的時候,可能有不少人會直接被誤導了,真的以為總督和巡撫都是正二品的官,並且開始思考起兩者之間的關係問題。其實,從品級方面來看的話,總督跟不加任何其他頭銜的巡撫的品級並不完全一致。 總督的品級為正二品,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說到不加任何其他頭銜的巡撫的品級,那大家可得注意了,它可不是正二品,而應該算是從二品。
  • 青島棧橋,青島有那麼多好玩的地方,絕對不容錯過這裡
    如果小編問大家,世界上最讓人有幸福感的國家是哪一個國家,那麼相信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回答瑞士。 那麼小編今天問問大家,有什麼人知道我們國家也有一個能與它媲美的城市,大家會想到哪一個城市呢,小編告訴大家,那就是美麗的城市青島。
  • 青島大鮑島的歷史 打著殖民烙印的嘗試
    當然,這是記者的誤區,地圖上,除了黃島路、平度路和德縣路是斜向外,其他的都成棋盤分布,構成四方形。只是對比於中山路南段,這裡道路較窄,形成的片區也較小。這一規劃是德國人所為,當然,差異中也也蘊含著歧視的意味。
  • 臺東與青島人的故事:那些年,逛東鎮成時尚
    據1928年出版的《膠澳志》記載,僅馬路就增加了稻荷町(今道口路)、坪井町(今平定路)、吉野町(今雒口路)、順興町(今順興路)、鷹門町(今雲門路)等31條。臺東鎮簡稱為臺東或東鎮,臺東是大概念,東鎮是小概念。臺東鎮的馬路大多數建於德國侵佔青島時期,大多數1923年更名,有的曾經幾度易名。在臺東,有一座百年建築,是著名的青島巡捕房。
  • 他曾是晚清的巡撫與總督,名言刻石美國,直系後人中出一開國元帥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點,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從此獨立的封建中國逐步地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蒙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和屈辱。 苦難,往往會孕育偉大的作品。
  • 清朝八大總督的差距,直隸總督搶不上,雲貴總督卻沒人願意當
    直隸州的總督是擠破了頭也搶不到的職位,雲貴總督則是沒人願意當的。清政府在1636年建立,歷時三百餘年,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由少數少數民族建立的一個王朝。清王朝在政治上採取了不少措施,如對明王朝實行「總督」制度;明代,各地都有巡撫,但當時巡撫不是官職,而是差事。
  • 為何如此稱呼?
    首先,在影視作品的演繹和歷史文獻的記載中,上述稱呼一般為下屬官員對上級官員,或者同級官員之間的稱呼,甚至皇帝用以對臣屬的寵溺稱呼。由此可見,上述三種官員稱呼應該為「尊稱」。對於「中堂」稱呼,清初文學家王士禎在其所著《池北偶談》中,有著明確說明:明洪武十五年,設內閣大學士,上命皆於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閣大學士,左右春坊大學士俱為翰林院官,故院中設閣老公座於上,而掌院學士反居其旁。諸學士稱閣老曰中堂以此。
  • 學政為何敢和巡撫對抗?
    任期三年,位居巡撫和布政使之間,其職責除了負責科舉,還負責巡視督察各府,縣的教學情況。級別,沒有固定品級。巡撫,又稱撫臺,是負責一省民務政務的封疆大吏。其地位低於總督,高於布政使,官居正二品。從他們的區別上看,似乎巡撫要大於學政,可學政為何可以和巡撫對抗呢?
  • 府、州、縣都設有副官辦理政務,為何總督、巡撫衙門卻不設?
    我們以總督為例作個說明。總督署的辦事機構,可供查詢的資料不多,也很少有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因為按清代規制,總督主管軍事,「統轄文武軍民,為一方保障」,是皇帝派往地方的代理人。《清會典》和《皇朝通典》載,各省總督、巡撫為獨任官,不設佐治官吏。
  • 明代宣大巡撫的設立
    正統年間,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不斷,因行政及軍事上的需要,明廷在各地紛紛設立巡撫與鎮守。經過明朝初年的反覆較量,殘存的蒙古軍事實力仍十分強大,並不時侵擾明朝的北部邊境。正統元年,在宣大各鎮設立總兵官的基礎上,明廷在宣大地區始設宣大巡撫。宣大總督設立之前,其軍事職責或部分由巡撫行使。